《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田志亮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

【作 者】田志亮主编
【页 数】 164
【出版社】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670-2149-5
【分 类】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田志亮主编.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详细阐述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及各科常见病的辩证治疗,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点。从概念、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成因、病机、发展与转归、疾病范围、类证鉴别、治法、主方、治疗要点、现代研究等方面叙述其辨证与论治的内容。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诊断和治疗,倡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供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研究生等临床研究人员及患者参考。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内容试读

第一章内科病证诊疗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可参照本病辨证施治。

一、病因病机

感冒的发生,为外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所致。外感六淫,以风邪为主,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夹时气而伤人,如春季之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梅雨季节之湿,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居多。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则更易引起发病。风邪或时邪病毒,乘人体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卫表失和,肺气失宣,导致感冒诸症。总之,病因为风邪或时邪病毒,病位在肺卫,主要病机是外邪袭表,伤及肺系,肺卫功能失调。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常以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咳嗽、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身体酸楚等为主症。

(2)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多见。起病急,病程为3~7d。

(3)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鉴别要点

(1)鼻渊:有鼻塞流涕,多腥臭而浊,一般无恶寒发热,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2)热痹:有发热、恶寒、肢体关节疼痛,但关节局部红肿掀痛,病程较长,病势较重。

2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

(3)乳蛾:有发热、恶寒、咽痛等症,见咽部两侧红肿胀大,常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4)麻疹:麻疹初起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与感冒相似,但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周水肿、多泪、口腔黏膜出疹等。

三、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伤风与时行感冒。

伤风:冬春气候多变时发病率高,一般呈散发性,病情多轻,多不传变。

时行感冒:季节不限,有传染性,易广泛流行,病情多重,全身症状显著,可发生传变。

(2)辨时令:感冒风邪,除风寒、风热外,还有与四时之气杂感为病者,如暑邪为患者,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为表现;湿邪为患者,以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重痛、胸闷脘痞、舌苔白腻为特征。

(3)辨寒热:注意恶寒发热孰轻孰重,口渴、咽痛之有无,以及舌苔、脉象的辨析。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颈背强痛,骨节疼痛;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寒,头痛口渴,咽喉红肿疼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4)辨虚实: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另外,有素体虚弱、感受外邪者,为体虚感冒,此属虚实夹杂之证。

2.分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总则为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证。

(1)风寒感冒。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6g,川芎6g,枳壳6g,茯苓10g,桔梗6g,甘草3g,薄荷6g。

(2)风热感冒。

主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边尖红,脉象浮数。

第一章内科病证诊疗

3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15g,连翘15g,豆豉10g,牛蒡子10g,薄荷6g,荆芥穗10g,桔梗6g,甘草6g,竹叶10g,鲜芦根30g。

(3)暑湿感冒。

主证:身热,微恶寒,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药用香薷10g,鲜扁豆花10g,厚朴6g,金银花15g,连翘15g。

(4)气虚感冒。

主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药用党参10g,紫苏叶10g,葛根15g,前胡6g,法半夏12g,茯苓10g,陈皮6g,桔梗6g,木香6g,甘草6g,生姜6g,大枣10g。

(5)阴虚感冒。

主证:身热,手足心热,鼻塞流涕,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药用玉竹10g,白薇10g,生葱白3茎,桔梗6g,豆豉10g,薄荷6g,炙甘草6g。

3.针灸疗法

主穴风池、大椎、曲池。风寒者加列缺、迎香、风门穴;风热者鱼际、内庭、外关、尺泽穴;阳虚加足三里、膏肓俞穴;阴虚、血虚加三阴交、肺俞、血海、复溜穴。风寒、风热、暑湿者均用泻法,风寒、阳虚、气虚者并可加灸,阴虚、血虚者针用补法,1次/d,每次5~6穴,留针20~30min。

四、预防

注意防寒保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淋雨及过度疲劳。感冒流行季节,应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选择药物预防,冬春风寒当令,可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3g,水煎,顿服,连服3d;夏月暑湿当令,可用藿香、佩兰各5g,薄荷2g,煎汤以代茶饮;时行感冒流行期间,可用贯众15g,板蓝根30g,煎

4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

服;或贯众9~15g,泡水代茶饮,连用2~3d。

第二节咳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咳嗽是由六淫外邪袭肺或脏腑功能失调,肺气不清,失于宣降所成,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临床上一般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表现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风邪常夹寒、夹热、夹燥为病,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肺脏自病,气阴亏虚,则肺失所主;他脏有病及肺,如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逆犯肺:饮食不节,脾胃内伤,痰浊内生,上干于肺等,发为咳嗽。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肺气上逆所致。但两者互为因果,外感咳嗽久病失治,从实转虚,逐渐转为内伤咳嗽,而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有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证。内伤咳嗽,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症状。

(3)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啰音。

(4)急性期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肺部X线摄片检查,肺纹理正常或增多增粗。

2.鉴别要点

(1)肺痨:咳嗽,常同时出现咯血、胸痛、潮热、消瘦等症,结合血沉、结核菌素试

验、痰菌涂片、细菌培养以及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

(2)肺胀:气喘,胸中胀闷之症状突出,有桶状胸,唇指发绀等症,病程长,是久咳等多种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

(3)哮病:以发作性哮鸣、气喘为特征,一般先哮、喘而后咳嗽,缓解后可无症状,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第一章内科病证诊疗

5

(4)喘病: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久咳及其他慢性肺系病证均可发展为喘病,每遇外感及劳累而发。

(5)肺痈:以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发病

多急,X线摄片,支气管碘油造影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可作出鉴别。

三、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别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较轻,常伴有肺卫表证,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常反复发作,病程长,病情较重,多伴见其他脏腑病证,属于邪实正虚。

(2)辨咳嗽的特征。

发作时间:咳嗽发于白昼,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较剧,持续难已,短气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午后或黄昏咳嗽加重,多属肺燥阴虚。

性质:干性咳嗽见于风燥、气火、阴虚等咳嗽;湿性咳嗽见于痰湿等咳嗽。声音:咳嗽声低气怯属虚,洪亮有力属实。

(3)辨痰的性状

辨色: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为痰浊:血性痰(脓痰、铁锈色痰)为肺脏风热或痰热:粉红色泡沫痰属心肺气虚,气不主血。

辨质: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痰稠属热、燥、阴虚:痰稠厚属湿热。辨量:痰量偏少属干性咳嗽,痰量偏多属湿性咳嗽。

辨味:热腥为痰热,腥臭为肺痈之候:味甜者属痰湿:味咸为肾虚。

2.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治宜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处理。

(1)外感咳嗽。

①风寒咳嗽。

主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6

当代中医临床诊疗辑要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药用麻黄6g,杏仁10g,甘草6g,荆芥10g,桔梗6g,白前10g,陈皮6g,百部10g,紫菀10g。

②风热咳嗽。

主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厚,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冷、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药用桑叶10g,菊花12g,连翘15g,薄荷6g,杏仁10g,甘草6g,桔梗6g,芦根15g。

③风燥咳嗽。

主证: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成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干红少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10g,杏仁10g,沙参15g,浙贝母10g,豆豉10g,山栀子10g,梨皮20g。

(2)内伤咳嗽。

①痰湿蕴肺。

主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嗽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胸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陈皮6g,茯苓12g,甘草6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病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调理。

②痰热郁肺。

主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用黄芩10g,山栀子10g,桔梗10g,麦冬15g,桑白皮10g,贝母10g,知母10g,瓜蒌仁10g,橘红6g,茯苓15g,甘草6g。

③肝火犯肺。

主证: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