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技法》韩冰凌,史百成,王振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传统技法》

【作 者】韩冰凌,史百成,王振江主编
【页 数】 285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17.11
【ISBN号】7-5152-1641-6
【价 格】CNY68.00
【分 类】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韩冰凌,史百成,王振江主编. 中医传统技法.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7.11.

图书目录:

《中医传统技法》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传统技法概论;经络系统理论;绿色健身疗法;传统针刺疗法与家庭实用灸法四篇,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医传统技法;中医传统针法;中医传统灸法;经络系统理论;腧穴定位方法等。

《中医传统技法》内容试读

第一篇传统技法概论

大中华中医传工程

第一章中医传统技法第一节针灸疗法第二节拔罐疗法第三节揪捋疗法附:口吮疗法第四节绿色健身疗法第五节火手指针气功疗法第六节中医传统舒适性疗法

第一篇传统技法概论

第一章中医传统技法

第一节针灸疗法

一、针刺疗法

“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素问·血气形志论》)】

“血脉者,盛坚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灵枢·血络论》)

“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求,瞬息丧命。”(《儒门事亲》)】“拯救之法,妙用者针。上古神良之医,针为先务;未世失其传,故莫知其妙。”(《针方六集》)

针刺疗法是传统针灸中最便捷、最有效的疗法之一,适用于可以针刺的任何穴位及脉络,是一种损伤性疗法。针刺可以“巧开遂道,直达病所,引泻游离态的病质”,从而具有祛邪排毒之功效;针刺可以“振奋经气,输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具有平衡阴阳之功效。

病质也就是古医书中所说的病气,通常有三种形态,即气态、液态和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病质无形,通常呈游离态;固态的病质有形,通常贴附不动。病质所成之物,诸如积聚、癥瘕等,有些是靠病气的亲和而渐长,有些是靠吸取人体的养分而渐长,或两者皆有。

针刺治病,现代临床最常用的针具有“毫针、毛针、圆利针、三棱针、扁柄针”等。用三棱针或用扁柄针点刺脉络(脉指经脉,络指络脉),使其出血,即为刺血疗法(刺络脉时,称其刺络疗法;刺经脉时,如果一个针眼的出血量仅为几豆许,则称刺血疗法;如果一个针眼的出血量达一毫升以上,就称放血疗法)。刺血疗法对很多疑难病证、危急病证、顽固性疾病等都有奇好的疗效,在我国古代,扁鹊医太子之尸厥、华佗治曹操之头风,都采用了刺血疗法。

1.所适病证

针刺疗法治病广泛,对一些危急病证、外感病证及肢节病证等疗效奇特,对西医不能诊治的某些疑难疾病疗效显著,它适用于西医“内科、外科、妇科、男科、皮肤科、神经科”中的多种疾病的治疗。

2.不宜针者

(1)穴位书标注的不可以针刺的部位或穴位一定不要针刺,凡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通常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针刺。

(2)通常情况下孕妇不可以针刺,女子行经期间若无特殊需要也不可以针刺,但病情危急而急需针灸救治者可以酌情用针。

(3)针刺小儿时除了“选针宜细,针刺宜浅”之外,取穴一定要慎重,囟门未合时不要针刺小儿的头部,如果没有特别需求通常都是以手部穴为主。

(4)通常情况下体质极度衰弱者不宜针刺,当先酌情采用体贴健身疗法进行扶正,脏腑之气严重不足的患者还要用中药调养真气,待其体质好一些后再酌情用针治疗。

一2

(5)过饥或过饱、酒醉、劳累或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都不宜立时用针治疗,待其相关情况消除、缓解或改善后才可以酌情用针,但要少用针且轻刺激。

(6)皮肤有感染、溃疡、疮疤、创伤、肿瘤、肿胀者,不可以在患部及其周边部位进行针刺身体肿胀者可以酌情实施轻度的指针疗法,待其肿胀基本消除后再酌情用针,水肿比较严重的患者还要用中药利湿消肿。

注意:家庭医疗,对上述情况理解不够,或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认识不清者,须向专科医师咨询。

3.操作量度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均要适度,严防刺伤脏器;近脏器的部位或穴位千万不要深刺,也不要作大幅度的捻转或提插,且不宜留针;针刺小儿时,千万不可以深刺、强刺激及久留针。

4.注意事项

(1)环境要求:要求环境温和、清静、湿度适中,切不可在寒冷、通风、噪杂、潮湿或燥热的环境中进行针刺。

(2)检查针具:请翻阅“针刺前的准备”。

(3)严格消毒:请翻阅“针刺前的准备”。

(4)针前少食:嘱患者针刺前的一个半小时之内尽量少吃东西,需要空腹的患者要空腹。

(5)针前排尿:嘱患者在针刺前的五分钟主观排尿一次。

(6)参考体质:体质虚弱及气血亏缺的患者,体位当以卧位为主,而且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7)选择体位:请翻阅“针刺前的准备”。

(8)针前调理:请翻阅“针刺调理”。

(9)针中调理:请翻阅“针刺调理”。(10)针后调理:请翻阅“针刺调理”。

二、灸熨疗法

“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

三者,余皆不可灸,盖恐致逆也。”(《针灸问对》)

“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邪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学正传》)

“凡用灸法,必其元气暴脱,及营卫血气不调。欲收速效,唯艾火为良。然用火之法,唯阳虚多寒,经络凝滞者为宜。”(《景岳全书》)】

《说文解字》中曰:“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一可见古代最初的灸法是点燃灸,是以艾为燃料,将艾火直接按灼在人体的某些穴位或部位上。点燃灸是指将艾绒或含有艾绒的中药点燃后,酌选“触灼、近熏、贴燃、隔物近燃”中的某种施灸方式,利用已燃物质的灼热性能,以及中草药的物理及化学作用,一同发挥其“开郁、散热、排毒或温经化寒、助阳益气”等诸多治疗作用的施治过程。

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灸熨疗法则是指灸法和熨法。熨法是指将导热性能良好且不易散热的物体单独加热,或与某些药末或药泥等一同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随即热覆或热敷在人体的某些穴位上以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施加较持久的温热刺激,从而影响或改善人体经气运行的施治过程。

从理论上讲,熨法是灸法的延伸,也可以说随着灸法的发展,熨法早已成了灸法中的一种治疗和保健形式。从功效上讲,灸法是一种典型的外治疗法,它具有“温补热泻”的作用:温补可以温经散寒,助阳益气,通经活血;热泻可以开辟门户,开郁散热,又可以散瘀消肿,驱除阴毒等。

1.所适病证

适宜于一切寒证,以及阳陷、阳脱、阳微欲绝之证。

一3

2.不宜灸者

(1)穴位书中标注的不宜用灸的部位及穴位一定不要施灸,文献记载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重要的器官及动脉附近,诸如眼睛附近的睛明穴、颈动脉附近的人迎穴等。

(2)妇女妊娠期内,其少腹部及腰骶部都不宜施灸。

(3)颜面部及乳房部位,不宜施瘢痕灸。

(4)外感高热及阴虚发热者,也不宜施灸。

注意:家庭医疗,对上述情况理解不够,或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认识不清者,须向专科医师咨询。

3.灸后调理

请翻阅“中华传统灸法”

4.注意事项

请翻阅“中华传统灸法”

三、火针疗法

“焠针者,以麻油满盏,灯草令多如大指许丛,其灯火烧针,频以麻油燕其针,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者,反损于人,不能去病。”(《针灸聚英》)】

火针疗法是指将烧得通红的针体按照火针的操作要求,趁红刺入穴位或患处的一种针刺疗法。火针在古医书中又称作燔针、焠针,诸如《灵枢·经筋》中日“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商阳穴),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患者知道了疗效为针刺数度),以痛为输(以痛处为输穴)。”。

临床证实,火针疗法对风寒湿痹、中风后遗症及痛风等都有奇好的疗效。1,临床操作

先将所要针刺的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待皮肤上的水液完全消失后方可进行火针操作。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针体用酒精火烧得通红,必须趁红迅速刺入待刺的穴位或患处,针刺到位即急出针,出针后速以消毒干棉球轻贴针口片刻,若有液体流出则要将液体吸净。如果针刺的目的仅是为了“泻除病质(病邪)”,则将流出的液体吸净后通常不必封闭针孔,但要谨防风、寒、湿等邪气侵人体内;如果针刺的目的是为了“益行经气”,则待针孔无液体流出时要用“针灸专用胶贴”封闭针孔。

读者必须注意的是,用火针时皮肤上不得有水湿,若是针刺穴位则要先用指腹按压穴位片刻,且要用“十字切痕”作好针刺标记。

2.治病机理

火针能大开针孔,令针孔不闭,且能气化一部分液态的病质,使气态的病质从针孔逸出,同时也能引泻液态的病质;火针之针体炽热,入穴后不仅能激发阳气,还能温经活血,从而具有调理阴阳、疏经通络、益气行血之功效。

3.所适病证

适宜于一切寒证,以及风寒湿痹中的痛证、肌肤麻木、皮肤瘙痒等。

4.注意事项

(1)火针操作一定要做到“红、快、准”,红指针刺入穴时针体之赤红,快指针刺操作之迅速,准指针刺入穴之准确。

(2)针刺深度既不可以深,深则反伤经络、经筋等,也不可以浅,浅则疗效不高,通常以针刺不伤血脉、针尖巧入分肉或肤内为度。实际的针刺深度,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及所刺的穴位等综合情况客观地推定。

(3)面部尽可能不用火针,没有特殊需求夏季最好不用火针,治顽固性痹痛夏季尽量不用火针

-4

刺两脚掌及手掌心。

(4)针后必须避风气、寒气及湿气等,针刺的部位不能沾水,其一切禁忌必须在针伤痊愈后方可以解除。余项内容,请参照“针刺疗法”。

(5)针孔若有化脓或感染,轻者要用干药棉吸取脓液,再用脱脂棉蘸浓度为95%的酒精对患部进行消毒处理,稍后涂抹一层“针灸祛脓膏”即可,重者必须转由西医作消炎处理。

第二节拔罐疗法

1.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相对肤表而言是无损伤疗法,相对肤内络脉而言则是损伤性疗法。拔罐的吸附作用,可以将肤内的病气由毛孔吸到罐内,并能使罐口内的肤内络杪破裂(络杪,细小脉络之末梢),迫使络内血气外溢,从而发挥其祛邪泻毒之功效。由于溢出的血液要暂瘀于肤下,从而使皮肤局部出现潮红或紫红等现象,中医称出毒,俗称出火,或者称之出色祛火。

拔罐出色是血液瘀于肤下的缘故,就像刮痧出色一样。临床中我们可以根据拔罐处的皮肤颜色变化进行寒热辨证及虚实辨证。诸如,寒火重者色泛黑透紫或青紫,实火重者色鲜红或紫红,虚火重者色淡红或粉红,湿火重者出色部分发亮,气虚者拔罐的颜色就浅,血虚风气人皮络者拔罐就不爱出色,出花斑者气血循布不均且夹杂着邪气。

在治疗机理上,拔罐与刺络有些相近,都是使络脉泄血,但刺络疗法是使所泄之血大部分溢出肤外,拔罐疗法却是将所泄之血全部瘀留于肤内。拔罐的吸附作用对人体皮肤的刺激,可使多数患者产生舒服或舒心的感觉,近年广为中国女性所接受。

拔罐图片

2.所适病证

由于拔罐可以祛皮肤及腠理之邪,又可以泻络脉之毒,从而多用于外感证的初期治疗。

3.不宜拔罐者

(1)高烧抽搐、阴虚血热、皮肤过敏、水肿或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拔罐。

(2)孕妇的腹部,婴幼儿的头部,均不宜拔罐。

(3)体质极度衰弱者不宜拔罐,皮肤易发紫癜者不宜拔罐。

一5

(4)皮肤有感染、溃疡、疮疤、创伤、肿瘤、肿胀,有上述情况者不宜在患部拔罐。

4.临床操作

(1)选罐: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拔罐部位,选取大小相当、罐口平整光滑的火罐(竹罐、陶罐、瓷罐、玻璃罐等)。

(2)扣罐:用长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内,瞬间排出罐内空气后立即抽出,并迅速将罐口轻稳地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倘若患者的皮肤比较干燥,则要在扣罐之前在要拔罐的部位上涂抹一层薄薄的油脂;倘若患者的皮肤皱纹较多,则要在扣罐之前在要拔罐的部位扣上一个比罐口稍大一些的中间留一个小孔的薄面饼。面饼的制做过程非常的简单,只要用适量的温水和适量的白面粉,和好后用掌心对揉几下,将其抻捏成比罐口稍大的薄饼,再在中央处抠出一个黄豆般大的小孔即可。

(3)起罐:用指腹侧压罐口旁之皮肤,指甲背紧贴罐口边缘,向心前伸,使空气自然进入罐内就可以起罐了,千万不可以硬拔或硬蓐。

注意:家庭医疗,人们通常都习惯用“投火法”拔罐。用投火法拔罐,操作时最好使用面饼,以防火苗燎伤皮肤。用投火法拔罐,小火罐通常都用火柴投火,稍大一些的火罐则要用纸片投火。具体的做法是,将已燃的火柴或小纸片投放在小火罐内,或者将刚点燃的大纸片投放在大火罐内,感觉火势最旺时即将罐口扣在要拔罐的部位上。临床证实,扣面饼拔罐要比不扣面饼舒服得多。

读者需要注意的是,用小火罐拔额头时如果不用面饼,不仅要在火最旺时扣罐,还要使火罐的上边先接触皮肤;用大火罐拔罐时如果不用面饼,不仅要在火最旺时扣罐,还要在扣罐前的一瞬间用掌心快速地拍一下罐口。这样不仅能使火罐的吸力最大,还不会使火燃外燎到罐口而燎伤皮肤。

必须提醒读者的是,拔罐最好使用陶罐或瓷罐,其次是玻璃罐。陶瓷罐的特点是吸附性好,玻璃罐的最大特点是透明而能观察到罐内皮肤的颜色变化。本书不主张使用塑料罐,是因为塑料罐翘皮鼓包,会使皮肤与肉分离,就像墙皮与墙壁分离一样,会降低皮肉的贴合性,从而使皮肉对组织的保护和对六淫的防御能力一并降低。

读者还要注意的是,凡事有利则必有弊,利大于弊时就做,利小于弊时就不要做了。拔罐和刮痧、揪痧一样都有成瘾性,长期运用很多患者都会对此产生依赖性。这是因为长期在同处拔罐不仅会损伤肤络,还会破坏腠理的通气性,从而使肌肉变得有些僵硬;长期在同处刮痧揪痧不仅会损伤体表脉络及血气,还会使络杪微孔闭合而降低体表脉络的溢气性,从而使人体气机出入相对困难。于是很多患者一不定期刮痧揪痧或拔罐心情就会特别郁闷或烦躁,觉得浑身都不舒服。

5.注意事项

(1)拔罐为泻:拔罐单独使用通常属泻,针后拔罐是为了吸出穴道中的液态及气态的病质,属于重泻,临床运用必须把握好分寸。

(2)罐内吸力:罐内吸力不宜过大,通常以患者能够耐受且有一点舒适的感觉为宜。如果罐内吸力过大,就用指腹轻轻地压在罐口旁,适度地放进一丝空气即可。

(3)拔罐时间:拔罐的时间不宜过长,成人通常为4~8分钟,儿童为1~2分钟。

(4)起罐方式:起罐时不要硬拔,要以指腹侧压在罐口旁,并使指甲背紧贴罐口向心前伸,让空气进入罐内即可。

(5)罐后余症:拔罐后局部皮肤常有潮红或紫红等现象,通常在一周内就能自行消失;如果皮肤有水泡出现,则属拔毒现象,小的几天后便能自行消失,大的则需用针刺破或挑破,而后用脱脂棉轻轻挤压,以吸取其湿毒、津液,再用脱脂棉蘸浓度为95%的酒精进行局部消毒,稍后涂抹一层“针灸祛脓膏”即可。如果水泡再次鼓起,就要按划线部分再操作一次了。

(6)罐后避风:起罐后的一个小时内不可以外出,且要谨避风寒湿气,以防外邪从拔罐处的毛孔内人。

(7)拔罐次数:如果没有特殊需求,短期内不宜在同处多次拔罐;如果是在额头及太阳穴处拔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