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 儿科》李盛华,赵继荣,史正刚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 儿科》

【作 者】李盛华,赵继荣,史正刚作
【页 数】 122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5478-4980-4
【分 类】中医儿科学-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李盛华,赵继荣,史正刚作. 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 儿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 儿科》内容提要:

本书是甘肃省名中医治疗儿科疾病临证经验的精萃之作,收集内容均取材于名中医亲自撰写或其传承弟子总结整理的学术论文等文献,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甘肃省名中医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的临证思维方法和遣方用药特点,体现了他们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该书内容丰富翔实,均取材于医家亲自撰写或其传承者总结整理的著作论文等可靠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可作为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学习。

《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 儿科》内容试读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概述

感冒又称伤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小儿感冒的病因有外感因素和正虚因素,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常兼挟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行疫毒所致;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发病,还与正气之强弱有关。感冒的病变脏腑在肺,随病情变化,可累及肝脾。小儿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肺脏受邪,失于清肃,津液凝聚为痰,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加剧咳嗽,此即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中焦气机,运化功能减弱,致乳食停积不化,阻滞中焦,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即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感邪之后热扰心肝,易导致心神不宁,肝风内动,出现一时性惊厥,此即感冒夹惊。体禀不足,卫外功能不固之小儿,稍有不慎则感受外邪,久之肺脾气虚、营卫不和,或肺阴不足,更易反复感邪,屡作感冒、咳嗽、肺炎等病症,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儿。

001

。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儿科卷

二、辨证分型

中医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常见证。

1.风寒感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

偏淡,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常用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

2.风热感冒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

咳嗽,痰黄黏,咽红或肿,口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治以辛凉

解表,常用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3.暑邪感冒证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

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以清暑解表,常用新加

香薷饮加减。

4.时行感冒证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

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治以疏风清热解

毒,常用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兼证

1.夹痰证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黏稠为风热。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常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

2.夹滞证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

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治以解表合消食导滞。

佐用保和丸。

3.夹惊证兼见惊惕哭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治以解表清热,镇惊息风。方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蚕平肝息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复感证

1.肺卫不固证面色欠华,常自汗出,恶风怕冷,鼻塞流涕,发热不

002

第一章肺系疾病

甚,反复感邪,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治以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

加味。

2.营卫不和证平素汗多,汗出不温,面色跳白,肌肉松弛,肢凉畏寒,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无力。治以调和营卫,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3.肺阴不足证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治以滋阴养肺,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三、医案精解

案1(史正刚医案)刘某,女,6岁。

初诊(2018年7月21日)主诉:患儿发热3日。

现病史:家长诉患儿3日前外出游玩回家后出现发热,夜间体温最高达39.4℃,自行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后体温降至37.5℃,晨起患儿出现咳嗽、咳痰,给予“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急支糖浆”口服后症状未见缓解,昨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8.8℃,呕吐一次,患儿自觉腹胀、纳差。诊见:体温38.3℃。患儿精神差,面色发红,汗多,咳嗽、咳痰,大便2日未解,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证属风热内郁,兼夹痰、夹滞。治拟解表清热、化痰消积。处方:

旋覆花8g(包煎),忍冬藤8g,连翘8g,夏枯草10g,僵蚕8g,蝉蜕8g,木蝴蝶8g,浙贝母10g,鱼腥草12g,虎杖12g,槟榔8g,泽泻8g,滑石10g,青蒿8g,知母10g,生石膏20g(先煎),白薇8g,炒建曲8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焦山楂8g。

3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并嘱患儿进清淡易消化饮食,注意休息。

003

。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儿科卷

1周后电话随访,家长言患儿各项状均已消失。

【按】患儿发病适逢夏季炎热之时,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肺气不宣,卫气不畅,则发热较重,汗出,面色发红;肺气失宣,则咳嗽。舌质

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内郁之证。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致

患儿肺气失宣,卫气不畅,故治以清热凉血,化痰消积。方中旋覆花降气化痰;忍冬藤、连翘清热疏风;夏枯草、滑石、青蒿、知母、生石膏、白薇滋阴清热,凉血除蒸;木蝴蝶、浙贝母、鱼腥草、虎杖清肺化痰;僵蚕、蝉蜕息风定痉;泽泻渗湿泄热;槟榔、炒建曲、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以消食导滞。患儿用药后疗效显著,风热内郁证自拟方(旋覆花、忍冬藤、防风、紫苏叶、白芷、僵蚕、蝉蜕、焦山楂)在临床中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案2(张士卿医案)何某,女,3岁。

初诊(2009年11月28日)主诉:发热2日。

现病史:患儿1日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伴咳嗽,咽痛,咽部充血明显,流涕,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白厚腻,指纹紫滞。

中医诊断:感冒;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证属外感风热之邪,兼夹食积化火。治拟祛风散热,消食化痰。处方:

蒿芩清胆汤加减。

青蒿10g,黄芩10g,桑白皮10g,杏仁10g,牛蒡子10g,茯苓10g,法半夏6g,知母10g,滑石10g(包煎),青黛10g(包煎),桔梗6g,制大黄3g,陈皮6g,竹茹6g,生石膏30g(先煎),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服1剂后患儿热退咳减,大便畅。2剂后,咽疼缓解,咳嗽消失。3剂后,疾病解除,食欲振,舌淡红、苔薄白。

【按】小儿感冒主症为发热,往往由于感受风邪引起,加之小儿牌常不

足,子病及母,易致饮食停滞,脾失健运,致母子同病。本病治疗采用蒿芩清

004

第一章肺系疾病

胆汤加减,该方出自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由二陈汤加青蒿、黄芩、竹茹、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枳壳组成。该书中言:“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热郁,则三焦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泻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通畅,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茯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小儿外感风热,再加食积化热,肺脾同病,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红疼痛,流浊涕,纳差,手足心热,夜卧不安,舌红、苔腻,指纹紫滞等。故投以蒿芩清胆汤加减极为合拍。

案3(沈玉鹏医案)王某,男,4岁5月。初诊(2014年4月11日)主诉:发热3日。

现病史:患儿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8.9℃,伴有咽部疼痛,无汗,无鼻塞、流涕,无喷嚏,偶有咳嗽,无咳痰,家属给予“布洛芬”“小儿感冒颗粒”治疗1日,效果欠佳,患儿仍有发热,持续在38.5℃,遂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头孢、四季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治疗1日,效果欠佳。患儿既往有惊厥病史。刻下症见:发热,微恶风,无汗,咳嗽,少痰,咽部红肿痛,口唇干,睡眠欠佳,纳差,小便量少,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证属风热犯肺。治拟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处方: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10g,桔梗5g,淡豆豉10g,僵蚕5g,钩藤10g(后下),石膏20g(先煎),知母10g,板蓝根10g,桑叶10g,芦根10g,青果10g,蝉蜕10g,沙参10g,甘草5g。

005

。甘肃中医名家临床辨证实录·儿科卷

3剂。水煎服,两日1剂,分3次口服。

二诊(2014年4月14日)

服上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再无发热,咽部红肿疼痛减轻,仍有咳嗽,有

痰,睡眠好转,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脉数。

上方减石膏、知母、沙参、淡豆豉,加牛蒡子10g、射干10g、木蝴蝶10g、浙贝母10g。4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服药后诸症皆消,随访再未复发。

【按】该患儿以发热恶风,咽部红肿疼痛为主症,符合中医学“感冒”的

特征。沈玉鹏指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护理不当,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可兼杂寒、热、暑、湿、燥邪等。常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发生本病。小儿纯阳之体,故临床以热证居多,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肺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开窍于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客于肺卫,致表卫调节失司,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因而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治当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方选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气

味芳香,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石膏、知母清热生津,故重用为君药。桔梗、僵

蚕、蝉蜕疏风利咽,宣肺止咳;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以上四药俱为臣药。芦根、桑叶、沙参清热生津;板蓝根、青果解毒利咽;钩藤疏风止惊,同为佐药。甘草既可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属佐使之用。沈玉鹏指出:由于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故治疗时可根据临床表现随症加减,对于咳嗽、有痰者,可加用前胡、百部、杏仁、浙贝母,以宣肺化痰止咳;饮食欠佳者,可加用苍术、茯苓、厚朴、槟榔、鸡内金等以消食开胃;对于有惊厥史者,可选用钩藤、僵蚕、蝉蜕、生龙骨、生牡蛎,以息风定惊;对于咽部肿痛明显者,可加用射干、大青叶、板蓝根、山豆根、青果等清热利咽。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