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

【作 者】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
【丛书名】中医临床经典·典藏版
【页 数】 486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09
【ISBN号】978-7-5046-8110-2
【价 格】88.00
【分 类】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金远林,傅诗书,周鹏主编. 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内容提要:

5年前,编者整理出版了《中医特色疗法活用全典》一书,书中介绍了19种临床常用中医特色疗法,以及临床各科156种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具体运用,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欢迎,为中医技术的推广做了一些工作。近年来,人们对疾病的研究、认识愈加深入,各中医流派又创立了许多新兴的中医特色疗法,其临床疗效确切,且广为大众认可。据此,编者结合近年来中医治疗技术的新进展,查阅大量新文献资料,整理编写了本书。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特色疗法介绍,共34种,内容更为全面、新颖,特别增加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兴疗法,如腹针疗法、平衡针疗法、浮针疗法等。书中还对中药内服疗法进行了简明介绍,以确保本书内容上的系统性。对于一些常用的理疗方法,如液氮冷冻疗法、红光疗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等,因其临床应用中常与中医疗法相结合,故也做了一定的介绍。下篇介绍了包括内、骨伤、外、妇、儿、五官及皮肤科疾病等临床各科200余种常见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运用,病名全部采用现代医学的病名,以便于西医同仁参考和操作,更有利于特色疗法的推广。在病种的选择上,书中所选多为临床上中医特色疗法行之有效且有一定优势的疾病。由于文献资料数量众多,搜索恐难完全,书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恳望各位专家、同行及读者,不吝赐教。

《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内容试读

斋中医特色疗法

中用

医闲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

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

活学活用中医妙治各科百病

1.毫针疗法

毫针为古代“九针”之一,因其针体微细,又称为“微针”“小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针具。毫针疗法包括持针、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留针及出针等操作过程。毫针是由金属制成的,一般以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的不锈钢为制针材料者最为常用。此外,也有用其他金属制作的毫针,如金针、银针,其传热、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针体较粗,强度、

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加之价格昂贵,除特殊情况,一般很少应用。

【适应证】

毫针疗法的适应证很广,涉及中医临床内、外、妇、儿以及眼、耳鼻喉各科,甚至适用于现代医学神经、精神、内分泌、免疫等方面的一些疾病。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证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操作方法】

1.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

(1)纸垫练针法: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法。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宽约5cm、长约8cm、厚2~3cm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指、示、中三指持针柄,如持笔状地持针,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动针柄,并施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2)棉团练针法:用棉花做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5~7cm的棉团。练针方法基本同纸垫练针法,不同的是棉团松软,可做提插、捻转等多种基本手法的练习。

当然刺纸垫或棉团与刺人体有根本的差异,为了体验不同的针刺手法所产生的不同

2

上篇中医特色疗法

一1.毫针疗法

作用,最好在自己身上进行练针,以便临床施针时心中有数,提高针刺手法操作水平。

2.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多选用不锈钢所制针具,因不锈钢不仅能防锈、耐热,且具有一定的硬度、弹性和韧性。金质、银质的针弹性较差,价格昂贵,故较少应用。在临床应用前还须按照要求注意检查针具,以免在针刺施术过程中,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在选择针具时,还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的长幼、形体的胖瘦、病情的虚实、体质的强弱、病变部位的表里浅深和所取腧穴所在的具体部位,选择粗细、长短适宜的针具。

(2)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地留针以及防止晕针、弯针、滞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患者,采用坐位,易使患者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因此根据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为原则,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上、下肢部分腧穴。

②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部腧穴,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③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④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⑤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⑥侧俯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在临床上除上述常用体位外,对某些腧穴则应根据腧穴的具体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临床上如能用一种体位就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时,就不应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体位。如因治疗需要和某些腧穴位置的特点而必须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时,应结合患者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初次治疗、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等。

(3)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腧穴部位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3.毫针刺法

(1)进针法: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调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右手持针操作,以拇、示、中三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临床上常用的进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腧穴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用左手拇、示2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

3

污实用中岳特色疗法大全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处,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示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示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示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以上各种进针方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进针和减少患者的疼痛。

此外,也有采用针管进针的,使用备好塑料或金属制成的针管,针管长度比毫针短2~3分,以便露出针柄,针管的直径,以能顺利通过针尾为宜。进针时左手持针管,将针装入管内,用右手示指叩打针尾或用中指弹击针尾,将针刺入,然后退出针管,再运用行针手法。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及防止意外事故的重要环节。腧穴定位的正确,不应仅限于体表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进针角度、深度、方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不同,所产生针感的强弱、传感的方向和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正确掌握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要根据腧穴位置、患者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情况灵活运用。

(3)行针和得气:行针也叫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操作手法。得气也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同时患者也会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

(4)行针手法:一般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①基本手法: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操作,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层次的有无以及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医者的目的灵活应用。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示二指持住针柄,进行

一前一后、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对于捻动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医者的目的灵活应用。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上篇中医特色疗法

一1.毫针疗法

②辅助手法:是进行针刺时用以辅助行针的操作方法。常用有以下几种。

循法:是用手在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捏的方法。此法可以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用之可宣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刮柄法:也称划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自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弹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从而使经气速行的方法。

搓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拇、示、中三指持针柄向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搓2~3周或3~5周,搓柄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应用,以免使肌肉纤维缠绕针身。

摇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辘轳之状。此法若直立针身而摇,多自深而浅的随摇随提,用以出针泻邪。若卧针斜刺或平刺而摇,

一左一右,不进不退,如青龙摆尾,可促使针感单向传导。

震颤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达到促使得气或增强驱邪、扶正的目的

(5)针刺补泻: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理论原则而确立的治疗方法。包括:

①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

②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③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④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为泻法。

⑤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⑥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⑦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虚寒性疾病等。

中实用中医特色疗法大全

⑧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6)留针与出针

①留针:将针刺入腧穴行针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

②出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做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推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揉针孔,以防出血。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以及其他能引起剧烈针感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禁针。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

1.亦不应针刺。

(2)酒醉、过饥、过饱、劳累过度时,或身体过度虚弱的患者,不宜进行针刺,或少针或缓针。对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择卧位。

(3)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的腧穴禁针。

(4)注意避开血管针刺,以免出血。

(5)针刺胸腹背部腧穴要防止刺伤重要脏器。

(6)凝血功能障碍,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7)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8)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地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9)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周凌云)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