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 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肖跃红|(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适宜技术 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

【作 者】肖跃红
【丛书名】全国中医药行业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页 数】 326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8.08
【ISBN号】978-7-5132-4876-1
【价 格】69.00
【分 类】中医治疗法-中等专业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肖跃红. 中医适宜技术 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适宜技术 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面向中职中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经过相关学习,使他们能掌握中医里面一些简单快捷、容易操作、效果不错、成熟可靠的技术。

《中医适宜技术 供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内容试读

绪论

可将▣

扫一扫,看课件

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概念。

2.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内容。

3.了解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原理和原则。

一、中医适宜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形成

(一)概念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中医特色突出,疗效确切,经济简便,可操作性强,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安全可靠的中医诊疗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涵盖“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形成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与疾病做斗争中,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并认识了治病的植物药,前人把这一探索过程称为“神农尝百草”或“医食同源”。到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对石器的打磨工艺,古代人发明了砭石和石针等作为医疗工具。用“砭石”“砭针”切开脓肿排出脓液治疗脓肿,出现了最初的“砭石疗法”。据《山海经》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说文解字》注曰:“砭,以石刺病也。”历次出土的远古文物中,均有砭石发现,此时也出现了采用动物的角,进行类似今日的拔罐疗法之“角法”。这些都属于最早的医疗手术器械,可谓传统特色疗法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传统特色疗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所记载的外治法有敷药、药浴、熏蒸、按摩、熨、砭、灸、腐蚀及多种手术。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黄帝内经》的出现为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

1

中等职业教育中医适宜技术

础,系统确立了传统外治法的治疗原则,提出针、灸、砭、按摩、熨贴、敷药等外治法。

中医适宜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不同时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创新,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疗法。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是“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所以,中医传统特色疗法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也是现代人特别是社区居民所容易接受的医学治疗方法,故称为“中医适宜技术”。

二、中医适宜技术的主要内容与治疗特点

(一)主要内容

中医适宜技术属于中医传统疗法,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分为外治和内治两种,外治以针灸、按摩、导引为主,刮痧、拔罐、熨敷、膏贴等为辅,内治主要是指服用各种中药。

1.中医外治法

(1)针法类“针”是指“针刺”,是一种利用各种针具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体针、头针、耳针、足针、梅花针、火针、电针、穴位注射、小针刀疗法等。传统医学对疑难病的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获得最佳疗效。针治疗法,重在得气,手法有提插捻转,重在分清虚实,补泻适宜。针法类主要包含体针疗法、放血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足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梅花针疗法、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疗法、针刀疗法等。

(2)灸法类“灸”是指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直接或间接在体表穴位上熏蒸、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艾灸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也能够延年益寿。在日常生活中,人于无病时常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命门、中脘、神阙等穴,能达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3)按摩类按摩又属于“手法类”,其中主要包括头部按摩、足底按摩、踩骄疗法、整脊疗法、捏脊疗法、背脊疗法、拨筋疗法、小儿推拿疗法、点穴疗法等。

(4)导引类是我国古代将呼吸调节与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属于气功中的动功之一,经常练习可以调和营卫,增进消化,活血行气,促进健康,经过历史长期筛选,沉淀出一批精华。其中,公认度最高、流传最广的主要有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在模块五中会详细介绍。

(5)其他中医外治疗法主要包括刮痧疗法、灌肠疗法、火罐疗法、竹罐疗法、药摩疗法、天灸疗法、盐熨疗法、熏洗疗法、药浴疗法、香熏疗法、火熨疗法、芳香疗法、外敷疗法、膏药疗法、中药蜡疗、敷脐疗法、蜂针疗法等。

2.中医内治法主要包括方药应用(老中医验案、民间土单验方应用、古方今用、成

2

绪论

药应用、临床自拟方应用等),以及中药茶饮法、中药药酒疗法、药膳食疗等。

要增强服用中药的效果,就离不了依法炮制中药,按照辨证论治原则,复方配伍,这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经过炮制的中药降低或消除了毒副作用,可保证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效果,但因中药炮制和配伍技术比较专业,且本书主要介绍“简、便、效、廉”及适宜社区居民操作的外治疗法,故对此不再赘述。

(二)治疗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虽有内外之分,但只是方式之别,从根本来说,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之下,治疗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治疗各有特色,下面就以针灸、气功、按摩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1.针刺治疗特点针刺治疗,是恰当地运用针刺的各种方法,通过刺激腧穴以调整经络、气血、营卫,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与疏通经络的目的。针刺治疗的一般特点如下:

(1)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不足则表现为虚证,治宜补法,邪气亢盛则表现为实证,治宜泻法。正确运用这一原则,除正确地掌握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外,还要讲究经穴配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包括本经补泻、异经补泻。

(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疾病的发生,病理机制相当复杂,施治时须辨别标本主次。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当标病和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宜标本兼治。

(3)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清热指热证用“清法”;温寒指寒证用“温法”。凡热邪在表,或热闭清窍而致神昏不省人事等,针刺应浅而疾出,如用三棱针在大椎或井穴点刺出血少许,确有清热泄毒、醒神开窍之效。假使热邪入里,亦可采用深刺久留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如热未退,还可反复施术。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内生之疾,针刺应深而留针,并可酌加艾灸以扶正壮阳,温散寒邪。假使寒邪在表,壅遏络脉而肢体痹痛,亦可浅刺疾出,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相辅相成同病异治,即同一种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异病同治,即不同疾病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是指某些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相同,但因其具体的病机不同,所以在治法上亦因之而异。例如,同是胃病,有属肝气犯胃者,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止痛,取足厥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募穴组成处方,针用泻法。有属脾胃虚寒者,治宜补脾健胃,温中散寒,取足太阴、足阳明经穴和有关背俞穴组成处方,针用补法。

异病同治,是指许多疾病,受病部位和症状虽然不同,但因其主要的病机相同,所以可以采用同一方法治疗。例如,肝胆之火上逆导致的头痛和肝胆之气郁结导致的胁痛,都可以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和有关俞募穴治疗。

3

中等职业教育中医适宜技术

(5)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有机结合

①局部治疗:一般指针对局部症状的治疗而言。例如,口噤取地仓、颊车,鼻塞取迎香、巨醪穴。

②整体治疗:一般指针对某一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例如肝阳上亢导致的眩晕,取太冲、照海穴滋肾平肝,待肝风平息,则头晕目眩等症自可向愈。

③局部与整体兼治:指既重视原因治疗,又重视症状治疗,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有利于提高疗效。例如,脾虚泄泻,既取天枢、足三里止泻,又取三阴交、脾俞补脾。

2.灸法治疗特点灸法古称“灸焫”,又称艾灸,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灸法借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该法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日常保健,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和风、寒、湿邪为患的疾病尤为适宜。

3.气功治疗特点气功疗法是一种主要通过自我锻炼来疏通经络,调摄心神,平衡阴阳气血而达到祛病强身的医疗保健方法。它通过姿势调节,呼吸锻炼,身心松弛,意念的集中和运用,有节律的动作等锻炼手段,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的潜能,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气功通过发挥人体的潜能,通过调身(姿势)、调神(意识)、调息(呼吸)方式,锻炼精、气、神,增强真气,并调整身体内部的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治病强身之目的,所以该疗法具有主动性、整体性,调整意识,外静内动以及动静结合的特点。

气功疗法适应广泛,对消化、心血管、神经、呼吸、血液、泌尿与生殖、内分泌及代谢等各系统疾病都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具体效果因人而异,关键在于长期坚持正确的锻炼方法。随着气功疗法的深入开展,其应用治疗范围可达近百种疾病,且对恶性肿瘤的防治和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具有一定效果。

4.按摩治疗特点按摩疗法又称“按骄”,它是医生运用专门的手法,根据科学的原理,施术于患者的特定部位(包括穴位),达到一定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按摩疗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平衡阴阳,调节功能《黄帝内经》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说明人之所以会患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阴阳平衡的失调,机体功能的紊乱,而按摩疗法具有一定调整器官功能的作用,还可调节全身阴阳,使其趋于平衡。

(2)扶正祛邪,增强体质按摩疗法对机体来说是一种被动运动,其与体育运动一样,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疾病,我们施用不同的手法,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提、拿、拧、挤等手法可以祛除外邪,而揉与滚等手法可以补益正气。有的患者

4

绪论

经过一段时间按摩治疗,气色由灰暗转为红润,食欲好转,体重增加,抗病能力提高。

(3)活血祛瘀,缓急止痛按摩疗法的活血祛瘀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许多跌打损伤、扭挫伤都是由于气血郁阻、瘀血积聚造成的。用指切法、推抹法等进行治疗,有明显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在临床上,治疗损伤性疾患时,医者常在痛处用按法,在治疗伤处剧痛时,医者在其邻近选一穴位,用强手法使之“得气”,此时患者即感伤处疼痛减缓;对陈日性损伤的局部疼痛,反复用掐、拨、刮等强手法治疗一个阶段后,局部疼痛渐渐减缓,这些手法都是止痛的具体应用。

(4)整复脱位,通利关节按摩疗法对于关节的错缝、脱白等疾患具有顺理、整复、归位的作用。对于挛缩的关节,用扳、动、摇、拔、伸等手法,有通利关节等作用。

(5)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损伤后筋脉的收缩、紧张甚至痉挛是一种人体警觉状态的反应,其目的是减少肢体活动,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性反应。如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都能使疼痛加重。按摩疗法可以达到解除肌肉紧张痉挛及舒筋通络、梳理筋脉的效果。

(6)适应证

①在外科和伤科方面:可以治疗各种扭挫伤,各种伤筋及腰、背、颈、肩、四肢的劳损与疼痛,各种脱白及小关节错缝、落枕、老年肩、网球肘、岔气等病证。

②在内科方面:按摩对头痛、眩晕、失眠、感冒、咽喉肿痛、胃脘痛、腹痛、泄泻、便秘、腹胀、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入水肿、癃闭、中风、淋证等均有明确的疗效。

③在妇科方面:可以治疗痛经、闭经、崩漏及乳腺等方面的疾病。

④在儿科方面:对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麻痹症、斜颈、夜尿症等都有显著的疗效。

(7)禁忌证

①由结核杆菌、化脓菌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证不宜进行按摩。

②癌症一般不做按摩。

③皮肤病受损害处、皮肉破损及烫伤处不宜按摩。

④正在出血的部位,除点按止血处,一般不施其他手法。

⑤骨折、脱位处以整复手法为主。

⑥怀孕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一般不按摩,月经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如按摩须酌情进行。

复习思考

回回

1.什么是中医适宜技术?

2.常见中医适宜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扫一扫,知答案

5

中等职业教育中医适宜技术

模块一

经络与腧穴

【学习目标】

1,掌握十四经穴中常见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2.熟悉腧穴分类、功能、定位。面出过通中瑞

3.了解腧穴的概念。

4.了解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请

可回

项目一腧穴总论

扫一扫,看课件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通“输”,或从简作“俞”,含有转输、输注的意义。“穴”,有孔隙的意义。腧穴既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又是疾病的反应点。腧穴在古代文献中有“砭灸处”“孔穴”“气穴”等名称。

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而是通过经络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连通的特殊部位。腧穴既是内脏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的刺激点。

二、腧穴的分类

人体分布的腧穴很多,大体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经穴共有362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十四经穴有固定的穴名、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归经。经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他经脉、脏腑之病证,同时又是针灸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