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通识》唐杰,何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济通识》

【作 者】唐杰,何杰主编
【丛书名】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一级考试专用教材
【页 数】 207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111-66248-8
【分 类】经济学-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唐杰,何杰主编. 经济通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经济通识》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重点覆盖了经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经济学部分从需求-供给分析框架出发,分别介绍消费者理论、生产者(厂商)理论,市场结构与均衡分析框架。宏观经济学和宏观政策部分首先介绍总需求-总供给均衡,之后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价格(通货膨胀)体系的介绍引出经济周期理论,并从经济周期理论延展到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最后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和国际经济学的核心知识。下篇主要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容。第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谈起,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其对商品、市场经济、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思想理论。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根本任务。最后部分介绍了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通过介绍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布局和对未来改革的布局和路径,对中国未来经济实践指明道路。

《经济通识》内容试读

一策

【得)

上篇

学液学公年条是指福微等第

他:性理女罗发皮的京兴的

第一章

从古代到现代

经济学思想的演变

及【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掌握希腊哲学家、重商主义经济学家、重农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及其理论背景;

3.熟悉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及其“看不见的手”“社会分工”等观点对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影响。

第一节资源配置与经济决策:经济学分析框架

欢迎来到经济学的“世界”,本节将向大家介绍: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到底什么是“经济学”,以及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从本质上讲,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在现实中如何选择的科学。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选择那些最为重要并且最具持久意义的问题作为探讨的对象。

进一步来说:经济学是对社会以及在社会中生存的个体如何使用资源的研究。经济学(Economics)这个词听起来可能会令大家想到一堆枯燥的数据。但其实经济学讲的是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人们如何满足需求提升效用、获得富足快乐的人生以及为什么有些人生活得不幸福,有些国家发展不起来。很多经济学家深信,如果我们可以解决基本的经济问题,或许就能够帮助周围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将经济学定义为对“稀缺性”的研究。这里的稀缺性意味着商品(和资源)总数是有限的,然而人类的潜在欲望却无穷无尽。只要条件允许(同时没有稀缺性),人们总是希望源源不断地购买新的玩具、汽车,但因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付出成

2

第一章从古代到现代一经济学思想的演变

本,所以我们不可能将它们全部归为己有,因此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出经济选择(也就是经济决策)。

效率(E: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经济效率(Economics Ef伍ciency)要求在给定技术和稀缺资源的条件下,生产最优质和最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

我们可以深人思考一下成本这个概念。成本可能不仅是以美元或是人民币这类法定货币为代表来衡量。与在会计学中定义的成本相比较,在经济学中,成本的定义范畴更为广泛。设想一个大学生现在要选择下一年的学习科目,可选课程是历史和地理,但只能二者选一。如果这个学生选择了历史这门课程,那这个选择的成本是什么?那将是他所放弃的学习地理这门课程的机会。同样的思路,建造一个新医院的成本是什么?你可以统计建造医院所用的砖瓦和钢铁的价格(这是会计成本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因为选择建造医院而放弃了什么的思路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话,则成本可能是一座原本能够建造的火车站。经济学家将这类成本称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在普通人眼中这一成本往往容易被忽略。但稀缺性和机会成本揭示了一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个体需要在医院和火车站之间、大型购物中心和足球场之间做出(经济)选择。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的是“经济体”(The Economy)。经济体是使用资源、制造新产品的地方,也是决定谁能够获得什么产品的地方。例如一家厂商购买布匹,雇用工人生产衬衫。当消费者前往商店,他们就可以购买衬衫(消费商品)。此外,消费者还可以消费“服务”,例如理发。大部分消费者同时又都是工人,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工作赚钱来支持消费。厂商、工人和消费者是一个经济体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经济体的关键因素。

同时银行和股票市场一“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也是经济体的一部分,它对于如何使用和分配资源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向公司借贷一对其“提供资金”,例如银行可以为一家服装厂提供建设新工厂的资金,厂商可以用这些资金来购买水泥,这些水泥最终成为该工厂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被用来建造桥梁。为了筹集资金,公司还可以在股票市场上出售“份额”(即股票)。政府也是经济体的一部分,当政府投资建设高速公路或发电厂的时候,就会对资源的使用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经济学的演变过程而言,首先是研究个体(个人)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做出经济决策,而今天经济学还包括对公司和产业的研究,也包括对整

3

经济通识

个国家经济体量和结构的研究。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经济环境,进行经济决策,并给出理性的建议。一旦准确的观察和理性的判断结合在一起,经济学便能够成为改变和优化经济环境的力量,创造更富裕、更公平的经济社会,更多的人就可以在这样的社会里更好地生活。那我们接下来来看经济思想(经济学)演变的过程。

在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三次大的“革命”与三次大的“综合”(蒋自强、张旭昆,1996)。其中,每一次“革命”都提出了与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而每一次“综合”则把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统一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这种以范式“革命”与范式“综合”交替形式出现的理论创新模式,事实上是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库恩,1962)。就经济学而言,这种“革命”与“综合”的创新,既反映了人类经济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反映了人类思想历史不断深化的过程。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1776)为标志,突破了自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只注重财富管理分析的前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确立了以财富生产分析为主要目的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8世纪60年代一70年代)时期,反映了以机器生产和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家庭经济和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革命性替代。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以约翰·穆勒(John Mil)的《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为标志,对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进行了理论综合,把财富的管理和财富的生产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使之成为经济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两大研究范式。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中叶)时期,反映了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社会精英分子可以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历史遗产。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所谓的“边际革命”,其标志性的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包括赫尔曼·戈森(Hermann Gossen)的《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利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s)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和威廉·杰文斯(William Jevons)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边际革命”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此前以生产投入(包括劳动投入)作为分析对象的客观价值理论,提出了以人的心理因素作为分析对象的主观价值理论,即边际效用理论。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启(19世纪70年代)时期,

第一章从古代到现代—经济学思想的演变

反映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升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后,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关注人类自身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崭新视野。

近现代经济学的第二次综合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创立,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经济学原理》(1890)为标志,将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主观价值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其中,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投入理论被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供给)理论,而边际革命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则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消费(需求)理论;并以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和消费函数(消费曲线)的形式,统一于以数学(微积分)形式表达的均衡价格理论中。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时期,反映了人类工业文明鼎盛时期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生活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及现代科学理论的建构方式,尤其是数学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成为经济学理论从近现代走向现代的标志。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革命,以梅纳德·凯恩斯(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为标志,被世人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分析的基点立足于个人与厂商的微观分析范式,第一次确立了以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象的宏观分析范式。这一范式革命与转换,发生在整个工业文明由鼎盛转向衰退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一40年代),反映了1929一1933年在美国爆发、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它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对亚当·斯密以来“自由放任”的古典资本主义制度,以及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并由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的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现代经济学的第三次综合,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分析基础》(1947)为标志,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范式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分析范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该理论以“充分就业”为界,把描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微观经济分析,把描述未能实现充分就业非均衡状态的经济分析称为宏观经济分析,从而创立了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理论。这种范式的综合,发生在工业文明日趋式微、而人类新经济形态开启的前夜(20世纪50年代),既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恢复所带来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也反映了全球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由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向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一美国的转移。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经济理论。本章先介绍古典经济思想的起步背景及其脉络。

5

经济通识

第二节经济学的起源:希腊哲学家的经济思想

从历史上来看,希腊哲学家可能是最早的经济思想家,他们奠定了西方思想的传统,其中也包括经济学思想。著名的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士。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是哲学思想的前辈,而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更是经济学的泰斗人物。柏拉图曾幻想建立

一个理想的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希腊城邦式的城市,它被统治者以一种高度集中的方式管理,其中几乎没有食物和劳动力买卖的市场。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们生来就分为三六九等,包括奴隶在内的大多数人只能毕生在土地上劳动,奴隶属于最底层,比农民高一个等级的阶层是武士,最高阶层由统治者构成,他们是“哲学王”,是拥有哲学思想的君主。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中对财富的追求持批判态度,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武士和国王不能拥有私人财产,以免受到黄金珠宝的腐蚀。相反,在理想国中,所有人住在一起,分享所拥有的一切,包括孩子。在理想国中,孩子由成年人共同抚养,而非自己的父母。柏拉图担忧,如果一个社会中的财富意义过于重要,人们便会开始追名逐利。而最终国家将会被富人统治,穷人则会产生仇富的心理,人类终将自我残杀。

柏拉图的思想衣钵此后被其学生亚里土多德(Aristotle)传承,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主张的社会进行了批判。与柏拉图对理想社会进行设想的方式不同,亚里士多德思考的是在不完美的人类基础上能够实现什么。他认为柏拉图取消私人财产的建议是缺失公正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虽然人们对物品拥有所有权后,彼此确实会心生妒忌并导致争夺,但是如果人们分享一切,由于分享机制的不透明和不完善则会产生更多的争斗。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让人们拥有自己的物品,因为那样人们便会更好地照看自己的财产,而在谁对公共财产贡献多少这个问题上导致的纷争也会减少。

如果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和工具创造出产品(例如鞋子),那么其他人如果需要这些产品时该怎么办呢?他们会以另一种产品(例如橄榄)来交换。亚里士多德阐述了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点:以物易物。货币在这个时候开始发挥了作用。他说道,如果没有货币,你就不得不到处背着橄榄去交换你所需要的鞋子,而且还得足够幸运恰好找到需要橄榄的鞋匠,这显然会非常困难。因此为了使交换的程序更为简便,人们指定了一种物品—通常是金银一作为用来买卖的货币。货币成为衡量经济价值的标杆,并使价值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货币产生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