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经济学》朱潜挺,吴静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气候变化经济学》

【作 者】朱潜挺,吴静作
【页 数】 209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130-7632-6
【分 类】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朱潜挺,吴静作. 气候变化经济学.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气候变化经济学》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环境、经济、政治等多领域交叉的热点问题之一。以经济学思维解析气候变化问题,对研究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多维度经济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书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论和应用两个维度逐次展开。在理论维度,本书一方面从气候系统历史演变出发,阐述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结合相关经济理论,剖析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学本质。在应用维度,本书介绍了国内外主流气候变化经济学模型,结合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分析工具,为全球减排的热点问题提供基础的解决方案;采用社会经济福利量化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效益,探索全球合作减排过程中的区域减排策略。

《气候变化经济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气候变化经济学概述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热门关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或当前人类最为关注的近百年全球变暖现象,不仅关乎全球各国福祉,而且将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寻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研究学者都已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并正确认识气候变化的内在机理,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基础。本章力图通过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概述,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提供相关基础,相关内容简介如下:

·对自地球诞生以来不同年代尺度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历史做简要回顾。

·分析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重点解释温室效应机理。

·对地球气候系统进行解构,分别介绍气候系统组成以及影响气候变化碳循环。

·以PCC评估报告为基础框架,探讨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及其

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节气候变化历史

地球在变暖吗?千年气候争论是什么?近百年前气候有什么特征?我们可能在不同场合听说过这些问题。读完本节,你或许能够总结出答案。作为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开篇,本节将分别以不同历史年代为尺度对地球的气候变

·001·

©气候变化经济学

化历史做简要回顾,包括:千年前气候变化历史、近千年气候变化历史以及近百年气候变化历史。其中,重点介绍科学界提出的近百年来全球变暖及其对自然系统,如大气温度、海洋温度、降水、海平面、海洋酸化和冰冻圈等带来的影响。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最终将得出一个结论:基于不同年代尺度所得到的历史气候变化规律是不一致的。虽然根据地球气候变化历史来推演未来的长期气候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了解地球气候变化历史仍是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它对后续章节将介绍的百年尺度气候变化成因,地球未来短期气候变化趋势预测,以及当前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千年前气候变化:从生物大灭绝到全新世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和其他行星一样,地球的形成经历了吸积、碰撞等一系列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自形成以来,地球气候就从未停止过变化。根据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并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0。在由天文时期(地壳出现之前)过渡到地质时期,再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之后,地球至今仍保持着热量。

据史前化石考证,地球上曾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和白垩纪大灭绝。所谓生物大灭绝(或称生物绝种),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存留下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导致前3次生物大灭绝的根本原因。

古生物学家认为,地球气候变冷是第1次生物大灭绝一奥陶纪大灭绝的主因。在大约4.4亿年前,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造成了厚的积冰。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水,海平面降低,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85%的物种灭绝。与第1次生物大灭绝相似,对古气候的研究结果

①关于地球起源和演化、原始地球温度、生物大灭绝原因,尚存在不同说法,本书选用多数学者赞成的主流说法。

·002·

第一章气候变化经济学概述

表明,第2次生物大灭绝一泥盆纪大灭绝也归因为地球气候变冷以及海洋退却。化石记录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当时远至北极地区都处于温带气候。在大约3.65亿年前,晚泥盆纪至早石炭纪间历经了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并呈现出间隔100万年的两次灭绝高峰,最终海洋生物受到重创,导致82%的海洋物种灭绝。第3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古生代的最后一个二叠纪。这次被称为史上最严重物种大灭绝,这次大灭绝主要归因为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气候变化事件驱动下的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科学界认为,二叠纪大量物种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随着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带。

自6500万年前第5次生物大灭绝后,地球开始进人新生代(见表1-1)。至新生代最后一个纪一第四纪,生物界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如果把地球历史比作一天,那么第四纪相当于这一天的38~56秒。这段时间对于人类来讲太重要,它不仅代表了人类起源,更在其最后1万年发展出了现代文明。

表1-1地质年代表

年代开始

年代开始

纪/世

(百万年前)

(百万年前)

全新世

0.0117

成冰纪

720

第四纪

新元古代

更新世

2.58

拉伸纪

1000

上新世

5.333

狭带纪

1200

新近纪

新生代

中新世

23.03

中元古代延展纪

1400

元古宙

渐新世

33.9

盖层纪

1600

显生宙

古近纪始新世

56.0

固结纪

1800

古新世

66.0

造山纪

2050

古元古代

白垩纪

145.0

层侵纪

2300

中生代侏罗纪

201.3±0.2

成铁纪

2500

三叠纪

251.902±0.024

新太古代

2800

太古宙

古生代二叠纪

298.9±0.15

中太古代

3200

.003.

©气候变化经济学

续表

年代开始

年代开始

纪/世

(百万年前)

(百万年前)

石炭纪

358.9±0.4

中太

古太古代

3600

泥盆纪

419.2±3.2

古代

始太古代

4000

显生宙古生代志留纪

443.8±1.5

早雨海代

3850

奥陶纪

485.4±1.9

酒神代

3950

寒武纪

541.0±1.0

冥古宙

原生代

4150

新元

埃迪

元古宙

630+5/-30

隐生代

4570

古代

卡拉纪

从第四纪开始至今的258万年间,地球至少经历了24个冰期一间冰期旋回。所谓冰期是指发生强烈冰川作用的时期,在这期间气候变冷以至于陆地表面出现大规模冰盖和山地冰川:间冰期是指相邻两次冰期之间气候温暖的时期。气候的大幅度冷暖交替变化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冰川大规模扩展和退缩的循环变化被称为冰期一间冰期旋回。根据米兰科维奇(Milankovitch)假说,第四纪冰期一间冰期旋回的成因是地球轨道要素的周期性变化改变了季节之间的热平衡,尤其是北半球高纬度夏季太阳辐射的变化。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单一敏感区的触发驱动机制,即北半球高纬度气候变化信号被放大、传输进而影响全球。通过分析地球轨道要素,可以了解不同纬度不同季节接受太阳辐射的变化。米兰科维奇指出,地球气候变化存在着3个天文周期:每隔约2万年,地球的自转轴变化一个周期;每隔约4万年,地球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变化一个周期;每隔约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变化一个周期。据南极冰芯资料显示,近40万年来,10万年周期及4.1万年周期是第四纪气候变化的主旋律,尤其是10万年左右的旋回非常突出,且这种趋势可向前延伸至大约70万年前。然而,间冰期的长度并不固定。一般来讲,间冰期只占冰期一间冰期旋回长度的20%左右。据估算,虽然目前地球处于间冰期已持续1万年左右,但未来3万年进入冰期的可能性并不大。

第四纪末次冰期冰盛期以后,地球气候于大约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但就在气候已回暖到接近现代的情况下,距今约1.28万年时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气候突变,被称为新仙

.004.

第一章气候变化经济学概述

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以北大西祥北部为中心,气候迅速变冷,但寒冷仅持续了一千年左右,紧接着又快速回暖。新仙女木事件期间的温度变化幅度达到了冰期一间冰期旋回的3/4。这是末次冰期中最后一次气候突变。

自新仙女木事件以后,地球开始进人全新世。全新世是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全新世气候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社会的一切繁荣、富强、发展、进步都发生于此。格陵兰岛冰芯的年纪分辨率气候变化显示,全新世初期,地球气温普遍转暖,中、高纬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喜暖动植物逐渐向较高纬度和较高山脉迁移,全球自然地理环境完全演进到现代面貌。虽然全新世作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但全新世也有一系列的冷事件发生。证据表明,全新世北大西洋共发生9次冷事件。由于这些冷事件的发生频率、变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与冰期中的千年尺度气候震荡类似,通常也被称为“气候突变”。但需要强调的是,全新世的冷事件与冰期中的千年尺度气候震荡在振幅和成因上都有很大差异。

二、近千年气候变化:“曲棍球杆”VS“湿面条”

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形成机制已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

一般认为,近千年气候主要包括两个重要时期,即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其中,中世纪暖期是欧洲中世纪时代的一个不寻常温暖期,从大约10世纪一直持续到14世纪,全球温度大概与20世纪后期相当。小冰期是指从中世纪温暖期之后开始,于20世纪初期结束的这一时段,当时全球温度比20世纪后期要低1℃左右。然而,人们在近千年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形成机制上存在较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是区域性的还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问题。最初关于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的,因为那里的大气资料相对完善和清楚。基于此,人们认为这两个时期的气温异常是全球性的,但这种观点遭到了质疑。一些研究表明,当前证据并不能证明在上述时间段中,气温异常有着全球性的同步状况。

(2)近千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特征类似于“曲棍球杆”还是“湿面条”?IPCC第三次科学评估报告引用了曼恩(Michael Mann)等在l998年建立的近

·005·

⊙气候变化经济学

千年北半球温度变化曲线。有趣的是,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消失后,近千年温度变化曲线变成了一条平缓的曲线,到20世纪突然上翘,形状酷似一根曲棍球杆。

基于该曲线,曼恩等指出,20世纪变暖是近千年来前所未有的,20世纪变暖是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也就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由于这根“曲棍球杆”,扭曲了很多科学家长期研究认识到的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显著差

异,因此PCC报告引起了很多科学家对这一序列的争议。加拿大统计学家麦

克朗泰尔对曲棍球杆曲线的数据和计算程序进行了验证,发现曼恩的计算是错误的。其结果是2004年曼恩等不得不在《自然》杂志上刊登了一份更正错误的声明;2008年曼恩等又给出了近两千年的全球温度序列,而这次的序列不再是“曲棍球杆”了,而像是一根“湿面条”。

三、近百年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当前地球正处于气候相对温和的第四纪间冰期,与过去1万多年间冰期不同的是,人类活动开始对气候产生影响。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逐渐显著。但这种观点仍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在工业革命初期地球尚处于小冰期中的最后一个冷期,之后的气候变暖可能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但无论是“曲棍球杆”曲线还是“湿面条”曲线,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确实在变暖。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对近百年全球变暖现象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①它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②它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成因的最好样本;③它是探讨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最重要时期。

所谓全球变暖,是指整个地球的变暖现象,其基于地球表面整体平均温度。自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就开始观测到一些过往任何自然气候变化都无法解释的气候现象,全球出现人类自有记录以来发生最快的变暖现象。虽然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增加,适宜农作物生长,但也造成了其他影响,包括极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高山积雪减少、土地干旱、农业受灾、农作物质量将损耗、极端气候增加、气候带转化、引发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等。总体来说,弊大于利。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