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戏剧》唐月梅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戏剧》

【作 者】唐月梅著
【丛书名】东瀛艺术图库
【页 数】 162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 2018.10
【ISBN号】978-7-5535-1285-3
【价 格】42.80
【分 类】戏剧史-日本
【参考文献】 唐月梅著. 日本戏剧.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8.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日本戏剧》内容提要:

《日本戏剧》全面叙述日本戏剧的历史发展轨迹,从神话传说中的戏剧因素开始,到引进中国伎乐、舞乐、散乐,并促其本土化,形成日本的民族艺能,过渡到古典戏曲,诞生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能乐”和“狂言”。《日本戏剧》详尽论述了日本国剧“歌舞伎”的形成、发展和兴隆,以及几代有突出成就的“歌舞伎”名优的表演艺术特色,以及后代戏曲改良的探索与成败……

《日本戏剧》内容试读

概说

远古时代车飞鸟时代>美

·(远古时代一公元710年)一

日本戏剧的源头,可以远溯至远古原始的咒能。它的产生,主要源于宗教的咒能和生产劳动的咒能。从宗教的咒能来说,一种是在镇魂招魂祭上,由巫女迎神而做的手舞足蹈的动作,以后发展为即兴乱舞。据日本第

一部文字文学《古事记》记载:“天宇受卖命以天香山的日影蔓束袖,以葛藤为发髻,手持天香山竹叶的束,覆空桶于岩户之外,脚踏作响,状如

神凭,胸乳皆露,裳纽下垂及于阴部。”即是一例。另一种是为祈祷祛病除灾,一边打着钲、大鼓等,一边踏地而舞,威吓和驱赶邪神。《日本书纪》曾这样描写火照命和火远里命兄弟钓鱼之争的故事:兄火照命钓

丹生神社田乐舞台

鱼,被一阵狂风卷进

001

日本戏剧

海潮神代神乐

东瀛艺术图库

002

大海,呼弟火远里命相救,说:“我若还活着,‘不离汝之垣边,当为俳优之民也'”。当火照命得救后,“以赭涂掌涂面”,并说:“吾污身如此,永为汝俳优者”,于是“举足踏行,学溺苦之状”。这种用泥巴涂手和脸,手舞足蹈的动作,就是日本古代隼人舞之雏型。同时首次称这些表演者(艺能人)为“俳优”。

生产劳动的咒能是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狩猎、渔猎、农耕的劳动中,祈祷丰收而举行各种歌舞的咒能。这样咒能便从宗教咒能进入劳动咒能。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中的歌谣,就描绘了当时模仿山民猎鹿、渔夫捕蟹的表演动作。此外,在劳动的咒能中,还模仿了播种和收割的动作歌舞,或庆祝农业丰收,伴着鼓点,口念咒术,边歌边舞,或做出男女欢喜而拥抱的动作,以谢田神,称为田舞。“田舞”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日本书纪》天智天皇十年(672年)五月五日条,记有:在耕田播种之际,为企望五谷丰登,举行了田舞;大津宫西小殿飨宴上

舞者埴轮古坟时代

003

日本戏剧

再演田舞云云。当时的盛况是:除了在农村祈祷丰收歌舞之外,在宫廷的飨宴上也常常表演田舞,且是“夜深酒酣,渐次舞毕”。天武天皇

四年(675年),天皇还敕令大和、播磨、伊势、美浓等一些地方将“能歌的男女百姓”或“侏儒、伎人”上贡,反映了宫廷也喜爱田舞的表演,形成了一种新的宫廷艺能。6世纪末的飞鸟时代,在这些最原始艺能的基础上,日本吸收传入的三韩乐、中国吴乐、隋乐和印度天竺乐,逐渐形成古代戏曲。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453年,允恭天皇驾崩,朝鲜新罗国王的进贡船八十艘、“种种乐人八十”,且“或哭泣,或歌舞,逐参会于殡宫也”。这是最早传入外来乐的文字记录。继之,钦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从百济传来“梵呗”(佛的赞歌)。推古天皇二十年(612年),朝鲜百济人味摩带来了伎乐,实为吴乐,

弹琴男子填轮古坟时代

是一种由音乐伴奏、戴假面具表演的舞蹈。与此同时,引进了假面具的制作技法。

东瀛艺术图库004

O奈良O>

—·(公元710-794年)。—

经过飞鸟·奈良时代初期先后吸收、消化中国、三韩的外来伎乐和舞乐,至奈良时代伎乐衰退,舞乐改革,即分“左舞”和“右舞”。“左舞”为唐舞乐,“右舞”为三韩舞乐,加入古歌谣和说词,以雅乐伴奏,走向雅乐化。现存奈良时代制作的“伎乐面”还有二百二十多具,其中奈良正仓院收藏的“吴女面”和“醉胡王面”最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吴女面”是奈良时代伎乐唯一唐代美女面具,“醉胡王面”则是醉酒的胡王面具。最初,舞乐是在法会、祭祀和宫廷各种仪式上表演,后来发展为倭舞,或称大和舞,逐渐形成日本民族的乐舞艺能。

这时期,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踏歌。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其形式是群聚而舞,表演者“俱起相随,踏地高低,手足相应”,即男女挽臂踏节拍而载歌载舞。踏歌传入日本,最早见诸《日本纪》载,

吴女面伎乐面

005

日本戏剧

青海

舞乐图青海波

倭舞春日例祭

持统天皇七年(693年)正月十六日,“是日汉人等奏踏歌”,《本朝事始》还记有“天武天皇三年(674年)正月朔,朝大极殿,诏男女无别,暗夜踏歌”的文字。《日本书纪》《六国史》等文献还列举了从持统七年到圣武天平十四年(742年)举行的多次汉人的踏歌表演。比如记载圣武天平二年(730年)正月十六日“百官主典以上陪从踏歌,且奏且行,引入宫里,以赐酒食”,记载圣武天平十四年“酒酣奏五节田舞,迄更令少年男女踏歌”。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宫廷聚会,由日人表演五节舞、田舞等日本艺能的同时,还由汉人表演从唐朝引进的踏歌。所谓汉人就是从中国移居日本的汉裔,俗称“归化人”,他们的表演,除了具有娱乐的性质外,还有向日本朝廷祝贺的意思。踏歌从官廷到民间,与传统歌垣(古代男女集体歌舞之后举行的一种开放式的性爱形式和杂婚形式)的交流与交融而得以发展,使最初传入时“男女无别”的踏歌分成两大类:“男踏歌”主要祈祷丰收,与咒能有着切不断的联系,更具神事的性格,“女踏歌”的表演形式和功能,已脱离踏歌的原来模式,而趋于多样化,而且由女舞伎表演,更富华丽的色彩和更具吸引力,促进了外来踏歌的日本化。它的流行比“男踏歌”的

东瀛艺术图库「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