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学导论》严明,(日)山本景子,熊啸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诗学导论》

【作 者】严明,(日)山本景子,熊啸著
【丛书名】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
【页 数】 312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9.12
【ISBN号】978-7-5325-9448-1
【价 格】128.00
【分 类】诗学-研究-日本
【参考文献】 严明,(日)山本景子,熊啸著. 日本诗学导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日本诗学导论》内容提要:

本书梳理日本诗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剖析体系结构,探究诗学范畴,并结合日本文学史发展,探索日本诗学的特色价值。日本诗学经历了对中国诗学引进、套用、活用的过程,形成了“物哀”、“幽玄”、“寂”等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诗学概念范畴,成为东方文论乃至于世界诗学丛林中的参天大树。如果从现存的日语文献资料看,日本古代诗学偏重于纯文学形式的探讨,而对文学的本质本源、社会价值功能等重大问题较少关心论辩。但结合日本现存的大量汉语诗话及汉诗文别集总集看,上述情况又会有所不同。在著述方式上,日本传统文学创作呈现出偏重私人性和家传性质的特点,创作内容上有着杂糅并存的特征,而在文体上则出现闲散随笔化的倾向。这些诗学表现,都与日本民族文化及历史发展特征息息相关。本论著对日本诗学中重要范畴所形成的两级结构,进行探索,并对日本诗学体系的总体特征进行概括,这些都将成为本论著对日本诗学论述的重要内容。

《日本诗学导论》内容试读

第一章日本诗学发展阶段论

第一节萌芽期(上古一9世纪末平安前期)

从上古到平安时代前期是日本诗学的萌芽期,也是全面吸收、借用和模仿中国的历史阶段。894年废止遣唐使,可以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结束的标记,因为此事意味着日本停止了全面模仿中国,开始显露出试图创造日本独有文化的决心。

从东亚历史角度看,这一历史阶段是日本从隶属于中国体制,逐步转向独立的过程。面对强大繁荣的中国,日本逐渐从朝贡关系转到力图建立对等关系;针对日本国内而言,又是推进中央集权化,形成律令国家的过程。日本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都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关于最早时期的中日交流情况,只能根据中国史书上的记载来了解。中国史书中最初出现对日本(当时叫“倭国”)的记载,是在《汉书》地理志中,日本人(当时叫“倭人”)定期向乐浪郡派使者。①此后,《后汉书》、《魏志》、《宋书》等正史中均有倭人遣使朝贡并接受册封的记载。②此阶段的日本与中国以册封形式确立上下宗属关系,承认中国是世界中心,日本从属于中国的天下,得到中国的认可才能对日本国内显示其权威性。但从5世纪末直至隋朝建立前的百年间,由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阶段,内战不息,中日外交关系处于断绝状态

6世纪末隋朝初年,日本处于动乱,直到厩户王(Umayato Oh,574一622,又名圣德太子)积极推进统一朝政的形成。在厩户王积极外交政策指导下,日本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年)首次向隋朝派出了使节。大业三年(607年),又派出使节并向隋炀帝递呈国书。至此时,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出现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转变,力图获得与隋朝对等的关系。据《隋书·倭国传》记载,日本国书开篇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于日没处天子”,口气极为强硬。隋炀帝自然是“览之不悦”。尽管如此,次年炀帝还是遣使回访,

①《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②《后汉书·东夷传》载,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给印绶。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也有倭国朝贡一事。《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景初二年(注:应是景初三年,239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朝贡于魏国,受赐了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铜镜等。《宋书·倭国传》记载倭国五王遣使朝贡于南朝并接受册封的事。

·1…

日本诗学导论

并与日本恢复了外交关系。

唐王朝兴起后,日本愈加热心西往,多次派出遣唐使,积极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①厩户王死去后,为争夺朝政主导权,日本发生了几次动乱,其中672年的壬申之乱,对此后日本国家体制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②壬申之乱的胜利者天武天皇,极力推进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作为律令国家的统治者,天皇意识到需要向国内外证明自己皇权统治的正统性和权威性。因此日本朝廷开始推进编撰史书,目的就是要展示日本的历史渊源由来以及天皇的统治依据。

从8世纪到9世纪,日本虽然摆脱了隶属中国的身份,但仍然以中国作为模仿榜样,试图创建一个与中国同样强大繁荣的国家。701年,日本制定了《大宝律令》,全面参照了唐朝的《永徽律》。③710年建造的平城京,794年建造的平安京,其形制、布局都模仿中国皇城长安、洛阳,只不过格局小了不少。

894年,随着唐朝的衰退,日本决定废止遣唐使,这时也正好到了日本民族意识高涨,朝廷的关注点转到国内的时刻。到此时为止,日本在全面学习借鉴中国各方面思想体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日本第一部史书、第一部和歌集、第一部汉诗集、第一篇歌论文章等,都是以中国经典作为效学模仿的对象。

日本曾经长时期没有自己的文字。置身于中国主导的天下体系,日本的东亚交往必须使用汉字。到了5世纪,日本模仿中国政治体制,在形成律令国家的过程中,把积极吸收当时最先进的中国文化作为最重要的朝政举措,并推广“文章经国”的文艺观念。学习和使用汉文成为当时及后来日本贵族官僚、文人学者的人生必修课,在各级官学机构中也设了明经道(儒教)、纪传道(中国的历史、文学)等基础科目,日本朝廷里的所有正式文件都用汉文书写。同时,汉诗文创作在日本也非常流行,在朝廷举办的各种文化聚会中,汉诗文取得了正统地位。朝廷非常重视汉诗文的态度,促使汉诗文巩固了作为“公”的正统崇高地位:日本现存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的成书时间,早于日本现

①日本还通过朝鲜半岛吸收中国文化。663年,日本为帮助百济复国,向朝鲜半岛派出军队,与唐,新罗联军在白村江交战(即白村江战役)。结果日军大败,百济灭亡。此时百济的遗臣、遗民大量亡命到日本,也是一个传入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

②壬申之乱是天智天皇的儿子大友皇子和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之间的政权之争。最后大海人皇子打败大友皇子,即位为天武天皇。

③《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律的代表,制订于唐高宗永徽年间。《永徽律》共十二篇,是唐太宗《贞观律》的翻版,也对汉朝以来的立法经验进行了总结,在律疏中大量引用儒家经典理论,因而也是一部儒家化的法典。

·2.

第一章日本诗学发展阶段论

存最古的歌集《万叶集》。①9世纪陆续奉旨编撰的三本诗文集,均是汉诗集,其中包括了日本人创作的汉诗文。

日本于8世纪初开始编撰史书。为记录古代歌谣,编撰者使用汉字作为表音文字,即借用汉字的音来记录日语②。此时段的表音式的汉字使用方式尚未统一,但有了文字表现形式,日本文学就从口传进入了文字记录的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日本固有的和歌,从此可以借用汉字的音记录下来,并得以流传下去。不过在日本朝廷,仍然只有汉诗被认为是具有“公”的崇高地位,而和歌只能处在“私”的次要地位。因为汉诗被认为具有公的属性,男人可以作汉诗,在朝廷等公的场合也可以讨论发表汉诗。日本汉诗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地位尊贵、高等级仪礼性质的表达方式,具有公家的和外来先进的属性。相对而言,和歌就只有私家的秉性,也就是地位较低,摆不上朝廷公家的台面,至于男女私下喜爱欣赏则无碍,所以是一种在私人场合中使用的感情表达方式。

佛教于6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很快就成为日本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几乎全民族都遵从的宗教。日本历代统治者大都信奉佛教“镇护国家”的作用,积极推广佛教。7世纪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其中就包括了尊崇佛教的方针。在朝廷的倡导下,日本各地大量修建佛教寺院。从中国、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僧侣、日本留学僧等,先后带来了佛教的宗派典籍,也在日本列岛各处创建了许多佛禅寺院。这一历史阶段中,日本人对佛教的期待主要是在现世能够获得利益的效果③。受到唐代的《冥报记》、《金刚般若经集验记》等典籍的影响,8世纪初成书的《日本灵异记》就记录了许多有关观世音应验、善恶报应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上自皇族、贵族,下至庶民,说明此时期的日本佛教典籍已广泛流传到了社会下层民众之中。

一、歌谣的记录

每个民族的文学发展都经历了早先的口传时代。为了流传、保存、保留本族的文学作品,日本先民用歌谣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后来逐渐发明出自己的文字。日本实行文字化的过程,乃至日本文化、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体制的掌控。日本的文字化过

①《怀风藻》成书于751年。《万叶集》的成书时间不详,但所收录的歌之中最晚的是759年之作。

②根据现存的考古资料,5世纪已经存在用汉字的音表示日本人的名字、地名的方式(如稻荷山古慕出土的铁剑铭)。

③9世纪初,随遣唐使赴唐的留学僧侣最澄(Saichoh,767一822)和空海(Kuhkai,774一835)回国后分别创建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也强调现世报应。

·3·

日本诗学导论

程,与朝廷的修史需求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上所述,日本皇室在建立律令国家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向内外宣扬其正统性和权威性的需要。为了展示其正统的渊源和发展历史,早在8世纪初,天皇就组织文臣编撰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使其成为日本现存最古的典籍。据《古事记》序言,经历了壬申之乱之后,以保留“真实”的日本历史为目的,天武天皇(673一686在位)命令舍人稗田阿礼(Hiedano Are,654一?)诵习帝纪和本辞①。但撰录工作完成之前,天武天皇去世。711年,元明天皇(707一715在位)诏令太安万侣(Ohno Yasumaro,?一723)“撰录稗田阿礼所诵之敕语旧辞以献上”。712年,太安万侣献上了《古事记》。714年,元明天皇再次诏令编撰国史。720年,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问世,至此,长期以来

一直靠口耳相传的日本历史,首次呈现为有文字记载的信史。②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性质有所不同,《古事记》是针对国内读者而编的,为此编者采用了中日文混杂的写法(当时只有汉字,因此用汉字的读音,来表示日语的发音,即将汉字作为表音文字而使用)。《日本书纪》则全然模仿中国史书,采用编年体,显然它是更为正式的官方史录,同时也是为了对外显示日本的文明水平,所以基本上采用了中文表述。有趣的是,记录日本固有的歌谣部分,两本书均采用汉字作为表音标示。

先看一下《古事记》:

此八千矛神,将婚高志国之沼河比卖,幸行之时,到其沼河比卖之家,歌日:

夜知富许能迦微能美许登波夜斯麻久尔都麻麻岐迦泥弖登富登富斯故志能久迩迩佐加志卖远阿理登岐加志弖久波志卖远阿理登伎许志弖佐用婆比尔阿理多多斯用婆比迩阿理加用婆势…③

①《古事记》序:于是天皇诏之:“朕闻,诸家之所赍《帝纪》及《本辞》,既违正实,多加虚伪。当今之时,不改其失,未经几年,其旨欲灭。斯乃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焉。故惟撰录《帝纪》,讨核《旧辞》,削伪定实,欲流后叶。”…即敕语阿礼,令诵习《帝皇日继》及《先代旧辞》。(《古事记》,《新编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日本:小学馆,1997年版,第20页。)

②此外,713年也有诏令,要求各地编撰《风土记》(地方志):“畿内七道诸国郡乡名,着好字,其郡内所生银铜、彩色、草木、禽兽、鱼虫等物,具录色目,及土地沃瘠、山川原野名号所由。又古老相传旧闻异事,载于史籍言上。”(《续日本纪》“和铜六年五月甲子”条)

③《古事记》,第84页。

·4.

第一章日本诗学发展阶段论

上文第一行,虽然“沼河比卖”(人名)是按照发音写的,但是总体的文章结构符合汉语行文语法。第二行“歌曰”以后则不同,如果仅从汉字字意来解读,完全不能理解其内容。因为这里只是将汉字作为日语的表音文字来使用。今以日语罗马字表示其发音如下(斜体是现代日语的写法):

夜知富许能迦微能美许登波夜斯麻久尔都麻麻岐迦泥互登富登富斯故志能久迩迩

Yachihokono kaminomikotowa yashimakuni tsumamakikanete tohotohoshi/koshinokunini

八千矛)/神の命灶/八島国/妻枕李右℃/遠遠L/高志の国C

佐加志卖远阿理登岐加志互久波志卖远阿理登伎许志豆佐用婆比尔阿理多多斯

Sakashimewo aritokikashite kuwashimewo aritokikoshite /sayobahiniaritatashi

賢L女本/夯月上開办L(/麗L女本/夯月上開之L(/含婚小3人

苏月立花儿

用婆比迩阿理加用婆势…

Yobahini arikayohase婚小c/态口通/士世…

(译文)八千矛神,在八岛国里娶不到妻,听说在遥远的高志国有聪明、美丽的女人,经常去…

再看《日本书纪》:

于时,丰玉姬命寄玉依姬,而奉报歌曰:

阿轲娜磨通比诃利播阿利登比邓播伊珮耐企弭我誉赠比志多辅妒勾阿利计利

·5

日本诗学导论

凡此赠答二首,号曰举歌。①

Akadamano hikariwaarito hitowaiedo kimigayosoishi toutokuarikeri赤玉)/光灶秀月上/人士言ヘ上/君装儿/貴〈商月什(译文)人们称赞明珠之美,但我觉得您的风采才是高尚非凡。

第二段是歌谣部分,则仍以汉字注音,无法根据汉字字意解读。

日本首次编撰史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用汉字记录日语的尝试过程。歌谣的传播效果与日语独特的发音节奏有着密切关系,用汉字标示读音固然有助于保留歌谣典籍,但这样做毕竟如太安万侣所说,有些“词不逮心”,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意往往表达不出来,更难以透彻语意的微妙。只是当时的日本还没有产生出自己的文字系统,只能借用日本人已经很熟悉的汉字来记录和歌的发声。

《古事记》、《日本书纪》中的汉字歌谣记录法,直接影响到了后代日本文学的书写方式。原来只能通过口传的歌谣,可以使用外来的汉字加以完整的记录流传,虽然这样做往往有词不达意的遗憾之处,但毕竟可以通过汉字来保存较多的本土歌谣典籍,而让优美的日本歌谣流传千古。所以外来的汉字,对于古代日本歌谣的记录、保存和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二、歌集的编撰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的歌集,共二十卷,收录四千五百余首和歌,形式上包括了短歌、长歌、旋头歌、佛足石歌等。万叶集和歌产生的年代主要是从舒明天皇(629641在位)时代到759年,②作者上自从天皇下至驻防士兵等民众。其成书年代和编撰者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经过几次编撰,8世纪后半期由大伴家持(Ohtomono

Yakamochi,.717一785)主持完成。③

《万叶集》的作品产生时代较为混杂,研究者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第一期是从舒明天皇时代至壬申之乱(672年)之前。代表性歌人大都出自皇族,如舒明天皇、齐名天皇、有间皇子、天智天皇、大海人皇子(后来的天武天皇)、额田王、

①《日本书纪》,日本:岩波书店,2010年版,第474页。

②有些歌冠以舒明天皇时代之前皇族之名,但一般认为是假托,不宜采信。不过假托也可以视为一种新的文艺意识(个人创作的才能认定为文艺)的出现。(小西甚一:《日本文学史》,日本:讲谈社,1993年版,第34页。)

③从《万叶集》里的注,我们了解到当时已有一些个人歌集,但没有流传到后世。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