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史》詹林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欧洲音乐史》

【作 者】詹林平著
【页 数】 266
【出版社】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022-9338-3
【价 格】69.00
【分 类】声乐艺术-音乐史-欧洲
【参考文献】 詹林平著. 欧洲音乐史.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欧洲音乐史》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欧洲声乐发展进程的著作,本书主要集中论述的是欧洲各个时期的音乐发展。主要包括了欧洲发展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欧洲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欧洲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五个部分。书中详细论述了音乐的类型、器乐、声乐体裁、代表歌曲和典型声乐人物。

《欧洲音乐史》内容试读

第一章欧洲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

历史上众多的音乐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学家,都曾不遗余力地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尽管说研究的切入点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在于让更多的受众群体和广大的读者认识到,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人类自身创造的音乐,从唯物主义的视角看是什么样的;让人们了解到,在音乐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何时、何地人类创造了什么样的音乐,形成了什么样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流派,何时、何地人类创造了什么样的乐器,该乐器的创造与使用又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何时、何地出现了什么样的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乐评论家等等。他们的出现对当时及后代的音乐家的发展乃至对后世的音乐文化有何影响,他们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那些什么样的贡献。

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在其民族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在远古时期就创造过音乐,都曾创造过属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且音乐文化是其必不可少的文化现象之一。就欧洲音乐而言,也包括非洲在内的很多地区,其创造的音乐文化形成了今天世界文明的源头之

一。究其欧洲音乐发源的研究,从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我们就应该要追溯到西方音乐文化,产生于埃及(非洲大陆的东北部)、巴勒斯坦(古代亚洲极西的地区,欧、亚、非三洲交界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一带,也即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小亚细亚(即今天的土耳其)和希腊(欧洲南部)这一区域。

分布在这一区域的国家由于大多都处于地中海沿岸,这一区域自古以来,由于江河湖海、高山平原及沙漠等地理自然环境都不尽相同;同时,随着早期原始的各个族群不断迁徙而造成对栖息地不断的选择,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模式:从而又由于经济模式的不同,创造出了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

第一节音乐的起源

人类社会的音乐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确实是至今都无人能够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众多音乐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包括现代众多学者、专家,在其著作中,各种不同的起源都有其科学的道理,在这里,本书仅对一些权威的音乐起源作大致的归纳并作如下概述」

1.音乐起源于模仿鸟鸣。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一1882年)在其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1871年出版)中就提出音乐起源于鸟鸣的学说;与

。1

欧洲音乐史

此相同的是,此种提法还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一370年)就已经提出过这样的音乐起源观点。这两位伟大的人类学家和古希腊的哲学家,都认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人类学会了歌唱”。无独有偶的是,这种音乐起源于鸟鸣的观点与中国古代《吕氏春秋》中记载于《仲夏记·古乐篇》中的“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的说法是如此的相似。

从音乐起源于鸟鸣这一说法,我们可以联系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不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仿。所以,在相当一部分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中,不乏支持这一说法的声音,有的著作中也称为音乐起源于模仿,基本是同一个意思。

2.音乐起源于语言扩展。音乐起源于语言扩展,17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一1903年)1857年在其著作《音乐的起源与功能》中提出这一观,点。在该书中,斯宾塞认为,歌唱来自人的剩余精力,在特殊的环境中,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情感时,人们

一般会“自然地”扩大语言的表现范围而进入歌唱的状态。

按照音乐的实践过程,但凡涉及音乐,不论是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是一个表演的实践过程。所以在相当一部分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中,有的著作中也称为音乐起源于表现,基本是同一个意思。无独有偶,在中国,还早在汉朝初年《毛诗序·大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其志也,歌颂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情发于声,声成之,为之音”。

由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声”与“音”是两个技术和情感等级,在人们主观创造声音(也可以说成是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就仅仅是停留在“声”的这一个等级和技术范畴层面:如果在创造声音的过程中,创造主体赋予了人内在的情感后,则可以叫作“音”。

3.音乐起源于情欲性欲。提出这一观点的同样还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一1903年),斯宾塞认为,在人类音乐起源的范畴中,歌唱起源于人原始的动物本能或情感表现欲望内在驱动力。性欲说亦来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达尔文在其相关的著作中也提出过相类似的观点。达尔文认为,人们的歌唱如同鸟兽用鸣叫的方式求爱一样,用声音传播出一种求爱与求被爱的信息。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用歌唱来表达求爱与求被爱的方式,可以通过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情歌,找到一些依据。人类的歌唱起源于性欲的表现,从这一点看,斯宾塞关于音乐的起源,比起源于模仿鸟鸣解释得更具体一些。

中国人很了不起,虽然与欧洲人在地理上相隔千万里,但历史时空的巧合就是那么不期而遇,关于音乐的起源,中国人在很多方面的提法更是要比欧洲人早。《乐记》,西汉汉成帝时期,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篇名,这一文献记载:“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相关论述。

说到这里,为了避免广大的受众群体和众多读者就此易造成的混淆,作者仅补充一点,就是关于该文献出处的说法,在众多的文献记载中,该著作作者究竟是谁众说纷纭,其说不

一,可靠的两个权威说法:

(1)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是汉武帝时的刘德等人合著。”

(2)据唐代长孙无忌《隋书·音乐志》中说:“《乐记》取自战国中期的公孙尼子。”在此,

·2·

第一章欧洲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

作者仅供参考,不敢妄下定论。

4.音乐起源于劳动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节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欧洲社会学家彪黑尔(Karl B ui cher),他在其《劳力与节奏》(1891年)一书中这样认为:“所有有规律的身体动作,必定形成一种节奏的形式:而同样动作的周期反复,可以增加工作效率。因此人们寻求这种可以减轻他们劳力的节奏:人们开始唱一些具有明显节奏规律的歌了。”

根据这一观点,彪黑尔根据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在进行生产劳动时的不同环境,列举出许多不同民族大量的职业歌曲,比如:打夯歌、磨坊工人歌、纺织歌、舵工歌、放排歌、纤夫歌等等。了不起的中国人还在两千多年前,周朝时代的准南王刘安(生不详,卒于公元前122年)在其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就注意到有的歌曲是出自劳动者在劳动现场,为了协调劳动的节奏自发形成的一种具有明显节奏感的简单歌唱旋律过程,也即劳动者在劳动时的呼声。刘安在《淮南子》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动力之歌也”。

同时,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其《且介亭杂文》中的《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中也谈到:“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大家却又想不到怎么表达出来,其中有一个随口自然地哼唱道‘嘿呦嘿呦’,那么这就是最早的,最真实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通过淮南王刘安、彪黑尔和鲁迅先生的种种分析和论述,充分说明了语言、文学、歌唱、艺术等均起源于劳动,甚至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

5.音乐起源于宗教。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文艺理论研究著作《宋元戏曲考》中,有这样的记载:“歌舞之兴,其始于巫乎。”我们只想指出:“人类历史能追溯到多远,音乐产生的年代就有多远。它起初是与巫术活动和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以后逐渐从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①

郭沫若先生从中国古代甲骨文中考证:“巫”和“舞”是一回事。甚至还有的学者认为古老的“巫”字就是两个人相对翩翻起舞的形象。巫舞是一种古代巫觋祭祀活动中舞蹈的总称。过去,祭祀活动通常以舞蹈为重要手段,因为舞蹈可以形象鲜明,具有直观的震撼力,而且很美。舞蹈可以起到其他手段起不到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祭祀的活动,也都有巫舞的存在,比如在楚国祭神的大型歌舞《九歌》中,就是由巫觋扮演神的形象,身穿彩衣,佩带美玉,手持长剑,翩翩起舞。由于“巫”和“舞”是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所以巫“降神”手段主要是舞蹈。

由此可以得出,音乐起源于原始的巫术,在早期并和宗教仪式具有紧密的联系是成立的。

6.音乐起源于恐惧。作者认为,虽然音乐体系是由乐音和噪音构成的,但这里所说的噪音要按照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把噪音放在合适的地方,且必须处于一定的音乐环境中,才能够与其他音乐元素形成一种和谐的音乐环境。如果把一个噪音单独剥离开来放在一个独立的时空节点之中,则该噪音就无法体现出一定的音乐性。

换言之,当一个人突然处于一种极度的恐惧环境之中,那么他(她)所发出的声音是没法成为具有音乐性的、可听的影响的,更别说是音乐起源于这种状态下了。所以,作者对于音乐起源于恐惧这一说法,保留意见的态度。

①[法]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3

欧洲音乐史

7.音乐起源于太乙。关于音乐起源于太乙这一观点,作者认为,该观点的理论高度定格在哲学的层面,一般的受众群体和读者恐怕不容易理解。参看了该观点的相关理论依据和论述,感觉具有宏大的理论渊源,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有紧密联系,感觉不好体验,保留意见吧。

第二节欧洲原始社会器乐的发展历史

在广义的器乐范畴里,最早的乐器应该是嗓子和双手,为什么呢?因为嗓子也是可以用来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的一种器械之一,无非这是一种有血有肉的,有生命体征的,有温度的。而双手击掌则加强了歌唱的节奏。除了这最简单、最有效的乐器外,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时期,随着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在局部地区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之后,社会生产力慢慢得到提高。同时,也是随着族群的生产生活或族群之间政治的、民族的、军事的关系不断冲突发展,从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人们率先创造出具有实用性的打击乐曲,其次是吹管乐器,再其次是拉弦弹拨乐器,最后人们创造了键盘乐器。

打击乐器,首先,在本族群为了生存而不断进行的狩猎活动中,从原始社会早期道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发现狩猎用的工具偶尔碰撞在一起,能够发出从来没有听过的音响,感觉很悦耳动听,感觉很舒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人类的祖先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不同狩猎工具、生活用具乃至生活环境周围的自然物,从而积累了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当时仅有的)演奏规律和演奏效果。

其次,如果按照中国八音分类法,对乐器进行划分,则可以发现,一些原始的打击乐器除了在庆祝丰收和狩猎成功之外,还逐步被运用到部族冲突的战场上,以振奋己方的战斗士气。在中国关于黄帝大战蚩尤的民间传说中,由于黄帝一方成功地运用了打击乐器一战鼓,鼓舞了己方的士气,从而大获全胜。从此开启了战鼓被大量运用在原始的乃至到近现代的战场上,都还可以看到打击乐器战鼓的身影。除了在战场上,在赛场上,照样有打击乐器鼓的身影。

从遥远的民间传说到现代的赛场上,一直都有打击乐器的身影。充分说明,打击乐器在特定的场所中,其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乐器无法取代的。从打击乐器的渊源来看,其制作本身技术难度较其他乐器也相对较低。所以,在所有的乐器中,打击乐器是最新被人类创造出来的。

吹管乐器,以1978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来看,要在鹤骨上钻孔来制作乐器,我们的祖先是应该先考虑数学关系呢,还是首先通过耳朵进行初步的认可。追溯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突破了吹管乐器的制作呢?不难想象,我们可以通过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的用鹤骨做成的骨笛,来推断当初人们是在捕获了像鹤这样的飞禽走兽(鹤腿被射中一箭后被人们捕获)后。鹤肉被人们分享以后,若干天之后,这一根被射了一个孔的鹤骨,刚好被一个人拿起来,放在嘴边对着孔吹了一下(有可能还会吓一跳)之后,觉得这个声音也蛮好听的,很新鲜;并且还想进一步尝试继续吹。那能不能

。4

第一章欧洲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

在这样的鹤骨上多弄几个孔,声音是不是会更好听呢?吹管乐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被远古的人类祖先们慢慢地逐步完善的,进而形成了今天种类众多,用途广泛,形制完备的,音色宽广,表现力丰富的乐器家族。

拉弦弹拨乐器,这一类乐器以成熟的姿态出现,相对于吹管乐器来说,相对要晚一些。但如果我们追溯拉弦弹拨乐器起源的始祖,却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了。可以说,远古时期的原始人一人类的祖先,他们在进行狩猎时所使用的弓箭,就是现在所有拉弦弹拨乐器的始祖。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一个成语故事一“惊弓之鸟”,得到充分的印证。拉满的弓弦一旦松手,是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的:拉弓的力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且在弓不同的位置上张(定)弦,其发出的声响也不尽相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远古的原始人,由于生产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对弓弦弹拨乐器进行不断的实践,从而慢慢地丰富了拉弦弹拨乐器的乐器家族,时至今日,人们对交响乐团各类乐器进行分类时,一直都把拉弦弹拨乐器划归到弓弦乐器组,可见弓弦乐器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丰富的乐器家族。

最后是键盘乐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制作乐器的技术也日臻完善,且制作工艺也不断提高;同时,在中世纪后期,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民主、自由在广泛市民阶层中的传播,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的资产阶级要求得到应有的政治权利。于是在文艺复兴的过程中,键盘乐器从服务于宗教仪式慢慢转变到为世俗生活中的市民服务,这一转变同时也加速了键盘乐器家族的迅速发展。最终键盘乐器家族各种乐器,其音色、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服务于教堂中的伴奏乐器,开始成为服务于音乐会、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独奏乐器,得到了彻底的独立和解放。

·5

第二章欧洲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

任何一个民族,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出现剧烈的社会变革。欧洲大地也不例外,当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就为社会变革准备了必要的政治条件。所以,在欧洲众多的原始民族中,各个民族根据本民族自身的社会发展状况,在生产关系不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就出现了变革

其变革的结果就是奴隶占有制度社会的确立,奴隶社会的特征是:“富人和穷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享有完全权利的人和完全没有权利的人,他们彼此间的残酷阶级斗争,这就是奴隶制度的情景①。”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统治阶级利用文化(也包括音乐在内)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与此同时,广大的人民则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

古希腊和古罗马,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地中海沿岸,海上和陆路交通便利,对外商贸经济发达,特别是与东方国家联系密切,具有悠久的商贸往来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曾长期受到古代东方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融合了自身的原存文化和来自东方的他文化,经过融合后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最终成为了现代欧洲的文化源头。

同时,在欧洲大陆,由于王朝更替如走马灯似的,且烽火连年,几乎很少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由此,欧洲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文献资料很少保留下来,所以,今天我们只能够从一些文物上面,比如绘画、雕塑或一些有限的遗物,通过这些文献、文物上面所遗留的信息来考察和分析研究当时的音乐情况。总体来说,对整个社会而言,音乐所发挥的作用是很显著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一方面统治者使其为他们的政权服务,就像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礼乐制下的八佾舞,供统治阶级奢靡腐朽而贪婪的堕落生活服务。另一方面,人民也通过音乐反映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朴素的理想。通过对现存的大量的古代民歌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统治阶级的宫廷、庙宇和祭祀的音乐生活与民间人民大众的音乐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欧洲奴隶社会时期的音乐,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局限性制约,文化的发展也还没有达到历史的巅峰时期,所以当时欧洲大地上普遍的音乐和诗歌、戏剧、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结合,单声部是当时音乐的显著特点。在本章所涉及到的欧洲乃至西方音乐史,作者立足于有文明史记载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奴隶社会体制下奴隶占有制为核心的实质问题,通过音乐及与音乐艺术文化现象有联系的社会事项逐一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存在哪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孰优孰劣,仅以时间为参数,作为记录音乐文化发展的时空节点。

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1].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3:156一167.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