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寅文集 欧洲戏剧史》郑传寅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郑传寅文集 欧洲戏剧史》

【作 者】郑传寅著
【丛书名】郑传寅文集(第四卷)
【页 数】 556
【出版社】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9.12
【ISBN号】978-7-5702-1331-3
【价 格】36.00
【分 类】郑传寅-文集-戏剧史-欧洲-文集
【参考文献】 郑传寅著. 郑传寅文集 欧洲戏剧史.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郑传寅文集 欧洲戏剧史》内容提要:

《欧洲戏剧史》主要是描述和考察欧洲自古希腊以来的戏剧发展史,包括它们的发展、流派、特征等。全书既注重戏剧的文学性,也注重对表演性的分析,是一本厚重、翔实、创新的戏剧史著作,对完善我们相关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郑传寅文集 欧洲戏剧史》内容试读

绪论

欧洲戏剧的源头一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后期在雅典诞生的古希腊戏剧。这时,古印度的梵剧尚在“母腹”之中,中国戏剧还未见萌芽。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戏剧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戏剧样式,它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印度的梵剧未必是欧洲戏剧的后代,中国戏曲也并非源于古印度梵剧,但欧洲戏剧对包含中国戏曲在内的世界戏剧都有巨大影响,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一、欧洲戏剧史的粗线条勾勒

(一)公元前6世纪后期至公元前5世纪前期是欧洲戏剧的诞生期

欧洲戏剧的诞生是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出现为标志的。古希腊戏剧直接脱胎于酒神节举行的酒神祭祀仪式。“雏形的悲剧”于公元前534年在古希腊实力雄厚的雅典城邦出现,大约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在雅典走向成熟。公元前487年前后,雅典开始主办喜剧竞赛会。此后,古希腊戏剧风行了一个多世纪。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古希腊悲剧已走向衰落,喜剧成为戏剧舞台的“主角”,公元前3世纪中叶喜剧也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120年雅典主办了最后一个“酒神大节”,作为舞台演出样式的古希腊戏剧也走到了尽头。

丰富的神话遗存是古希腊戏剧的土壤,人与命运的搏击是多数悲剧的表现向度。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古希腊戏剧一特别是悲剧做了相当深刻的美学阐释。

作为源头,古希腊戏剧对后世欧洲戏刷剧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后世悲剧庄严雄伟的风格、走向毁灭的英雄、好人由顺境转向逆境

1

的“单一结构”、以人物活动的空间划分场次的文本结构形式等艺术因子中,我们仍可以窥见古希腊悲剧的影子,后世欧洲剧坛悲、喜两分的基本格局也是古希腊戏剧传统的延伸,重悲剧而轻喜剧的审美取向的形成也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戏剧那里。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戏剧是古希腊戏剧的余波。古罗马戏剧的大部分作品是古希腊戏剧的改编或仿作。但是,古罗马戏剧一特别是其悲剧大多已佚失,代表古罗马戏剧最高成就的是普劳图斯的喜剧。普劳图斯发展了古希腊的“新喜剧”,世俗品格鲜明、笑乐效果强烈的“计谋喜剧”是他的杰出创造,他有20多部剧作传世。古罗马戏剧一特别是其喜剧对欧洲文艺复兴戏剧和古典主义戏剧均有一定影响。从后世喜剧舞台上机智的仆人形象,情节中的计谋成分,风俗画般的生活场景,讥刺、谐谑、误会的表现手法等艺术因子中,我们仍可窥见古罗马喜剧的影子。

(二)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前的中世纪是“宗教剧时代”

中世纪①是宗教剧的时代,主导剧坛的是由基督教(天主教)教会掌控、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宗教剧。长达千余年的中世纪虽然留下了数百部宗教剧,但可以称得上是戏剧文学名著的却很少,也没有出现过伟大的剧作家。这与控制着社会政治文化命脉的封建教会排斥非宗教的文化,把戏刷变为宗教之奴婢的文化专制统治有关。因此,学界通常把中世纪视为欧洲戏剧的“黑暗时代”。

然而,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例如,克里斯廷·理查森和杰克伊·约翰斯顿合著的《中世纪戏剧》一书指出,中世纪的教会并不一概敌视戏剧,英国中世纪的市政官员和教会领袖就对宗教戏剧“给予

①关于中世纪的时间跨度,历史学家往往将其延伸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为止,但此时的文艺复兴运动已传播到西欧的多个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等许多国家已有过人文主义戏剧的繁荣,着眼于戏剧形态的“中世纪”通常是指5世纪末至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前的1000年间的历史。这里所说的“中世纪”主要是就西方戏剧发展史所作的划分。

2

了最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并为宗教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的、时间的和精神的支持。①英国著名戏剧史家菲利斯·哈特诺尔也指出:“从戏剧角度看,黑暗的时代或许并不那么漆黑一团…基督教徒是严禁看戏的,禁止他们看戏的却往往是皈依前喜欢看戏的人物,如圣·奥古斯丁等人。然而,戏剧却在基督教崇拜的中心地带重新发展起来,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②而且,中世纪也并非只有宗教剧。有鉴于此,本书列专章介绍中世纪的宗教剧和世俗戏剧。

宗教剧大约形成于9一10世纪,14世纪发展到顶峰,从15一16世纪开始,因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而逐渐走向衰落,16世纪末17世纪初它已不能主导剧坛,但宗教剧的创作和演出至今仍没有停止。

宗教剧大多取材于《圣经》,刻画“圣徒”形象,宣扬基督教(天主教)教义,“是教会训诫文盲观众的主要形式”。③宗教剧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戏剧的反动,它使戏剧由关注人转向关注神,悲剧庄严、喜剧滑稽的传统也被颠覆。按题材区分,宗教剧有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三种不太相同的样式,④其作者大多是宗教信徒。为了凸显“神的灵光”,其作者一般是不在刷本上署名的。早期宗教剧以拉丁文写成,后来则使用各国通用语言乃至方言,以适应当地观众的需要,而且,宗教剧传本在流传过程中大多经过多次修改。因此,后人很难考证出这些宗教剧到底出自何人之手。起先,宗教剧由唱诗班在教堂的宗教仪式上演出,后来则在宗教节日上演出,演出地点通常在教堂

①参见何其莘著:《英国戏剧史》,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英]菲利斯·哈特诺尔著,李松林译:《简明世界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8页。

③[英]菲利斯·哈特诺尔著,李松林译:《简明世界戏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④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取材于《圣经》的道德剧同样具有宗教色彩,应划归宗教剧范围。但也有人认为,道德剧不属于宗教剧,而和笑剧(闹剧)一样属于“世俗剧”。例如,吴光耀先生的《西方演剧史论稿》(上)第112-113页就是把道德剧放在《世俗剧》一节中来论述的,他指出:“除了闹剧之外,中世纪世俗剧中还发展了一种道德剧,或称劝善剧,这是一种充满道德说教的戏剧…”吴著《宗教剧》一节只论述了奇迹剧、神秘剧和受难剧,不包含道德剧。

3

门前的空地上,再后来也到街头、广场和剧场里上演,世俗品格和娱乐色彩逐渐增强。在宗教剧创作上,意大利、法国、英国、西班牙居于领先地位,东欧有些国家一如波兰的宗教剧创作和演出也相当繁盛。

需要指出的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各国开展的时间和影响力颇不相同,因此,宗教剧在欧洲各国的发展和传播在时间上也是颇不致的。中世纪结束之后,宗教剧主导剧坛的时代也基本上结束了,但宗教剧并没有因为中世纪的结束而彻底消亡,基督教(天主教)教会仍然存在,宗教剧的创作和演出也一直延续到20世纪。例如,16世纪,英国戏剧舞台上主要的戏剧样式仍然是宗教剧。这时的波兰虽然已有“世俗剧”的创作和演出,但宗教剧的创作和演出仍然占有很大比重。17世纪的西班牙、匈牙利仍有宗教剧的创作和演出,而且有些著名的剧作家参与宗教剧创作。例如,西班牙著名剧作家卡尔德隆就写有70多部宗教剧,其中有的剧作还享有世界性声誉。生活在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戏剧家罗亚尔·泰勒编写过多部以《圣经》为题材的剧本。罗亚尔·泰勒可以说是美国最早的剧作家,他创作的喜剧《对比》被誉为“美国第一部真正有价值的喜剧,第一部由职业剧团演出的剧本,也是第一部塑造了‘舞台美国佬’这种人物的典型的戏剧”。①1929年,英国奇切斯特主教乔治·贝尔创立了宗

教剧社,1935年,他邀请T.S.艾略特创作了宣扬基督教殉道精神的

著名宗教剧《大教堂凶杀案》,此剧不仅在英国热演了很长时间,在法、德和美国上演也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作者所编撰的宗教剧的宗教色彩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说来,道德剧不如奇迹剧和神秘剧的宗教色彩鲜明,后期宗教剧的世俗品格和观赏性明显增强,宗教色彩则有所淡化。例如,卡尔德隆于1637年写成的宗教剧《神奇的魔法师》曾

①[美]麦克格罗-希尔出版社编,丁正则、德祖译:《欧美戏剧百科全书》(美国部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4

被马克思誉为“天主教的《浮士德》”,它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描写“圣徒”西普里亚诺与“贞女”胡斯蒂娜的爱情,“天主教的禁欲思想与世俗爱情的冲突在剧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爱情的力量显得十分强大,甚至超过宗教的力量”。①又如,文艺复兴初期,有些人文主义剧作家借助宗教剧来表达人文主义诉求,他们所编撰的宗教剧在思想蕴涵上就比较复杂,形式特征也与中世纪宗教剧不太相同。再如,神秘剧通常取材于《圣经》,以耶稣诞生、受难和复活的故事为内容,但是,法国的后期神秘剧有的却取材于世俗生活,与耶稣故事完全无关,《特洛伊城神秘剧》《奥尔良之围神秘剧》便是例证。②但这些具有一定世俗品格和娱乐色彩的剧作也都是公认的宗教剧。

这一时期以歌颂机智的小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笑剧(闹剧)富有民主精神,其体制、形态与宗教剧有明显差别,是属于下层民众的戏剧,在民众中有较大影响。笑剧的作者大多是民间艺人,它所摄取的题材大多是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以笑闹取乐是其主要的艺术追求,其人物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夸张、讽刺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法国笑剧的水平最高,有作品一如《巴特兰律师》③等传世。这一剧作中的穷律师巴特兰以狐狸吹捧乌鸦骗奶酪的骗术从一布商手里骗取了一段布料,当布商找上门来要账时,巴特兰让妻子挡在门口与布商周旋,自己则躺在床上装病,说是已卧病70多天根本未曾下地,不可能到布店赊布。巴特兰是欧洲广有影响的一个类型化的喜剧人物形象,此剧曾在欧洲多个国家的舞台上演。这类笑剧对文艺复兴时期和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喜剧均有一定影响,莫里哀的喜剧创作就继承了法国中世纪笑刷的传统。

①周访渔著:《卡尔德隆戏剧选·译本序》,(西班牙)卡尔德隆著,周访渔译《卡尔德隆戏剧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②参见陈振尧主编:《法国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③法国笑剧,作者佚名,一译《巴德林先生的故事》。

5

(三)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是文艺复兴戏剧的时代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告别由神权统治的中世纪走向近代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因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号,故名。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与“神本主义”对立,是反对宗教迷信、反对禁欲主义的思想文化体系,故又称“人本主义”。

与致力于刻画“圣徒”、力图超凡脱俗的宗教剧不同,文艺复兴戏剧标举“摹仿自然”,反映现实生活,追求世俗化品格,热情赞美人的智慧、理性、力量、价值与尊严,肯定人的正常欲望与合理情感,爱情与友谊成为戏剧的重要表现对象。在审美形态上,文艺复兴戏剧对悲、喜两分的森严壁垒有所突破,喜剧中融进了悲悯成分,悲剧也并不一概排斥滑稽美,“悲、喜混杂剧”受到欢迎,但悲、喜两分的剧坛格局并没有被彻底破坏。

文艺复兴戏剧大多情节线索头绪纷繁,登场人物众多,剧情的时间跨度较大,剧情的空间也多次转换,而且大多采用“开放式”结构,这与古希腊、古罗马戏剧的“整一性”和热衷于采用“闭锁式”结构形成鲜明对照。文艺复兴戏刷实际上是以“复古”为革新,打着“复兴古代戏剧传统”的旗号来创造反对教会文化的新的戏剧形态,它是对宗教剧的成功颠覆,对古希腊、古罗马戏剧传统虽有所继承,但不是对古人的模拟与因袭

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人最先发起,在文艺理论方面,意大利的薄迦丘、达·芬奇、钦提奥、卡斯特尔维屈罗、瓜里尼等都有所建树,但这一时期的戏剧则以英国和西班牙最为繁荣。英国的莎士比亚是这

一时期成就最高的剧作家,西班牙戏剧家维加的剧作风格独特,在世界剧坛上也有较大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是继古希腊戏剧之后欧洲戏剧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对后世的启蒙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有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欧洲戏剧开始步入话、歌、舞各立门户的新段。歌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