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影像诊断》王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医学影像诊断》

【作 者】王建主编
【页 数】 220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9.08
【ISBN号】978-7-5189-6058-3
【价 格】68.00
【分 类】影象诊断
【参考文献】 王建主编. 现代医学影像诊断.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阐述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医学影像信息学、呼吸系统影像、循环系统影像、消化系统影像等内容,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展开详细论述,集检查方法与诊断技术为一体,重点剖析了医学影像学的表现特征。本书结合了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参考了大量相关专业文献,实用性强,结构清晰,便于查阅,能够用于指导医护人员临床工作。

《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内容试读

第一章概述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11月,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他的原子物理研究中,发现原子核在受到另一个原子或电子的高速撞击后,能发射出一种光,这种光虽然肉眼看不见,但能使胶片

感光,并能穿透一些非金属物体。当时对这种光的性质无人知晓,就暂时称其为X线。后来,

许多的科学家用大量的实验证实了X线的存在,并且对其特性、频率范围、产生条件有了明确

的科学结论,为人类利用X线提供了科学依据,人们为了纪念伦琴首先发现这种新的射线,将

X线称为伦琴射线。

从1895年发明X线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X线透视和摄片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随着X线发生装置和摄片机的研制成功,X线摄影技术被逐渐推广应用于全身骨骼、

胸部等检查,使医师在透视屏上见到了跳动的心脏形态和活体内的病变形态,在第一次、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的伤员救治和肺炎、肺肿瘤诊治中,X线机成为医师的得力助手,为抢救成千上

万的生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技术人员不断改进X线装置以适应各种临床需

求,放大摄影在显示小关节和骨骼的细微骨质破坏方面有独特的价值;记波摄影可以记录心脏收缩的搏动幅度,可以评价心脏的搏动功能,具有实用效果;高千伏摄影和分层摄影对显示支气管病变的作用至今仍为广大医师所认可;还有钼靶乳腺摄影在乳腺检查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但是,X线检查诊断疾病的基础是人体内许多组织存在着自然的密度差别,对身体中一些

密度对比较差的组织,常难以显示病变的存在,如胃肠道、血管、胆道、尿路、窦道、瘘管等。因

此,人们发明了X线造影技术,采用口服、静脉注射、灌肠、直接穿刺注入等各种方法,将对比

剂引入到人体内,显示组织脏器中内在的或潜在的间隙,显示其形态,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

的。X线造影检查大大拓宽了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无论何处,只要有间隙存在,就可引人对

比剂进行造影。如胃肠道发生肿瘤,普通摄片因为肿瘤和胃肠道之间缺乏密度差别而无法显示,通过服用对比剂,使胃肠道表面均匀涂布一层对比剂,就可清晰显示胃肠肿瘤表面的不规则隆起或凹陷改变,达到直观地诊断疾病的效果。目前,由于许多无副作用对比剂的研制成

功,使各种造影技术得以临床推广使用,食管造影、上消化道钡餐造影(GI)、气钡结肠双重造

影可以很好地显示胃肠形态结构,静脉肾盂造影(IVP)、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也是常用的造影

方法,心血管造影也正快速地成为常规检查,由于技术的娴熟掌握和安全型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应用,造影检查的风险或副作用已大大降低。

而今,由于计算机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等快速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密切结合,X线在医学上

的应用日趋成熟,检查方法不断更新,检查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计

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诞生了计算机断层摄影(CT),使X线摄影的平面重叠影像发生

了彻底的改变,实现了分层无重叠的断面成像,当今的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已经实现数秒

钟内完成全部扫描的快速成像,特别是64层螺旋CT的广泛推广使用,以及最新的256层

·现代医学影像诊断·

320层CT推出,使心脏大血管的无创伤性成像成为现实。分子影像学技术不断完善,正在逐

渐走向临床实用的阶段。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已经能使图像立体三维重建和四维显示,提高了影像技术对疾病诊断的能力。特别是在近20年来,影像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扩

大,放射学检查已经从最初的透视间、X线室,发展成为医学影像综合学科,在医院的医疗业

务、设备投资、科研产出等各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医学影像学的范围包括了X线诊断、

CT诊断、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介

入诊断和治疗学等众多内容。相信今后医师利用影像技术进行各种诊疗的要求仍将不断增加,将不断推动影像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二、医学影像学的现状

当代的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利用X线成像向无X线辐射的MRI和超声成像发展,核素

成像则利用了同位素的Y射线,成像的手段逐渐多元化。由于诊断方法的不断丰富,使疾病早

期、快速、全面诊断和评价成为现实。获得的影像也从平面投影到分层立体显示,如CT、MRI

及超声切面成像均为断层图像,可以克服从前普通X线投照的脏器影像互相重叠的缺点。如

今计算机图像综合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得影像资料的速度不断加快,图像的数字化存储

传输和显示器显示有逐步代替胶片的趋势,实时的计算机图像重建和CAD软件应用、影像资

料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的迅速发展使放射科可以脱离胶片作为影像载体的束缚,同时使

临床医师能够快速地调阅电子化数字影像和获得放射科医师的诊断和分析,目前发展最迅速

的MRI和PET/CT技术将单纯显示形态学的传统影像诊断带入到形态、功能和代谢等综合

诊断的新阶段。介入治疗的简便、微创、高效正日益受到重视,使影像医学从单纯诊断向诊断和治疗共存的临床综合学科发展,影像医学符合当代医学发展的前进方向,正进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发展阶段。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临床各学科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引

进CT、MRI、DSA、ECT、PET/CT、DR、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先进设备,使医学影像学在经济快

速发展的基础上日益发展和壮大,目前在设备性能上已经拥有许多当今世界先进的功能,但是,我国医学影像学现阶段的总体水平仍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值得我们从业者不断努力。主要表现如下。

(1)我国医学影像学的体制仍以条块分割状态为主。由于医院领导对影像医学的认知程

度存在差异,影像设备被分开独立运作的状态随处可见,如B超室、CT室、MRI室等的独立行

政管理模式,而没有如同国外以神经影像、胸部影像、腹部影像等亚专业来分组,我国影像医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从业人员培养体制,存在知识面狭窄、学术交流缺乏的不足,工作人员难以从影像医学的大范围得到锻炼和业务提高,知识面窄、合作科研少,影响了我国医学影像学的整体快速发展。

(2)我国的自主创新和科研突破明显不足。一方面,我国现今使用的影像医学大型设备绝大多数是进口的,这方面的工程技术水平与先进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的影像医学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水平较低,经费投入较少,人才匮乏。虽然我国人口众多,设备使用率很高,客观上导致临床经验积累丰富,但仍然在临床研究和资料系统总结方面存在差距,这里有人力投入不足的因素,也有管理体制方面的不足,赶超国际水平尚有较大距离,目前许多研

2

·第一章概述·

究都是沿用或参考国外已经报道的方法或技术来重复进行的,对推动学科创新和发展价值有限。

(3)影像医学整体上仍停留在大体形态学的粗浅阶段。X线摄影和CT、MRI形态学诊断

是临床工作的绝大部分,灌注成像、功能磁共振、MR波谱分析、超声增强等仍然没有达到临床

普及使用的阶段

(4)介入放射学蓬勃发展与规范化水平存在差距。介入放射学作为新兴的诊断和治疗学科,受到医学界的普遍关注,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目前的介入放射学参与人员纷杂,专业人员的培养缺乏规范,各种操作技术在具体应用中依操作人员的理解和技能水平而差异较大,导致疗效不一,众说纷纭。

(5)医学影像学的高要求和人员素质不高之间存在矛盾。影像医学从X线诊断发展而

来,一直处于医院中的辅助科室地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参与到医学影像学的实践中来,虽然近几年中博士、硕士不断毕业和参加具体工作,但是许多二级、一级医院的放射科仍然医技不分,许多医院中的放射科医师仍然不到内外妇儿各科轮转学习,甚至影像医学内各专业分支学科(如超声、核医学)之间也不轮转,素质水平难以一概而论。目前在临床上工作的放射科医师,学历背景复杂,影像专业硕士或博士、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影像医学专业本科、卫生学校大专学历毕业生都有,我国的放射科医师培养体制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导致人员素质混杂,有些人员难以胜任日益复杂化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

(6)临床医师对各种影像诊断新技术了解不够、应用不够。由于我国缺乏培养临床专科医师的规范化体制,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化培养制度和考核制度,全国各地的临床医师水平相差悬殊,对影像医学的认识和影像新技术的运用各执己见,造成误解、误用、误诊不断,影响临床综合医疗水平的提高。

三、医学影像学的未来发展

虽然我国的影像学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从影像医学整体的国际水平来看,医学影像学的大发展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生命科学和计算机、工程机械等学科的发展都将对影像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1)医学影像学科向综合性学科的融合方向发展和在具体课题中的独立深入研究将互相促进和推动学科全面发展。由于学科间边缘热点问题的合作研究需要,疾病病理变化的规律性特点使不同影像学方法共同显示病变的要求加强,将改变现阶段的医学影像学运行模式,在影像科各种检查设备大统一的“大影像”体制下,影像科医师的培养将实施各亚专业全面轮转、综合培养的专科医师培养体制,而高年资的亚专业放射科医师,将实行更加专业的分工,更多的医师将以人体功能系统或某一类疾病作为工作对象来深入分析病情,更多地向临床需求靠拢。但是,由于检查的快速实现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患者一次完成全身扫描的检查不再遥远,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将需要影像学范畴内的“全科医师”出现。

(2)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生物和基因工程等将进一步深人揭示生物体内微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形成生物医学成像的新领域,影响医学影像学基础研究的方向,疾病的生理、功能、代谢等都将成为医学影像学的显示目标。同时,人类基因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影像诊断和治疗中的灿烂前景即将实现。

3

·现代医学影像诊断·

(3)伴随医学生物工程、计算机、微电子、特殊材料、信息科学等快速发展,新一代的影像设备和介入诊疗器械将更多地应用于临床,多排螺旋CT最终将被平板CT(Flat CT)代替,最新

的320层容积扫描CT使人体的心脏跳动、呼吸运动等生理活动产生的脏器位移影响消失。

CT与PET融合显示病变的解剖和功能变化已经成为现实,MRI与PET、CT与DSA也将融

为一体,MRI将出现心脏、小儿、四肢等专用机型,对多种原子的MRI和对多种化合物的含量

成像都将实现。

(4)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影像资料的数字化、PACS的在线即时调用、远程影像学的成熟

发展、智能化电脑诊断系统的使用等,都将改变影像医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知识结构,网络和计算机显示屏将代替传统的胶片和纸张,专业工作站上实时的影像合成和重建、重组显示将成为诊断的主要方法,光盘作为载体成为现实。

(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微创伤或无创伤的医学诊疗新方法快速发展,影像诊断新技术和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将使许多传统的创伤性、侵入性诊疗项目淡出临床,促进医疗工作的各种诊疗手段更符合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和社会综合状况。

以上这些发展都将改变医学影像学的科学研究和诊疗实践方式,促进医学影像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改革。只有加速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潮流,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四、正确应用影像诊断的各种方法

由于医工结合的特点,影像医学是医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检查方法繁多,各种检查方法本身也不断改进和发展,但各种检查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对每种具体疾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各不相同。对于急诊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如何正确选择影像诊断技术,既要做到尽可能早期诊断而不耽误患者的宝贵时间,又要考虑尽量降低人力、物力的消耗量,减轻患者的损伤和痛苦,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大课题,需要临床急诊科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对影像医学各种方法的详细了解及有效配合,也有可能进行必要的协商,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充分考虑急诊患者的病情,以抢救患者为第一需要。所有检查必须在生命体征稳定后才能进行,应避免等待检查或过分强调检查质量而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如患者为小儿或

颅脑外伤后烦躁不合作者则不宜做MRI等要求很好配合的检查方法。某些检查对急诊患者

可导致病情加重,如空腔脏器急性炎症或出血时应避免该脏器的腔内造影检查或穿刺操作,颅底或脊柱骨折时应避免多体位摄片。

(2)要选择对某一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因急诊患者时间有限,要

打破常规检查步骤的束缚,及早建立诊断,如颅脑外伤患者,可先做CT,需要时再摄X线平

片,胆囊炎胆石症者宜首先选择B超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时做冠脉血管造影既可快速有效诊

断,又可同时进行必要的介入治疗,所以,临床医师必须熟悉各种检查手段的特点,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就是给患者多一点挽救生命及治愈的机会。

(3)要合理评估各种检查结果的实际价值。每一种检查方法都有其诊断疾病的特殊之处,也就是可能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特别高,而对另一些疾病的诊断价值有限,甚至没有

帮助,临床医师面对某一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如CT是较高级和精

·第一章概述·

密的诊断方法,对肝癌或其他占位的诊断价值很高,但对肝炎患者其检查结果正常并不代表肝脏一切正常,正确认识各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才能正确选择合理有效的检查方法,事半功倍。

(4)各种检查方法的合理应用尚需考虑其无损伤性、简便实用性和快速有效性,一般应选择节省时间、方便、经济、无射线及无痛苦或损伤的检查方法,以最快捷、最经济、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因此可以看出,影像医学的发展虽为急诊患者提供了早期及时准确诊断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向放射科及临床各科医师提出了合理应用的要求,知识更新迫在眉睫,只有充分掌握影像医学知识,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这也是每一位放射科医师肩负的职业责任。

5

第二章医学影像检查方法

第一节X线检查

X线检查是影像诊断学中最传统、最普及和最重要的方法,自从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

琴发现X线以来,随着X线特性的深入认识和X线机的改进,在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中的作

用越来越大,特别在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普通X

线机操作简便、维护容易,在我国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已普遍拥有,而且CT和DSA等新技术也

离不开X线的基础,目前在临床上逐渐推广的CR、DR等数字化摄影装置也是X线成像计算

机化的新发展。因此,我们应对X线检查予以应有的重视。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以光速直线行进,波长介于Y射线与紫外线之间,范围为

0.0006~50nm,肉眼不能感知。它可由高速运动的电子群(束)突然受阻,电子束撞击钨靶或

钼(铑)靶,发生能量转换而产生。目前的X线机的X线管就是按以上原理设计的,用灯丝在

阴极产生电子群,在X线管两极加以40~150kV的高电压,可使电子群高速运动并撞击阳极,

钨靶或钼靶接受电子群的撞击后,其中能量的99.8%转化为热量,仅有0.2%转化为X线。我

们现用的X线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X线管、变压器和控制装置。变压器为X线管两极间

提供高电压,并为灯丝提供产生电子群的低电压,控制装置则控制变压器工作状态和机械传动

装置的工作,一般X线机上调节电流量将影响X线产生的数量,而电压的增加将使产生的X

线具有更短的波长和更强的穿透性。

二、X线的特性

1.穿透性

X线对物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穿透后未被吸收的X线仍按直线行进。X线的穿透力与

其波长及穿透物的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球管管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被穿透物

的密度越低、厚度越薄则X线穿过的越多;反之则越少。人体各脏器密度及厚度不同,X线穿

透后吸收值各异,这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效应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钨酸钙、硫化锌镉等,使其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其原

理就是,X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较长的可见荧光。这个特性是进

行X线透视检查和摄片暗盒中增感屏应用的基础。

3.感光效应

X线能使摄影胶片“感光”。经X线照射后的区域,胶片中溴化银分解释放出银离子,形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