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刘兆俊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 者】刘兆俊编
【页 数】 241
【出版社】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2020.04
【ISBN号】978-7-5553-5622-6
【价 格】108.00
【分 类】德育-教学研究-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刘兆俊编.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20.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要:

本书以“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为选题,在研究德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此外,本书内容还涉及德育教育的内在要素、结构与功能,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制度和决定因素等。德育就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读

第一章

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对位的序好说凉随超将

第一章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严重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传统认同感;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社会也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趋势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强化了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较多地关心个人利益,不少学生道德信仰缺失。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德育水平,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加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对策,以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内容缺乏现实针对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高校德育教育带来较大的冲击。大学生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出现新的道德问题,如高校学生唯利是图的现象和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观念等不断盛行。而大学生的可塑造性较大,容易被不良习气所侵蚀。要求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更新,更加贴近生活,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然而,目前的高校德育教育目标过高,教学内容空泛,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德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与社会现实脱轨现象严重。

(二)教育形式缺乏多样性

对各种衡量教育质量硬性指标的过分重视,致使高校德育教育充满功利性。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不足,带来了德育教育形式的单一。在德育教育过程中,首先,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着重对学生进行教材

·3·

德有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的灌输,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单向性地接受教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高校过分依靠有限的思想道德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视了学校的文化气氛、教师的人格形象等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形成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再次,高校忽视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从而使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渠道单一。

(三)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

高校德育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作为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发挥主体作用。要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两方面的积极性。当前,很多高校采用“灌输”和“说教”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高校把讲授的内容当作对象性知识,由教师传授和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阻碍了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同,也不利于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实践,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以为,造成这种道德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一)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观念落后

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明确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培养其道德认知、激发其道德情感和指导其道德行为。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对德育教育的主体认识不够明确,重智育轻德育,存在着知识与道德相脱离等现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德育教育。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高校的德育教育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学生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价值,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观念的滞后,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教育质量的主要不利因素。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空泛、方法单一

德育教育内容的空泛表现为内容空洞,笼统说教,混淆道德理想信念和道德现实之间的区别。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推

。4

第一章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动了道德观念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教育要贴近生活,不断更新和充实内容。传统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种强制灌输方式传播道德知识,认为不断增强德育课、政治课的理论学习是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偏差行为。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求,不利于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难以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人员参差不齐、工作机制存在缺陷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是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思想认识、提高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然而,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却不够合理。一方面,德育教育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思想素质理论水平低;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使得部分德育工作者提高自身德育理论水平的动力不足,导致他们难以应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造成德育教育的效能低下。

另外,高校德育工作机制也存在着缺陷。德育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后却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未能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育指导。而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又由于理论知识不足,自身素养的缺乏,也导致德育工作的失效。

(四)不容乐观的德育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的优劣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对其缺乏正确有力的引导,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与此同时,

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如道德失范、是非善恶混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长、诚信缺失等。这些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正确引导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德育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创新和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形势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积极探寻高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

·5·

德育教育与因理健康敖育

育工作,努力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理念就是要求高校德育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不但要善于教育、引导和理解学生,还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才能引起高校对德育教育地位和功能认识的转变,以适应大学生德育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教育理念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要正确认识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与先行作用,培养和造就具备高尚道德的大学生,引领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二要从多个渠道加强德育教育,不仅要在德育实践中加强和改进德育专门课程的建设,对学生进行集中有效的德育教育,还要充分发挥智、体、美、劳等的育德功能。三要注重发挥德育对象的主体性。高校德育的实施,既包括教育者向德育对象传递德育信息的过程,也包含德育对象能动地接受德育信息,并实践其所接受的德育信息的过程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德育的内化和外化

(二)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充实德育教育内容

高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为基本目标。但是具体德育目标的制定又必须与当前的时代特征以及学生的个体现实需要相结合。首先,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倡导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确立高校德育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起主导和先行作用的思想,积极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后,德育教育活动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创新德育教育内容,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要求的道德教育体系。第一,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要突出主旋律。要强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

二,高校德育教育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难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