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 第5版》伍德勤,贾艳红,袁强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外教育简史 第5版》

【作 者】伍德勤,贾艳红,袁强主编
【页 数】 393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21.01
【ISBN号】978-7-5664-2204-0
【价 格】47.00
【分 类】教育史-世界-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伍德勤,贾艳红,袁强主编. 中外教育简史 第5版.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1.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外教育简史 第5版》内容提要:

《中外教育简史 第5版》内容试读

上编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章

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是载于《尚书·周书》中的箕子、周公的教育思想。箕子的神道设教思想、周公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都反映了奴隶社会的教育实践和奴隶主阶级神权思想的特色。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还是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出现了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这里主要介绍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重视科技教育的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迁居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孔纥是鲁国的下级军官,以力士闻名。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后家境更加衰落,但他从小好学,并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他20多岁时当过“委吏”和“乘田”(管仓库和管牛羊的小官),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由于他创办的私学,符合时代要求,而且教学方法得当,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到50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

孔子

①《论语·子罕》。

3

中外教育简史(第5版)

宰”(中都地方长官),不久又升为“司寇”(管刑法)。但鲁国的政局动荡不安,他做了3个月的“司寇”,就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到68岁时,他重返鲁国,从此专心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①孔子一生将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都用于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弟子多达3000人,精通六艺者72人(即“七十二贤人”),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②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③的社会理想。他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其要义就是“爱人”,“仁者爱人”。而“仁”又是要通过“礼”和“忠恕”之道来实现的,即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④。他所主张的“礼”的精神集中表现在他的“正名”思想中。他认为,为政之要是“正名”,也就是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⑤,应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并要求对人应“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孔子的“德治”观是建立在封建宗法等级思想基础之上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①,“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⑧。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并提出“人能弘道”的积极思想。《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⑨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0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贯穿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他认为,一切事情,不好“太过”,也不好“不及”。这一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公冶长》。

③《论语·雍也》。

①《论语·颜渊》。

⑤《论语·颜渊》。

⑥《论语·颜渊》。

⑦《论语·颜渊》。

⑧《论语·宪问》。@《论语·述而》。

⑩《论语·先进》。

4

第一章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思想既有阻碍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一面,也有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一面,在某种意义上还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从“为政以德”的思想出发,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在孔子看来,治国治民最根本的还是教育。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②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起来,富有了就要加强教育,提高道德文化水平。《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③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⑤。承认人的成长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作用的。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⑦从而使他的思想又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尽管“有教无类”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如东汉马融解释为:“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梁朝皇侃解释为:“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政,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但毕竟是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⑧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颜渊》。

①《论语·阳货》。®《论语·述而》。

⑥《论语·季氏》。

⑦《论语·阳货》。

⑧《论语·述而》。

5

中外教育简史(第5版)

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他在主张“有教无类”的同时,又宣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①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思想。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孔子以前西周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官吏和军事骨干。要求其培养对象具有忠君与勇敢的品质,同时应具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知识和技能。孔子培养“君子”的教育观是对西周教育观的继承和发展。他明确提出作为“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求“君子”应德、才兼备②。在“德”的方面,孔子尤其注意把握贵贱之礼、泛爱众之仁和推己及人的恕道。他认为,君子只有把握这三点,才能忠于自己崇高的理想,实现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还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③在“才”的方面,他强调“君子”应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能力,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能“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另外,“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④这句话虽出于子夏之口,但确实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学好了便去做官。优,饶也、裕也,即有余力之意,引申为学得好些、优秀一些。“学而优则仕”包含“不学或虽学而不优,就没有资格做官”的意思。孔子认为只有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品德才能兼备的贤才才能当官,做官之后仍要坚持学习。有一次,“子使漆雕开仕,对日:‘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悦)”⑤(孔子想让漆雕开去做官,漆回答说:“我对此还没有信心”,表示自己还学得不够,信心不足。孔子听了很高兴)。孔子还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尽管“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产生了把求学作为取得高官厚禄敲门砖的副作用,但相对于以前西周社会的世袭世禄制来说,它仍是一大进

①《论语·泰伯》。

②《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③《论语·颜渊》。

①《论语·子张》。

⑤《论语·公冶治长》。

⑥《论语·卫灵公》。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