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廖浩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诊断与影像学》

【作 者】廖浩编著
【页 数】 181
【出版社】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14.01
【ISBN号】7-5416-7855-4
【价 格】36.00
【分 类】影象诊断
【参考文献】 廖浩编著. 临床诊断与影像学.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4.01.

图书目录:

《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内容提要:

《临床诊断与影像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总论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后不久,X线就被用于人

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这一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内容,应用普遍。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显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和Y闪烁成像(Y-scintigraphy)。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CT或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lsslon tomography,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样,仅100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形成了包括放射诊断的影像诊断学(diagnostic imaging)。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

近30年来,由于微电子学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分子医学的发展,致使影像诊断设备不断改进,检查技术也不断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的形态成像诊断发展为形态成像、功能成像和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继CT与MRI之后,又有脑磁源图(magnetic sourceimaging,MSI)应用于临床。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也在研究中。影像诊断学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临床诊断与影像学

现在数字成像已由CT与MRI等扩展到X线成像,使传统的模

拟X线成像也改成为数字成像。数字成像改变了图像的显示方式,图

像解读也由只用照片观察过渡到兼用屏幕观察,到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 aided detection,CAD)。影像诊断也试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以减轻图像过多、解读费时的压力。图像的保存、传输与利用,由于有了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而发生巨大变化,并使远程放射学成为现实,极大地方便了会诊工作。巾于图像数字化、网络

和PACS的应用,影像科将逐步成为数字化或无胶片学科。

70年代兴起的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在影像监视下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的新技术,使一些用内科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难以进行或难以奏效的疾病得到有效的医治。介人放射学已成为同内科和外科并列的三大治疗体系之一。

介人放射学发展也很快,影像监视系统除用X线成像,如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外,超声、CT与

MRI也应用于临床。介人治疗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人体各个器官。

结构的多种疾病,疗效不断提高。在设备、器材与技术上都有很大改善。在临床应用与理论研究上也都有很大进步。

纵观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的应用与发展,可以看出医学影像学的范畴不断扩大,诊治水平明显提高,已成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最多,在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作用重大的学科之一。影像学科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地位也有明显提高,已成为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临床科室。影像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其他临床各学科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医学影像学有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各医疗单位都建有影像科室,已涌现出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

干。超声、CT、ECT和MRI等先进设备已在较多的医疗单位应用

不论在影像检查技术和诊断方面或在介入放射学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影像诊断水平和介入治疗的疗效都有明显提高。我国的医学影像事业必将有更大更快的发展,为我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2·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不同成像的观察与分析

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不同,其组织学特点在图像上的表现

亦不同。X线成像和CT显示出的是组织器官问、正常组织与病理组

织问的密度差异:MRI则体现的是它们之间的信号强度不同;超声则

是以它们之问因不同的声阻抗和衰减差别产生的不同回波构成图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不同的灰度构成解剖图像,如同一张黑白照片。但对于不同的成像方法而言,相同的组织或病变则表现为不同的灰

度,如骨骼组织在X线平片和CT上呈白影,而在MRI上则呈黑影,

这是因骨骼组织含钙多,而含氢质子少的原因。由此可见,只有在了解了各种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后,才能正确解读各种图像。

一、X线成像观察与分析

在观察分析X线图像时,应首先注意摄影条件和体位是否满足临

床诊断需要,摄影条件的欠缺、摄影部位的偏离和遗漏,常是造成漏诊

和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要按一定的顺序,全面系统地观察X线

片,并结合临床表现,着重观察分析靶区。例如,在分析胸片时,应注意按序观察胸廓、肺、纵隔、膈肌、心脏及大血管,其中肺要观察整个肺

野和肺】。在分析骨路X线片时,要观察骨、关节解剖结构是否正常,

并着重观察骨皮质、骨松质、骨髓腔和周围软组织。

识别异常X线表现的基础是熟悉正常和变异的X线表现。异常

的X线表现主要是受检器官形态和密度的改变,例如,肺纤维化既可

使胸廓和肺的形态发生改变,又因肺内病变处含气量减少,纤维结缔组织增加而使肺野的密度增加。

病变的X线表现与病变的病理学有关,故需用病理学的知识来解

释X线表现,其分析要点如下:①病变的位置和分布:肺尖的渗出性病

变多为结核,而在肺底部则多为肺炎。骨肉瘤好发于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常位于骨端:②病变的数目和形状:肺内多发球形病灶多为转移

。3。

■临床诊断与影像学

所致,而单发病灶则应考虑为肺癌、错构瘤或炎性假瘤等;肺内炎症多为片状或斑片状影;③病变边缘:一般良性肿瘤、慢性炎症和病变愈合期,边缘锐利;恶性肿瘤、急性炎症和病变进展阶段边缘多模糊;④病变密度:病变组织的密度可高于或低于正常组织,肺内密度降低可为肺气肿或肺大泡所致,密度增高为肺实变或占位病变引起;⑤邻近器官组织的改变:肺内大面积密度增高时,可根据胸廓扩大或是下陷,肋间隙增宽还是变窄,膈的下降或是上升,纵隔是推移或牵拉等改变米判断病变性质。前者为胸腔积液所造成的改变,而后者则多为肺不张、胸膜肥厚粘连所致。⑥器官功能的改变:主要是观察心脏大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蠕动、膈的呼吸运动等,这有时是疾病早期发现的依据之一。

二.CT观察与分析

在观察分析CT图像时,应先了解扫描的技术与方法,是平H还

是对比增强扫描。应指出,在观察电视荧屏上的CT图像时,需应用

一种技术,即窗技术(Window technic),包括窗位(window level,I)和窗宽(window width,W)。分别调节窗位和窗宽,可使某一欲观察组

织,如骨骼或软组织显示更为清楚。窗位和窗宽在CT照片上则是固

定的并均有显示。对每帧CT图像要进行细致观察,结合一系列多帧

图像的观察,可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剖关系。凡病变够大并与邻近组织有足够的密度差,即可显影。根据病变密度高于、低于或等于所在器官的密度而分为高密度、低密度或等密度病变。如果密度不均,有高有低,则为混杂密度病变。发现病变要分析

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数目和边缘,还可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

的高低。如行对比增强扫描,则应首先明确检查技术,是单期或多期增强扫描,还是动态增强扫描,并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变化,即有无强化。如病变密度不增高,即为不强化;密度增高,则为强化。强化程度不同,形式各异,可以是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或只是病变周边强

化即环状强化。对强化区行CT值测量,并与平扫的CT值比较或行

各期CT值比较,可了解强化的程度及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此外,

·4·

第一章总论■

还要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和浸润、破坏等。

综合分析器官大小、形状的变化,病变的表现以及邻近器官受累情况,就有可能对病变的位置、大小与数目、范围以及病理性质作出判断。和其他成像技术一样,还需要与临床资料结合,并同其他影像诊

断综合分析,才可作出诊断。CT在查出病变、确定病变位置及大小与

数日方面较为敏感而且可靠,但对病理性质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限度。

三、超声图像观察与分析

观察分析超声图像时,应先了解切面方位,以便于认清所包括的解剖结构。并注意分析以下内容:

1.外

脏器的形态轮廓是否正常,有无肿大或缩小。

2.边界和边缘回声

肿块有边界回声且显示光滑完整者为具有包膜的证据:无边界回声和模糊粗糙、形态不规则者多为无包膜的浸润性病变。除观察边缘回声光滑或粗糙、完整或有中断等征象外,边缘回声强度也有重要区别,某些结节状或团块状肿块周边环绕一圈低回声暗圈,即“暗环”征(dark ring),或周边为高回声的边缘,即“光轮”征(echogenic ring)等。

3.内部结构特征

可分为结构如常、正常结构消失、界面增多或减少、界面散射点的大小与均匀度以及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异常回声等。

4.后壁及后方回声

于人体各种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对声能吸收衰减不同,则表现后壁与后方回声的增强效应(enhancement effect)或减弱乃至形成后方“声影”(acoMstic shadow),如衰减系数低的含液性的囊肿或脓肿,则出现后方回声增强,而衰减系数高的纤维组织、钙化、结石、气体等则其后方形成“声影”。另外,某些质地均匀,衰减较大的实质性病灶,内部可完全表现为低回声,在声像图上酷似液性病灶,但无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可资区别。

·5·

■临床诊断与影像学

5.周围回声强度

当实质性脏器内有占位性病变时,可致病灶周围回声的改变,如系膨胀性生长的病变,则其周围回声呈现较均匀性增强或有血管挤压移位;如系浸润性生长病变,则其周围回声强弱不均或血管走行中断。肝脓肿则在其边缘与正常组织之间出现从高回声向正常回声过渡的“灰阶梯度递减区”。

6.毗邻关系

根据局部解剖关系判断病变与周围脏器的连续性,有无压迫、粘连或浸润。如胰头癌时可压迫胆总管致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肿大以及周围血管的挤压移位,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灶等。

7.脏器活动情况

脏器的活动可反映脏器组织的功能状况,如心肌出现缺血和梗死时,其相应部位的心肌将出现室壁运动异常。通过观察心脏瓣膜的活动可判断有无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

8.脏器结构的连续性

分析脏器的连续性可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如先天性室问隔缺损表现为室间隔的连续性中断。

9.血流的定性分析

通过频谱型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技术,主要分析血流速度、血流时相、血流性质和血流途径。

10.血流的定量分析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定量分析包括血流量、压力阶差和瓣口面积的测量。

四、MRI观察与分析

病变在MRI上通常有四种信号强度的改变:①等信号强度:指病

变与周围组织呈相同灰度,平扫M田无法识别病灶,有时需借助MRI

对比剂的顺磁性效应以增加病变信号强度,使之与周围组织产生对比

差别;②低信号强度:MN片上病灶信号强度不及周围组织亮;③高信

号强度:MRI片上病变组织的信号强度高于周围组织:④混杂信号强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