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外科诊疗与护理》陈兵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外科诊疗与护理》

【作 者】陈兵主编
【页 数】 236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9.05
【ISBN号】978-7-5189-5529-9
【分 类】外科-疾病-诊疗;外科-疾病-护理
【参考文献】 陈兵主编. 临床外科诊疗与护理.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临床外科诊疗与护理》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围术期患者的诊疗及护理,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的诊治与护理,胸部疾病患者的诊疗与护理,腹部疾病患者的诊治与护理,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诊治与护理,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患者的诊治与护理等内容。作者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进行编写,内容全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充分阐述了外科专科疾病知识、相关护理评估、护理措施等内容,对解决临床具体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出版后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临床外科诊疗与护理》内容试读

诊疗篇

第一章普外科疾病

第一节外科感染

一、浅表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一)疖与疖病

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或汗腺,引起的单个毛囊及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全身多处同时或反复发生疖者称为疖病。

【诊断标准】

(1)最初局部出现以毛囊及皮脂腺为核心的圆形硬结,伴有红肿、发热、疼痛及局部功能受限等症状,此后结节顶端出现黄白色脓点,破溃后有少量脓液。区域淋巴结可肿大。

(2)常发生于易受摩擦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背、腋下、腹股沟及会阴部等。

(3)单一疖肿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位于颜面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在受到挤压后,容易并发海绵窦栓塞,引起颅内感染性败血症等严重后果;疖病常有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

【治疗原则】

(1)疖以局部治疗为主,有时需辅以全身抗菌药物。

(2)疖病一般需辅以抗菌药物及应用自体或多价疫苗治疗。

(3)早期未破溃时切忌挤压,局部可用热敷或药物外敷(如20%鱼石脂软膏等)。

(4)对已有脓头、尚未破溃者可以行切开引流,但对面部疖应避免切开。(二)痈

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个相邻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相互融合而成。

【诊断标准】

(1)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项、背部,有时也见于上唇和腹壁,常见于糖尿病患者与身体衰弱者。

(2)病变早期呈大片紫红色浸润区,高出体表,坚硬水肿,边界不清,剧痛。此后,中心部位出现多个脓栓,至破溃后呈蜂窝状,继而坏死、溃烂。

(3)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可伴有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静脉炎及蜂窝织炎。

(4)可见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适当休息,加强营养

(2)局部湿敷或药物外敷,配合局部理疗。

。2

·第一章普外科疾病·

(3)应用抗生素治疗,通常首先选择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此后还可以根据临床效果或细菌学检查进行调整」

(4)积极治疗合并的糖尿病或营养不良。

(5)切开清创通畅引流,切口采取十字、双十字或井字形,长度应超过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彻底清除坏死组织。

(6)切除皮肤较多,待肉芽组织健康后,可考虑植皮。(三)丹毒

病原菌(常为阝溶血性链球菌)自皮肤或黏膜微小破损处入侵,引起的皮肤及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诊断标准】

(1)好发于面部及下肢,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2)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略高于皮肤,稍肿胀,局部有烧灼样痛,皮疹呈鲜红玫瑰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压之红色可消退,除去压力,红色很快恢复。病变皮肤可见水疱,一般不化脓,少见组织坏死。

(3)病变向周围蔓延较迅速,而中心部位的红色逐渐消退,可伴有皮肤脱屑。

(4)区域淋巴结多肿大、压痛。

(5)起病时可有头痛、畏寒、发热等症状;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增多。

(6)若丹毒反复发作则可形成局部皮肤象皮肿。

【治疗原则】

(1)休息、抬高患肢

(2)局部应用药物外敷(常用的有50%硫酸镁、如意金黄散等)。

(3)配合局部理疗,如紫外线照射。

(4)全身应用抗生素(常用青霉素G),要注意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应继续使用

57天。

(5)同时治疗足癣,并注意防止接触性传染。

二、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概述】

(一)常见类型

(1)甲沟炎。

(2)脓性指头炎。

(3)手掌侧化脓性腱鞘炎。

(4)滑囊炎。

(5)掌深间隙感染。(二)致病菌

主要是金黄葡萄球菌。(三)特点

(1)掌面皮肤表皮层厚且角化明显,掌面的皮下感染化脓后可形成“哑铃状脓肿”。

3

·第一章曹外科疾病·

(3)支持疗法,补充血容量、输注新鲜血、纠正低蛋白血症等

(4)对症治疗。

四、有芽孢厌氧菌感染(破伤风)(一)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二)感染主要因素缺氧环境。

(三)主要致病原因痉挛毒素。

(四)典型症状

(1)肌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阵发性强烈痉挛。

(2)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

(3)相应出现的征象为:

1)张口困难(牙关紧闭)、咧嘴“苦笑”

2)颈部强直、头后仰,“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

3)膈肌受影响后,发作时面唇青紫,通气困难,可出现呼吸暂停。4)患者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脑膜炎。

(2)狂犬病

(3)其他如颗下颌关节炎、子痫、癔症等。(六)预防

(1)创伤后早期彻底清创,改善局部循环,是预防破伤风发生的关键。

(2)人工免疫,产生较稳定的免疫力。(七)治疗

(1)伤口处理、充分引流。

(2)抗毒素的应用,早期有效。

(3)镇静、解痉药物,减少患者的痉挛和痛苦。

(4)注意防治并发症。

(5)注意营养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

第二节颈部疾病

一、结节性甲状腺肿

【临床表现】

结节性甲状腺肿一般不呈功能上的改变,故无全身症状。典型、较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表

·5.

·临床外科诊疗与护理·

现为双侧甲状腺常弥散性肿大、质中、表面光滑、可及结节,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有时在肿大腺体一侧,也可在两侧,扪及多个(或单个)结节;结节可以囊性变,如并发囊内出血,结节可在短期内增大。增大的结节一般在2个月内因吸收而变小,少数可以完全吸收而形成小的结节,因液体吸收后结节内固体成分常常有钙化影像,该小结节常常被误诊为甲状腺癌,因此,需结合患者以往的彩超来判断结节的性质。

较大的结节性甲状腺肿,可以压迫邻近器官,而引起各种症状:①压迫气管:比较常见,可以引发咳嗽和呼吸困难;②压迫食管的情况少见;③压迫颈深部大静脉,可引起头颈部血液回流障碍,此种情况多见胸骨后甲状腺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可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也称之为

Plummer病),部分患者可以合并甲状腺癌。合并甲亢者常见于中老年女性,不伴或很少伴有突眼,甲亢症状和表现常常不如原发性甲亢明显。

【治疗原则】

(1)青春发育期或妊娠期的生理性甲状腺肿,可以不给药物治疗,应多食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必要时给予少量甲状腺素,以抑制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常用剂量为左旋T450~100μg,每日一次,口服,3~6个月为一个疗程。

(2)如有以下情况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施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或者是大部切除术:①结节超过4cm,或压迫气管而引起临床症状者;②胸骨后甲状腺肿;③巨大甲状腺肿,影响工作生活者:④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有功能亢进者;⑤结节疑有恶变者;⑥影响美观者。

(3)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亢(Plummer病)的治疗:手术是首选,一是切除了结节,二是去除了甲亢,一举两得。术前也需要卢戈液准备,不过准备的时间一般无须像原发性甲亢那么严格,一般准备10天以上即可。卢戈液一般是每次10滴,一天三次。从第四天开始停服甲巯咪唑等抗甲亢药物,仅服卢戈液即可。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

【分类】

(1)弥散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症(Graves病,突眼性甲状腺肿等)。

(2)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Plummer病)。

(3)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瘤。

(4)甲状腺炎伴甲亢(也称桥本甲亢)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同时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其中,后三种甲亢因是继发于其他病症,也称之为继发性甲亢。

【临床表现】

1.代谢增高症状群

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一系列代谢增高综合征。能量代谢增快,基础代谢率升高。常有怕热、多汗、皮肤潮红、低热。患者常有心动过速、食亢易饥、体重减轻、疲乏。

2.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使交感乃至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表现为神经过敏、易激动、言语行动匆促、焦虑,严重时可出现忧郁、多虑等精神失常。由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故手颤阳性,于精细操作时更明显。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