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第4辑 大道修真 卷5》詹石窗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第4辑 大道修真 卷5》

【作 者】詹石窗总主编
【页 数】 404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8.03
【ISBN号】7-5439-7225-4
【价 格】5660.00(全8册)
【分 类】道教-文集
【参考文献】 詹石窗总主编.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第4辑 大道修真 卷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03.

图书目录: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第4辑 大道修真 卷5》内容提要: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第4辑 大道修真 卷5》内容试读

大道修真百年达学枝落集成

行气术存思术

行气术、房中术

卷五第四辑

吕鹏志道教气法概论

道教气法概论

吕鹏志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道教尤其注重将其世界观向宗教实践活动的方向转化和发展,这是道教在实践方法上无比繁复的主要原因。不过,道教的许多实践方法虽然在形式和手段上各有千秋,但其所依据的世界观则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形形色色的具体方法中根据其相同的世界观基础概括出最普遍和一般的方法。在我们看来,气法就是道教的宗教实践活动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气法以气本体论世界观为理论基础。气本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皆由气生成,气乃是人和万物的本质。气本论明确指出了生命的实质就是气的存在,气是生命的根本要素。先秦时代的古人就有这种认识,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道教吸取了先秦气论和秦汉时流行的元气说,气为生命之本的思想为各时代的道教徒普遍接受。如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夫气者,所以通天地万物之命也;天地者,乃以气风化万物之命也。”①唐司马承祯说:“观夫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②从气本论的观点进一步来看生死问题,自然会得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③的结论。所以《抱朴子内篇·极言》称世人一般都认为:“气绝之日,为身丧之候也。”④司马承祯说:“气全则生存。”⑤《云笈七籤》卷五十六《元气论》也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⑥要想长生不死,除非炼气养气,使气在人体之内聚而不散。如《太平经·包天裹地守气不绝诀》说:“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守气而不绝也。故天专以气为吉凶也,万物象之,无气则终死也。子欲不终穷,宜与气为玄牝,象天为之,安得死也?”⑦当道教如此思考时,实际上就已将气本论世

·本文原载《中国道教》2000年第5期,第49-52页。

①见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17页。

②《服气精义论·服气论》,《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448页。

③《管子·枢言篇》。

④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4页。

⑤《服气精义论》,《道藏》第18册,第447页。

⑥《道藏》第22册,第383页。

⑦见王明:《太平经合校》,第450页。

.3

等百年道旁共兹风·第四辑·《大道修真》卷五·行气术、房中术、存思术行气术

界观转化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气法。在道教的炼气养气之术中,气本论是其哲理上的依据,而炼养的方法则从实践上体现了气本论这一根本规律。如《西山群仙会真记》引《太上隐书》说:“形为留无之舍,无为保形之符,欲留形住世,必先养无。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无聚神灵,遨游于风尘之外。善养生者养其形,善养形者养其炁。”①《真元妙道要略》说:“人本从元气成身,再得灵元之精气补之,可以长生。”②《真气还元铭》也说:“一者道之所立,气者一之所生…道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言道也,有名言气也。言道者是一气之父,言一气者万物之母。有相有形,未有不因一气而生者也,是故修生则贵道,修道则重气。言气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人若得法修之,克为神仙矣。”③可见,道教的炼气养气之术并非纯粹的实践方法,而是直接奠基于气为生命之本的世界观之上,与世界观可谓一体两面,不可分割。不过,实践方法虽由世界观转化而来,在性质上则与后者大有差异。因此,在承认世界观为其前提的同时,应认识到实践方法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同种世界观基础上,可以从方法学的角度发展出多种方法。如道教的炼气养气之法都立足于气本论,但具体的实践方法则各有不同。《云笈七籤》卷五十七至六十二载有《诸家气法》,于此可见一斑。当然,各种炼气养气的方法虽然在实践方式和实践程序上有别,但在性质上则是相通的,即都不出“气法”这一范围。正如《西山群仙会真记》卷二所说:“然而调无、和无、布无、咽无、聚无、行炁、保炁、换炁,皆不出养炁之道。”④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概括性,因此,对于道教哲学来说,并不需要去描述每一种具体的养气之术,而是要在“诸家气法”的基础上,概括出最一般的实践方法。在我们看来,道教的气法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纳气

从气本论到纳气的思维逻辑是很显明的。既然气为生命之根本,当人体内的气不足以长久维持生命的存在时,就需要纳气以资补充。不过在这同时,须将体内的浊气排泄出去,因为浊气是导致疾病和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所以,纳气时通常伴随着吐气,养生典籍中常称之为“呼吸”或“吐纳”。总之,纳气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将清新之气纳入体内,而将体内的污浊之气吐出体外。这是一种最古老的练气功法,战国时代即为神仙方士所习练。《楚辞·远游》称仙人赤松子“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庄子·刻意》描写当时有一些方士“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后世道教承袭了方仙术,也将纳气法作为其炼养术的重要方法。如《养性延命录》卷下说:“刘君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长存。’谓鼻纳气为生,口吐气为死也。”⑤《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调气法第五》也说:“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其注云:“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⑥

①《道藏》第4册,第428页。

②《道藏》第19册,第295页。

③《道藏》第4册,第879页。

④同上书,第429页。

⑤《道藏》第18册,第481页。

⑥《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538页。

4

吕鹏志道教气法概论圆

为了达到吐故纳新的目的,道教炼养术特地区分了生气和死气,并强调只可纳生气而不可纳死气。《抱朴子内篇·释滞》指出:“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并主张“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因为“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①。《云笈七籤》卷三十六《食气法》引《仙经》也说:“食无法,从夜半至日中六时为生无,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炁,唯食生而吐死,所谓真人服六炁也。”②在道教炼养术中,因为对气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纳气又有纳外气和纳内气之分。纳外气主要指吸纳人体之外的天地之气、日月之气或日月之光、山林雾气等。在此过程中,人可以同宇宙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即将宇宙大气场中的优良气息纳人自身,而将体内的不良气息排泄于宇宙之间,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长存不死的目的,如明周履靖《赤凤髓》说,道藏中有《玉轴经》,载有“六字气决”,其法“以呼而自泻出脏腑之毒气,以吸而自采天地之清气以补之”③。宋曾慥《道枢·众妙篇》称有上清紫文之言,“日吞日月之气与其光焉”。倘“能修此,则奔入于日月为仙矣”④。同书《服雾篇》说:“雾者,山泽华精,金石之盈气也,久服之能散形入空,与云合体矣。”⑤纳内气就是不以口鼻呼吸,而以服自身体内之气为主。这种功法“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胎胞之中”⑥。通过脐带呼吸,所以通常称为胎息。其作用是加固体内的元气,使人健康长寿,以至长生不死。《云笈七籤》卷五十八收人《胎息精微论》,其中述胎息之要旨云:“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气为首,清净自炼,委身放体,志无念虑,安定脏腑,洞极太和,长生久视,潜气不动,意如流水,行之不休,得道真矣…至道不远,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⑦以上所说的纳气之术,在道教中又常称为“服气”“食气”“行气”等,名虽不同,实质上无太大差异。

二、守气

道教气法不仅主张要纳气,而且还强调要守气。只纳不守,气即有可能走失,这就达不到气法的目的。因为气为生命之本,若体内之气走失,则命将难保。反之,若守气不失,则命可长存。《三天内解经》卷下称:“老子教化,唯使守其根,固其本。人皆由道气而生,失道气而死。故使思真念道,坚固根本,不失其源,则可长生不死。”⑧《云笈七籤》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气术》说:“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⑨《诸真圣胎神用决》亦称:“若金坑宝贝(喻指气)坚实,六门不开,

①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9-150页。

②《道藏》第22册,第253页。

3③《藏外道书》第9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737页。

④《道藏》第20册,第799页。

⑤同上书,第649页。

⑥《抱朴子内篇·释滞》,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9页。

⑦《道藏》第22册,第402页。

⑧《道藏》第28册,第416页。

⑨《道藏》第22册,第405页。

5

影百年道亨共兹皮·第四辑·《大道修真)卷五·行气术、房中术、存思术修行气术

邪气不人,一身无病患。若六门不闭,盗尽金宝,人生疾也,道自不成矣。”①那么如何守气呢?道教在此问题上常采取“闭气”之法,即吸气后停闭呼吸,以尽可能保留所吸之气。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说:“常以生气时正僵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上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藏安。能闭气至二百五十,华盖明,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干人也。”②《摄生要义》说:“以鼻吸入,渐渐腹满,乃闭之。久不可忍,乃从口细细吐出,不可一呼即尽。气定,复如前闭之…但能闭至七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之间,皆清气之布濩矣。至于纯熟,当其气闭之时,鼻中惟有短息一寸余。”③闭气的效果如何,可以从鼻端是否还有气息出入检验出来。《抱朴子内篇·释滞》说:“初学行无,鼻中引无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无出人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无而鸿毛不动为候也。”④《千金要方·养性》也说:“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⑤在主张闭气、守气的同时,道教又主张保精守精,这两者是有关联的。精是人体中的一种精微物质,由气凝结而成,表现为津唾和精液等物质形式。气可以化为精,精又可转为气,两者同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因而道教主张重精守精,实质上也就是守气,其目的都是延年益寿。要做到守精不失,主要的方法就是节制欲望,在房事上做到多交少泻。如《备急千金要方·房中补益》说:“能百接而不施泄者,长生矣。”⑥道教一方面宣称固精守气有神奇的功效,如《黄庭经》称:“仙人道土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⑦另一方面则指出恣情纵欲,必使精气耗散,损人寿命,如《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引《书》云:“欲多则损精…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⑧与守气一样,道教也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守精的重要性。

三、流气

道教气法并不止于纳气和守气,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使气周流运转。古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常侵袭人体,使经络气血郁闭不通。本来生命在于运动,而在这种情况下,生命的要素一气、血(血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气⑨)无法正常运作,因而疾病由此而生。要想治病健身,就必须采取办法有效地疏通经络和气血,使气流动起来,从而赶走邪气。在道教炼养体系中,使气流行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导引,二是辟谷。所谓导引,就是修炼者通过俯仰屈伸等肢体运动方式推动体内血气的流行。导引与流行于西方的体操不同,后者重锻炼肌肉、骨骼和韧带,而导引是为行气服务的,在行导引术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呼吸和闭

①《道藏》第18册,第437页

②同上书,第481页。

③《摄生要义》,《格致丛书》本。

④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9页。

⑤《道藏》第26册,第538页。

⑥同上书,第545页。

⑦《道藏》第22册,第83页。

⑧《道藏》第18册,第531页。

⑨参见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5页。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