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咨询案例解析》杭荣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心理咨询案例解析》

【作 者】杭荣华著
【页 数】 192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07
【ISBN号】978-7-5676-3598-2
【分 类】心理咨询-案例
【参考文献】 杭荣华著. 临床心理咨询案例解析.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临床心理咨询案例解析》内容提要: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与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而受苦。”心理咨询师凭借着真诚和爱心与来访者沟通,使得来访者有勇气袒露内心*隐秘的部分,接纳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悲伤、愤怒等情绪;心理咨询师凭借着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帮助来访者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本书分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神经症性问题”“亲密关系问题”“性与性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中的特殊问题”七个部分。共介绍了15个案例,为帮助读者详尽地了解来访者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工作的,本书从来访者的求助问题、成长史、重要事件、发病原因、咨询过程、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并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反思。本书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探索相统一的原则,密切结合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临床心理咨询案例解析》内容试读

第一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

案例1他是“问题儿童”吗?

一一则儿童品行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

一、个案介绍

基本信息:明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对来访者的初始印象:身高1.50米左右,长得很结实,皮肤黝黑,小眼睛,眼神游离,不愿意和心理咨询师有眼神接触。头发乱蓬蓬的,略微有些卷曲。上身穿军绿色夹克,下身穿蓝色破洞牛仔裤,脚穿白色运动鞋。首先吸引心理咨询师目光的是他耳朵上四个亮闪闪的耳钉。穿着打扮与其年龄不相符,显得过分成熟。坐在椅子上,双腿不停地抖动,显得漫不经心。

求助的主要问题:奶奶反映明明的很多行为习惯不好,比如脾气暴躁、打架、偷钱、逃学等,现在已经管不住他了。明明在一旁冷眼相看,

一言不发。奶奶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帮助明明改掉坏习惯,回到学校,好好学习。

成长史和重要事件:由明明奶奶陈述,在明明3岁时,其父母离婚,明明被判给父亲抚养,母亲随后改嫁他人,远走他乡。明明父亲脾气火爆,对明明非打即骂。在明明5岁时,明明父亲因为与人打架斗殴,过失致人死

001

临床心理咨询素例解析

亡被判入狱10年。爷爷和奶奶年逾古稀,身体不好,没有精力管教孙子,但对孙子花钱的要求几乎无条件满足。久而久之,孙子养成了“阔少”做派。生活上,和同学攀比,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经常用礼物拉帮结派,身边聚拢了一帮“兄弟”,在班上经常欺负体弱的同学,有两次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学习上,明明毫无心思,成绩一塌糊涂,甚至多次逃学。老师时不时邀请明明的爷爷、奶奶到学校去,让家人严加管教。老师告诫说,如果再次发生打人、逃学的事情,就要开除明明。爷爷、奶奶请求老师不要开除孙子。老师见两个老人实在可怜,也无计可施,干脆也不管他了。爷爷、奶奶管不住明明,开始在经济上控制他,对明明不再有求必应。明明花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自谋财路”,开始偷家里的钱,甚至把奶奶的金戒指也偷去换钱了。爷爷、奶奶发现苗头不对,便把家里放钱的抽屉上锁。后来,明明只好把眼光转到同学的身上,开始偷同学的零花钱。第一次偷钱是什么时候,一共偷了多少次,明明也说不清。有一次,他被同学当场抓了个现行。后来,他还伙同几个校外的初中生在放学路上,向一些同学索要“保护费”。老师对明明多次当众批评教育,甚至对他采用罚站等体罚的方式都不奏效。老师只好让爷爷、奶奶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来上学,这样明明干脆借机不上学了。爷爷、奶奶苦苦哀求明明听话,好好去上学,不要再做坏事了,可明明根本不听。在家里对爷爷、奶奶说谎,动辄满口脏话、大发脾气、暴怒、乱扔东西。脾气上来了,就捉弄家里养的小动物,用木棒打小狗,用火烧猫的尾巴,甚至残忍地用剪刀活活剪掉金鱼的头。爷爷、奶奶非常焦急,不知道该怎么管明明,只能盼着儿子早点出狱,好好教育这个“问题儿童”。

以往咨询经历:在去心理咨询门诊前,明明的爷爷、奶奶找到了社区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陪他们去了医院心理科的儿童青少年门诊。医生根据他们的介绍,怀疑明明可能有儿童品行障碍,建议奶奶带明明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

二、咨询过程和结果

(一)咨询设置

心理咨询每周1次,50分钟/次,收费200元/次。咨询前签订协议,告

002

第一部分儿量及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

知保密原则、来访者及心理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请假、迟到等相关设置,取消或者更改时间需提前24小时通知。

(二)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是消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改善来访者与家人、同学的关系。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一共进行了10次咨询。

(三)咨询方法及过程

初始访谈阶段主要是收集来访者的资料,评估心理行为,建立咨询关系,商定咨询目标。主要采用了行为矫正的方法。

来访者非常排斥心理咨询,是奶奶哭着求他才来咨询的,因此建立咨询关系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是较大的挑战。第1次咨询,奶奶介绍了基本情况以后,心理咨询师请奶奶暂时回避,单独和明明交谈。明明刚开始不说话,沉默了大概十分钟后,明明说:“奶奶说的都是事实,但我现在挺好的,有吃有喝有玩。”心理咨询师问:“现在学校要开除你,怎么办呢?爷爷、奶奶老了,你怎么办呢?”明明继续沉默,但心理咨询师看到明明的眼圈红了。心理咨询师说:“我很想帮你,但不知道到底怎么帮你,我很难受。是不是你的心情和我一样,想改变,却不知道怎么改变?”听到这些,明明流着眼泪点点头,这才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

心理评估:明明怎么了?是“问题儿童”吗?医生为什么说明明有儿童品行障碍呢?家长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品行障碍呢?

在CCMD-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品行障

碍是指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患者一般具有临床表现的前3项,且持续半年以上,明显影响同伴、师生、亲子关系和学业。若品行问题与心理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也不是心理发育障碍、其他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可诊断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若患者在10岁以下,仅有对立违抗性行为,则诊断为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详见专栏1、专栏2。

003

临床心理咨询素例解析

专栏1: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症状桥准】

1.至少有下列3项

(1)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2)经常暴怒,好发脾气:

(3)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

(4)常拒绝或不理踩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

(5)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6)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7)经常故意干扰别人。

2.至少有下列2项

(1)在小学时期便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

(2)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

(3)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

(4)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

(5)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

(6)常常虐待动物:

(7)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

(8)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

3.至少有下列1项

(1)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

(2)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人室抢劫;

(3)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

(4)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

(5)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

(6)故意纵火。

4.必须同时符合以上第1、2、3项标准。

【严重标准】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有6个月。

004

第一部分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

专栏2:对立违抗性品行障碍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3项:

(1)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

(2)经常暴怒,好发脾气:

(3)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

(4)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

(5)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

(6)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

(7)经常故意千扰别人。

【严重标准】

上述症状已形成适应不良,并与发育水平明显不一致。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有6个月。

在上述案例中,明明有“经常说谎”“经常暴怒,好发脾气”“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符合3条以上);“经常逃学”“常常虐待动物”“常挑起或参与斗殴”“反复欺负他人”(符合2条以上);“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符合1条以上)。对照上述症状标准,且明明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达6个月以上,因此明明患有儿童品行障碍中的“反社会性品行障碍”,但仍需专业机构中的医生进行明确诊断方可干预。

(四)咨询效果

心理咨询师对咨询的总体评价:经过10次的咨询,来访者的攻击行为和偷窃行为、虐待动物行为减少,但情绪仍然不够稳定,主要表现为易怒。奶奶听取了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当明明有好的行为出现时立即奖励,同时也制定一定的规则;心理咨询师邀请明明的妈妈来一趟,告知隔代教育的弊端以及妈妈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妈妈同意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明明很乐意与妈妈生活在一起。因妈妈居住在外地,明明不得不离开爷爷、奶奶生活的城市,这对明明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可以摆脱那些年长的“哥们”的教唆,在新的环境中也有利于他重建自信。在处理了

005

临床心理咨询素例辞析

分离焦虑问题后,心理咨询师建议明明的妈妈在当地寻找心理咨询师为明明继续咨询。

三、讨论和反思

(一)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医生初步判断明明患有儿童品行障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儿童品行障碍,有哪些具体表现,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治儿童品行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了儿童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其严重性超出一般的淘气,行为的发生不是由于一时的过失或年幼无知,而是一贯的行为模式。

儿童期出现的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及攻击行为,仍未达到违法程度,所以这些儿童又被称为“问题儿童”或“不良少年”。如果他们的这些行为已达到侵犯别人权益和扰乱社会秩序的程度,就属于违法或犯罪行为。

儿童品行障碍有哪些表现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勒索或抢劫,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纵火,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而经常在外过夜,参与犯罪团伙,从事犯罪行为等。

(2)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对他人人身或财产的攻击,如经常打架斗殴,欺负他人,虐待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公共财物等。当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这些攻击性方式来发泄内心痛苦和解决矛盾。男性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性则以语言性攻击为多。两三岁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暴怒、吵闹、推拉或动手打其他小朋友。随着儿童本身社会化的发展,到了学龄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变得明朗化,以言语伤人、打架斗殴、恃强凌弱,甚至结成团伙打架。

(3)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