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刁连东,翟如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

【作 者】刁连东,翟如芳著
【页 数】 506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17.04
【ISBN号】7-5067-9093-2
【价 格】49.00
【分 类】疫苗-问题解答
【参考文献】 刁连东,翟如芳著. 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04.

图书目录:

《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内容提要:

本书采用问答形式对近2000条预防接种中安全知识方面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两大部分。基础篇包括传染和免疫、疫苗和冷链、免疫程序与接种实施、特殊健康状况下的预防接种和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5个部分;应用篇介绍了24种疫苗的疾病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免疫预防等相关内容。本书供预防免疫工作者及相关人员使用。

《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内容试读

基础篇

传染和免疫

什么是传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或动物体并在其中发育繁殖称为感染或传染。感染必须具备病原微生物、人体(或动物体)以及所处环境3个条件。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一方借其致病力侵害人(或动物体),人体(或动物体)则借防御能力遏制病原微生物,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斗争的结果可出现不同的传染过程。因此,所谓传染就是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侵入人(或动物)的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生理、病理变化的过程。

感染与污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染可从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到该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结果可以是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污染是指活的病原微生物寄居在人的身体表面、衣物或污染物品上,是病原体的污染什么是传染病?

因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其毒性产物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可从受感染的人、动物或无生命物质直接或通过某种中间宿主、媒介或非生命环境间接传播到易感宿主。传染和传染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染并不一定会发生传染病,而传染病则必须是由传染引起的,并且是传染的一种表现形式。

使人患传染病的罪魁祸首是谁?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是人类肉眼可以看到的,如家禽虫兽,花草树木等;有的肉眼看不到,需要通过显微镜放大千百倍,甚至几十万倍后才能看到,这类生物因为实在太微小,所以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对人类有益,如发酵工业用的酵母菌,农业上用的根瘤菌;也有一部分微生物是对人类有害的,能使人致病,甚至引起人死亡,这类微生物在医学上叫病原微生物,也叫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空气、土壤、水和食物里到处都是它们的藏身之地;人的皮肤、肠道及呼吸道里也有它们的足迹。这些病原微生物一有机会就会窜入人体,如果身体没有

2

抵抗力,病原微生物就会在体内生长、繁殖,释放出毒素,使人致病。不同病原微生物会引起不同的传染病,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由此可见,这些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人类各种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人感染病原微生物后是否都会患病?

在一次麻疹流行中,许多人都可能感染麻疹病毒,有的人虽然感染麻疹病毒,但却未发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即与机体形成矛盾。麻疹病毒要在机体内繁殖,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形成矛盾的一方;而机体为了消灭入侵的病毒,动员防御功能抵抗,形成矛盾的另一方。彼此相互损害或相互排斥,两者又斗争又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病原微生物、机体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若转化为机体一方就形成免疫:若转化为病原微生物一方就形成传染。所以说传染与免疫的过程,实际上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何谓病原携带者?

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后,无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微生物的人和动物称为病原携带者。携带状态在整个感染过程均无明显症状者,通常称为健康携带者或无症状携带者;处于潜伏期、恢复期和恢复后期的发病者,通常被称为潜伏期携带者和恢复期携带者。不论何种携带状态,病原携带时间可短、可长,称为暂时或短暂携带者或慢性携带者。

什么是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即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末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和体征,只有通过实验室方法(如血液检测、特定的皮肤试验等)才能发现的感染。

在大多数传染病流行时,有些疾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对本病的免疫力,病原微生物被清除,多数恢复健康,仅少数转为病原携带状态并可发展为患者。

什么是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强、入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反应低下,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如麻疹、天花、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3

显性感染按照感染的过程一般有潜伏期、急性期、恢复期的临床过程。通常在症状出现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及病后数天到两周,从患者的组织或分泌物中可分离出细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微生物可被清除,而感染者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如伤寒),但有些显性感染(如痢疾、流感等)患者在病后不能获得牢固免疫力,易再次感染发病。

什么是潜伏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人人体后,潜伏于机体的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力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能将病原微生物清除时,病原微生物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趁机活跃而引起疾病,常见于带状疱疹、结核病等。与病原携带者不同之处是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微生物一般不排出体外。

什么是接触者?

对传染病而言,曾与感染的人或动物或污染环境接触以致有机会获得感染的人或动物。

什么是菌血症和败血症?

菌血症是指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液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末在血液中繁殖的传染病,如伤寒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即为败血症,如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

什么是疾病的潜伏期?

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以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流行?

在特定社区或地区,某病的发病数明显超过正常的发病水平。病例数达到多少才认为是流行,要根据病原体、暴露人群大小、类型、既往暴露史、发生地点和时间等情况而定。

流行性是指在同一地区、某一人群、同一时期内发生某种疾病的频率和人数远远超过往年同期的水平。如某人群中长期不存在的某种传染病或该地既往未发现过的疾病出现1例,需要立即报告,并进行全面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在时间、地点上相关联的2例病例,足以证明存在传播,可认

4

为发生了流行。

什么是易感者?

缺乏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足够抵抗力、不能预防暴露于该病原微生物后发生感染或发病的人或动物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增多时,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发病者就多:相反,易感者少,有传染源进入也不易发病或发病者不多。判断一个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种的历史流行情况、免疫接种情况以及人群抗体水平测定结果得知。

什么是疑似病例?

在传染病控制中,某病例的病史和症状提示可能已患或正在患某种传染病的患者,称为疑似病例。例如,在消灭脊髓灰质炎活动中,为加强监测,

把所有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均作为疑似病例。

什么是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主要由革兰阳性细菌产生;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的外壁物质,主要成分是脂多糖,因在活菌体内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自溶或人工裂解后才释放,故称内毒素;类毒素是外毒素经0.3%~0.4%甲醛脱毒后仍保留着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人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抗毒素是用类毒素多次注射大动物,待其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后,经采血、分离血清并经浓缩纯化后的产品。

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什么功能?

由于免疫学是从研究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开始的,因此,传统的概念认为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产物(如毒素)不同程度的抵抗力。换句话说,免疫就是机体抗感染的防御能力。但是,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的范畴也在逐渐扩大,早已超出了抗感染的狭隘范围。目前认为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防御反应,它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的本质特征是识别“自我”与“非我”,保护“自我”、抑制“非我”,从而确保自身稳定的过程。免疫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非我”的生理反应。人体内执行这一功能的是免疫系统。目前认为免疫对机体有三种功能,如表1-1所示。

5

表1-1免疫反应的功能

功能

抗原来源

正常免疫反应

异常免疫反应

防御感染

外源性(病原微生

消灭病原微生物,中和体内毒

变态反应

物)】

素,抗感染

免疫监视内源性或外源性

监视和清除体内突变细胞

癌症

自我稳定内源性或外源性

消除体内衰老的和被破坏的细

自身免疫病

胞,自稳

从上表可见,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它们对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是有益的、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这就是正常的免疫反应。当上述功能异常时,可使机体出现局部或全身病变,甚至引起死亡,这就是异常的免疫反应,简称免疫病理或免疫损伤。例如防御功能异常亢进,对进入体内的微生物、药物(青霉素等)或花粉等发生强烈的反应,就是变态反应:反之,如防御功能过低或缺乏,易于发生反复感染,这就是免疫缺陷综合征。如果自我稳定功能异常,对正常的自身细胞发生反应而出现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常被认为是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高的原因之

一。总之,免疫反应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或对少数反应特殊的人,也可能造成不利后果。

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也称固有免疫或先天性免疫,它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是机体防御作用的一种固有的(天然发生的)保护性系统。具有遗传性、自发性、非特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吞噬和体液因素三个方面的作用,它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哪些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以下特点。

(1)遗传性:每个正常机体出生时都具有,差别主要是在生物种与个体之间,可以遗传给后代,并受遗传因素控制:

(2)自发性:即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是自发产生的,而不需特殊的刺激和诱导。

(3)非特异性:对任何“非我”物质都能识别并与之起反应,而不是针对某一种抗原物质。

(4)相对稳定性:当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反应的强度变化不大(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