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临床医学导论》樊明文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口腔临床医学导论》

【作 者】樊明文主编
【页 数】 239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3.09
【ISBN号】7-04-013365-2
【价 格】25.00
【分 类】口腔科学(学科: 医学院校) 口腔科学
【参考文献】 樊明文主编. 口腔临床医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9.

图书目录:

《口腔临床医学导论》内容提要:

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供临床、基础、预防、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用):本书介绍了口腔疾病生物学基础、口腔检查及病历书写、口腔症状和体征、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牙龈病与牙周炎、口腔黏膜病等内容。

《口腔临床医学导论》内容试读

第一章口腔医学概论

“口腔医学”是研究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特别是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口腔医学”的学科形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专业实现了它的合理分化。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医学学科专业目录,医学专业分化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和中医中药学六个一级学科。

口腔医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其内涵逐渐深化,形成了一个由基础到临床的独立口腔医学体系。目前口腔医学专业招生的院校已达40余所,其中部分院校的医疗、教学、科研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一、口腔医学历史

口腔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实际上,有人类以来就开始有口腔疾病存在。从考古学研究中已证实了龋病的早期流行情况。但最早见诸文字的记录则属我国14世纪殷墟甲骨文中有关龋病记录象形文字以“虫”字和“齿”字合并组成“龋”字。这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口腔医学的记载。在古希腊、印度、埃及的医学书籍中也有一些关于口齿疾病的描述。

我国比较正规的口腔医学知识已反映在《诸病源侯总论》、《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书籍中。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关口腔医学知识的介绍一直不辍,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口腔医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几项治疗和预防措施,其设计和构思与现代医学观点近似。如在内蒙古赤峰发现的辽代跗马墓中出土的植毛牙刷,是世界上最早的植毛牙刷,时间约为公元9一11世纪,而欧洲在17世纪才开始有植毛牙刷问世。二为银汞合金的应用,在唐代苏恭(公元655年)《新修本草》一书中,有关于银膏的记载,其配方类似近代在牙科治疗中广泛使用的银汞合金。三为碑剂的应用。近代口腔治疗中的三氧化二砷为失活剂,用来治疗牙髓疾病。而在我国汉代张仲景(公元2世纪)已开始使用雄黄治疗牙病。雄黄含有砷剂,而欧洲使用砷剂却是19世纪才开始。

虽然我国古代医学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风格,但上述器材和药物的应用应该不属偶然,这是实践医学的结晶。

我国首部有关口腔医学的专著为明代薛已出版的《口齿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逐步进入科学殿堂,形成了一门学科。自16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在镜下发现了大量口腔微生物,进一步推动了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

18世纪法国牙医师Fauchard对牙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首先将牙科学知识系统化,提出了牙科学的概念,1728年出版了第一本《牙外科学》专著,使之形成一门学科。

1842年,牙医C.Long率先在乙醚麻醉下施行颈部肿瘤切除,开创了麻醉手术的先例。1844年,H.Wells采用笑气拔牙。口腔科医师在麻碎学方面的贡献无疑推动了麻醉学、外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

美国牙医师W.D.Miller(1889年)在德国工作期间对龋病、牙周病的细菌学病因进行深人研究,提出了龋病病因的化学细菌学说,该学说对龋病研究至今仍有参考价值。1895年,G.V.Black提出了龋齿的5型分类法,该法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一直沿用至今。科学家为人类所作的突出贡献永远激励着后人。

Hayolen和Harris于l839年在美国创建了巴尔的摩牙医学院(Baltimore College of Dental Surgery),,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所牙医学院,该院所建立的牙科博物馆目前是世界上资料最完整的牙科博物馆。

2

第一章口腔医学概论

二、战国说代口腔医学的形成

我国近代口腔医学形成的标志是1911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创办了牙科系,1919年扩建为牙医学院,7年后使我国有了第一届具有大学背景的牙科系毕业生。此后相继建立了上海震旦大学牙科系(1932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牙医系(1935年)、北平大学医学院齿学系(1943年)等牙科院校,但直到1948年,我国仅有正规口腔科医师不足1000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重视口腔医学的发展,于1960年开始筹建了10所口腔系,但此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刚刚筹建的口腔系先后停办,仅余下今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的前身湖北医学院口腔系。

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口腔医学事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时期,各医学院校纷纷兴办口腔医学专业,目前全国的口腔医学院系已逾42所,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学科层次逐渐形成,现在我国已具有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系列。196年,口腔医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一级学科,口腔医学会并独立成为一级学会。

三、口腔医学的研究内客

我国口腔医学专业的建立源于西方国家,因此在1949年前的牙科教育体系和内容基本上为西方发达国家模式,以牙科学基础和牙科临床内容为主。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全盘苏化的过程,在此期间,牙科系改名为口腔医学系,其学习内容更偏向医科,基础课与医疗专业基本相同,临床学科则简化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矫形三大学科。

1980年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批学术界精英走出国门,主要是去发达国家学习,吸取先进经验,其中一部分学者已先后回国服务。近年来在他们的倡导下,对我国的口腔医学学科设置、界定内容进行了认真思考,逐步形成了一门与国际接轨但又不乏我国特色的口腔医学体系。对学科实行了合理分化。如口腔内科学分化为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预防医学等。口腔颌面外科学继续保持其接近临床医学的特色,不仅讲述牙颌疾病,还包含了颌面外伤、肿瘤、颞颌关节疾病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口腔领面外科学。

口腔基础医学体系也在逐渐形成和分化。目前已开设的学科和课程有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生物学等。口腔生物学作为口腔临床与基础课之间的桥梁课程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作用。我国口腔医学的学科分化已基本形成,但还不够完善,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口腔医学学科的分化和构成将日趋完善。

口腔医学所含内容丰富,除了传统的拔牙、补牙、镶牙外,由于分科细化,研究内容更加细致,内涵更加丰富。现代根管治疗技术使大多数患有龋病及其并发症的患牙得以完美治疗,术后可维持终身;贵金属制作的固定义齿,美观耐用;烤瓷牙修复体可以假乱真。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可以在口腔科得到根治;颜面部外形在口腔正畸科和正颌外科医师的帮助下可以旧貌换新颜等。口腔医学的概念大大跨出了牙科的范围,增加了新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事业的发展,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引进口腔医学领域。如计算机

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的义齿(CAD、CAM)已使义齿制作更加人性化。几千年来人类罹患的龋病

持续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综合防治的措施下,部分发达国家发病率已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是人类在预防医学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

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使人类完整牙列的维持时间延长,具有完整牙列的人群不断扩大,相应地将会改善口腔及消化系统功能,极大地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质,让人们享受健康的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的形成,口腔医学研究也随着生物医学进展节奏不断创新。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手段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不断引人口腔医学领域,使口

第一章口控医学概论

腔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推动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口腔医学体系中目前已形成的学科可分为两大类,即基础口腔医学和临床口腔医学。基础口腔医学目前已分化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生物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和颌学等学科,而临床口腔医学则包括下列学科。

牙体牙髓病学

学习内容为幅病、牙髓病、根尖周组织疾病及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

牙周病学

是研究牙周围组织疾病的学科,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炎。

儿童口腔医学

涉及儿童罹患的所有口腔疾病。

口腔黏膜病

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多种疾病,还包括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

口腔颌面外科学

是目前口腔医学领域中最大的学科,包括口腔颌面部炎症、肿瘤、先天畸形和后天缺损等。

口腔修复学

包括活动义齿修复,固定义齿修复和颌面部修复。

口腔正畸学

研究颅颌面生长发育、病因、病理、诊断、矫治设计,对先天牙颌畸形进行矫治。采用固定矫正器或活动治畸器、功能性矫正器等。

口腔预防医学

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病和预防的学科。

(樊明文)

第二章口腔疾病生物学基础

学习目标了解口腔基本结构及软、硬组织解剖特点,掌握牙的组成、分类与萌出,了解唾液及其功能,熟悉口腔微生物的概念及分布。

重点内容提示口腔由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构成,口腔领面部由多种软、硬组织组成,行使多种复杂的功能。从肉眼观察,牙体分为牙冠、牙根及牙颈三部。根据形态特点,牙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时间的久暂,牙又分为乳牙与恒牙,牙均按一定的顺序与时间萌出。睡液是口腔唾液腺所分泌,主要含水、矿物质、蛋白质和酶,睡液是口腔行使功能必不可少的保证。口腔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构成口腔正常菌群,当口腔微生物比例失调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第一节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

口腔领面部疾患常累及该区诸多组织器官,了解领面部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把握口腔疾病的发病特点和选择相应的诊疗方法。本节从应用解剖出发,重点描述面部皮肤与口腔黏膜、上下颌骨、肌肉、神经、诞腺、颗下颌关节的解剖和功能特点,领面部血管与淋巴的解剖因篇幅所限省略。

一、面部皮肤和口腔黏膜

(一)面部皮肤

皮肤覆盖于领面部表面,在口、眼、鼻等腔孔处逐渐移行为黏膜。皮肤具有屏障作用,保护头颈部组织器官,并有感觉、分泌、吸收和调节体温等生理功能。体内某些器官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可通过颌面部的皮肤反映出来。

皮肤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在真皮内有大量的弹性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维持着皮肤的张力。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束在真皮内按一定的方向排列,形成了张力线,在头颈部分布有定的规律性;其中有两类张力线多见:一类是面部的习惯张力线,如前额、眼脸和口周的张力线;一类是皮肤松弛线,如颈部水平环行线。另外,皮肤有自然的屈曲线,常表现为皱纹。一般张力线与皱纹在头颈部许多区域是平行的,手术时应尽可能沿皱纹线或张力线切开。

(二)口腔黏膜

口腔黏膜一般分为三种:

1.被覆黏膜

指覆盖在颊、唇、前庭沟、口底、舌腹和软腭部位的黏膜。这类黏膜表面无角化,其黏膜下层较为疏松、富有弹性、易于移动,以适应下颌、唇、颊和舌的运动。

2.咀嚼黏膜

覆盖在硬腭及部分牙龈表面。黏膜表面角化,可耐磨擦和承受咀嚼压力;其固有层直接或借黏膜下层与骨膜相连,不易移动,难于与深面的骨膜分离。

第一节口腔领面部解剖特点

3.特殊黏膜

覆盖在舌背表面,具有咀嚼黏膜的功能,黏膜角化,但无黏膜下层。界沟将舌背黏膜分为前2/3和后1/3两个部分;前2/3的舌背黏膜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除叶状乳头位于近界沟处的舌体侧面以外,其余的乳头均位于舌背面。

除丝状乳头司一般感觉外,其余均可感受味觉。不同部位对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敏感,舌体后部对苦味敏感,舌前2/3对咸味均敏感,以舌尖尤甚。舌后1/3的黏膜呈结节状隆起,其深面为舌扁桃体。舌黏膜在形态与结构上的病理改变常可反映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

二、上领骨和下领骨

(一)上颌骨

上颌骨(maxilla)在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参与眼、口、鼻、颗下窝、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

上颌骨的牙槽突为全身骨骼系统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其生长和退化与牙的发育、萌出、咬合、牙的移动以及恒牙的存留等均有密切的关系。牙槽突的变化反映骨组织的改建过程,即破骨与成骨的平衡过程。根据牙槽突这一生物学特性,对错位牙施以适当的正畸力,促使其向正常位置移动,从而达到牙列排列整齐并建立正常咬合关系的目的。当牙列缺失后,因缺少生理性刺激使缺失处的牙槽突不断萎缩吸收,牙槽突高度逐渐降低。

(二)下颌骨

下领骨(mandible)是颌面部骨中惟一能动的骨。下颌骨的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为下颌支。下颌支的髁突是下颌骨的主要生长中心之一,该处如在发育完成之前受到损伤或破坏,将影响下颌骨的生长,导致颌面部骑形。

下颌骨呈弓状,颏孔区、正中联合、下颌角和髁突颈部为其薄弱部位,易发生骨折。

下颌骨的血供比上颌骨相对要少,且周围有致密的咀嚼肌和筋膜包绕,因此在炎症时脓液难以自然引流,易发生骨髓炎。

三、咀嚼肌与表情肌

(一)咀嚼肌

咀嚼肌包括左右成对的咬肌、颢肌、翼内肌和翼外肌,有的把舌骨上肌群也包括在其中。

1.咬肌

又称嚼肌,主要作用是提下颌骨向上,并使下颌骨作微向前伸和侧方运动。

2.颞肌

呈扇形,主要作用是提下颌骨向上,参与下颌侧方和后退运动。

3.翼内肌

位于颢下窝和下颌支的内侧面,主要是提下领骨向上,参与下颌侧方运动。

4.翼外肌

位于颞下赛,有上、下两头,上头较小,部分纤维止于颗下颌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盘;下头较大,纤维止于髁状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主要作用是牵拉髁状突和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并下降,并参与下颌的侧方运动。

5.舌骨上肌群

位于舌骨到下颌骨、颅底之间;其中参与下颌运动的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二腹肌牵拉颏部向后下,参与张口运动。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