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度 ECE样本》李程骅,李东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速度 ECE样本》

【作 者】李程骅,李东著
【页 数】 334
【出版社】 北京:新星出版社 , 2010.10
【ISBN号】978-7-5133-0074-2
【价 格】45.00
【分 类】城市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城市经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李程骅,李东著. 中国速度 ECE样本.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0.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速度 ECE样本》内容提要:

本书以一个特定的国有事业单位的变革轨迹为对象,通过全方位考察一个具体的中国国有地勘单位的战略变革、领导决策和制度创新,探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快速变革和成长之路。

《中国速度 ECE样本》内容试读

绪论ECE:“中国速度”新诠释

1.变革时代的微观组织进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创造的发展业绩,已为整个世界所承认、所肯定;“中国模式”、“中国方式”成为各方热衷解读的“中国故事”和“中国传奇”。

然而,站在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巨大成就的高起点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才能行使和强化应有的“中国责任”?这不仅是中国的政治家、财经人士、学者专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国际性组织共同关心的问题。毕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高度融合,决定了这个问题的持续性和不可替代性。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是创新!是适应和超越时代的变革!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微观组织的效率、可持续成长能力以及创新性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效率、可持续成长能力以及整体经济活力的基础和根本决定因素。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是建立在微观组织的发展能力和成长潜力基础之上的。从市场竞争的主体一企业一的角度看,中国企业在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既面临万花筒似的新机会,也将遭遇日益艰巨的挑战。因此,从战略方针、领导艺术等层次来探讨中国微观组织的

1

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不仅对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的发展走向至关重要,而且决定着国家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

其实,稍稍思考就已明白,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机会,绝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所特有的。

在技术、制度、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发达国家企业界首先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它们付出积极的实践行动,由此刺激了管理学界的探索行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的理论学说

世界最权威的管理研究刊物《管理学术杂志》(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I)在2000年到来时,发表了一篇由众多管理学者共同撰写的论文,主题是探讨21世纪人类社会的企业(当然是以发达国家企业为主要适用对象),所要面对的管理挑战。

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新兴的战略、组织和管理的趋势是由宏观环境变化引发的。在过去的

二十年里,世界最显著的变化是由冷战时期,国与国互相隔绝的状态向全球化的状态转变。而两个因素显著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这就是市场开放以及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为了吸引投资,各国放松了对汇率、资本和贸易的管制,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市场环境。而数字网络技术的出现,则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降低了信息存储和传播的成本,并进一步推动了市场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企业被动地加入了全球化竞争,以求得生存。为了节省成本,许多大企业选择在把几项核心工作做得更好的同时外包非核心业务。当大量的企业采用这种分散分布价值链的方式时,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庞大的企业集群,而这又促使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范围内的企业重构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变,使得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了速度陷阱、创新障碍、团队领导风格不协调等全新管理问题。

然而,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这些学说所预见的竞争趋势虽然正加速展现为我国企业面临的环境现实,但落实实施理论界所归纳出的管理应对

措施方面,则普遍遭遇“水土不服”,甚至会产生“误诊”效果。因此,我们再次面临着一个特定的历史任务:面向未来的中国经济30年,什么样的先进管理经验与中国企业的成功实践是相符合的?中国企业的变革经验,在哪些方面突破了现有理论的框架?这些变革经验或措施,凝练着什么样的管理智慧?这些智慧对什么样的组织成长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又存在什么样的局限性或改进余地?

本书就是以一个特定的国有事业单位的变革轨迹为对象,通过全方位考察一个具体的中国国有地勘单位的战略变革、领导决策和制度创新,探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快速变革和成长之路。

本书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所有关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关注中国社会顺利实现转型目标的人所瞩目和思考的问题。我们选择从一个具体的,同时又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组织入手,通过事件顺序叙述以及现代管理研究中的实景快照分析法(Snap Shot),对中国大型国有事业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成长,特别是这类组织的长期、可持续的成长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具备持续、超常规成长的内在机制与资

源条件。更具体地说,在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中,大型国有企事业机构需要什么样的后天因素,才能使其具备可长期进化的组织基因?

2.初入“赛道”即弯道超越

ECE是谁?它是中国有色金属华东地勘局英文名称的缩写。这个1955

年成立的地勘单位是一个吃了半个多世纪皇粮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06年以前,这个单位凋弊到几乎被兼并。2006年以后,却出现了枯木逢春式的

跨越发展。眼花缭乱的变化和令人无法置信的事实,使ECE傲立在自己发

展的制高点上。

2006年8月的一天,南京市大光路26号,12层的华东大厦迎来了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此人名叫邵毅。不久前,根据江苏省委的安排,他

被调到位于这座大厦的ECE任局长、党组书记。在邵毅看来,这栋坐北朝南

的12层大楼其实有点古怪:三层以上才有窗户,从空间布局来看,有点像公寓套间房,各个房间外面朝街的一面似乎还有阳台以及安置空调的平台。大楼的外面有一个与大楼等长、宽约20米的小广场,这在大光路这个人口、商业较为密集的地带是较为“奢侈”的,广场入口正对着华东大厦正门,这些设施组合起来,很难判断这座建筑是一幢办公大楼还是公寓楼。

事后邵毅才知道,这栋楼初始还真是按照处级干部公寓楼来设计的,因为划拨土地无法改性。以才添加了办公功能,最终成为有点不伦不类的办公楼。这样的设计使后来在改造大厦的房间布局、楼道电梯等方面,很让人费了些脑筋。当然,对于大光路上那些匆匆而过的路人而言,大楼里的变化是不得而知的。即使是这样,大楼的外部仍然顽强地显示出加速改变的痕迹。

邵毅入主大厦后不久,以前随风飘荡的出租办公房的广告横幅不见了,

却在传达室的墙面上出现了一排黄底黑字的牌子,分别列出了ECE与中科

院地质研究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的合作平台,内容囊括了地质科技和经济管理等领域。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这里出现

的与ECE有战略合作的顶级研究机构增加了一倍多。

一段时间之后,大厦门厅有了些变化,最显眼处,是增加了一条红色地毯。懂装修的人一眼可以看出,这种“改造”的花钱是很有限的。如果你问一下传达室的工作人员,他可能会自豪地告诉你,红地毯是为那些进入大厦的中外嘉宾准备的。的确,如果计算一下踏过这条地毯的中外人士(包括外国国家元首)的数量,这条地毯可能要算得上是南京市使用率最高的“国有资产”了。

又一段时间之后,大厦门厅上方的外立面上,出现了新的单位标识,也就是L0go,由中国著名书法家所题的“华东有色”此时也开始向世人醒目地亮相了。

再一段时间之后,传达室东侧出现了一座约十多米高的钟楼,上面有

一个黑底白针的方形时钟,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都非常耀眼,这座钟以一种稳

重、严谨而又带有宽厚的风格,喻示着ECE正在和时间赛跑。

再后来,最醒目的变化就是由过去的门可罗雀到现在的车水马龙。因

4

此,大厦进门处安装了自动栅栏门和感应识别仪,进出大厦的局内工作人员

均须凭IC卡进出。

然而,引起我们关注ECE、关注邵毅的,并不是一座普通大楼的外表改

变。我们留心的是这些可见变化的背后,所出现的一系列尖锐碰撞和深刻

变革。用邵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以“创造性破坏”来实现ECE的基业常

青。这些碰撞、变革和创新,即是本书关注分析的主题。而华东大厦外部的

变化,只是ECE波澜壮阔发展图景中的一页风景而已。

在邵毅主持ECE的三年多中,越来越多的地质界人士、有色金属系统人

士、金融界人士开始知道ECE、关注ECE、学习ECE。我们这里所说的人士,

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专家以及各类专业人员。必须补充的是,这里所列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专家以及各类专业人员,既有国内的、也有其

他国家的。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了解、关注ECE的各界人士中,许多人随后

都以不同方式加入到了ECE事业中去。其中,与ECE签订合作研究协议的

院士就达到9名。

为推动ECE在非洲的事业拓展,邵毅积极与非洲国家的首脑建立友好

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纳米比亚总统努乔马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邵毅此前的政府官员经历,也许可以对他能够建立这样的私交提供帮助,此外,他的个人魅力、处事方式、官场商界的人际关系,都是达成这样一种建立在拓展意图之上的个人关系的必要条件。不论邵毅凭借的是哪一种条件,中国的机构在非洲的拓展,都是中国具有全球眼光的人士所关注和欣赏的。尤其是这样的拓展,更体现出中国企业的智慧、境界和气魄。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抄底”,邵毅凭借ECE的专业技术实

力,以资源勘探这一上游业务底牌,“自上而下”地介入到对澳洲、南美等地区的矿产资源并购中来。与澳大利亚北部省矿产资源部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目前,ECE已经成为澳洲上市公司Arufura的第一大控股股东,以51%的股比并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北部铀矿公司的合作正在等候澳大利

亚政府的批复。问题的关键是,ECE获得这些控股资格的代价是极为低廉

5

的。

在中金公司等著名金融机构的支持下,ECE正积极开展在南美地区的

拓展。

在积极拓展全球资源产业的同时,ECE在国内的跨越也取得了只可用

“眼花缭乱”来形容的巨大发展。

所有这些事,是用三年多时间来完成的。三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短暂的片刻,而在很多经济学家眼里,这样的时间段经常被当作“短期时间”来看待,即“未发生任何条件变化”的期间。

这就产生了一个让我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事业单位的领导(请注意,大型国有事业单位,而且是有着较长历史的事业单位,是让许多管理和制度研究领域专家习惯性回避的领域),邵毅在这样一个如此短的时间内,为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做了什么样的思考?选择了什么样的战略和行动路线?遭遇了什么样的障碍?随着所有这些问题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的研究冲动也趋于强烈。

其实,邵毅走进ECE的时候,正是我国地质勘查事业长期在低谷、阵痛

中徘徊挣扎的后期。从官场准则看,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权有利的“肥缺”,这是大多数有着职业政治追求的人,都有可能想方设法回避的单位。从商场准则看,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领域(按照地质勘查界惯例,地质勘查的失败率高达95%),因此,这是个即使是最大胆的企业家,也可能踌躇不前的领域,何况是有了“正厅级”待遇的官员。

然而,稍有经济眼光的人都知道,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资源领域是一个超级舞台,蕴涵着海量机会,因此,这又是一个会让事业导向类型的人跃跃欲试的战场。邵毅俨然就是这样一个跃跃欲试者,四平八稳、循规蹈矩会让他难受。

但是,他显然也没有预估到改革的难度。在展示这些潜在的、未被挖掘出来的机会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包括邵毅所在的地勘单位所面临的无法想象的困境。

在新世纪的第十个年头,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有资质的单位有2002个,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