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现代化》包蕾萍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深度现代化》

【作 者】包蕾萍著
【页 数】 249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9
【ISBN号】978-7-5520-2967-3
【分 类】青年-人生观-研究-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包蕾萍著. 深度现代化.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深度现代化》内容提要:

青年的价值冲突与认同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与结果的反映,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力量。本书在传统-现代变迁理论和后物质主义理论基础上,对当代青年价值观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后发国家青年发展模式和先发国家的青年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当代80后90后青年出生于大变革时代,结构流动和数位化赋予了他们青年期延长、成长轨迹多元、观念态度去标准化的特征。全书以国内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上海地区的青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从八个方面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剖析。研究发现,青年价值正在发生双重转变,从以物质主义为主的价值观,向生存和幸福价值观并重、传统和理性价值观共存的深度现代化价值转变。

《深度现代化》内容试读

总论深度现代化阶段“80后”“90后”价值:以上海为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板块变动。一方面,政治多极化和冷战思维、贸易保护和经济共享的冲突并存,令青年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寿命不断延长,青年期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一2025年)》将青年年龄界定为14一35岁,世界卫生组织(2017)将15一44岁年龄段都纳入青年的范畴。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全球范围内的青年群体呈现出发展期延长、多元化和去标准化三大新趋势,因此,复杂多元的全球政治环境下,把握和了解中国青年价值变迁趋势和特征,成为当前理论研究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深度现代化阶段的中国青年

(一)深度现代化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理论界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主要特点的共同判断。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1949年以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至今已经提出至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详细路线图,这条现代化道路既包含内生性的动力萌芽,又有外生性的冲击一反应,曲折往复,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工业化推动的现代化进程截然不同。

对于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曾说过,“现代化”阶段已经走完,现代化的推动力已经耗竭,我们必须通过后现代化才能重新

2深度现代化:“80后"“90后”群体的价值冲突与认同

获得创新的动力。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工业社会发展目标在经历对增长的过度强调后,已经转型为对多元、自由、去人类中心主义等后现代化价值的追求,现代化必然成为需通过后现代化而被解构的概念和价值。但这些反思,是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在发展矛盾的反思,这种逻辑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

国内学者对中国现代化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如钱乘旦认为中国至今仍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现代化”仍然是无数中国人追求的目标;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是现代化,现代化发展有“三种模式”,如英、法等国采用的“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德、日等采用的“统制式”经济发展模式,苏联等采用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并不都适用于中国。何传启①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区分为一次现代化和

二次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边燕杰等②提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和市场化转型混合作用,并影响到都市社会分层。梁玉成③则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市场化

转型并非美国社会学家提出的直线模型,而是AP℃时间因素(时代、世代、年

龄)作用下的曲线模型。

从价值观层面来说,结构功能主义者一直主张,发展中国家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受内部因素(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制约,其中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基本的前提。因此,当代意义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现代化。韩庆祥等④提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分两步,一是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二是精神生活的现代化,虽然物质生活的现代化世界各国步伐不一,有快有慢,但精神生活的现代化是全球化的共同趋势

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研究如果简单搬用西方模式常常会陷入理论困境,因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传统一现代一后现代各种各样价值以一种多元统一的方式共存,比如后现代的和谐发展追求与现代化的安全稳定目标,个体

①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Yanjie B.&.John R.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1996.

③梁玉成,《现代化转型与市场转型混合效应的分解》,《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④韩庆样、张健,《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北京日报》2017年5月8日。

总论深度现代化阶段“80后”“90后”价值:以上海为例3

发展需求与传统社会的家庭观念共生,等等。所以,难以用简单的线性模式来分析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理想状态是直线,路径最短、速度最快,但现实往往不如理想这么“骨感”,要复杂丰满得多。设若把中国的转型路径放在传统一现代、物质一精神二维四分的数轴上来进行分析,就可以借用经济增长的曲线理论来描述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增长或发展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呈曲线性的。初期,进步比较缓慢,物质精神领域均较落后;起步期,两个领域并不均衡,物质领域呈现指数型增长,精神领域相对滞后;进人深度现代化阶段,即成熟期后,到达曲线中部,会出现物质增长率放缓、动力缺乏的问题。而这个时候,精神领域的价值更新需求会进一步提升,同时物质追求也并未停滞,在双重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超越

传统,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倒S形曲线”。

物质现代化

物质富裕

◆物质富裕

精神贫乏

精神文明

现代社会

·精神现代化

物质落后

物质落后

传统社会

精神贫乏

精神文明

图L1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路径

换而言之,如果把经济增长物质丰富作为早期现代化的成果的话,深度现代化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精神领域和价值成长的现代化成果却急需孵化,观念革命只有在价值领域提速增能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到来。而物质

停滞或倒退的结果会导致倒U形发展模式,现代化始终停留于早期阶段,无法

在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新的进步。

(二))深度现代化阶段中国青年的三大特征

2012年,中国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①。以该年度为时间基点,处于青年阶

①十八大以后,主要矛盾变化成为划分新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家集中解决的矛盾。

4深度现代化:“80后”“90后”群体的价值冲突与认同

段的18一35岁的青年群体,出生年龄组为1980一1999年。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该年龄段人数总规模在4亿左右,其中“80后”2亿,“90后”

1.8亿,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4。

25000000

20000000

15000000

10000000

5000000

012009年999年-1989年969年-1959年949年1939年

2000199019

1970-1979年

1960191940193

1911-1919年

1920-1929年

图ZL2全国各出生年龄组人口分布图①

和“50后”“60后”“70后”相比,“80后”“90后”青年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也是深度现代化阶段拥有和其他世代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从群体特征上来说,这一群体的独特之处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历史方位来看,他们是“大变革一代”。“80后”“90后”青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匮乏时期的一代人不同,他们是出生和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代人。这一阶段,国内物质资源实现了从匮乏到丰富的大发

展,GDP总量从1980年的全世界第13位提高到2018年的全世界第2位,占世

界GDP总量的15%,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加到9900美元。高速经济增

长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上升到2017年的25947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2.8倍。随着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的提升,中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也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世界目光,一系列重大全球峰会先后在中国召开。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增长到2018年的超过58.5%,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第20位上升到第17位。这些巨大的变革已经对青年人的生命历程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据“六普”数据显示,全国20一34岁人口中,

①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龄统计数据绘制。

总论深度现代化阶段“80后”“90后”价值:以上海为例5

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已经占到36.9%;截至2017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育龄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1.4岁提高到2017年的25.7岁①;“80后”“90后”群体中独生子女数量超过1.2亿,占比26.4%②。大变革影响下,青年一代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成年期延迟,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未来五十年这些变革还将继续影响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家庭。

2.从结构特征来看,他们是“大流动一代”。“80后”“90后”成长的年代里,费孝通先生描摹的传统乡土中国的“宁静”被完全打破,青年一代不再像长辈一样守着传统社会“搬不动的土地”过活,相反,流动成为他们生命历程中最显著的特点。

简单来说,青年人的流动可以分为两条路径:一是地域上的流动,二是结构上的流动。

地域上的流动包括“国内流动”和“国际流动”。首先是“国内流动”,整个轨迹很清晰,表现为从西部往东部,从乡村到城市,从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青年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六普”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为26139万,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占49.8%,比10年前上升17.1个百分点。③国内流动原因第一位是务工经商,占50.57%,第二是学习培训,占19.96%。其次是“国际流动”,全球化浪潮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跨国流动更加频繁。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④,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6.21万,回国人数达到51.94万,而2000年出国人数为3.90万,回国人数只有0.91万。青年出国潮的方向性改变,表现为海归人数增长比超过出国人数增长比,从出国潮到海归热的“回流”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结构流动则包括“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从就业数据来看,青年经济参与程度较高,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7.62岁,总体呈年轻化趋势。全国就业

①国家统计局,统筹人口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9月25日。

②根据2005年1%抽样数据中“各地区0一30岁独生子女数”和“2005年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推算,《人口和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2006)》,国家人口计生委规划司、中国人口和发展研究中心。

③宋全成、文庆英,《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及特征的人口社会学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④①教育部: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6.21万人,新华社2019年3月27日。

6深度现代化:“80后”“90后”群体的价值冲突与认同

人员中,“80后”“90后”占到35%,总体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青年的从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第一产业从业的青年占

37.2%,第二产业从业的青年占29%,第三产业从业的青年占20.3%,第一产业青年虽然人口仍占多数,但比10年前已有较大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的青年人口合计达49.3%,接近半数;此外,体制外就业青年的比例不断增加;跳槽频率增加,职业稳定性下降。职业结构的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从体制内向体制外,从稳定职业向临时职业变化的趋势。和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阶层固化的趋势不同,总体而言,中国仍旧是“阶层流动”的社会①,教育获得和职业对青年发展是一种强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相对有限。在这个流动开放的社会里,中产阶级的数量和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3.从技术载体来看,他们是“数位化一代”。据CNNIC2018年8月最新数

据,全国7.1亿网民中,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20一39岁网民占52.6%,其中90.2%的人使用手机上网。对数位化技术的依赖和熟谙,使得青年群体的交

往面迅速扩大,AI技术、APP平台的不断应用,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效果呈几何

倍递增,远胜青年人口基数。改革开放40年,大飞机、高铁、地铁、共享单车等,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全球地理空间距离,快餐、快递、快报、支付宝、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手机、腾讯、王者荣耀等创造了青年一代全新的娱乐方式和沟通方式。传统社会里需要花上一年半载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现代社会里可能几天就能完成。一方面,后发国家青年对以上这些新技术新生活体验,完全可以做到和先发国家同步,另一方面,当代青年的生命历程以快镜头的方式快速切换,虽然世代的生命周期并未改变,但通过快速压缩和时空同步的方式获得的体验,超越以前任何一代。

(三)上海青年价值的代表性

青年发展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主题,涉及健康、教育、婚恋、就业、参与、文化、信息化、维权保障等多个领域,但尽管随着时代发展,有关青年的新问题新领域不断出现,青年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始终在于价值。选取上海作为深度现代化阶段青年价值发展的调研样本,基于几点考虑:

第一,上海是人口导入地区,居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价值发展具有代

①张乐、张翼,《精英阶层再生产与阶层固化程度一以青年的职业地位获得为例》,《青年研究》2012年第1期。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