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历程》刘景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历程》

【作 者】刘景泉
【丛书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第一辑
【页 数】 478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310-05884-6
【价 格】122.00
【分 类】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刘景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历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历程》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三个部分,是作者刘景泉近40年的“求学”生涯的一个总结。书中主要篇目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努力以新作为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北洋时期的“好人政府”》《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八十年述论》《毛泽东与中国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党史研究的重要论述——在第27届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位点会议上的讲话》《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历程》内容试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将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历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精辟地概括为三点重要启示,其中第一点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江泽民同志强调“这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始终坚持这

一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扎下了根,并且在这一结合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向,从而使我们的事业打开了新的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深重的民族灾难之中。其所以能够应运而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伟大成果。

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无数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同时也开始了向西方探求真理的艰难历程。但是,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的努力,包括太平天国、变法维新,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那样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致使无数革命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开端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

*原载于《天津党史》2001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

必然的历史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迅速成长。五四运动后,一方面,中国工人运动也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并带有鲜明的反帝民族解放运动色彩,表明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进一步觉醒:另一方面,工人的斗争也要求不断扩大本阶级的团结与组织,特别是迫切要求成立代表本阶级利益、能够组织和领导工人斗争的政党组织。这说明,在中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已是一种必然趋势,其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干部条件在五四运动后皆已具备。正是在此条件下,1921年7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而为开启20世纪中华民族由衰微逐渐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决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对此,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已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他们关于人类文明道路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论,是向人们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他们强调,“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②,并且在研究中十分注意各国之间的历史及文化的差异。关于这一点,列宁也曾深刻地指出,“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79页。

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历程

指导原理,而这些原则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①。

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面临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在此方面,我们曾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如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就一方面肯定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拯救世界的导星”,具有普遍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而“应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②。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教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由于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实践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中国革命不可能取得胜利;而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会把革命引向歧途。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求我们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方面,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毛泽东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命和血脉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历来注重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去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阶级关系、农民理论、革命道路等方面,撰写了许多从根本方向上而不是从枝节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始性文献,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理论,并且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不断升华。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此后,毛泽东在总结革命经验教训时,逐渐把军事战略和政治方针、策略问题上升到思想路线,即上升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认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3页。

②《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95页。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