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贾元华,于洪兴,李斌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作 者】贾元华,于洪兴,李斌著
【页 数】 261
【出版社】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2017.12
【ISBN号】978-7-113-09992-3
【价 格】68.00
【分 类】公路运输-现代化-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贾元华,于洪兴,李斌著. 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7.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内容提要:

本书可供从事交通规划与管理等交通领域教学及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内容试读

第一章概述

1.1背景及意义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国外学者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的变迁,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是一个社会文明“集大成”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社会多层次、动态性的科学认知体系。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从古代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步发展到今天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现代社会,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就是一个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特定阶段。交通运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现代化进程也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尽管起步较晚,但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推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交通运输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初期,并在短短3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一方面客观反映了现代化发展需求在长期以来被落后传统观念和社会体制抑制后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中国的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歌猛进,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转折点上。随着中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产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供给侧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的调整,中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2014年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强调了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保证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现代交通业,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提高交通现代化水平。发展现代交通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着综合运输体系的不断发展,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公路交通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建设现代化公路交通,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同时,保持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公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传统重工业部门加快转型发展,并向深度加工阶段转变:信息化带动产业的升级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城市区域特别是大都市圈集聚:市场化程度,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化的程度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继续提高,利用外部资源促进国内发展的能力明显加

2

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强:消费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十三五”期间及未来十年,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都会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十二五”初期,国家先后批复了九个区域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周密部署,以及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体现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需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化,国家通过区域“共振”的布局来拉动经济、调整结构的思路非常明显,区域振兴发展规划,对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书在系统的分析总结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全面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的内部要求与外部环境,明确公路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建立了公路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并从调整发展结构,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交通,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完善行业管理,建设服务型管理体系,增强公共服务与保障的能力等环节入手,提出公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途径与对策,并建立公路现代化战略实施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体现新时期公路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重大战略要求,不仅可以为今后的规划建设提供直接的战略指导,同时为提高公路行业服务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提高发展质量,为公路交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交通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据2050年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交通必须适当超前于社会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原则,交通运输部早就制定了204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交通实现现代化大致可分为2010年实现全面缓解、2020年基本适应和204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三个阶段。其中三个阶段的总体目标分别是:

第一阶段:到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加,结构明显合理,质量明显改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交通建设与运输市场体系,行业科技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地区间交通发展差距缩小,公路、水路交通得到全面改善,东部地区的公路、沿海港口、内河航运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阶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并完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基本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与国际接轨的公路、水路交通市场体系,初步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阶段:到204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项目标。阶段的具体目标,详见《公路、水路交通发展三阶段战略目标(基础设施部分)》。

1.2现代化发展概述

1.2.1现代化概念和特征

现代化一词由英语modernization翻译而来,是由modern和modernize衍生出来的。本迪

第一章概述

3

克斯1969年在《国际视野中的现代化》中强调:“对于现代化,我理解是源于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大革命的一种社会变迁模式。它存在于一些领先发展的社会的经济进步和政治进步之中,也存在于后来者的追随于前者的转变过程之中”。

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和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有目的、系统的演化过程,受其系统内外部共同作用和影响,使其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的形成协调的、有序的结构,并不断的优化和发展。由于外界条件或内部因素的变化影响,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按大体上发展阶段分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新现代化理论三大理论体系。

现代化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幸福。综合西方专家对现代化本质的诠释,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城市化、市场化、知识化、智能化、服务化、公平化和福利化。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1)现代化是一场革命

人类社会现代化总体进程来看是个渐进演化过程,但渐进中存在阶段性突变,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既然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有根本的不同,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必然意味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存方式在某个历史阶段会发生急剧的变革,其中科技与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场变革的规模和深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现代化的变革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世俗化以及社会成员流动和分化、文化教育的普及、传播媒介的扩展、政治参与的扩大等等。

(2)现代化具有世界性

基于近代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现代化发源于欧洲大陆,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传播与共享,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中国家正在走向或将要走向现代化。现代化导致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同时,由于国情等条件不同,起点不一致,所以现代化在不同国家的实现模式和道路又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共同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3)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生事物,每个历史阶段不断赋予了它新的内涵,这也使得“现代化”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诸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后工业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世界现代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内容也日益丰富。

(4)现代化运动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速率来看,现代化既不是一个均速运动,也不是一个均加速运动,而是呈现出一个非线性过程,但总体来看,随着人类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发展,其步伐不断加快。英国和法国的现代化过程大约用了150年,俄国和日本用了100年左右,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用了40年的时间。现代化起步晚的国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发展。

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1.2.2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般而言,现代化概念诞生于18世纪,而系统的现代化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经典现代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世界上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出现了3次浪潮,分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新现代化理论。

1.经典现代化理论

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一批学者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该理论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经典社会学家韦伯、迪尔凯姆、滕尼斯等人的理论作基础,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变迁作参照系,阐明了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并就此产生的社会变动的性质做出提示,出版了一批学术著作,如《社会系统》(1958)、《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1960)、《现代化的政治》(1965)、《现代化:抗拒与变迁》(1966)、《现代化和社会结构》(1966)、《现代化的动力》(1966)、《现代社会系统》(1971)、《人的现代化:六个发展中国家人的变化》(1974)等。现代化理论不应该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关于人类世界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形成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心理学和制度学,

五大主流研究方向。

2.后现代化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工业国家借助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实力,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现代化,或经历了“经典现代化”初期阶段,开始迈人经典现代化以后的发展阶段,称为“后现代”。后现代化理论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阐述了后现代化的前景。在经济社会方面,后现代化的经济将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型经济:在文化方面,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经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使人幸福最大化,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体验。该阶段存在三个现象:

(1)工业经济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顶点,发达工业国家经济发展已经从工业化转入非工业化轨道,工业经济所占的比例持续下降,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

(2)工业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终点,发达工业国家社会发展开始从城市化转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轨道,城市人口向郊区和乡镇迁移,向着城乡一体化趋势演进:

(3)工业文明不是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终结,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工业国家没有止步不前,借助于新能源、信息化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产业的全面升级改造和转型,它们的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超越工业文明阶段,因而产生了所谓“后工业化”时代的概念。

显然,经典现代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些新发展,20世纪70至80年代,以“后”冠名的各种学术思潮在欧美国家广泛传播,后现代化理论就是这些思潮的一个集合,包括后工业社会、后现代化主义、后现代化等内容。代表著作有美国学者贝尔教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布莱克教授的《比较现代化》(1976)等。

3.新兴现代化理论

在20世纪80~90年代,现代化研究孕育了许多新的思想,198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出版代表作《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该书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第三次浪潮》当初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第一章概述

5

特别是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中国人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再比如胡伯教授的生态现代化理论(1985)、贝克教授的反思现代化理论(1986)、查普夫教授的继续现代化(1991)、图亚江教授的新现代化理论(1991)、艾森斯塔特教授的多元现代化理论(1998)、中科院何传启研究员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1998)等。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关于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的两篇论文,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出版有《第二次现代化一人类文明进程的启示》,1999年以来出版《第二次现代化丛书》7种,2001年以来出版《中国现代化报告》15版,系统阐述和检验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并以第一次现代化程度、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和综合现代化指数作为度量世界各国现代化程度的标准。第一次现代化程度能够较好表征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指数能够较好表征发达国家的实际水平,综合现代化指数则是两者兼顾。世界现代化指数的组成如表1-1所示。

表11世界现代化指数的组成

项目

第一次现代化程度

第二次现代化指数

综合现代化指数

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完成第一次

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第二次现代

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

现代化的进展。

化的进展。

用途

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对

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为典型

以知识化、绿色化和全球化为典型

差距

特征的经典现代化

特征的新现代化

1.较好反映发达国家水平;

1.较好反映发展中国家水平;

1.同时表征发达国家和发展

2.不能完全反映发展中国家实际

2.不能反映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家的相对水平;

特点

3.随着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国家

水平

2.与前两者有一定重复;

3.随着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

增加,适用对象将减少;

3.指标和参考值是可变的;

增加,适用对象将增多;

4.指标和标准值是固定的

4.可称为相对现代化指数

4.指标和标准值是可变的

性质

主要反映“绝对水平

主要反映“绝对水平”

主要反映“相对水平”

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10年(1763一1970年),第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30年(1971一2100年)。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被赋予三种新含义。其一,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即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其二,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是

一种新现代化,不仅覆盖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化理论等的内容,而且还有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关于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等)、新社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学习社会等)、新文明(知识文明、非物质文明等)等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纳入它的范畴。其三,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社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困难,同时化解了后现代化理论的困境,而且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它为

6

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理论与实践

我们理解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及其轨迹打开了一扇新天窗,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绵延不断与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执着追求分不开,这与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的无止境特点也是相吻合的。

1.3交通现代化发展概述

1.3.1交通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

交通现代化是交通运输的一种状态,它最大限度地、经济地克服了时空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从交通运输本身看,交通现代化应是运输需求得到高品质满足的一种状态,实现物畅其流、人畅其行。在经济社会系统看,这种满足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交通运输系统较好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覆盖全国、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可靠以及多样化、人性化的运输服务。

交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人类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追求更高机动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交通现代化就是交通能够完全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对交通发展的客观要求,并能引导生产力布局,使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协调、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交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有两个:一是交通运输系统要快速,只有快速才能最大限度克服空间对人、物流动的束缚。准时和快捷也属于快速的范畴,它们体现了人类行为对时间的把控。第二个特征是要经济,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往往运输成本也高,大众化的可承受的运输费用才能最终把需求转化为运输行为,才能使克服时空约束变得普遍。

(1)快速高效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快速对交通现代化非常重要,更快的交通使世界大大缩小,进而使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显著扩大,原材料和产品等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大幅度提高。回顾交通和交通技术发展史,交通运输始终是沿着更快速这一方向发展。在19世纪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人类交通主要依靠牲畜力车和帆船,速度不到20km/h。19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的速度,蒸汽轮船的时速可达50km,改良后的蒸汽机车的时速超过80km。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出现,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运营,人类陆上交通运输的时速提高到200km以上。20世纪50年代,商用喷气式飞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的交通速度超过700k/h。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速公路和21世纪初高速铁路的大发展,也是顺应了交通运输现代化这一发展方向从而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的重要事件。在交通载运工具运行速度快速化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生产组织管理以及服务的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不仅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对于交通运输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并且也使得有限的运力资源配置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