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向启迪,滕召贵,喻德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音乐欣赏》

【作 者】向启迪,滕召贵,喻德平主编
【页 数】 162
【出版社】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489-3853-8
【价 格】32.80
【分 类】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向启迪,滕召贵,喻德平主编. 音乐欣赏.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9.07.

图书目录:

《音乐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以音乐史、音乐体裁为线索,列举的音乐作品从易到难,以较贴近、符合音乐欣赏的规律和方法,为音乐欣赏者提供一条便捷的途径,将音乐史、作品的形式结构与音乐分析融合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全书包括了民歌、民族器乐、戏曲、曲艺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赏析,同时也涵盖了大量的中外艺术歌曲、歌剧、舞曲、交响乐等大型音乐作品的赏析。

《音乐欣赏》内容试读

第一章音乐艺术概论

第一章音乐艺术概论

音乐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音乐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

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与功能

音乐有迷人的魅力,那么它的源头及发展动因是什么?音乐有哪些作用和功能?这些都是了解和欣赏音乐艺术应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音乐的起源

音乐的起源问题是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索的音乐美学的基本课题之一。从中国的先秦时代和欧洲古希腊时代起,东西方的科学文化巨人就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高度对音乐的起源进行了探索。由于音乐艺术是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的艺术,所以古代的音乐作品很难像其他文物一样被保留下来,这也就成为了解音乐起源之谜的障碍,增加了探索音乐起源问题的复杂性。

(一)音乐起源劳动节奏说

人在从猿转变为文明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实践环节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恩格斯在阐述“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时就讲道:“由于劳动所导致手和各种器官的完善,从而使艺术产生成为可能。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及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逐渐复杂化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了如此高度的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柯斯文也说,“各种原始艺术所有观念形态之共同的根源是劳动,是人们的劳动实践。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观念形态的复杂化,艺术的这一最早的根据自然是愈来愈间接地以人类活动和关系的新生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无论自其本质,或自其内容看过去,各种手法表现的原始艺术总不外是表现人从劳动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情感、情绪和思想的一种形式。”从以上论述中可看出,音乐的起源是人在劳动和劳动实践中逐渐完成的。因此,脱离开劳动实践基础来探讨音乐起源问题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音乐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它又是以什么方式传达人的情感呢?社会学家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一书中认为:“当人在劳动工作之时,为减轻因消耗力量而产生的感觉,呼出有节奏的喊声,因而造成了原始音乐。”“在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的,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劳动。”沃拉斯切在强调劳动和舞蹈的身体节奏是音乐源泉的同时,也认为在原始社会,原始人在生存斗争中的节奏是作为助长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强有力的手段而出现的。毕歇尔和沃拉斯切的关于音乐节奏是音乐起源的论述,不但阐述了人在劳动实践中所发出的音响节奏是音乐起源的主要动因,而且还指出了劳动中有

0013

音乐欣赏

规律的节奏在人类自身演变中是原始人促进集体劳动,和在打猎以及防御战斗中共同协作的力量的象征。如有节奏的呼喊和敲打石器、树枝等;因此,柴勒在《音乐四万年》中说:“对原始人来说,音乐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力量。”柴勒关于节奏是一种力量的论述,说明了人在劳动中发出的节奏首先促进了人的自身发展,与此同时才促进了音乐的产生。

关于劳动节奏是产生音乐的动力的理论可在非洲黑人音乐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在非洲的音乐中,大部分是由节奏构成的。非洲人在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方面的听觉能力不强但对节奏反应的敏感度却使人吃惊。有些音乐没有旋律,就是用一些敲击物来获得各种复杂多变的节奏音响,从节奏律动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目前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仍有以敲击节奏为音乐审美乐趣的现象。由此可透视出原始时代音乐产生的萌芽状况。

从乐器发展史的演变中分析音乐的起源,进一步证实了劳动节奏在音乐产生中的地位。世界各国考古发现的实物证实,人类出现最早的乐器是可用来敲击的鼓。目前许多原始部落仍存有各类丰富的打击乐器。如昆斯兰德人有用棍敲的响枚,明科彼人有用脚踏的响板,美拉尼亚人和大洋洲土著人有用鼠皮制作的苏鼓,埃斯基摩人有用鲸鱼骨架蒙上海豹皮做的柄圆鼓等,这些敲击物都是原始部落人用节奏来构成音乐,表现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打击乐器。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鼓的记载和制造各种打击乐器的悠久历史。如《诗经·大雅·灵台》就有“鼍鼓蓬蓬”,《大戴礼·夏小正》就有“剥蝉以为鼓也”的记载。

从近几年大量的考古出土文物得到的大量实物证实,原始墓葬中的很多陪葬品都是鼓、钟、磬等打击乐器。如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夏代石磬,湖北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等。磬既是石器时代的工具,又是可用来敲击的乐器。《尚书·益稷》记载:“磬,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甲骨文中,磬字就是左半像悬石,右半像用手执槌敲击的象形字。另外,石器时代用土制缶来敲击也非常普遍,缶作为酒具也可用之为乐器。《诗经·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首,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由此可见在古代乐器史上最早出现的乐器,是和工具相互并用的用来敲打的石、土制成的打击乐器。按历史推论,鼓先于笛,笛先于琴。《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中记载:“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革召、椎、钟。”从这一乐器排列顺序看,鼙、鼓、钟、磬几种打击乐器也是排在其他吹、拉乐器前面的。由此证明打击乐器是最原始的乐器,鼓—笛—琴这种乐器产生的历史顺序是可信的。

从以上举例中可明显看到,以节奏为特征的打击乐器作为音乐起源的重要因素,在原始社会占有突出的位置。《劳动与节奏》的作者毕歇尔认为乐器发源于工具,鼓就可能导源于小白,拉弦乐器在刚产生时也是用来敲击的。鼓在人类劳动实践中最能符合、模拟体力劳动的节奏,鼓声还能模仿心脏跳动,加速脉搏的律动和血液的奔涌。从这一点来说,劳动节奏是音乐产生的第一要素。为此,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谈到节奏时说:“如果音乐有个起源,那就是起源于节奏的敲击。纯粹的节奏对我们产生的效果是如此直接,使我们直接地感到它是音乐的最初的起源。”

(二)音乐起源游戏说

音乐起源于游戏冲动,是音乐起源问题争论比较集中的焦点之一。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就提出:“美是两种冲动(感觉的冲动、形式的冲动)的共同对象,即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席勒在论述游戏是一种现象的同时,看到了游戏和艺术都是在劳动过程

8002

第一章音乐艺术概论

中人的力量的自由发挥。艺术的产生无疑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最后标志,也是最重要的标志。席勒讲的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实质是讲了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在唤起感性冲动的同时,与理性的形式冲动结合并不能产生艺术。只有在无目的时产生的游戏冲动,才是艺术美的因素,而这种游戏冲动中获得的自由快感,就是音乐起源的基础。心理学家斯宾塞经研究后也认为:“音乐的起源来自于人在劳动过程中的过剩精力的发泄,是力量的一种非自然的练习。”人类的美感起源于游戏的冲动。

冯特在《伦理学》中发展了席勒、斯宾塞游戏说理论,将游戏产生于劳动过程明确提了出来。他说:“游戏是劳动的产儿。没有一种形式的游戏不是以某种严肃的工作做原型的。不用说,这个工作在时间上是先于游戏的。因为生活的需要迫使人去劳动,而人在劳动中逐渐地把自己的力量的实际使用看作是一种快乐”。冯特关于音乐起源于游戏和劳动同体产生的观点是较为客观的。人的一切需要都必须经劳动所获得,劳动创造了人,而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体现出力量象征的形式,就是人在战胜自然的同时产生游戏冲动而获得的美感基础。冯特关于游戏产生于劳动关系的理论不但论证了原始人在战胜自然的劳动的同时,发出呼喊,动作有节奏的摆舞就包含着游戏因素,而且原始人在与自然搏斗中需要一种力量时,就自觉不自觉地一起用有节奏的呼喊、敲击唤起力量,以此来战胜困难。而当人的力量战胜了自然时,人就会从这种呼叫,这种有节奏的喊叫声中,从痛感转变为快感,并获得一种自由松弛的游戏美感。

普列汉诺夫和冯特持相同观点,认为游戏是由于要把力量的实际使用所引起的快感,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而产生的。人在战胜自然时的力量越大,游戏的冲动也就越大。原始人在劳动后模仿各种动物的舞蹈,叫喊和狂奔都是再现劳动中曾出现过的快乐冲动,是劳动和狩猎使用力气时出现、体验过的能量释放。

为此,很多人认为音乐是和舞蹈、诗歌同时产生的。如原始社会中有规律的各种节奏、敲击可能就是音乐器乐独立化的最初游戏方式;而人在战胜自然后舞会上出现的各种咏唱,则是音乐声乐艺术起源的最初形式。从现代原始部落艺术表现形式中可看出,打击乐器是他们表达快感的器乐,而近似于巫师的咏唱则是他们表达内容情感的声乐艺术。

从以上的论述中分析音乐起源游戏说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将游戏说孤立地、绝对地认为是音乐起源的唯一根源,则还是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的。因此,在分析音乐起源于游戏的动因时,我们要认清游戏说在劳动过程中对促进音乐起源问题上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绝对化。

(三)音乐起源模仿说

音乐起源于模仿是音乐起源问题中最古老的理论,虽然在当今科学发达的时代,一些学者提出了众多音乐起源假说,对音乐起源于模仿的古老课题进行冲击和否定,但模仿是音乐的起源仍在音乐起源问题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古至今,大量关于起源问题的论述,都是以论述音乐起源于模仿为主线的。时至今日,当人们以科学的眼光重新认识原始社会的艺术活动和分析各种原始遗物时,面对浩瀚的古代出土文物,人们不得不承认音乐产生于模仿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关于音乐起源于模仿自然界音响和模仿人的性格、心情等论述,实质上都承认一个事实:人对客观世界的模仿是出自人的本能,人生下来就具有模仿的能力。“人从孩提时代就有模仿本能”的论述,不但讲了儿童获得知识

0033

音乐欣赏

是靠模仿,重要的是讲了人在原始时代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就在于人对事物具有模仿的主动性,而动物则不能(排除现代人训练的动物)。而模仿主动性在原始时代,指的就是获得初级美感的模仿阶段。人在自身审美意识发展的启蒙阶段,往往就是靠模仿某一种自然声响,重复地再现模仿劳动中的节奏音响而获得享受。鼓作为原始生产的象征和审美美感的产生,它的再现很可能就是原始人在实践过程中,偶然碰响带有空腹的物体(某种植物或动物)受启发而模仿制造的。据历史记载,最初的鼓就是作为一种工具。原始人把打猎后获取的兽皮以膝撑开,用手拍打出声响,模仿各种音响节奏,促使人们歌舞。中国《隋书》卷75《向妥传》记载:“上古之时,未有音乐,鼓腹击壤,乐在其间。”这里讲的“鼓腹击壤,乐在其间”就是讲了人模仿鼓的节奏声获得的乐趣。原始人类对音乐美的感受最初就是从模仿鼓的声音,模仿鸟和各种动物的鸣叫,以及杂乱无章的种种喊叫声,逐渐发展到二声、三声,以至发展到七音十二律的。

这种原始人以重复模仿一遍动物的叫声,以模仿某一动物一形象动态为美的阶段,是原始人审美的重要的初级阶段。从中国出土的大量文物中的陶俑,很多都是面带微笑地吹奏树叶,敲击各种响器,模仿自然声响的造型形象。如四川成都东汉墓出土陶俑汉代击鼓说唱俑,和五代王建墓乐人浮雕中一组各种生动形象的吹贝、吹叶浮雕造形等。从他们吹树叶吹贝壳的微笑中,可看到他们在模仿中获得的一种美感。而很多吹奏乐器从历史的角度看,

一开始也不是用来演奏用的,而是模仿某种动物叫声,作为吸引猎物和吹出某种声音驱赶猛兽的。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变,才发展为笙、笛、管、箫等可以演奏优美乐曲的乐器的。

由此可看出,音乐的起源是某种特定的物质生产条件限制下的一定形式的反映。音乐在原始时代只能是通过模仿各种和生活有关的音响,而这种模仿自然音响的过程,构成了音乐起源的最初形式。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纵览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可看到各时期的音乐作品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模仿因素。

二、音乐的功能与作用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音乐的奇幻魅力下陶醉、倾倒。有人用音乐来抒发种种内心情感,有人用音乐进行思考,有人用音乐来启迪智慧,有人用音乐给人治疗疾病和创伤…音乐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与人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不可想像,如果今天的世界没有音乐的话,将会成为什么样子?为此,达尔文说过: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可见音乐和人类生活是多么的密不可分。那么音乐有什么作用呢?

(一)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音乐艺术是一门抒发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可以表现人类各种丰富的感情。如哀可使人泣,乐可使人笑,悲可使人忧,欢可使人跳,恨可使人义愤填膺,爱可使人衷情满怀,既可惊心动魄,又可心旷神怡。如此丰富的感情不仅作为表达方式可获得一种美感,同时也具有陶冶人的性情的作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能陶冶性情的作用就已被充分重视。孔子作为大教育家十分重视“乐”的作用,整理《乐经》作为教本,以乐配礼而求同。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强化音乐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的地位。孟子也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乐记》中提出:“致乐以冶心”音乐可以“动于内”,“感人深”,“足以感动人之善也”以上论述都表明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和睦关系,移风易俗,培养各种美好的品德,以使

三004

第一章音乐艺术概论

内心平和,性命长久等。《乐记》作为古代乐论已充分认识到了音乐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都极为重视音乐对社会的作用。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音乐的三个功能:教育、净化和精神享受。并指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因而有益于身心,有益于社会。”古希腊的哲学家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认识到了音乐对社会和人的作用,有些观点甚至如出一辙,不谋而合。

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对人和社会无处不在起着陶冶性情、改变性格的作用。在古代中国,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高唱《大风歌》以表达他踌躇满志的激动心情。项羽被困在垓下,面对悲壮的场面,以英雄落魄的感情低吟出悲哀的《垓下歌》。司马相如弹奏了

一曲《凤求凰》,使卓文君受琴声所感动而产生了爱情。这种动人的传说在古代比比皆是。

在现代,音乐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更是广为人知。高尔基说:“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或晚上,忘记自己是个老头还是孩子,忘记一切。”捷克人民在祖国受到侵略时听到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中《沃尔塔瓦河》一段音乐,唤起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同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波兰人民听到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后,很多青年报名参军,加入战斗行列。鲍狄埃为法国革命的情感所激动,创作了《国际歌》,聂耳受抗日救国的情感所激动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列宁和高尔基一起听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时,赞叹道:“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东西了,我准备每天都听这奇妙的、非人间音乐!”克拉拉听了舒曼的音乐后产生了爱情,决定和舒曼结婚,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更是打动了梅克夫人,使这位传奇夫人成为柴可夫斯基的忠实朋友和经济后盾。俄国著名作曲家鲍罗丁就是受音乐的影响,放弃了化学博士学位,成为俄罗斯“强力集团”中的作曲家之一。

在中国,蔡元培提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理论,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音乐对于改造社会、陶冶人的性情所起的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洗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松花江上》这首流亡歌曲,唤起了人民对国土沦陷,备受欺辱的反抗情绪。人们决心要打回老家去,解放家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则起到了团结一致,规范纪律行为的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

可见,音乐对人的情感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现已被世人普遍承认。(二)音乐可以启迪智慧

音乐作为现代信息学中的一个信息源,和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新的科学信息相融合,已很难分清各自的独立身驱了。在这信息与信息相碰,互相结合的科技时代,各种边缘科学层出不穷,有些现代音乐作品本身就是科学家创造的。为此,科学和音乐已结合成为双胞胎智能儿,向新的世纪发展壮大。回顾这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充分认识音乐在科学发展中所起的启迪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萌芽时,很多科学家就认识到了音乐对科学创造的促进作用及其联系。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翼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对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

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如果我再活一辈子,我要多听音乐,使我脑子中已衰弱的部分保持生命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把音乐作为和科学互相补充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说:“音乐不会影响研究

0053

音乐欣赏

工作,两者都从同一渴望之泉摄取营养,而它给我们带来的慰藉也互为补充。”他在谈到创造力时还说:“音乐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比从物理老师那里获得的东西更多”。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就是他受音乐的启发而创造的。因此有人把相对论比作是他创作的“交响乐”。

中国明代大科学家朱载堉既是精通多种学科的科学家,又是音乐史上创立十二平均律(新法密律)的音乐律学专家,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明代的科学艺术巨星。在现代科学家中,像李四光、钱学森、美籍华人周文中等人,都对音乐有颇深的研究。当代一批作家有很多人都喜爱音乐,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发灵感和创造力的手段。如王安忆十分喜欢音乐,并受音乐启发写出了短篇小说《命运交响曲》。女作家张洁对音乐兴趣更浓,她的文学作品使人读来有一种音乐节奏感。冯骥才对音乐极为喜爱,把音乐作为启发文学创作的灵感,时而还亲自弹奏乐曲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内心情感。还有很多画家、书法家在听音乐获得灵感后挥毫作画书写,现代画家阿贺芒就是在音乐伴奏下创作的。

20世纪40年代后,电子科学迅猛发展。美国现代著名作曲家,数学家巴比特把音乐原理和数学,电子工业结合起来,以严谨的科学为依据,创立了“数意识”理论,创作了大量电子音响合成器、电子实验音乐和序列集合结构的整体序列音乐,被称为唯理性科学作曲家。和巴比特相反的反理性、偶然音乐作曲家凯奇,学识广博,把建筑学、生物学、电学等实验科学融合进音乐创作,发明了“特别装配钢琴”,创作了以东方思想为核心的偶然音乐形式,成为当代影响极大的实验科学作曲家。从巴比特和凯奇的创作中可看出,科学与音乐已成为音乐创作的同一基调,二者相互启发促进,获得了新的现代科学空间音响。为此,瓦利兹认为,音乐应该与生命一起搏动。它需要新的表达方式,而只有科学才能给它灌注青春的活力。

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做出了一条明确规定:获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的360个学分中,包括72学分的音乐普通必修课。一个世界知名的高等大学为什么要开这么多音乐课呢?其实这种教育方法,就是为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创造所应具备的远见卓识。因此,有人称21世纪是艺术与科学共同创造的时代。

(三)音乐可以娱乐消遣

音乐的娱乐作用是世人所一致公认的。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在谈到音乐的三个功能时,对音乐的娱乐作用作了论述。他认为:“关于音乐,它也许要引起疑问,现在多数人从事音乐,只是为了乐趣。”孔子在谈到音乐对人的享受时说:“乐者,乐也。”《论语·述而》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记载。实际上是讲孔子在听完音乐后所获得的愉悦心情。从音乐起源上看,音乐的娱乐作用始终伴随着音乐发展的全过程。从高级动物的游戏中可看到,任何高级动物都有内部自身的运动欲。当这种运动欲在追求实际功利性物质暂且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自发地表现出“无目的”的运动。当功利性活动量过大时,机体必然要求紧张后的松弛,这时动物也会表现出消闲式的“无目的”运动,以使机体内部得到调整和休息。

人类从猿进化到现代人,至今仍具有机体内部自身运动的本能。因此,当人在繁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后,从音乐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规律,完全是人的生理本能。如很多人在劳动后去听音乐会,就是为了解除疲劳,使精神得到放松。除了专业音乐工作者外,大多数人则是一种无目的自由欣赏,从音乐的起伏律动中获得一种愉悦。为广大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