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张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

【作 者】张莉主编
【丛书名】大学生通识精品系列教材
【页 数】 375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18.10
【ISBN号】978-7-5693-0931-7
【价 格】45.00
【分 类】艺术-鉴赏-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张莉主编. 艺术欣赏.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艺术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是大学生通识精品系列教材之一,本书主要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本课程是高校艺术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本书对艺术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学科。

《艺术欣赏》内容试读

第一章艺术欣赏概论

第一章艺术欣赏概论

台湾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蒋勋在他编写的《艺术概论》这本教材的“序”部分,以“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为题,阐述了写作这本书的初衷,也以此告诫所有青年学生:一生都不要失去美的信仰,更不要失去对美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一生都能执着地追求美,这不仅是生活的一种情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体验与升华。

艺术欣赏其实是一个领悟艺术、领悟美的过程,一种启迪自我生命与绽放灵性之花的过程,而并非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理论概念。如果只是强调理论概念的识记,或许一些对艺术满怀热忱的青年学生,会产生厌恶感,再也不想接触艺术的范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艺术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一种科目更需要心灵的介人,”①也就是说,教材上的内容多是一些基础理论,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更多要靠自己。所以艺术欣赏课必须有大量的延伸阅读,包括来自声音、视觉、肢体和心灵的全面的艺术熏陶,即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戏剧摄影和服饰等。

学习一门课,往往要追根溯源。“终其一生,不要失去美的信仰。”这“美的信仰”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美?自然界有很多美景:丰富绚丽的彩霞、姿态万千的云朵、色彩斑斓的蜂蝶、奔流不息的山泉、芬芳扑鼻的花朵、浩瀚神秘的苍穹、鳞次栉比的高楼、曲径通幽的茅舍田园等都能给人们以美的感受。

我们时常被大自然的美所吸引、所感动,是因为它们能唤醒我们心灵内在的美好体验、回忆和梦想。花谢花开给我们的感受,是青春短暂而易逝,

①蒋勋.艺术概论[M].台湾:三联书店,2015:1.

001

艺术欣赏YISHUXINSHANG

必须在短短的花期尽力地绽放自己。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自己,唯有好好珍惜青春、珍视生命才能不枉此生。潮涨潮落给我们的感受,是海水有涨潮和落潮,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涛滚滚;退潮时,无声无息,悄然而退。这不禁让人们联想到人生就像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奋勇前行一般,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欢笑也有苦痛,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在赞叹这些自然界的美景时,也似乎在慨叹我们的人生状态。宋代陈与义看到花谢花开,潮涨潮落,写下了“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的诗句,意指春天逝去,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潮归大海,却在岸上留下了沙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之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她在葬花之后写下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的诗句,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展现了林黛玉对花谢花开的慨叹和对生与死、爱与恨的感悟。

可见,美来自外部世界,更来自人类的精神世界。很多人思考过美的起源。《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识,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鼓励人们向自然学习,认为一切美与智慧都在天地之间,要行不言之教。而有人认为美源于人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活动使动物性的快感升华为人类的美感。欣赏对象之所以能让人感到爽心悦目、陶治沉醉、兴奋愉悦;让人感受到美是因为人们能从这种欣赏的感触中获得深入的理性认知,并感悟到自然理趣与人生哲理,进而获得创造生活与享受生活的精神力量。

美可以存在于大自然界中,也可能存在于人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可能让我们引发“美”的感动。但是“美”变成一种人类的行为,却和“艺术”有密切的关系。要想了解“美”的起源,必须先了解“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艺术起源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各种艺术是在哪个时段产生的,为何产生的呢?为何原始人会在低矮、幽深,离居住地遥远的岩洞里作画?为何那些杀不了野兽便成为兽食的原始人不厌其烦地为这些野兽作画?为何有的野兽身上还有棍棒戳刺的痕迹?为何吃完野兽的山顶洞人将兽骨摆放得整整齐齐,

002

第一章艺术欣赏概论

有的还将兽骨做成装饰品随身携带?为何不同民族最初举行庆贺神灵诞生的重大庆典仪式时都会和原始戏剧相遇?新石器时代用数吨巨石垒成的巨石阵的宏伟造型和古埃及金字塔等大型墓葬群的建造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使人们不禁缅怀那个时代,向往那个时代。然而,艺术的主体是人,艺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变迁的。

研究艺术起源,必须追寻到距今相当遥远的原始社会。但因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资料相当匮乏,我们根本无法探寻到原始艺术的全貌,所以学界在关于艺术起源的问题上众说纷纭,其中颇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有模仿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和游戏说。各种学说的代表从各自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出发,力图对艺术发生的动机和来源做出一元论的解释。

一、模仿说

艺术起源的诸多学说中产生最早的是模仿说,其最根本的理论是艺术起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模仿。

“模仿说”最初萌芽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之音,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等。正是在这种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色诺芬等古希腊先哲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等观点。而后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了艺术模仿说,他指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①董健在《戏剧艺术十五讲》探讨戏剧起源的人性依据时就运用了这一理论:“第一,人有模仿的本能与欲望;第二,人有以模仿为基点的表演的本能与欲望;第三,人有观看他人表演的本能与欲望。”@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的不同门类是由于模仿的对象、媒介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人有一种“模仿欲”,这是人的本能。亚里士多德在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的基础上指出:“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模仿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7.

②董健.戏剧艺术十五讲[M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003

艺术欣赏YISHUXINSHANG

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①

模仿说在中西方艺术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一学说对解释人类早期的原始艺术有一定合理性。比如属于史前洞穴艺术的雷·空巴莱尔洞穴中上百个绘画形象,包括:马116匹,野牛37头,熊19只,驯鹿14只,羊9只,狼4只,狐狸1只以及39具人体。⑧这些动物和原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是他们的食物来源,就是他们生命的威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模仿说有一定道理。

然而,所谓艺术起源的模仿说注重的是艺术的表层形象,缺乏对艺术本质与社会功能的探索,只能从某一层面对原始艺术进行阐释。例如,中国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的双鱼(图1-1),如果只是对生活的模仿,那仅仅只看到了艺术的表象,而没对艺术本质进行关照。

图1-1西安半坡出土的双鱼人面

鲁迅曾说:“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

彩陶盆

米拉洞穴的野牛(图1-2),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艺术家那么有闲,他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③

另外,原始社会洞窟壁画中的野

图1-2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

牛、野马或其他动物,从宏观上看,其

野牛图

轮廓和神态都非常生动,但是它们瘦弱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们.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7

②据法国考古学家布吕叶统计,见王小明.原始艺术[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2:7.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7.

004

第一章艺术欣赏概论

的腿与庞大的身躯根本不成比例。可见,原始社会的人们并非客观真实地去模仿、刻画事物。他们对事物的关照与展示,都加入了他们自己的认知、主观选择与表达诉求。他们笔下的牛或马,在当时可能并非具有耕种或运载的功能,而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因此,人们希望它们能够长得膘肥体壮,但是腿脚却不那么发达,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人们的猎物,从而将它们的蹄子和四肢有意识地缩小了。

二、巫术说

巫术说产生最晚,直到19世纪、20世纪原始艺术遗迹大量发现、原始文化深入研究之后才出现。但是,它却很快成为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在现代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学说认为,现实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其哲学基础是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念。它认为,巫术是远古时代狩猎部落为弥补狩猎手段的不足,用幻想的方式去控制自然的产物。如原始歌舞,模仿狩猎的情景,模仿杵小米的动作等,这些歌舞又伴随着宗教性的仪式,被原始人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如祈求下雨、庆祝丰收、驱逐鬼神等。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八蜡”仪式也包孕了戏剧的因子等。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

巫术说是在研究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泰勒认为,原始人信奉万物有灵的哲学,他们不明白人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神秘的领域,世上一切生物都有灵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可以与人类进行灵魂交感。这就是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如2017年上映的国产动漫电影《熊出没之奇幻空间》就反映了这种文化。该片围绕“森林”这一主题,讲述熊大、熊二和光头强与金鹿角守护者一鹿族女孩协力保护金鹿角,击垮反派,最终让森林复苏的故事。“万物有灵”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自己的神灵,森林中的动植物也是如此。《熊出没之奇幻空间》中的神鹿就是掌管大自然的远古的神灵,而金鹿角是掌管万物生命的神灵。

令人不由发出疑问的是,为什么许多壁画不是画在原始人居住的洞穴,而是远离生活地,且大多阴暗潮湿,有的矮小到人体无法直立,况且

005

艺木欣赏YISHUXINSHANG

在这里作画,不仅需要照明,还需要运送绘画材料,这绝非劳动之余的娱乐。而且,为什么有的动物身上有被长矛和棍棒戳刺的痕迹,这些又成为艺术与巫术相关的证据。他们由此推断,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巫术活动。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交感巫术,是人们为了促进一个过程实现而现身说法,加以模拟或表演一出戏剧,对这个过程加以描写(绘画),以求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比如,原始人认为只要把动物图像画下来就可以把它们猎获。

画家、民俗学者靳之林通过对中国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的研究,发现彩陶上的图像就是流传在黄土高原民间剪纸中的抓髻娃娃一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他说道:

西安半坡出土的原始彩陶盆“双鱼人面”和“鱼网”符号,并不是所谓“反应渔猎生活”,而是一组崇拜生命之神,祈求生命永生和子孙繁衍的巫术器物。他就是现在仍然流行的民间原始艺术遗存中的“阴阳鱼”“八卦鱼”“双鱼娃娃”“龙传人”和“二龙戏珠”的

图1-3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原型;青海出土的彩陶“舞人纹”(图

1-3),也并非“劳动之余的舞蹈”而是招魂辟邪的巫术器物,它就是至今仍然作为招魂辟邪而流传于民间的“拉手娃娃”“五道娃娃”的原型。@

三、表现说

表现说兴盛于19世纪后期。这种学说在东西方都有很大影响。表现说又分为情感表现说和本能表现说。

1.情感表现说

此说侧重于从人的意识层面解释艺术的起源,他们认为,人天生具有表现主观感情的需要,人类的文学活动正是应了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而产

①新之林.抓髻娃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