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欣赏》李人杰,闵舰,张爱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阅读与欣赏》

【作 者】李人杰,闵舰,张爱军主编
【页 数】 260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2015.01
【ISBN号】978-7-5655-0990-2
【价 格】36.00
【分 类】文学欣赏-世界
【参考文献】 李人杰,闵舰,张爱军主编. 阅读与欣赏.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5.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阅读与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按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4部分,每部分包括4个主要内容:总论,主要介绍该文学形式的发展概况、艺术特点及欣赏方法;原文、注释;作品赏析;知识库,主要列举一些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基本文学史常识等。

《阅读与欣赏》内容试读

第一章心灵之歌一诗歌欣赏

一、悠悠千载话源流

(一)古老的艺术

茫茫宇宙,悠悠岁月,作为人类文学艺术之一的诗歌究竟产生于何时?谁也说不清,谁也道不明。当我们的祖先还在森林和洞穴里过着漫长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时,人类智慧就已透过沉沉黑夜放射出微弱的光华。古老岩洞的壁画、简单粗糙的石骨装饰品,使现代的人们仍能依稀体会那天边的一线曙光。我们虽然无法证明诗歌的产生是否先于绘画、雕刻,但我们却可以肯定地说,在语言产生以前,人类远祖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的时候,诗歌,这门人类古老的艺术就已经开始萌芽一那就是“杭贿杭贿派”(鲁迅语)的“举重劝力之歌”。当然,开始时它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声,真正能表达意义的诗歌只有在语言这一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产生以后才能出现。

我们无法想象,在文字产生以前会有什么单纯的作为文学作品的诗歌,因此,诗、乐、舞三位一体就成为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原始人正是通过长歌永言来表现自己、抒发情感、反映生活,寄托自己朦胧的理想与追求。

(二)诗的国度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代,《诗经》三百篇就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基础。而以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辞》则以其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与《诗经》三百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阅读与欣赏

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继《诗经》三百篇之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民歌以其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接着,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文人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志深笔长、悲凉慷慨的“建安风骨”,曲折隐晦、寄托遥深的“正始之音”,标志着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而谢灵运富丽精工的山水长吟、陶渊明冲和淡泊的田园清唱则充分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士人对自我独立人格的追求。

到了隋唐,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唐的张若虚、刘希夷和“四杰”,已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精神风貌。而“铁马秋风塞北”的边塞高歌则奏出了盛唐诗歌交响乐中的最强音;“杏花春雨江南”的山水田园诗篇也以其优美明朗、清新健康的浅吟低唱与阳刚雄健的边塞诗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盛唐之音”。尤其是豪放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更是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诗仙、诗圣,就如日月双悬,朗照乾坤,光耀千古。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又一次大发扬。白居易“唯歌生民病”的优秀篇章,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社会历史的真实画卷。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却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中吟唱着暗淡低沉的末世哀音,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社会背景下发出无可奈何的喟然长叹。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那么,继唐诗之后的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延续三百年之久的两宋词坛,产生了一千三百多位作家和两万余首作品,涌现出了像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白石等著名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传唱千古的名篇佳作,使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新的光辉。

元蒙一代,诗词虽已衰退,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一散曲却从民间兴起,转到文人手里后即大放异彩,使马致远、关汉卿、乔吉、张养浩等杰出的文人士子写出了一曲曲凄婉缠绵、令人柔肠百结的人生悲歌。

明清两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时期,诗人辈出,各种诗歌理论和流派纷纷涌现,诗歌创作在数量上卷帙浩繁,超出以前任何一个朝代。但这是一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的时代,诗歌的发展已是强弩之末,渐趋衰落。所以此时的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远逊前人。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作为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中国古典诗歌也就走完了它漫长的道路。

第一章心灵之歌一诗歌欣赏

二、独特而迷人的语言艺术

(一)诗从肺腑出情乃诗之魂一诗的抒情性

诗是什么?有人说,诗是人精神的挣脱、反叛和斗争;也有人说,诗的本质是人生复杂经验的凝结;还有人说,诗是如梦境般的一种先验性神秘快感的东西。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却说:“诗是女人!”

女性是美的化身,她们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诗是女人”,这一高明的论断形象地说明了诗歌作为抒情艺术的特性。诗歌,包含了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别林斯基说得很明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真正的诗歌,往往是心的诗,是心的歌。对此,中国的古人似乎早有清醒的认识:“诗缘情而绮靡”(陆机);“诗者,吟咏性情者也”(严羽);“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焦闳);“诗以道性情”“诗之为道,从性情而出”(黄宗羲)…“性灵”也好,“性情”也罢,其实就是一个“情”字,没有情,就没有诗,诗是情感的结晶,是诗人情感激动的产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有情之人方能写诗,惟含情之诗方能感人。且看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作品:“晚妆初过,沉檀轻著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等,风花雪月,宫廷宴乐,艳则艳矣,读之却不耐咀嚼,了无余味。再看他后期的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一字一滴血,一句一行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前期的李煜,贵为天子,纵情声色,何愁之有?即使有,也只是一些光阴易逝、人生如梦的淡淡闲愁。而后期却由帝王一变而为阶下囚,过着“日以眼泪洗面”的俘虏生活,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亡国之恨,故园之思,伤己之感,满腹愁怀恨意全部在长歌短吟里倾泻而出,怎能不感人,怎能不动人!

诗就是情,无情即非诗。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诗都必须具有浓重热烈的情感色彩,否则就不是诗或不是好诗。诗人的情感有的如滔滔洪流,汹涌澎湃,屈原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白、杜甫的歌行,苏轼、辛弃疾的长短句,都是直抒胸臆,充满浓情厚意,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有的则如山涧小溪,潺潺流淌,《诗经》的“国风”,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感情清新明朗,真挚自然,同样具有感发人心的艺术力量:而有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如淡云轻烟,

阅读与欣赏

缥缥缈缈,似有似无。王维的《辛夷坞》《鸟鸣涧》或写远山空阔,反影斜照;或写夜静月明,山鸟惊啼。画面优美而情思淡薄,真是“任是无情亦动人”!热烈奔放,情感外露的女子固然可爱,含蓄深沉、悠静娴雅的姑娘不亦别有一番风韵吗?

(二)好景诗笔绘风光卷中藏一诗的绘画美

歌德曾把诗与绘画进行比较,并且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却对想象力提出形象。”达·芬奇也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与我国古典诗论中“诗中有画”的美学原则不谋而合,都说明了诗歌绘画美的特点。请看陶渊明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时已傍晚,天色朦胧,远处的几户农家在一片迷离的暮色里若隐若现,几缕炊烟袅袅上升,深巷中隐隐传来几声狗吠,几只雄鸡傲立桑树枝头,鸣鸣啼鸣,更给人宁静安谧之感…好一幅和平恬静的乡村生活图景!画面清新优美,色调平和,意境迷人,使读者如入其境,如闻其声,获得真切的形象感受。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则是塞外漠北壮丽的风光:茫茫一片大漠,空寂苍凉,惟见一缕孤烟连云直上,黄河从地平线的那端蜿蜒而来,一轮通红的落日悬挂在天边,把灿烂的余晖洒在地上,映在河里。多么新颖的构图,多么瑰丽的色彩!如果说陶渊明的诗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墨画,那么,王维的诗则是浓彩涂抹的风景图。还有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等,那瀚海冰原、带雪寒枝,那空山古渡、鸟语人声,那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莫不历历在目,画意盎然。而像“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是应用对比手法在色彩的互相映衬中,使画面显得鲜明生动,真切感人。

(三)妙语吐珠玉清音入宫商一诗的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首先表现为诗的语言富有鲜明的音乐性。谢榛在《四溟诗话》里说,诗的语言应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指的就是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而节奏、韵律是构成诗歌语言音乐美的重要因素。

所谓节奏,即某种声音相隔同等时间重复出现。对于音乐来说,节奏就是曲调的快慢节拍。诗歌的节奏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如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即每两个词为一组,一组就是一个节拍,最后一字加上尾音占一个节拍,从而形成这样的

第一章心灵之歌一诗歌欣赏

语言停顿,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一日—还。或:空山

新雨一后,天气—晚来—秋。

如果说停顿体现为跳跃顿挫的节奏美,那么押韵则使诗歌产生一种回还往复、和谐流畅的旋律美。节奏是停顿、是间断,而押韵是黏合、是连续。押韵把

一行行语音上独立的诗句连接在一起,使读者诵之如清音绕梁,绵绵不绝,形成回还往复的音乐旋律。

另外,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还非常讲究平仄,即把高低长短不同声调的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声调错落而又整齐,变化而又有规律,形成诗歌高低抑扬的声调美。

跳跃顿挫的节奏、回还往复的旋律、高低抑扬的声调,使一首诗在音律上“宫羽相变,低昂互节”,悠扬宛转,悦耳动听。诗人正是在语言的回还往复、抑扬顿挫之间,创造出一种音乐般的旋律与节奏,给人以优美的听觉感受。

诗歌的韵律节奏离不开诗歌的内在情感,而高昂低回的诗情则成为诗歌内在的旋律。前面已经说过,诗表现情而情有不同,或苍凉悲壮,或凄婉缠绵,或自然平和。情不同,诗歌的韵律节奏也就不同,有的如急管繁弦,铿锵短促;有的如哀丝豪竹,凄厉感人;有的如月夜笛声,清丽悠扬;有的如隔水洞箫,低诉慢吟,一唱三叹。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的是诗人听到失地收复后的愉快心情,全诗节奏跳跃欢畅,七阳韵韵脚高昂嘹亮,使诗人欢欣狂喜的内心情感洋溢纸面。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则几乎全是押的入声韵,音调急切短促,节奏缓慢凝滞,与诗中国破家亡的苦痛、寂寞孤独的愁思正好合拍。

(四)象传心中意主观寓客观一诗的意象美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大家所熟悉的一首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的题目是《秋思》,但除了“断肠”二字外,作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思”的是什么,只是用彩笔描绘了几种不同的自然景物,这一个个单独的景物就如一组组移动的镜头,在读者眼前缓缓而过,同时又在读者的脑海里构成

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晚景图,可是透过画面,读者却能深切地感受到那洋溢纸面的天涯游子的满腹羁旅之思。诗人并没有言情,也没有说愁,可那枯藤老树、夕阳古道、黄昏归鸦等暮秋景象不是已含蓄地烘托出游子落寞伤感的心情吗?

5

阅读与欣赏

如果读者再细细品味咀嚼一下,所感受到的又岂止是羁旅之愁,对困顿的人生、渺茫的前途的深深喟叹不也是作品所表现的更深一层的含义吗?羁旅之人的秋思、人生失意的感慨,这些主观的内在之意都没有在作品中做直接明白的陈述,而是隐藏在一个个单独的客观物象之中,这些蕴藉着诗人内在主观情感的外在物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就是这首诗的意象。

由此可见,所谓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它既有内在的主观之“意”,又有外在的客观之“象”,是抽象的“意”与具体的“象”的结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就其客观方面而言,意象首先是“象”,即一定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它必须是具体的、生动可感的;就其主观方面而言,意象必须包含诗人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等内在的“意”。“意”是抽象的观念和情感,“象”是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用具体的“象”来表观抽象的“意”,这正是诗歌美学的一般原则。意寓于象,象明乎意,二者不可分离。意离开象,就只剩下一堆抽象的概念、定义、口号,也许真实、正确,却不能给人以无限丰富的美感;象离开意,就成了没有任何现实内容的机械摹本,同样不具有感发人心的艺术力量。烂漫春花,袅袅秋风,流云翠竹,丽日晴空,夕阳晚照,朝日初升,鸣雷闪电,怒涛狂风…它们都是美的自然,美的“象”,然而只有当它们进人诗人心灵眼睛的视界,被诗人跃动的诗情所捕捉,与诗人美的情感、美的思想、美的追求在美的语言中和谐交融的时候,才能成为美的意象。

意象,是构成诗美的原件,是牡丹、芍药的片片花瓣,是辉煌大厦的碧瓦琉砖,是晴空的流云,夏夜的星辰。诗之美,就在于意象之美。

(五)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一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关于诗歌的时空意识,论者颇多,这里只想谈谈与诗歌思维特点有关的时空的大跨度跳跃。请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句一问一答,虽是平铺直叙,却意味无穷。一个在夜雨朦胧的巴山异地,

一个在遥远的北国他乡,一个来书殷勤探问归期,一个虽欲早归而不得归,拳拳之心,切切之情,已跃然纸上。第二句借景抒情,诗人的满腹羁旅愁思就如那脉脉秋霖,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池塘,弥漫夜空。“巴山夜雨”是眼前之景,两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