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钱为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艺术欣赏》

【作 者】钱为群主编
【页 数】 264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7.01
【ISBN号】978-7-5352-9327-5
【价 格】38.00
【分 类】艺术-鉴赏-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钱为群主编. 艺术欣赏.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艺术欣赏》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艺术欣赏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音乐、绘画、雕塑、书法、舞蹈、戏剧、影视、摄影。同时,注重艺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在实践工作中挖掘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在编写指导思想上着重强调了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以突出艺术欣赏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性。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学生及艺术欣赏爱好者学习使用。

《艺术欣赏》内容试读

第一章

Chapter 1

艺术与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一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也就是说,艺术欣赏是对艺术对象的鉴赏认知活动。这种鉴赏认知活动包含两个条件:主体和客体。在这里,主体是指欣赏者,客体即欣赏对象。艺术欣赏的对象包括称为“艺术”的常见指标对象,如音乐、绘画、雕塑、书法、舞蹈、戏剧、影视、摄影等。艺术欣赏是一种情感感染体味、精神生化感受、理性认知满足的活动:是从作品创作形态入手,从感性感受开始,把握作品的形态特征和内涵,进而获得精神愉悦,最终得到理性认识的结果。

艺术的本质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首先,艺术作为一种一般意识形态,不管其传达的内容多么复杂丰富,表现的形式多么离奇抽象,归根结底,都源于社会生活,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曲折或明显的反映。其次,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在于,具有审美性,即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所谓审美性,是指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艺术家是采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认识生活、审视社会、反映现实的。这种审美性贯穿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渗透于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艺术家把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去把握,着力发现、发掘现实中一切美的因素,即使是现实中丑的事物,也要通过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烛照,揭示其丑的本质,从而达到对美的颂扬。

许多理论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艺术不同的解释。艺术的奇妙不在于定义,而在于多样理解的奥妙本身。定义仅仅是理论形态的把握而已,而艺术欣赏在于把艺术作为生动灵跃的精神情感对象来把握。艺术与审美、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物质现实是需要辨析的重要问题。总之,艺术既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员,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对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之上的。艺术的本质属性就是“审美性”。

001

艺术欣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对人类艺术活动做本质的探讨,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既令人着迷又使人困惑的沉重课题,其间的困难与艰辛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因为,艺术的本质探讨,是对“什么是艺术的终极追问。然而,纵观古今,仍可看到难以计数的探讨记述,关于艺术的定义也不下百种。尤其是那些思想家、哲学家,以及艺术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对此的探讨和研究,更是矢志不逾,坚韧不拔,皓首穷经。虽然许多探究艰深晦涩,但仍然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尽管有消解本质主义的当代哲学观念,但我们认为:对于艺术的本质探讨,虽然永远不能抵达终点,却可以在探讨中不断接近。从古到今,许多贤哲都表达了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并且给艺术下的定义不胜枚举。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观点。

(一)艺术是一种技能

早期人们对艺术皆有这种较普遍的见解和认识。《后汉书·伏湛传》有“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的记载,李贤注:“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古代西方对艺术的理解与中国古人有相似之处。古希腊的“艺术”的概念主要是指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包括木工、金属加工,甚至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技能。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认为艺术是广义的,即一切创作,包括职业性的技术。这种对艺术的理解直到文艺复兴前后才有所改变。

(二)艺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是西方艺术史上很有影响的观点。古希腊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公前前530一公元前480)和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公元前460一公元前370)最早提出这个看法。亚里士多德完善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论影响了欧洲2000年。达·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1452一1519)、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一l6l6)、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一l616)等艺术巨匠都秉承了再现本质理论。俄国艺术理论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Gavrilovich

Chernyshevsky,l828一l889)、法国艺术史家、美学家泰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一1893)等也都以再现论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002

第一章艺术与艺术欣赏

◎知识链接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俄国批评家和美学家。列宁把他誉为“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舵手”,普列汉诺夫把他比作俄国的普罗米修斯。著作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生活与美学》以及小说《怎么办?》等。他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

(三)艺术是人主观意识的表现

艺术是艺术主体主观意识的表现,是主体思想情感的外化。这种理论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影响深远。《尚书·尧典》就提出“诗言志”的观点。《诗大序》则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乐、舞都是不同程度的“志”和“情”的表现。“情”和“志”的表达是艺术活动的动力和本质。

同样,西方也有这种认识。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10)认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即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西方自I8世纪以来艺术表现本质论日益得到张扬。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一1952)认为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一1939)认为艺术是人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表现。西方现代艺术家大多深受表现本质论的影响,将表现心灵、情感、无意识等主体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

直觉概念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关键。克罗齐把艺术归结为直觉或表现,把艺术活动同物理的事实、功利的活动、道德的活动、概念的知识区分开来,把艺术从传统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禁锢中、从依附从属的尴尬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从而确立了艺术在人类心灵中的独立地位,实现了西方艺术理论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真正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他的美学思想在《美学原理》中体现为:①直觉即抒情的表现。他不承认世界上有“物质”存在,只承认“材料”(情感、欲念、快感、痛感等)的存在。一切直觉既来源于情感又表现情感。②直觉即艺术。人人都有直觉,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艺术家与一般人相比只是在直觉的量上不同。③直觉即欣赏。欣赏是用直觉再造艺术家所创造的抒情的意象,从而得到体验和感受。欣赏和创造也需要直觉的能力。④直觉的成功表现即是美。直觉的功用在于给无形式的情感赋予形式,使情感成为意象。⑤语言就是艺术。认为语言就是一种形象思维,在本质上和艺术相同。克罗齐肯定了直觉即表现,把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的理性主义美学转变为以直觉为中心的非理性主义美学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

003

分析引论新编》等。弗洛伊德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发展了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他在心理学观点中提出本我(I)、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的概念和术语。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不理会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追求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自我通过寻求“本我”得以满足,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通过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及文化的价值观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追求完美。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艺术是形式的创造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本质在于形式的创造。人类对艺术形式的探讨由来已久。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倾心于艺术作品比例关系的研究。现代艺术把形式的创造看作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成为对艺术的重要解读方式。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命题。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1895一1981)提出“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他们将情感的表达和形式的创造结合了起来。

(五)艺术本质无法界定

进入现代社会,许多的艺术理论家认为对艺术本质的界定是徒劳无益的。英国的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一2001)认为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对于艺术本质的各种见解,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艺术的本质特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变化和延展。这是艺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标志,也表明探讨艺术本质的困难和所具有的意义。

(六)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这种看法全面揭示了艺术本质是认识理解艺术的理论基点。

1.艺术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方式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生产方式,这是理解艺术本质的理论依据。艺术生产的观点是马克思提出的。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论述:“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004

第一章艺术与艺术欣赏

马克思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特殊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整个社会生产的组成部分,与物质生产同属于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人类社会生产由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和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精神生产两大部分组成。艺术生产主要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生产活动方式。马克思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类的本质

艺术活动作为精神生产是人的自由与自觉活动的重要部分,艺术生产主体拥有宽阔的实践空间,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艺术生产具有的物质生产形态绝不表明它属于纯粹的物质生产形式,艺术生产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有本质的区别。艺术生产过程是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对象化的过程,对所借助的物质材料的加工、改造、组合、创造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感悟、审美理想表现出来。艺术生产的产品一艺术品的价值是它的审美特质而不是实用性。所以,艺术生产的特质是精神生产

2.艺术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以它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包括艺术在内的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主观能力和意识活动的形式。人从不同的出发点来认识和把握世界以达到对世界的全面掌握。它们既有相同性,又是独立的,不能相互替代。

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独特性表现为用形象来反映人类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艺术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为人类提供生动、具体的生活画面,使人类更全面地把握生活的世界和认识自身。塑造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掌握世界的特有手段,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所创造的体现着活动主体的审美理想的具体可感的形态,是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有方式。

1)艺术形象特征性

艺术形象特征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形象个性指的是艺术形象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艺术形象的共性指艺术形象体现出的规律性和概括性,使形象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普遍意义。

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统一,普遍的共性在鲜明的个性里体现,个性是共性的具体表现方式。在统一中,艺术形象区别于一般的现实形象而更具审美性。

人物形象要表现他独特的外貌、言行、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等构成的特点,物象也要发掘出其独有的结构、质感、样态等特质,使形象呈现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生命的活力,具体可感,栩栩如生

2)艺术审美化的真实性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不仅表现生活表面现实的真实,更要表现生活本质的真实。艺术

005

艺术欣赏■盟■圆

形象的真实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真知灼见。它体现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是审美化的真实。形象的真实性正是艺术能够真实反映生活、掌握世界的力量所在

再现性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艺术形象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性。艺术家在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中感性和理性的因素比较显著。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实的真实。艺术形象既鲜明生动,又富有审美情感和意境

表现性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是艺术形象强调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偏重于内心感情、情绪的发泄和主观意念的表现,而不拘泥于视觉特征的如实描绘。一切抒发内心世界的、注重表现的作品,都是以生活作为基础的。例如在各种门类的艺术中,音乐以其声响的物质性、形态的时间性、语义的模糊性等特点,使它不能表现出一般艺术形象应该展示出的图式或画面。然而,音乐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声响艺术,但它依然有表现自身艺术形象的要求。这种艺术形象虽然不是直观可视的,却有着一种独有的真切和效果。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反映的并非是泉和月,此名是后加于二胡曲上的。阿炳自称此曲是信手拉来的“依心曲”。曲调凄凉纠结,真实地反映了阿炳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劳苦大众内心的苦痛,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生活

艺术都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即使是作用于不同的艺术感官,它们最终都是在人的精神家园中寻找归宿。为此,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都为它们的艺术形象找到了依托。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家在表现生活时,不仅按照必然律进行,优秀的艺术家还按照必然律进行创作,这使得艺术作品对生活的表现可以比历史更为真实。这种艺术形象比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更加具有可信性

有时荒诞、神秘、幻想的艺术形象似乎缺少真实性,但是究其实质仍然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不过经过了扭曲和变形。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小说《变形记》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和人物,真实地揭示了西方社会价值的失落、人格的扭曲、人际关系的变态

通过以上论述,艺术本质上是人类以塑造艺术形象为手段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实践性活动。

二、艺术活动的构成

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既是人类活动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着自己的结构,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活动的背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结果。

1.活动的背景

活动的背景是指艺术活动展开的时间、空间以及所处的人文环境,主要由自然环境、时代氛围、经济文化样态、风土人情等构成。这些背景为艺术活动提供了条件,是艺术创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