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与美术欣赏》高顺岭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绘画艺术与美术欣赏》

【作 者】高顺岭著
【页 数】 190
【出版社】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7-5575-3277-2
【价 格】CNY50.00
【分 类】美术-鉴赏-绘画
【参考文献】 高顺岭著. 绘画艺术与美术欣赏. 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19.01.

图书目录:

《绘画艺术与美术欣赏》内容提要:

《绘画艺术与美术欣赏》内容试读

第一章绘画历史(上)》

第一章绘画历史(上)

第一节原始及先秦绘画

要追溯中国绘画的最早起源,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一是文献著录,二是考古发现。唐人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说:“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句话指明文字和绘画的起源,即文字起源于传达意义而绘画起源于再现形象,它们两者的分离标志着绘画的诞生。

一、石器、玉器刻纹和彩陶装饰纹样

(一)石器

根据考古发现,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艺术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约5万年至1万年前。这一时期的主要人工制品是石器,经过长期的

生产劳动,人类掌握了打制和磨制这两种方法,发现了对称、均衡、色彩等

美感形式。进入新石器时代,即约1万年至4千年前,磨制、钻孔、凿刻,抛光等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发现了色彩、光泽,质感和各种形状的审美特性,石器除了满足于人们的实用需要之外,也满足了审美需求。

(二)玉器

山东日照两城镇出土的石铲,表面刻有兽面纹,这是重要的绘画性资料,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玉器。良渚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都是出土玉器的主要地区。玉的种类逐渐增多,有玦、璜、环、珠、坠、晗、管、琮、璧等。其功能也从纯实用中分化出装饰和礼祭的作用。在良渚文化的玉踪上,我们可看到用硬质工具刻划的兽面纹。它在形式上具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1.左右对称:

2.刻线圆转流畅:

3.构图匀整:

绘画艺术与美术欣赏

4.形象具有威慑力。

这些绘画性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原始人类学会了在平面上刻画形象,并有着明确的功能和审美形式。

(三)制陶工艺

制陶工艺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出土陶器的重要遗址有黄河

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中游的仰韶文化、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江浙一带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其中出土彩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

1.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又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

在陕西省宝鸡、临潼、华县、渭南等地区,装饰纹样主要有三角纹、斜线纹

波折纹、人面纹、鹿纹、蛙纹、鱼纹等,均为黑绘,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安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面被画成圆形,双

眼呈横线,鼻子则像是挂着的三角形,而嘴巴两侧的两个大三角形表示两尾

鱼。这有什么含义吗?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半坡人的图腾: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原始巫术图像,用以祈求捕鱼丰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人面绘画形象。

在半坡彩陶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黑绘纹,即三条鱼口尾衔接绕盒一

周,描绘简练、概括。在以后的发展中,鱼纹逐渐抽象化,成了装饰性的几

何形符号,如三角纹、菱形纹、波折纹、网状纹、斜线纹。其审美特点是既简朴又粗犷,在二方连续中形成线面阴阳、虚实、疏密的对比关系,节奏感很强。这些可贵的对比手法在原始社会后期非常普遍,为以后独立绘画的出现奠定了审美基础

图案组织的二方连续的特点在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上也可以看到,这类彩陶主要出土于陕西的华县、彬县以及甘肃大地湾等地。纹样最具特色的是几何形纹,而动物纹很少,这与半坡类型彩陶有所不同。主要纹样有三角纹、回旋勾连纹、垂弦纹、新月纹、花瓣纹、网状纹、圆点纹。有时是多种纹样

2

第一章绘画历史(上)

绘于同一器体之上,变化丰富,对比强烈,韵味无穷。

马家窑文化形成于5千年前,前后延续近两千年,主要分布在甘肃,可

以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彩陶器

形状多样,装饰丰富活泼,足可代表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最高成就

石岭下类型彩陶纹样有几何形和动物形纹两种。几何形纹有同心纹、圆纹、波浪纹、椭圆点纹、锯齿纹、弧形三角钩叶纹、莲叶纹、草叶纹等,动物纹有鱼纹和鸟形纹,变化较多,有的形象具有写实的特点。甘肃秦安寺嘴坪出土的人头形彩陶瓶,供汲水之用。瓶口是一人头形状,塑造手法简单,自颈部以下用黑色彩绘3层纹样,构思巧妙。

马家窑类型彩陶分布于黄河上游的广大地区,比较集中的地区是青海东

部和甘肃中部,其装饰一般以黑色描绘,以几何形为主,兼有动物、人像纹。

几何形纹主要有条形纹、垂弧纹、波浪纹、圆点纹、圆圈纹、弧线三角纹、

叶状间网状纹、旋涡纹、S形纹。动物形纹主要有鸟纹和蛙纹,有图案化的倾向,

比仰韶文化的彩陶装饰纹样,在抽象化、符号化的历史脉络中又向前迈进了

一步。

在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中,马家窑类型最丰富多变,最具艺术性。纹样

一般绘于颈部或腹部,器体较小者则通体描绘图样的排列,或分层或散点,

将整个器型装饰得华丽、优雅。甘肃永靖出土的四鋬陶罐就很有代表性:自口到肩再到腹部,以黑色分3层描绘纹样,特别是中间一层的旋涡纹很有艺

术表现力,以旋涡为主,圆圈为次,外加波浪纹,组成一个节奏强烈而又极

具韵律的二方连续装饰带,撼人心魄。这种流动着的韵律是居住在黄河两岸

的原始先民对各种水纹进行符号化的艺术创造,也因此沉淀着先民的审美感

情。给人印象更深的是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舞蹈陶纹盆。盆的内壁绘

3组舞者,每组5人,舞蹈姿态相同,以手拉手将5人连接起来。当盆中盛

水后,舞者因水的波动而舞动,看上去真如集体舞蹈一般。在我们所看见过的原始彩陶纹饰中,描绘集体人物活动并将各组人物有秩序地统一在环壁装饰带,这是最早的一件。

3

绘画艺术与美术欣赏

半山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彩绘有黑、红两种颜色,以黑、红相间的锯齿形纹为特点。锯齿形纹经常出现,外加其他形式组成复杂多变的纹样,主要有旋涡纹、菱形纹、连续三角形纹、平行条纹、圆圈纹。锯齿形纹常被用来作为各种纹样的边饰。在这里,艺术手法除对称和二方连续外,原始先民还创造了四方连续,并把纹样分为主要母题和次要母题,这样就使整个装饰变得层次丰富,韵味无穷。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以黑绘为主,间有红色,有沿袭半山类型的纹样,也有自己所特有的,如雷纹、贝形纹、波折纹、方框纹、人形纹、连弧纹等。其特点是布局活泼、描绘简率,表现为马家窑文化晚期的面貌。到此,最早的铜器已经出现,制陶工艺开始走向衰落。

2.长江流域彩陶文化

以上所述是黄河流域的彩陶纹饰,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重要

的发祥地,也有许多独具特点的彩陶遗址,表现为素陶和彩陶兼而有之。在

黑陶上往往绘有红色的图样,并有多色晕染,还有漆绘陶器,这些都是南方所特有的。

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两个重要遗址。大溪文化距今约5800~440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巫山,出土有红陶、黑陶和灰陶,并有白陶和薄胎橙黄陶,制作技术较北方更为精巧。纹饰和北方比较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戳印纹、刻划纹、堆纹、弦纹。其中最具特点的是戳印纹

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工字形等。制作方法是用这些形式的戳子在器表戳印而成。

屈家岭文化距今约4500~4200年,主要分布于湖北江汉地区。彩陶纹饰为黑绘几何形纹,即网纹、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平行条纹等。

发现于浙江河姆渡的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已知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距今约7千年。就制陶技术而言,它不如黄河流域。纹饰中有动物纹、植物纹,如刻划的猪纹、稻穗纹,另外还有不规则的绳纹。其中刻划的猪纹、稻穗纹为河姆渡文化所仅见。

比河姆渡文化稍晚的良渚文化分布于太湖流域,距今约5500~4000年,

4

第一章绘画历史(上)

出土陶器以素陶为主,彩陶极少,但器型较多。纹饰主要是凹凸纹、竹节纹锥刺纹、刻划纹。彩陶一般有红、黄色单线纹。其中以刻划纹最具特色,线

条纤细流畅,主要形式有折线、网状、螺旋、卷云、圆圈等。和黄河流域原始文化相比,南方陶器纹饰中刻划纹较为多见,可以肯定是在成坯之后用硬

质工具所为,刻划纹中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都有,而且刻线回转自由。其实这已很接近后人表现在平面上的绘画了。

南方彩陶纹饰和北方相比较,南方表现为纤细清雅,北方则表现为浑厚

凝重。在六、七千年以前,南方与北方在文化上,审美上就已表现出了这样

明显的区别,而且自夏、商、周3代至宋、元、明、清一直延续下来。中国

文化艺术史上这一南北差异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现象,它是中国南北自然地

理和气候、人文及风物的差异所造成的,也因此塑造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不同性格,塑造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不同品格。

二、岩画

和石器、玉器刻纹不同,岩画是指用颜料涂绘或用石器刻在固定的岩石

表面上的动物,人物活动和各种自然现象。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先民的主

要食物来源是狩猎,主要居所是山洞,所以他们往往把动物、植物、神灵等

各种图像涂绘或磨刻在岩石上。由这些岩画,可以了解和研究原始社会后期

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岩画是先民们生活状况的形象记录。

岩画究竟起源于什么年代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在世界

范围内,最早的岩画出现在大约3万年前,分布很广,遍及70多个国家。但是,人们大量刻划岩画是在1万年前。有人统计,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岩画图像约有2千万个。

中国是世界上岩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东达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昆仑山,多为偏远山地,尤其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最多。目前,全国境内已在18个省(区)约100个以上的县(旗)发现了岩画,约有上千个遗址,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宁

5

绘画艺术与美术欣赏

夏贺兰山、新疆阿尔泰山、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广西左江、云南沧源等。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岩画的记录达20多处,所记岩画分布在北起内蒙古,南至广西,西起新疆,东达山西、河南。书中记录各种图像资料,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动物、人面、神灵、佛像、佛足迹、

兽蹄印迹、刀剑等,这是关于岩画的早期记录。

但是,关于中国岩画的真正大量发现和逐步展开研究则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如50年代调查广西花山岩画,60年代调查云南沧源岩画,70年代调查内蒙古阴山岩画,80年代发现江苏连云港、新疆天山等多处岩画遗址。

在中国岩画如此之多的遗址中,以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和内蒙古阴山岩画为最早,距今约1万年。最晚的年代可到明、清两代。

(一)岩画的题材和主要内容

岩画的题材和主要内容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方面:动物、狩猎、放牧、战争、舞蹈、巫术仪式等。

1.动物图像

岩画中的动物图像有单独的动物,也有动物群。刻画这些动物,对于靠狩猎为生的原始人来讲,可以促使他们熟悉动物的习性,激发他们对动物的占有欲,这显然带有巫术性目的。北方岩画以动物图像居多,而在南方,动物图像则仅次于人物图像。

2.狩猎岩画

狩猎岩画也比较常见,有单人、双人和多人集体狩猎,人的追杀和动物的反抗形成激烈紧张的场面。还有连续性情节表现,展现集体狩猎的整个过程。可以这样说,图像表现得越具体、越细微就越能满足人们祈求下次狩猎丰收的愿望。其作用不纯是记事,记事之外还有巫术祈愿。

3.放牧题材

放牧题材岩画的出现是原始文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因为放牧比靠狩猎

获取食物的生活方式要前进一大步。和狩猎岩画不同的是,放牧岩画场面较

为平和、轻松。这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不同生活事件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