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王旭,刘小毛,王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

【作 者】王旭,刘小毛,王华著
【页 数】 151
【出版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21.03
【ISBN号】978-7-5581-9307-1
【价 格】58.00
【参考文献】 王旭,刘小毛,王华著.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内容提要: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素质教育概述

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章着重就素质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义、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与理论支柱、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若干关系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一、素质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素质教育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教育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是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

(一)素质教育思想的萌芽

素质教育思想萌芽于2000多年前的世界文明古国。孔子从培养完善人格的角度出发,认为培养人才的最高标准是智、仁、勇、艺、礼、乐等六方面齐备。亚里士多德从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的角度出发,认为培养人才要德、智、体和谐发展。

2高校火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

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提出了一些素质教育的思想。例如,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又如,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中落后、愚昧的观念,强调“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等五育,是“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也”,大力倡导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健全的。

(二)素质教育的提出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并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

一词。此后,有学者撰文从学理上探讨了素质教育问题。

与素质教育同时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指的是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对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一种教育训练活动,因而,教育理论界通常都将“应试教育”打上引号,作为贬义词使用。

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主要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讨论素质教育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理论层面探讨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角度分析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从对素质的认识确定素质教育的内容。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被赋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使命。

这一阶段,国家从政策上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引导。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和深人细致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学科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如研究者从知识经济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中吸取营养,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从实践认识方面,学者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等进

第一章绪论3

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

(四)素质教育的深化

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五大继续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要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如从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角度分析素质结构、从生命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意义等等。

进入21世纪,教育理论界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如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建设问题、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问题和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等问题,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义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界尚未达成共识,对其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列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表述。

(1)所谓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提高人们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详言之,则是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美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2)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青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

(4)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本来不具备的或者是在心理或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得到弥补和完善。

4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

(5)素质教育是指以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

(6)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教育。

(7)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8)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上述几种表述,有的运用了教育学中教育的表述,有的则是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来揭示概念的内涵。这些定义虽然表达不一,却都强调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强调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根据前面对素质概念的理解,同时综合各家之说,我们可以将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为: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要义

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

第一章绪论5

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技术层次参差不齐,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其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

2.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作为唯一目的,教育内容片面,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学生成了“考试机器”,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特长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从学生身心发展不同特点出发,因地因校制宜,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

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无数事例都反映了不少中国孩子存在的一些明显的弱点:意志脆弱,自立精神和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差,懒惰,懦弱。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

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必须着眼于21世纪人才规格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未来的需求。

3.主动发展

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理论认为,

6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实效与方法

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主动发展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设计人员在工作间里的创意竞争,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个性化的产品离不开个性化的人,个性化的人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之以渔”,教会他们终生学习的本领: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有潜能、有才华的人,使他们具备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与理论支柱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素质教育起因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素质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应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做深入探讨,找到其站得住脚、深人下去的根据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

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这是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心理学基础

这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心理学理论从多角度、多层面揭示了人的潜能和素质构成以及素质表现与实现的主体条件。比如,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音乐智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