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新论》张东明,张晓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素质教育新论》

【作 者】张东明,张晓磊主编
【页 数】 574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09.09
【ISBN号】978-7-5087-2753-0
【价 格】66.00
【分 类】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张东明,张晓磊主编. 素质教育新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素质教育新论》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等内容。

《素质教育新论》内容试读

素质教育新论

(代序言)

任宝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新形势,针对素质教育的新情况,把握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解决素质教育的新问题、寻求素质教育的新突破,如何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理念,谋划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构建素质教育的新机制、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谱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分析新形势,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在我国,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为社会所关注的。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此后,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和议论便越来越多,人们对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特别是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更使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有了更大的力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实施素质教育存有异议,对推进素质教育不够积极,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素质教育关乎人类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关乎地区发展、关乎人的发展的新理念。

1.实施囊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需要

什么是“素质”?《辞海》“素质”条指出:“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素质不仅指人的解剖生理方面的自然特点,而且还包括人的精神领域的社会性特点,是人在生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品质的综合。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即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人

·1·

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各个方面的素质,使人们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有的人书念得很好,考分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缺乏与人交往、团结合作的能力,这不能认为是好人才。有的人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创造性,不会解决实际问题,‘高分低能’,也不能认为是好人才。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了大用场。当然,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差,更不能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反映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三点:一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均等机会的教育。二是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三是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将弘扬人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人的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创新发展。对上述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领会和科学把握,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2.实施素质教育是扎实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我国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各类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情境教育”、“目标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这些改革在深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持续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应试教育”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严重影响和危害。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其弊端主要表现为:①在教育对象上,它主要是重视少数尖子学生的教育,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②在教育内容上,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③在教育目的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应试内容,考什么就教什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④在教育方法上,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拨、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⑤在教育评价上,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应试教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因此,必须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3.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与合作日趋激烈与广泛,世界

2

各国都在想方设法努力提升本国的政治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等,以便在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中占有更主动的地位。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什么是根本之举?什么是必由之路?各国都在探求、实践,而事实证明:“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纵观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国之路,我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看到教育的作用,看到人的素质的重要。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中就指出了著名的“教育先行”的观点,强调了终身教育与学习社会的理念。1990年和1991年,世界银行在两年的世界报告中都曾具体地列举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示了教育对国力提升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日美经济大战中,日本之所以取胜,就是因为日本的教育和劳动者的素质水平高,日本一直优先发展教育,无论是政府的施政纲领,还是有关的教育改革的法令,都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2000年,一位留美博士出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指出美国也掀起教改浪潮,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教育目标,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继续保持美国国民素质领先的势头,使其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英、法等国也在教育上作了重要改革,把强化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重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股具有国际性的潮流,尽管各国的提法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都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

一种教育思想的提出,特别是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确立,总是表现为教育对社会与时代变革的回应与选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又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4.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倡导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西方文艺复兴的一段时间内原本是和谐互补的。科技理性培育了科学思维和理性活动方式,人文精神激发了人们强烈的追求自身价值、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二者共同创造了近代社会的发展。但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又走上了片面发展科技理性、单纯追求物质效益的道路,教育越来越重视传承科学知识、培训科学技能而忽视培育人文精神,从而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这种分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愈演愈烈,导致了科学发展的负面效应,科技进步、物质文明的提高与生存环境的恶化、精神道德水平的背反现象越来越困惑着人们,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物质毁灭与心灵的创伤更是全球性的。其影响历久弥深,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开始重新探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作用,并开始努力寻找能够使

二者有机融合与统一的教育模式。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因为素质教育正是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正是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教育。只有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受教育者科学、正确地认识世界,全面、合理地把握世界,并达到追求真理、讲求价值的完美统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使科学教育更富人

·3·

文精神的指导,使人文教育更具科学技术的支持,使科学教育更加人性化,使人文教育更具科学性:使受教育者更具有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关爱意识、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等;人的品德会更加高尚,精神会更加美好,学识会更加渊博,身心会更加健康,作为会更加优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的身心都会更加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将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5.实施素质教育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具真理性、最具科学性的关于发展的理论。就其本质来说,它是超越阶级、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超越时代的,是既具有全球意义又具有普遍价值的。它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地区的发展、经济社会实体的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做到“天人合

一”、“物我同一”、“人己如一”、“身心统一”,如何做到人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统筹兼顾、去综合平衡、去和谐推进。而实施素质教育,正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正是克服在人才培养上的那种片面行为、孤立行为、短期行为、僵化行为的有效措施。

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处世、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既具全面素质,又具专业才能;既具创新精神,又具实践能力;既是今天学校的优秀学生,又是明天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施素质教育,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又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既是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最佳选择,又是我们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好。

二、寻求新突破,谋划素质教育的新思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面对国际人才大竞争、全球经济大开放、高新技术大发展、知识经济大掘起、多元文化大汇合的新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还相对滞后,因而在人才培养上,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达此目的,我们当前要首先在教育观念更新上有所突破,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1.更新教育人才观,变知识灌输为素质培养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高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承担者、传播者、使用者,正在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日益成为核心的竞争力。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科学的教育人才观,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适应全球经济大开放、高新科技大发展、知识经济大崛起、国际人才大竞争的必然选择。但是过去,学校的人才培养多是侧重于给学生灌输知识,教师习惯于按照课本、按照教程一章一章、一节一节、一堂一堂地给学生讲,把学生当成器具,往里灌,但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做人教育。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君子不器”,主张人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不能只有器具的功能。今天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人才培养上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就是要坚持科学的教育人才观,引导学生全面创优:一要引导学生品德创优,努力培养修身美德、齐家美德、敬业美德、处世美德和爱国美德等;二要引导学生学业创优,端正学习目的、讲究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真正掌握和拥有好的学习业绩:三要引导学生言行创优,既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又要行得正、行得善、行得实、行得好,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四要引导学生身心创优,努力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不仅身强体壮,更要有积极的心态、仁爱的心灵、豁达的心胸、创新的心智和成功的心律,五要引导学生形象创优,努力塑造最美的仪容,努力陶冶最佳的神韵,真正做到形象创优一形象美。要努力通过全面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创业、如何成功、如何审美、如何健体,不仅会读万卷书,更会行万里路,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更新教育教学观,变课堂传授为综合教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实践活动。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师从这

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并确定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对象采取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书本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分数看成是评估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其结果,严重地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不利于现代新人的成长。以素质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观则完全摒弃了这些落后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学研为一体的开放式的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为基本保障,努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全新人才。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主导者的老师,必须首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从当前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看,提高教师素质特别应抓好下列五项建设:一是要优化师德,以德服人,提高教师的公信力;二是要增强师能,以能育人,提高教师的教育力;三是要丰富师学,以学启人,提高教师的吸引力;四是要规范师行,以行正人,提高教师的影响力;五是要陶冶师情,以情动人,提高教师的感染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3.更新教育质量观,变以分划线为杜会认可

大家知道,教育质量观所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效果。过去,人们习

·5·

惯的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和质量的高低。“分啊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与差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少数“尖子生”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赞扬,得到鼓励、信任、尊重,引起肯定性的心理体验,从而强化了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得分在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得到的是老师、同学、家长和社会的轻视和冷淡,人格上遭到贬损、情感上遭到打击,心理上表现出悲伤、失望和痛苦,从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产生焦虑、烦躁甚至逆反心理,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至于有的同学悲伤地唱出:“世上只有分数好,分高的学生像个宝,表扬、奖励和关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分数好,分低的学生像根草,嘲笑、讽刺加打骂,幸福哪里找?”这种片面的以分划线的教育质量视,导致了家长、教师、学生都要围着分数转,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忽视了真正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从这种以分数高低为标准的分数质量观,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服务社会需要的新的质量观上来,努力培养更多的能够适应社会环境、能够驾驭社会生活、能够服务社会需要、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人曾经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若无适应社会环境、服务社会需要的能力,便是社会生活中的“次品”;若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社会生活中的“废品”;若无合格的思想道德素质,则是社会生活中的“危险品”;只有德才体美兼备并且在才能方面有突出之处,才是社会生活中的“优质品”。上述情况,在一些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是客观存在的。它进一步提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品”,少出“次品”!少出“废品”!坚决不出“危险品”!

4.更新教育发展观,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

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过去,在教育发展观上,教育界存有较多的物质主义倾向,就是过度地强调和重视考试分数、办学条件和经费投入等。在教育系统组织开展的一些“评比”、“评估”中,往往是把生均图书(并且要求纸质的)、生均校舍面积、生均教学设备值等作为硬指标,来确定一个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优劣,而忽视了真正的内涵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审美素养和个性塑造等隐性的、不可量化的精神内容的关注。如一些学校存在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甚过关注教师现代技术水平,关注教学大楼甚过关注教学大师,关注运动设施甚过关注师生身体素质,关注校园美化甚过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至于闹出笑话,有的学校办学水平低、社会声誉差,招生实在困难,500多名教师的学校只有400多名在校生,学校的教学用房很多,图书和仪器设备也很多,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图书、生均仪器设备值不仅达标而且超标!这样的学校是具备了评优的硬件条件,但又怎么能够算得上“优秀”呢?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发展观,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变以物为本为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的发展体系、管理体系、教学体系和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要努力推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展、优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学校真正成为先进办学理念的实践基地、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先进生产力的培育基地、先进教育成果的研发基地。使学校不仅有大楼,更要有大师;不仅出文凭,更要出人才。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