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转变 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英)苏珊·格林菲尔德著;张璐译;杨宁,姜帆审校|(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思维转变 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作 者】(英)苏珊·格林菲尔德著;张璐译;杨宁,姜帆审校
【页 数】 274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111-65469-8
【价 格】69.00
【分 类】信息技术-影响-认知-研究
【参考文献】 (英)苏珊·格林菲尔德著;张璐译;杨宁,姜帆审校. 思维转变 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思维转变 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内容提要:

本书指出网络生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想象能力,并探讨在此趋势下,人类大脑的物理功能所发生的适应性改变,包括创造力、同理心、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改变。内容包括:思维转变:一个全球现象;前所未有的时代等。

《思维转变 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内容试读

M i n d c h园m@唐Q第1章

思维转变

一个全球现象

让我们进入一个在几十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世界,一个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世界。这个虚拟世界充斥着音像和速食信息,连接着互不相识的个体,即刻的体验如此生动逼真、令人着迷,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从那枯燥沉闷的现实中挣脱出来。这是一个充斥着各种事实和想法的世界,以至于我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或是衡量哪怕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于栖息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来说,这个虚拟世界正在变得比那个刺激我们的嗅觉、味觉、触觉的现实世界更加便捷和重要:在这个世界上,你会被群体意识的旋涡所裹挟,饱受焦虑的困扰,品尝胜利的喜悦。在这个平行世界,你可以一边跟随着真实世界的脚步,一边和另外的世界保持时空上的紧密联系。这种即将到来的转变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可能会活在这样的平行世界里,或许这就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话题。1为什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电子游戏机随处可见,这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自我认知,甚至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内心。2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我对这一现象深深着迷,并且想知道这种“屏幕导向”的生活方式会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思考与感知。我试着去探寻大脑这种具有可塑性的精妙器官,或许它正在对抗这个被称为“数字化野火”(digitalwildfire)的新现象。3

2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在这个发达的世界,30%的人有机会可以活到100岁。4感谢先进的生物医药学,我们可以预见到更长、更健康的生命;感谢电子科技,我们可以预测到,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我们从烦琐家务中解放的可能性。不同于过去种种非人性的、仍存于世的梦魇,我们不会认为挨饿、受冻、疼痛、恐惧是正常的事儿。因此不出所料,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人认为一切都好,那些电子科技没有那么来势汹汹,不过是我们目前生活方式核心中的一点小火苗。相应地,也就有了各式各样的安慰话来反驳那些保守思想,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或许有点夸张,甚至歇斯底里。

最初的假设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常识以确保不受网络文化对生活的侵蚀。当然,我们也能敏感、负责、自律地管理自己的上网时长,并且保证孩子不会沉溺其中。但是,这种认为所有人都是理智人类的论调,经不住历史的检验:什么时候常识战胜过那些简单有趣又好玩的诱惑呢?只要看看全球数亿人执着于自己的嗜好一吸烟,我们就会明白用常识对抗诱惑是站不住脚的。吸烟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数以千万计的死亡,假如这种趋势延续下去,甚至可能会导致十几亿人死亡。5

又有假设说,人类本性会起作用,前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因能指引我们做正确的事,而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然而这一说法本身,与人类大脑的极佳可适应性背道而驰,这种特性使我们比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占有更高的生态地位。互联网最开始是被科学家创造出来用以联络彼此的,这项发明衍生出各种论坛。一个人们可以上传照片和短评的信息集散地,大多数用户都是匿名发文并且不受任何限制。6这种自我表达的形式是一种我们可以适应的新环境,它所带来的结果和媒介本身一样极端。如果这是我们人类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如鱼得水的一个里程碑,那么电子科技会激发出人性中最坏的部分,而不是所谓“无害”那么简单。

还有一种论调试图打消人们对电子科技的担忧一数字产品爱好者自豪地说,他们在网络文化带来的愉悦和优势与现实生活之间保持着完美

第1章思维转变:一个全球现象3

的平衡。然而,心理学家在很多年前就已告诉我们,这样的主观推测是不可靠的,不能用来推测精神状态。7在任何情况下,个别人能在虚拟和现实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状态,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能获得类似经验和可靠判断。就算是那些认为自己一切都好的人,也常会承认在一些毫无防备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在Facebook上面浪费时间”,他们会对

Twitter“上瘾”,或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去阅读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英国优质媒体《独立报》(The Independent)的缩减版《i》报和BBC“90秒新闻追踪”都反映了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观众(不仅限于年轻人)的专注力有所减退,并且希望纸质媒体和广播媒体能够适应他们这

一点。

还有一种值得宽慰的说法,就是人们坚信下一代一切都会好起来,这要感谢家长们在必要的时候所采取的干预控制。然而不幸的是,这个想法看来毫无希望。简而言之,家长们经常抱怨,没办法控制子女的网络行为。有很多家长已经丧失信心,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迫使孩子离开屏幕,并且很难把他们拉回到现实世界里。

美国技术专家马克·普林斯基,把这些将人生观和能力建立在全自动设备和对数字科技的熟悉程度上的一群人称为“数字土著”。8相应地,普林斯基认为,“数字移民”就是那些已经学会使用科技,但就像获取人生的第二种语言一样,仍保留“口音”的一群人,因为这些人仍然有一只脚还停留在过去。难以想象的是,人们针对上述言论,对于自己属于哪个阵营,或这个区别是带来欣慰还是焦虑,都不会很在意。通常来讲,这个现象和年龄相关,尽管普林斯基自己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限。“数字土著”诞生在哪一天,谁都说不好: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计算机”这个词作为一个普通的术语出现时,或我们最迟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数字土著”出生后,网上读写文章、发送E-mail(起始于1993年)成为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4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重要的差别在于,除互联网、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的文化以外,“数

字土著”对生活一无所知。他们从当地传统和等级权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作为这个世界的自治公民,把基于屏幕的活动与服务个性化,并且借助全球社交互联网和信息资源与人合作,并为之做出贡献。

像英国裔美国作家安德鲁·金这样的权威人士,对“数字土著”的看法要悲观得多:

MySpace和Facebook所营造的是一种年轻人自恋的数字文化;类似Wikipedia这样开放性的知识分享网站,正在动摇课堂中教师的权威;与YouTube一同成长的一代人,相比于了解世界,更乐于展示自

己;匿名博客的嘈杂论点和用户生成的内容,使得当今年轻人很难听到真正专家的声音。9

再说,也许“数字土著”压根儿不存在。来自伦敦教育学院的尼尔·赛尔温认为,当下的这一代人事实上和前人没有分别:年轻人并非天生拥有史无前例的超级大脑。1更准确地说,年轻人在用一种间歇、被动、个体化、平凡的方式使用电子技术,而不是像狂热的博客世界和热情的网络文化的拥护者所描述的那么可怕。

暂且不管数字时代是否已演化成一个全新的超级时代,或还只是普通人更好地适应屏幕生活的时代而已,我只想说,就目前而言,家长们更像

是“数字移民”,而他们的孩子更像是“数字土著”。前者仍然在成年阶段学习庞杂的电子科技知识,而后者却除此之外一无所知。这种文化分歧常

使家长不知如何处理他们所察觉的问题,比如孩子过度上网的问题。另外,或许孩子会因为那些在家长看来不合时宜的、与当今生活脱节的观点,而被家长粗暴地误解。

第1章思维转变:一个全球现象5

虽然报告和研究结果都把注意力放在下一代身上,而我所关心的远远超过“数字土著”这个范畴。随着电子设备和应用更加智能化,代沟越来越明显。那么这究竟会在每一代人身上,或者他们之间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2011年的《虚拟人生》报告中,英国儿童慈善机构Kidscape的研究人员对2000多名11~18岁的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了测试。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说,他们在网上表现得和平时生活中不太一样,而且称他们在网上

更强大、更自信。一个孩子解释道:“在网上,你更容易变成自己想要变成的人,因为没人知道是你,如果不喜欢,离开就是了。游戏就结束了。”另

一个孩子同意这个观点,称:“你可以在网上无所不言,可以和那些平时不会接触的人聊天,也可以编辑照片让自己看上去更好看。这就像是你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些发现证明,孩子们把网络世界视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可以尝试一些不会在现实世界里展现的事。他们似乎无法理解网络行为可能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1在网上,他们转换到另外一种身份是如此便捷,而且该行为也不一定会产生不利后果。这种经验在孩子的现实成长过程中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这让他们开始怀疑,哪个才是更好的世界。然而事实上,大脑并非天生就能有效地与屏幕科技互动,而是进化到能对外界做出高度敏感

的反应。数字环境在年轻化的群体当中变得越来越普遍。最近美国费雪玩具公司推出了一款装有Pad支架的幼儿便盆,2可能是想要完全改变婴儿的生活方式,使婴儿会待很久的便盆也被屏幕所控制。3

这就是为什么数字技术的影响会这么重要。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行业

领袖,还是精明的企业家,都常在公司活动的茶歇时间抽空来找我,卸下职业的面具,然后开始垂头丧气地讲述他们那些痴迷于电脑的孩子。这些焦虑并未得到疏导,那么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让这些困惑的家长聚集起

6思维转变: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如何影响大脑认知

来,以一种正式且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分享他们的经验呢?然而此时此刻,没有。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关于儿童及青少年的研究;遗憾的是,关于成年人的研究却少得可怜,也许是因为他们作为一个团体,和志愿者学生或一帮被困在教室里的孩子们比起来,没那么有凝聚力,也没那么容易辨认。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要把这些研究视为自助的育儿指南,而应该将它们视为社会整体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有一些论调,被用来打消人们对数字文化的担忧,即只要监管到位,我们就能应付过去。我们常从专业政策制定者或是政府官员那里听到

类似的说法:“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值得担心。如果有,或者有发生的可能,所有合理的检查或制衡都会一步到位。当下,只要我们足够明智、足够均衡地使用网络,就可以尽情享受网络生活带来的乐趣。科技在很大

程度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无法想象的机遇,当然这些机遇不会因人们时刻警惕其潜在的消极影响而被抵消。”14“适度”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是人们对科技的使用不一定会适度。美国的年轻人平均每周有超过53个小时用在娱乐媒体上。15如果考虑媒体的多任务处理,以及个人同时使用多种媒体的情况,年轻人平均每天要花大约11个小时在娱乐媒体上,这实在不算“适度”。

把监管视为解决问题的办法,难点在于它总是反应性的。监管程序只能对那些新事物、新发现、新现象做出反应,然后再肃清弊端,例如针对垃圾食品、空气污染做出反应,或对性诱惑、极端暴力的事件做出反应。有问题才有监管:政客或公职人员总是对预测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花的是纳税人和捐赠人的钱,要把注意力放在值得推敲的事情上。然而,针对眼下来自网络世界的危险,需要更多的指导方针或法律来设想科技可以被应用的范围,但从长远来看,目前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需要长期的想象和大胆的猜测,而这些品质往往是一般公务员和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