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信息搜索利用》马武仙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济与管理信息搜索利用》

【作 者】马武仙主编
【页 数】 296
【出版社】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08
【ISBN号】7-5416-2229-X
【价 格】20.00
【分 类】经济管理(学科: 情报检索) 经济管理 情报检索
【参考文献】 马武仙主编. 经济与管理信息搜索利用.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08.

《经济与管理信息搜索利用》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包括:信息、知识与情报;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检索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经济与管理信息网络搜索;经济与管理信息纸制资源(文献)及其检索;经济与管理信息其他来源及其搜索;经济与管理信息网络搜索范例等。

《经济与管理信息搜索利用》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章绪论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动力所在。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逐渐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一朝充电,终身放电”的传统教育,纷纷投身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浪潮里,如饥似渴地摄取各自所需的知识营养。然而,在人类知识的海洋里,特别是在以日益发达的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社会里,获取什么、如何获取成了一个人能否创新的分水岭。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信息社会如鱼得水般自在生存的保证。

第一节知识经济与知识创剑新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从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日益增强,知识已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产品的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企业的成长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增强,都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

一、知识经济概念内涵的演变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最早正式使用是由联合国有关机构提出的。I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一词,并定义为:知识经济“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1997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r-to)在报告中正式采用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知识经济”说法。

其实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和研究并非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早在1912年,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

1961年,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提出“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的概念。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并指出:“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而且,他把信息经济视为“下一代经济”。

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超工业社会”的

2

经济与管理信息搜索利用

概念,在《权力转移》里又指出:“随着西方社会跨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发向知识”。

1985年,界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概念。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

1994年,C·温斯洛和W·布拉马在《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

中,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较完整的论述。由此可见,从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过程,但都离不开信息和知识这两个要素。知识经济的提出正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的不断认知而确立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知识经济的概念确定为:知识经济是世界进入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科技高新化的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又是一个新的时代。说知识经济是一个时代,是就全球范围而言。少数先进国家的知识经济形态率先成为其经济主导,标志着世界进人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其自身特征和时代特征都是十分明显的。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具有与其不同的特征:

(1)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形成一体化。人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构成了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和设施。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将由过去的分开状态向一体化转变,从而对人类的经济体制、社会构成及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2)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对“知识价值”将失去效用。知识的“价值”将根据商品和服务中所含的知识含量来决定,而不会因生产成本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与生产成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知识的价值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主要标尺。

(3)对信息的认知程度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对企业的要求已经突破了过去的上规模、大投入的认知。而是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工作组织、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均适应社会信息化和市场化的需求。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成为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4)人员中素质要求已从过去的单一的简单劳动力转变为智力型综合人才的要求。从管理者到技术人员,再到一般人员,对其智力的要求已普遍提高,智力密集型劳动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力量。

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

(1)知识经济时代进一步加强了科技研究和科学创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就是金钱,知识以不同的形式来创造未来,它可以转化为有效的市场营销、企业策划、服务方式和生产流程。知识成了企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了企业间竞争和较量的主要因素。

第一章绪论

3

(2)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更加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互联网的运行,使世界信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流通、消费服务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各业广泛渗透的巨大影响,使信息技术成为加速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强劲推动力,使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资金流通自动化、消费服务自动化等得以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深刻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自然地理位置变“短”了,地球也变“小”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了变化,国际交流和贸易成为日常的事务工作。信息和通讯技术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地位日趋突出。

(3)人员的高素质和高水平的综合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都是以知识为发展基础,以知识为增长驱动力。具有良好知识素质和较高综合能力的劳动力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和产业的高技术含量的增加,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发展,全球企业日益依靠人才的战略日趋突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作用、知识的作用将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并且预示着知识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人才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成为了世界产业日益重视的知识经济资源。

(4)社会服务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知识经济进程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仅从国际贸易来看,1975年,服务业在世界贸易中占1/4。到1993年已增到1/3以上。可见知识经济越明显,服务业的地位越突出。

(5)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资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体力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逐渐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能源、资源、资本的作用相对降低,人的智力、创造性成果的价值相对提高。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资源是智力,最大的财富是智慧。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的社会特征和自身的发展特征将给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将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深刻、最广泛的转变,人类文明将面对一个全新的未来。

三、知识创新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Knowledge Innovation),知识创新决定知识经济,没有知识创新,就没有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换言之,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创新使得知识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知识经济成为有水之源。知识作为要素的核心之一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

(一)知识创新的涵义

何谓知识创新呢?简单地说,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

经济与管理信息搜索利用

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包括两层涵义:一是知识,二是创新。

1.知识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定义为“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一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①知道是什么(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②知道为什么(Know-Why):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③知道怎么做(K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④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按照知识的获取和传递的难易程度,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四类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在四种类型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报刊、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换言之,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并容易以硬性数据、科学公式、编码程序或普适原理的形式传播和共享的知识。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也就是说,隐性知识是高度专有的、难以规范化的、由形象概念、理念、信念和知觉组成的、深藏于人的意识之中的知识,它需要通过人们的相互交流、对数据库和知识库的挖掘、对分散的知识进行集成,才能产生出新的知识。无论对知识如何分类,在有关知识的涵义的理解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即知识相对于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具体的实践活动,它不具有时空特性,而具体事物或具体实践活动是存在各自的客观的发展时空序列。因此,从这种意义讲,知识接近于思维、意识。但是,知识又没有脱离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和实践活动,它是有关它们的本质规律的把握。一方面,它可能为人类的思维所“编码”,并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被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只能以人类未能“破译”(这只是相对于人类发展的一定时期)的“密码”的形式沉淀于人们的“习惯”之中(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习”或“仿”等方式为人们所掌握,并潜移默化于人们的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之中。因而,从这层意义上理解,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维、意识。

2.创新

创新意味着突破、象征着变革、标志着进步,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地创新中求得发展的。创新和创造属于同等序列的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主体目的性,无论是创新还是创造,首先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改造,都反映着主体(具体的人)的性质和内容。二是首创性、超常性和求新性,它们

第一章绪论

5

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做的新的拓展。三是社会进步性,两者都追求一定的价值效益。创新和创造又有不同之处。首先,创新强调理论、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变革,更侧重于从理论层面上对应于“守旧”;创造则注重去考察人的活动的结果的新异性,更强调从具体实践活动或行为的层面上突出事物的“前所未有”。其次,创造既体现于思维活动又体现于具体的实践活动。思维领域中的创造可以借助于概念、推理、判断等手段,也可以通过怀疑、想像、灵感等形式,直接去推动理论的变革,知识的更新。但是,最终的科学性仍有待实践的检验。在这层意义上,创造就是创新。具体实践中的创造,主要是指变革在活动、行为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等,并通过物化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或产品去考察其科学性。这些技术、手段上实现的新的突破,其中一部分可以借助归纳、综合等方法上升为“编码知识”。而另一部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不可“编码”的“隐知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创造与创新之间,创造是基础,创新有赖于创造,须通过创造才能实现。

基于对知识与创新概念的考察分析,我们认为,所谓知识创新,就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创造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求得既有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的革新或突破,以指导人们的行为或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具体的实践活动)。换言之,知识创新就是指通过实践,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进行新推理,解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人做(Who)、何时做(When)、何处做(Where)、如何做(How)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自然的全部、社会的全部和人类思维的全部。应该说,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动力”。

(二)知识创新的特征

既然知识创新是通过特定的认识活动一主要指实验性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和经验性的实践活动一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创新既涉及到提出新的判断或总结,也涉及到对旧的判断或总结的新认识和新提法。显然,其基本特征,根据美国学者德伯拉·艾弥顿(Debra M.Amidon Rogers)的观点,知识创新具有不同于其他创新活动的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创新价值体系(而不是价值链)一价值链的思想是线性的和静态的。创新价值体系是动态的,展现了成功创新所需要的所有相互依赖关系。

(2)战略商业网络(而不是战略商业单位)一战略商业单位的管理倾向于建立各自的知识储备。而战略商业网络鼓励创新过程中知识在合作者、客户、供应商、科研机构和竞争者之间的流动。

(3)合作利益(而不是竞争利益)一竞争战略产生输赢结局,一方市场份额的扩大必然以另一方市场份额的减少为代价。而合作战略鼓励通过合作关系建立双赢环境,使知识得到发展,竞争双方都有利可图。

(4)消费者潜在需求(而不仅仅是当前需求)一满足市场当前需求是企业生存之本,着重于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则有助于发掘未来的市场需求,挖掘发展的新源泉以赢得未来的成功。

经济与管理信息搜索利用

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经济时代所有创新活动的共同实质。知识创新强调创新是来自未来的竞争要求,创造新思想并转化为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发展潜力的商品,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创新的核心,促进和管理知识的流动是竞争的关键。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推动知识的应用和扩散,是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职责之一。

(三)知识创新与信息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创新的技术起点。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信息高速公路”和遍及全球的Internet,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降低了信息和知识的成本,加快了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促进了信息和知识在生产、科研和服务领域的应用。

知识创新是通过信息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来实现其价值的。不同层次的信息传播和利用将产生不同的作用。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小体现在人们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四)知识创新与知识基础设施建设

知识基础设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社会知识网络。它将机构与机构、机构与人员、人员与人员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在这个网络中的协同和互动,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和应用所需求的知识,它的任务是倍增、传播和拓展知识,它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支撑。建立知识基础设施,能够加快知识积累。信息基础设施是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而图书馆又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在于利用通讯和计算机技术形成能够交互操作,易于大众参与的网络,保障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图书馆将在知识创新中发挥加快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作用。

第二节终身学习

一、终身学习思想溯源

终身学习的思想,古今中外早已有之。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哲学思想中,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古老哲学中就已经出现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一些教育家的思想中已蕴涵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思想家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他的“学而不厌”的思想已千古流传,成为后人学子的座右铭。庄子所述的“吾生有涯,学也无涯”,也深刻地指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方国家,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学习的论述。柏拉图认为,一个人要想学得一些知识,就要做到使心灵真正转向善的理念,获得实在的知识;若不经过漫长而艰巨的训练和“严格科学的方式忍苦地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