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机器人一起进化》〔加拿大〕泰里·法沃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和机器人一起进化》

【作 者】〔加拿大〕泰里·法沃罗
【丛书名】未读·探索家
【页 数】 230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11
【ISBN号】978-7-5576-7195-2
【价 格】68.00
【分 类】机器人-普及读物
【参考文献】 〔加拿大〕泰里·法沃罗.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机器人的科普图书。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写起,阿西莫夫的小说让机器人成为了科幻文化的一个符号。经过了五六十年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越发成熟,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已经融入人类社会。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迎来飞跃,有科学家推测,到了2050年,机器人有可能真正成为人类的伴侣。作者将这一百年间,机器人从概念到现实的发展娓娓道来,为我们呈现了一本丰富、生动,令人思考的机器人全景之书。

《和机器人一起进化》内容试读

引言

为什么要写机器人

从前,他们许诺给我们月亮…

后来我们长大了,懂得核弹可以毁灭地球,但是我们也能够逃到别的星球上

去。我们有时如偏执狂般疑神疑鬼,有时又对进步信心猛增,类似于我们时不时激情

亢奋一下,把头发高高扎起去参加特百惠派对'。我们就是这样一边在脑袋里玩跷跷

板,一边期待着一个或许永远都不会到来的未来,至少不是《明日的世界》(World of

Tomorrow)2里那个别人兜售给我们的未来。

关于未来,我们同时做着两个截然相反的梦一一个十分暗黑,充满末日景象;

另一个却闪闪发光,令人愉快,有如刚刚清洗过的亚麻地板。而潜伏在这两个梦境阴

影中的,乃是一个已在人类的想象中存在了数个世纪之久,终于在原子时代到来之际

显露真身的创造物:机器人。

我们曾经期待机器人成为我们的伙伴和守护者。它们永不疲倦、可信可靠、坚不

可摧:它们会比我们人类更聪明、更强大,却不会有人类那种已将地球推至毁灭边缘

的侵略性。有朝一日,它们会像《杰森一家》(The Jetsons)里那个满嘴俏皮话的机器女佣罗西一样,为我们整理房间;或者如《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里威尔·罗宾逊

的机器人那般,与我们携手探索其他星球。

时光流逝,原子弹并没有从天上落下来一至少没落在我们头上;月球殖民计划

1特百患派对(Tupperware--partying),销售员(通常是家庭妇女)在家中举办的小型直销派对,参加者也多为女性。这种聚会始于20世纪50年代,开启了直销(或称“体验式管销”)模式,并风靡至今,对美国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广泛用于称呼类似的家庭直销派对。此为译者注,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译者注。2又译作《今夕何夕》,一部讲述近未来人类生活的系列动画作品。一编者注

2和机器人一起进化

也未能付诸实施。我们终于感到腻烦了,“明日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叫人难过的梦境,活像世博会场馆在废弃之后变成破败生锈的游乐场。

尽管住到月亮上去是没指望了,机器人却在对我们招手。如今,我们正在成为第

一代有幸亲手将汽车钥匙交给机器人,让它们变成地球新成员的人。用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中嗜杀成性的人工智能“哈尔”(HL9000)的话来说,这是我们应当“冷

静地坐下来,吃一片镇静剂,好好把事情想清楚”的时候了。

借用《星际迷航》里“老骨头”伦纳德·麦考伊的说法:我是个作家,不是个“机器人专家”。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一直是个市场营销文案写手、生活时尚记者、幽默作家、小说家兼博客写手。那么,你或许会问:为什么我会选择写这样一本书呢?为什么我

想要探讨我们这一代人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关系呢?

我有我的理由。实际上,我有足足七个理由。

第1个理由:我爱我的老爸,而他热爱机器人。整个家庭中,唯有我数学最差,这一点曾让老爸深感困扰。老爸是一名电工技师、业余发明家,而老妈在结婚成家、

生儿育女之前当过会计。老妈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她能在脑子里累加整栏的数字,这

足以让她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员,就像布莱切利园里那些为打败希特勒做出贡献的

女密码破译员。我的姐姐罗斯玛丽和乔安娜的数学和物理成绩均十分优异。罗斯玛

丽是老大,她的丈夫罗杰曾是神学院学生,后来放弃神职转而投身研究纯数学,并

在1967年成为BM的软件开发员。我的哥哥里克曾经想当宇航员,不过他学了工

业工程。他于20世纪90年代去硅谷工作,专事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电话系统。而我呢?

我最后成了一个广告文案写手,为科技行业提供服务。我服务过的客户有BM、苹果、

早期的蜂窝电话公司和网上银行等,不一而足。我曾为IBM PCir'写过文案,对此我

怀有一种暖昧的荣耀感—那是科技行业有史以来最惨的营销失败案例之一。

我和这些客户相处得挺舒服,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全都穿着白衬衫,口袋里插

1即BM PC junior,BM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一款面向家庭和学校市场的低端个人电脑产品。出于种种原因,该产品销量不佳,被视作个人电脑史上的典型商业失败案例。一编者注

引言为什么要写机器人3

着护笔袋,有股熟悉的极客范儿。我在一个意大利家庭里长大,这个大家庭活力四

射,对所有科技类事物充满热爱。我们家在晚餐临近尾声时通常是这样的:大家围绕

餐桌而坐,一瓶接一瓶地喝着老爸自酿的葡萄酒,高谈阔论。话题总离不开登月、汽

车、计算机,特别是机器人。这是因为老爸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年是和第一台工业机

器人一“尤尼梅特”(UNIMATE)并肩共事的,这还启发了他自己在家制造机器人。

如此这般,尽管我本人既没成为科学家,也没当上工程师,但我长大成人的整个过程,

始终伴随着那种令他们激情燃烧的、独特的创造精神。

第2个理由:机器人深植于我的大众文化基因。我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小机》

(Robbie)中的小格洛丽亚。《小机》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集《我,机器人》

里的第一篇。小格洛丽亚喜欢和她的机器人男保姆罗比玩捉迷藏,她的母亲却把罗比

赶去工厂做苦工。最后,罗比拯救了格洛丽亚的生命,因善良而变成了一个接近真人

的男孩,恰似一个机械版的皮诺曹。这个故事似乎想告诉我们,机器人比人类还要有

人情味一它们就像我们的异父或异母兄弟,但比我们更聪明、更理智,而且心地无私,

如同每个北美郊居家庭都想抚养的那种完美小孩。机器人不会变成少年犯,也不会染

上毒瘾或者被关进叛逆女孩管教所。“阿西莫夫的孩子们”与大多数真人小孩不同,它

们从来不让父母失望。

20世纪60年代,我沉浸在《迷失太空》和《我的活玩偶》(My Living Doll)这类

以机器人为主角的电视剧中。我跟每个书呆子气十足的同龄小孩一样,从不错过任何

一集《星际迷航》,并且无可救药地迷恋斯波克。斯波克是什么?不正是下一代星际迷

们追捧的机器人和生化人一百科中尉和“九之七”—的样板吗?当年NBC宣布停

播《星际迷航》的时候,我还参加了写愤怒信的人们发起的反对活动。我们最终争取

到让这部剧在电视上多活了一年,直到詹姆斯·T.柯克船长被迫转行,成了人造奶油

的广告代言人。

1968年,姐姐们带我去看了《2001:太空漫游》。在电影里,我见到了自阿西莫夫

的创想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机器人形象一哈尔,一个与人类伙伴一起飞向木星的人工

4和机器人一起进化

智能。但是,哈尔谋杀了宇航员。它还会唱《黛西·贝尔》(Daisy Bell)'。那时我只有

11岁,无法理解哈尔为什么拒绝为宇航员戴夫打开太空舱的门,为什么戴夫穿过迷幻

的宇宙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胎儿般的“星孩”(star child)。这种象征手法对我来说太深奥

了。虽然连电影都没看懂,但我自那之后确确实实开始攒钱了,因为我想给自己买一

套冬日白少女装,类似《西尔斯目录》2里的未来派空姐连体衣。

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比以往更酷的机器人通过电影、电视和书本走进了我的

生活。《宇宙静悄悄》《星球大战》《银河系漫游指南》《异形》《银翼杀手》,所有这些

作品都在阿西莫夫设想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形象更新奇、通常更邪恶、偶尔更可爱的

机器人;而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斯蒂芬·金和阿瑟·C.克拉克则创造出了平行世

界,在那里人类和机器人勉强休战,共同生存。到了IBM PC和苹果Macintosh如海啸

般扫荡全球,把某些工作岗位直接消灭掉的时候(还记得“排字工”吗?),与我同龄

的年轻人已经做好了迎接这一切的准备:我们早已看见未来在眼前晃来晃去,一如《银

翼杀手》里的哈里森·福特用他脱白的手指吊挂在外墙上摇摇欲坠,而复制人鲁特格

尔·哈尔手握一只白鸽,满怀诗意地追忆了在猎户座边缘被击中的攻击舰艇后,瘫坐

在地,按编好的程序死去。科技即未来一要么顺应,要么死亡。于是,我们这一代

人选择顺应它。即使今生开不上能飞的小汽车,也用不上喷气背包,台式计算机和互

联网已经足以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神奇王国”一只要我们不先把这个古

老的地球炸为齑粉,或者将之毒害成一颗死星球。

我们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什么大事发生。在这样的心态中长大的我们,如今正亲眼

见证那些在我们童年时代的流行文化里大行其道的机器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从物联

网到自动化厨房,到具备人工智能、能跟你叨叨枕边蜜语的玩偶,到护理老、弱、病、

1英国音乐家哈利·戴克于1892年创作的歌曲。1961年,电脑音乐大师麦克斯·马修斯在BM704上成功制

作出世界上第一首由电脑模拟人声演唱的歌曲,这首歌就是《黛西·贝尔》。当时,阿瑟·C克拉克也在场见

证了这首歌的诞生。此后,一些公司和研究所在从事相关开发的时候都会选择《黛西·贝尔》进行调试。

2《西尔斯目录》(Sears Catalogue),美国著名百货公司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简称西尔斯)的产品邮购目录西尔斯公司于1884年开始零售产品的邮胸业务,此后发展为美国乃至世界零售业的巨头,曾经影响了好几代美国人的生活。

引言为什么要写机器人5

残者的类人机器人,再到亚马逊推出的“预期发货”系统一在我们自己还没想好要

买什么之前,它就已经把货品发给我们了。这是不是太酷了,或者说太可怕了?

第3个理由:我们这代人见证了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全过程。我属于在“婴儿潮”

后期出生的所渭“琼斯一代”1。我们这代人实在很不幸:正夹在第一波“婴儿潮”和“X

世代”2之间一前面那一代人积极进取又充满理想主义,后面那个世代虽然幻想破灭,但是更酷。而1954一1962年出生的我们,不仅没能赶上“嬉皮友爱大聚会”,还恰好赶上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能源危机和经济萧条。我们是这样一代人:始终渴望像

哥哥姐姐们一样成功,却从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如今我们又被贴上了“数字移民”的标签,用来把我们跟儿孙辈区分开来,毕竟他们是“数字原住民”,一生下来手里就抓着触摸屏。“移民”一词表明我们在科技上

纯属新手,不得不奋力适应这个已宛如外星球的世界一我们连这个世界的语言都说

得不大顺溜。

非但如此,我们还一直在被科技塑造着。我们是第一批“电视机保姆”、合成音乐、

人造食品的同谋共犯,大气核试验残留物也嵌在我们的乳牙中间。要给我们贴标签的

话,“数字失忆症患者”可能更合适。我们仿佛在一艘快速航行的科技巨轮的滚动式甲

板上度过一生,在身后抛下一长串机械废品一电视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摄像机、

八轨道磁带、盒带录像机、CD播放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还有最初那种砖头

般的蜂窝手机。它们随着波浪起伏,然后下沉。我们在丢弃老旧装置的同时,只顾继

续奔向下一轮技术革新,忘记了我们也有过别样的生活方式。我写这本书的一部分动机,

即是想对我们一生所经历的这梦幻般的航程进行一番回顾与反思。

1“琼斯一代”(Generation Jones,指1954一1965年出生的美国人。“琼斯”具有“渴望”的含义,在美国俗

语中还有“染上毒瘾”之意。“琼斯一代”在美国教育部实施的全国教育进步评价(NAEP)和美国高考(SAT)

中创下了历史最低分,因此也被称为“愚蠢的一代”。不过,随着以奥巴马为首的Generation Jones精英掌控华盛顿政坛,这一代人已不再受歧视。

2“X世代”"(Generation X),指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代人。这代人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衰退中长大,又经历了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在成家立业之际,他们还要面对全球性

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在美国,步入中年的“X世代”前有“婴儿潮”挡道,后有“Y世代”强势冲击,在生

活和工作中夹在两代人中间,处境尴尬,不少“X世代”因此满腹牢骚、焦骤不安。

6和机器人一起进化

第4个理由:在变成数字化机电产品之前,机器人早已是艺术作品里的形象了。

机器人并非科技研究的产物,比如电灯泡或电报,它们本是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制

作人作品里会思考的机器。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从这些作品中获得灵感,将

影视书本里的形象召唤出来变为现实,这才有了机器人。即使在今天,获提名进入卡

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名人堂的机器人仍有一半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角色,包括《星球

大战》中的2-D2,迪土尼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里压缩垃圾的机器人“瓦力”,当

然更不能少了《2001:太空漫游》里的“哈尔”。

计算语言学研究的开启

1968年夏天,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把《2001:太

空漫游》一口气看了六遍。受到这部电影的启发,他对朋友宣布,将以制造出自

己的“哈尔”为毕生使命。后来,卡普兰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成为人工智

能领域的先驱,专门研究如何使用英语自如地与计算机沟通一既是宇航员鲍曼

和普尔同“哈尔”交谈的方式,也是我们所有人向Sii询问“距离最近的马来西亚

希腊混合风味的潮人餐厅在哪里”的那种方式。

第5个理由:我们应该谈谈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而不是

被耸动的标题和天花乱坠的广告所愚弄。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一直在致力于设计能

移动、学习和做决定的自主机器人,开始时间比我们这些不是科学家的人所了解的要

早得多。1970年,斯坦福大学就开发出了第一台能行走和视物的机器人1,此时距《星

际迷航》在我的抗议声中落幕仅仅过去一年,比R2-D2和C-3P0在《星球大战》中登

场早了整整七年。甚至连自动驾驶汽车也不是什么新点子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自动驾驶的机动车就已经在研发当中了,这是水星-双子座-阿波罗(Mercury-

1这里作者指的是后文提到的“夏凯”机器人。一编者注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