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佳中医临证探微》周毅平|(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罗永佳中医临证探微》

【作 者】周毅平
【页 数】 160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21.06
【ISBN号】978-7-5189-7976-9
【分 类】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周毅平. 罗永佳中医临证探微.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罗永佳中医临证探微》内容提要:

本书对广东省著名中医罗永佳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加以总结。通过理论分析与医案整理记录,挖掘罗教授在治疗脉管炎、不孕不育、腰腿痛、糖尿病足及更年期疾病等现代常见病的中医诊治经验,探索罗教授的中医“辨病、分期”诊治规律和岭南药物用药经验,为传承老中医学术思

《罗永佳中医临证探微》内容试读

第一章

名医传记

罗永佳教授,主任中医师。1938年生,1965年9月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原广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专职副所长。先后于香港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学会顾问。广东省第七、第八、第九届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救危解困,彰显仁心

他是人们至今仍亲切称呼的“罗院长”,虽已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80多岁高龄的他仍坚持给病患看病,待人亲切,说话温和,学而不倦,笔耕不辍。让我们走近出身于中医世家的“广东省名中医”罗永佳教授,探寻一位名老中医师的从医之路。

罗永佳出身于中医世家,外祖父是当年著名的骨科医师何竹林,创办的南粤伤科流派至今有近百年历史。父亲罗广荫是“广州市名老中医”,精研风湿肿痛诸症,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足跟痛等症经验甚丰。姐姐罗笑容是广东省中医院的儿科老主任,也是“广东省名中医”,妹妹也是中医师。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罗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中医熏陶。1959年,罗老就读于广州中医学院,既家学渊源又经过六年的学院学习,从此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1965年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广州市中医医院工作。

罗永佳中医临证探微

参加工作初期,他先后在内科和急诊室工作。当时急诊室患者多,医生少,两个急诊医生不但要负责24小时轮值,还要承担各科患者的首诊任务。时任急诊室负责人的他,眼见患者看病难和老弱患者来医院不方便,他提出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凡遇下班时间来诊者,来者不拒;二是为医院周边的老弱行动不便者带头开设“家庭病床”。当时尚处于“文革”时期,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罗老这一创举,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时至今日人们对这段历史仍赞誉有加。当年农村缺医少药,医院本没有承担急救出诊责任,但他却主动向上级要求承担急诊出车任务,甘愿“自讨苦吃”。

1993年3月5日,在中午休班的时候,某小学接二连三地有学生因腹痛、呕吐前来急诊,时任院长的罗老敏锐地意识到可能是食物中毒!他当即果断地做出一系列决定:“凡送来急诊的学生一律无须挂号,直送病房;通知电梯工守候在电梯门口,确保患者通道畅行无阻;通知话务员及时将情况上报并要保证线路畅通;主动与学校联系,派救护车分批将患病学生接回医院救治;通知正在医院休班的医护、行政、后勤人员、实习生到儿科病房集中协助急救和待命,以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先后共收治了食物中毒的小学生108名(其中2人休克),经过4个昼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全部转危为安,受到上级嘉奖。

二、超越自我,永不停步

罗老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其经历变迁之多,也许是同行中少有的。先后辗转于内科、急诊科、脉管炎科,继而被调到中医中药研究所搞科研,后被调回医院任副院长,主管过行政后勤,最后荣升院长,退休后受聘到香港任教。角色的转换,并没有挫减他前进的步伐,反而将每一次岗位的变动视作新的起点,作为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动力。强烈的上进心使其养成干一行、爱一行、做好一行的良好品格。

1972年初,由于临床研究和管理上的需要,罗老从急诊室被调入到新建立的脉管炎科当主任。面对陌生的专业,他决心从头学起。他不但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脉管炎病的规律,并与全科同事一起在继承凌兆熙老主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和反复实践,总结出一整套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内治和手术结合、外治采用“蚕食”与“鲸吞”结合的“三结合疗法”,并攻克了顽症难点,为无数患者免除了因截肢而致残的痛苦,受到国内外患者的好评,使得脉管炎病区成为全国乃至海外知名的病区。还研制出治疗脉管炎的药剂“脉复生”,中外驰名,誉满海内外!

脉管炎患者最痛苦在于患肢的剧痛,有道是“十指痛归心”。患者因忍受不了痛楚,有主动要求截肢甚至想自杀。有一次到某医院参观,获知他们为给

2

第一章名医传记

患者止痛,一个晚上全病区使用哌替啶最多竟可达90次之多!严峻的现实促使他下决心要解决这一“拦路虎”。他与同事们不懈地努力探索,观察到脉管炎的疼痛分别为缺血性、坏死性、感染性、积淤积腐性和物理性等原因引起,从而总结出一套止痛的对因、对症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经验写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疼痛原因及其处理》的专论与全国同行交流。

他作为全国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从专科建设、临床及药理研究等方面提出见解,并撰写了《周围血管疾病研究工作的构想》在全国专业学术大会上宣读,有近10个医学杂志要求刊登。由于在脉管炎病的治疗研究上取得了成效,该科在1978年荣获了第一个“全国科学大会奖”的殊荣,并出席了全国卫生科学大会。罗老亦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是截至目前广州市属中医界在全国性学术委员会中获任的最高职位和荣誉。

1986年罗老调任为专职副所长,由他一人负责重建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在人员设备均无的情况下,白手兴家。从招聘人员及购置基本设备开始,组织科技人员研制出了“清补凉”饮料配制工艺。又根据中医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特色,成功研制出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九种中药浓缩袋泡剂系列产品,获广州市优秀制剂奖,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当时中药制剂改革开创出了新路子。

罗老的中医学识受到香港医疗机构的青睐,在退休后受聘到香港的大学从事教学和学术交流,承担了“中医学基础”和“中医食疗学”教学工作。他从实用性和易读性出发,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撰写了《方剂教学的逆叙法》一文,刊登于广州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探索》期刊内,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写出《试谈中医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的比较与互参》一文在香港学术会议上宣读。

三、担当重任,从专才到通才

罗老先后从事过临床、科研、教学、行政管理等工作,涉足过医院多个部门,学习和掌握了多方面知识,为履行院长职务积累了经验,成为一名专家型的管理人才,顺应了“机会从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句名言。

他认为,要当好院长,除了有能力之外,还要具有人格魅力。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干实事。要善于发现群众的闪光点。要有担当,要豁达、大度,才能获得职工支持,同心协力做好工作。

曾任院长的罗老认为,中医院的建立主要是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中医特色专科服务。同时作为医疗机构,需要承担相应的预防、医疗、高等教学、科研和急救任务。如果仅具备单一性的中医诊疗技能,会造成学科知识面狭窄,技术水平不全面,应急、抢救能力不高,科研人才缺乏的局面。最终无法满足社

3

罗永佳中医临证探微

会和群众的需求。作为省、市级中医院必须学科齐全,诊疗水平较高,中西医结合功能较强,办成具备中医特色以至中国特色的中医医院。

从医院发展方向来看,中医院要做到“既要有特色,更要有创新”,就开设了骨伤、针灸、痔疮、按摩…对科室而言,可称为传统“特色”科室了,如只是停留在前人经验的袭用,只能达到一般性疾病的水平,无创新的话,中医可能谈不上发展。要创新,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可选择非均衡性发展,先从

一两个学科重点研究或选择性地攻克目前医学上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建专病专科是一个有效途径。在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中,既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传统中医理论,又要突破“以经解经”的论述方式,以传统的东西为起点而不要以传统的东西为终点。也可以中西医结合,如我院的脉管炎专科就在继承传统治疗脱疽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包括治疗各种“周围血管病”及“三结合”的创新疗法,经30多年承前继后和发展,虽然老一辈已经全部退下了,但疗法至今仍历久不衰。

四、崇尚医德,身体力行

罗老认为,医疗工作是一种救死扶伤的职业,除了具有治疗技术外,还有医德医风的要求,技术也许有价,但良好的医德医风是珍贵的无价之宝。我们的工作是维护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患者住入我们医院,是把生命的安危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赖,所以我们需要具备精湛的技术、高度负责的精神、良好的医德医风,充分倾注热忱才能力挽沉疴转危为安。这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他经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好工作”。他对待患者的态度和蔼、认真,不管是初诊还是复诊,无论患者贫穷富贵、老幼残疾,他总是一视同仁,都能细心诊断,对于病患的各种检查报告也是仔细查看,立法、处方,慎重而处,甚至连饮食起居,亦不厌其烦,谆谆指导患者。早上门诊看到中午一、两点,为了“不浪费”时间,宁可不喝水,避免去小便。每天超负荷的工作,罗老都心无旁骛。外科病症比较特殊,像糖尿病足、脉管炎等有创面的疾病,局部创面的流脓、恶臭,有的患者自己都受不了,但罗老不怕脏和累,亲力亲为,认真细致的检查,就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叮嘱,使病患对自己疾病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为其舒缓焦虑,深得患者的信任。罗老的敬业和乐业精神使得他与患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他最认可的两句话是“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罗老退休十多年仍返聘坐诊,不但不辞辛苦,至今还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其治学严谨,饱读医书,但崇古而不泥于古,用方用药灵活,思维敢于突破69岁还立志学用电脑,现每天利用3~5小时在电脑上翻阅文献资料,不断温习和汲取新的中西医药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他这种精于岐黄、注重创

第一章名医传记

新、永不言退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五、继承中医,力求创新

罗老认为,中医的传统我们要珍惜和继承,但是不要拒绝先进的文明,要以开放的态度,走继承、创新、发展的道路。他认为,中医从古到今的演变历程已经说明,继承传统需要不断创新,没有创新的传统,无法将其发扬纵观几十年来,开展中医药研究对推动中医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中医科研队伍力量薄弱,所以中医研究仍任重道远。

如在治疗上,辨证分型和诊断标准依据至今没有统一认识,中医疗效机制缺乏充分的实验证明。中药饮片、中成药标准化程度不高,安全有效性缺乏临床数据支撑,这都是中医的短板。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中西医结合作出了指示,为中医科研和中西医结合指明了方向。加之,被大数据所证明的中医药在抗“新冠肺炎”战役中展现出的确切疗效,他希望,乘此春风,让中医科研奋起,上马加鞭,将中医提升到更高台阶,让世界信服!

多年的临床和工作历练,让罗老养成了一种不因循守旧、喜欢探索的性格。如对中医的“辨证论治”有自己的见解。也认为可以与时共进,用“病证结合论治”取代“辨证论治”的提法并写成专论。还提出个人观点:①“辨证论治”具有局限性;②先辨病后辨证有利于辨证规范化;③“辨病证结合论治”不会失去中医特色;④“病证结合论治”对疾病诊断还会先于“辨证论治”:

⑤“病证结合论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

六、养生之道,养心养性

罗老现虽为耄耋之年,正是因为饮食有节,不羡补药补品,仍然心境豁达思维敏捷,侃侃言谈,步履如疾。问其养生经验,他答日:“养生不如养心,养心不如养性。”何谓养心、养性?他笑谈禅语:“知足、少欲、忘我,看破、放下、自在。”在当今视物质享受为时尚的人群中,能做到这12个字的属凤毛麟角,世人应以此为镜。

七、药膳调理,辨证施食

中医的食疗养生,是指利用食物来调理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养生方法,也源于中医学理论指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开篇写道:“药疗不如食疗”,实质是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维。罗老认为食疗对下列几方面尤其适用:①营养失衡;②体质调理;③亚健康调理;

④美容瘦身、益寿;⑤提高机体的功能:⑥某些疾病的辅助治疗和病后的调理。

5

罗永佳中医临证探微

中医自古有“药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提法,认为药有药性、功效,食物也有性味和功效。药食结合可以“药借食力,食助药威”,达到既有食物的营养又有药性的治疗作用。

“辨证施食”是中医食疗学的特色。通过进食具有补气、养血、益精、生津、健脾、清热、祛湿等药膳,使气、'血、精、津充盈,脏腑功能健全,形与神俱。

他特别提醒,食疗主要是辅助治疗和保健养生手段。对于食疗,莫忽视,莫盲从,也不要让“食疗”承担过多的治疗责任,有病还得请医生治疗。

他撰写了《对食疗的看法》《药膳食材之配伍特色》和《试谈中医食疗学与现代营养学的比较与互参》等文,显示出他对中医食疗学的心得,当后者在“海峡两岸中医发展合作研讨会”和“香港中西医结合学术会议”上宣讲后,受到与会者和香港医院的营养师欢迎,认为其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

关于饮食原则,罗老主张全面、均衡、适量,不必过分戒口,几十年来他未吃过保健品。为了通俗易记,他为健康饮食编了顺口溜,即少糖、少盐少脂肪;多果、多菜、多纤维;四只脚不如两只脚,两只脚不如一尾、一脚或无脚。“四只脚”指畜类,“两只脚”指禽类,“一尾”指鱼及水产类,“一脚”指菇类,“无脚”指蛋类、豆类、奶类。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