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刘蓬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

【作 者】刘蓬主编
【丛书名】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
【页 数】 955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0.06
【ISBN号】978-7-5132-6203-3
【价 格】298.00
【分 类】中医五官科学-耳鼻咽喉科学
【参考文献】 刘蓬主编.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内容提要:

本书为实用中医临床丛书之一,由全国20多个三甲中医院的26位专家集体编著,是一部适合于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师阅读的高级中医临床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中医院校教师的高级教学参考书。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简史、耳鼻喉的结构与功能、耳鼻喉检查法、耳鼻喉与脏腑经络、耳鼻喉病的病因病机、耳鼻喉病的诊断与辨证、耳鼻喉病的治疗、耳鼻喉病的预防与调护等八章。各论分4章对耳、鼻、咽喉、口腔的63种疾病进行了系统阐述。除“鼻咽癌”一病外,全部采用中医病名。对每种疾病,分概述、历史源流、临床诊断、病因病机、辨治思路、辨证论治、外治法、针灸按摩、其他疗法、预防调护、名医经验等栏目进行阐述。可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介绍该病是什么,包括概述(无标题)、历史源流、临床诊断三个栏目。第二板块介绍为什么会患病,包括病因病机、辨治思路两个栏目。“病因病机”是对该疾病常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总结;“辨治思路”是结合该病的病因病机与著者的经验,介绍临证时的总体辨证思路和治疗思路。第三板块介绍如何防治该病,包括辨证论治(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按摩、其他疗法、预防调护等栏目。第四板块介绍名医经验,搜集古今中医名家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及医案,其中已发表于文献者,均标明文献出处;本书初次撰写者,则注明提供医案者的姓名。在各论疾病的编排顺序上,打破了从外到内、从简单病到复杂病的惯例,而依据该病是否具有中医治疗优势进行排序,即每一章里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疾病排在前面,中医治疗优势稍差的疾病依次排在后面。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内容试读

总论

ZONG LUN

第一章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耳鼻喉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思维方法研究人体耳、鼻、咽喉及口齿的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防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与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相比,中医耳鼻喉科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中医对耳、鼻、咽喉、口齿的认识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开始了;说它新兴,是因为中医耳鼻喉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正式建立,是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的,至今只有50年左右的历史。

以下从学科溯源、学科建立与发展、学科特点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史,从中管窥其古老与新兴之处。

第一节中医耳鼻喉科学潮源

中医耳鼻喉科学出现在中医临床学科中虽不过近50年的历史,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以下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五个阶段进行简要回顾。

一、先秦时期

秦朝(前221一前207)虽然只存在了短短15年,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以前的时期总称为先秦时期,大致经历了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时代,以及后来的夏、商、周(包括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文化重要理论的源头和典籍均出自这一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就会有疾病。有了疾病,人们就要对它进行研究,产生认识。耳、鼻、口舌作为人体感知外部世界的感觉器官,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语言、听声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手段,经鼻呼吸、进食吞咽是人类生存必备的条件;耳、鼻、口均暴露在体表,容易受到外伤损害,也是极容易产生不适症状的器官,故自从有医学开始就必然要对它加以研究。

(一)最早的文字记载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在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中国文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

字,据考证属于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使用的文字。在可以辨认的1700多个甲骨文字

中,有一些文字与耳、鼻、咽喉、口齿有关。如甲骨文中的(为“耳”字,令为

“鼻”字,口为“口”字,删为“齿”字,这几个字的形状非常像耳、鼻、口、齿的外形;心字表示牙齿上的窟窿,或牙齿被蛀空有洞,类似后世所称的“龋病”,这

应该是世界上关于龋齿的最早记载,较之古代埃及、印度、希腊等国的类似记载早数

百年至一千年,亡为“舌”字:为“声”字,其中包含了“耳”与“口”字,说

明这个“声”字与口发声、耳听声有关。在甲骨卜辞中有疾耳、疾目、疾自、疾口、疾舌、疾言、贞旨自疾、贞病耳、贞病舌、贞病口等记载。其中,“贞”意为占卜;“旨”意为旨意;“自”意为鼻。“贞旨自疾”的意思是:根据占卜的旨意,所占卜的人患有鼻病(或将患鼻病)。以此类推,“贞病耳”“贞病舌”“贞病口”的意思分别是:所占卜的人患有耳病、舌病、口病等。从这些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至少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对于耳、鼻、舌、口齿的正常功能与疾病现象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重要典籍的记载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前770一前221),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经典大多出自这一时期,医药方面亦不例外,这些经典中记载了不少耳鼻咽喉口齿疾病的防治经验。

1.史书的记载《山海经》是先秦典籍中包含了历史、神话、天文、地理、民俗、物产、医药等多种资料的百科全书,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自古以来就被视为

一部奇书,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远古人的生活图景。在这部古老的奇书中记载了21种疾病,其中包括耳聋;还载有防治疾病的药物60种,其中有防治五官病的药物8种,如元龟、白鹤等药防治耳病、喉病。

《周礼》与《礼记》是记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一周代的各项制度的两部重要典籍。在《周礼·天官》中记载了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医学分工,其中在谈到“疾医”(内科医生)的职责时说:“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脏之动。”九窍指眼、耳、鼻、口七窍与前后二阴两窍。这个记载说明,根据九窍与脏腑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已是周代疾医(内科医生)们的医疗常规,可见当时对作为九窍重要组成的耳、鼻、口已有相当深人的认识。《礼记·月令》有这样的记载:“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嚏。”“鼽嚏”即反复打喷嚏、流清涕的疾病,这个记载反映出当时已认识到鼽嚏这类疾病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异常变化有

总论

第一章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简史

密切关系。

《左传》是目前能看到的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书,记录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53年之间共269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有“耳不听五声为聋”的记载,可以说是耳聋最早的定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扁鹊本为古代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一位名医,《史记》中记载的这位扁鹊本名为秦越人,生活在战国时代,因医术高超,常常起死回生,声名显赫而被人尊称为“扁鹊”。据《史记》的这个记载,战国时代的扁鹊在洛阳行医的时候为耳目痹医,可见那时已有专门治疗耳、目及痹证的医生,与后来的五官科医生比较接近。

2.医书的记载中医学起源于上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代已有较多的医书流传于世。秦始皇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焚书事件,许多书籍被焚烧及流失。西汉时期官府广泛收集散落于民间的先秦典籍,并设置专门的官职进行校订整理这些典籍,刘向(前77一前6)奉命主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校订整理群书的工作,并编制了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其子刘歆(前53一23)在此基础上作《七略》,将所有书籍分为六大类,其中将医书归入“方技”类。《别录》及《七略》后来均已遗失,但《七略》的内容大部分保存于东汉·班固编著的《汉书·艺文志》中,至今仍可窥其概貌。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能看到的医书主要有“医经”与“经方”两大类,其中“医经”类有7部书,包括《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白氏外经》三十

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经方”类有11部书,包括《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脏狂癫病方》十七卷、《金创瘛疭方》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这些医书可能大多出自先秦,并经汉代校订整理,可惜后来大部分都失传了,只有一部“医经”类的《黄帝内经》流传至今,而“经方”中的一部书《汤液经法》成为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伤寒卒病论》(又名《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参考书之一,后来也逐渐失传。

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几部先秦医书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等。以下略述这几部医籍在耳鼻咽喉口齿疾病认识方面的贡献。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流传至今的中医学奠基性巨著,它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其具体成书年代及著者不详,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流传于天下。在后来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被分成了《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和《灵枢经》(简称《灵枢》)两本书,至今能看到的《素问》与《灵枢》每本书各有81篇。

6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

《黄帝内经》从以人为本、天人相应的角度,构建了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一部包括医学、天文、地理、气象等知识的百科全书,其中关于耳鼻咽喉口齿方面的论述亦是相当丰富的。

1)五官是五脏的外窍:《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五官”的概念。五官包括眼耳、鼻、口、舌,它们是五脏的外窍,经络将五官与五脏连为一个整体,故外在的五官的功能实由内在的五脏所决定,如《灵枢五阅五使》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谓:“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这里不仅确定了鼻的主要功能是知香臭,舌的主要功能是辨味道,目的主要功能是辨五色,口的主要功能是磨五谷,耳的主要功能是闻五音;而且确定了五官与五脏的一一对应关系。正常情况下,

五脏的功能正常,则五官的功能正常;在异常情况下,五脏的功能失常,则五官的功能可出现异常,因此五官的功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如《灵枢·本神》谓“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这一认识在《素问》和《灵枢》各篇中反复多次进行了陈述,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五官与五脏相关的理论奠定了中医五官科学的理论基石。

2)咽喉的功能:除五官之外,《黄帝内经》对咽喉的功能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如《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壅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这里不仅明确了咽喉具有吞水谷、行呼吸、发声音三大功能,而且对于发声音这一功能的正常与异常现象进行了重点论述。

3)耳鼻咽喉口齿病证:《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耳鼻咽喉口齿部的病证达50多种,如:

耳病:耳聋,暴聋,耳鸣,头眩,眩冒,耵聍,耳中有脓,内漏,耳痛等。鼻病:鼻鼽,鼽嚏,鼽衄,衄,鼻渊,鼻窒,鼻息肉,鼻槁腊,鼻干等。

喉病:咽肿,嗌肿,猛疽,喉塞,喉闭,咽干,嗌痛,喉痹,瘖,暴瘖,无音等。

口齿病:口疮,口糜,口干,口㖞,齿痛,龋齿,齿长而垢,重舌,舌卷,舌强不能言,舌本痛,舌本烂,唇疮,唇胗,颊肿,颊痛等。

对于许多病证,不仅描述了其临床表现,还阐述了病因病机,如《素问·气厥论》阐述了鼻渊的病机与临床表现:“胆移热于脑,则辛颏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