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理学》李可大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病理学》

【作 者】李可大主编
【页 数】 188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5132-5641-4
【价 格】39.00
【分 类】中医病理学-研究
【参考文献】 李可大主编. 中医病理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病理学》内容提要:

该书为著名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李德新教授对中医病理学做的深入探索之作,此次选题为其子李可大博士后整理其父遗稿,拟发扬光大其父学术。本书共分病因、发病和病机三章,每节后均附有文献摘录、参考文献,尽可能反映出中医理论的源流和目前的发展,并有复习思考题,以帮助读者复习和掌握本节的重点内容。

《中医病理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病因

第一节病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

病因学说的特点

一、病因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在对人的生命客体的探索中,认识到人体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体

内在环境之间存在着整体、统一的联系,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

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体这种生

理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立即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以恢复生理上的平衡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总之,疾病就是人体的生理动态平衡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调和破坏的结果。

001

所谓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如自然气候急剧变化,致病因素侵害,人体调节功能不相适应,机体抗病能力降低等),机体内部发

生某种功能或形态结构的损害和障碍,从而妨碍了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的异常表现。

疾病的产生固然是体内各种生理关系动态平衡的紊乱,但人体的生

理动态平衡向异常病理现象的转化必然存在致病因素的作用。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和条件,又称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等。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的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的特点

和临床表现的学说。

二、病因的分类

中医病因学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对于病因的分类,虽然历代

医家有不同的看法,但不外阴阳分类和三因分类两端。

(一)阴阳分类法

《黄帝内经》首先用阴阳把复杂的病因做了提纲挈领的分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调经论》),即风雨寒暑等六淫外感病邪属阳,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喜怒无常等属于阴。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黄帝内经》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把社会一心理

因素引入到中医病因学说中来,并给以显著的地位。诸如社会地位的升

沉、经济状况的变迁、亲人的生离死别、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均能构成

致病因素。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和研究成果已经表明,有害的心理因素

002

与社会因素可以损害人体的健康。

五味之酸太过和情志之大怒也可转化为致病因素而伤肝。因肝主筋,开窍于目,故肝病亦可产生筋和目的病变。这样,肝与“风”相应,而筋、目、酸、怒等又与肝有密切联系,所以气候异常变化的“风”、情志过度刺激的“怒”、饮食五味失调的“酸”等均可成为引起肝脏发生

疾病的原因。而肝脏一旦发病,就会导致肝脏功能系统之胆、筋、目等

产生病理改变。总之,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的统一整体观指导下,用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辩证地探讨了气候变化、饮食劳倦和精神活动等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中医病因学的理论基础。

(二)辨证求因

中医病因学不仅用直接观察病因的方法来认识病因,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病状来建立病因概念,这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某种致病因素影响和作用于患病机体的结果,而任何证候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任何疾病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致病后机体的反应各异,所以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疾病反映出来的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来推求病因,就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这种从人体的反应状态与生活条件变化及治疗手段等因果联系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审证求因”,这是中医学特有

的认识病因的方法。

就症状而言,例如,周身游走性疼痛或瘙痒,因风性善行,风胜则

动,故确认其病因为“风”邪。把这一临床表现和产生这一表现的一切因素,都概括为“风”邪,这就是审证求因。临床上,不管实际致病因素多么复杂,只要人体出现了“风”这种反应状态,就可以用“风邪”

005

来概括,治病时只要用相应的“祛风”药物,就可使临床症状消失,当

然也同时消除了病因及其病理反应。

就疾病而言,同为感冒,因临床表现不同,其病因也不一致:若见恶寒重,发热轻,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则为风寒袭表;若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则为风热袭表。通过对这些不同症状和体征的分析,推求出它们的病因分别为“风寒”和“风热”,然后再按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即“审因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即针对证候制订治疗方案,证候是人体作为系统整体的病变反应,而药物的性能是根据其对证候的调整作用来确定的。证候辨析得越精细,越准确,疾病与药物之间才能建立起越精确的对应关系,疗效也就越高。因此,只有采用审证求因的方法认识病因,即把病因的研究与对症状、证候的辨析联系起来,才能对临床治疗起指导作用,实质上审证求因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中医学通过研究人体的整体性反应来认识病因这一基本原则和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医病因学的辩证法思想。

中医病理学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