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临床诊疗》任宪雷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中医临床诊疗》

【作 者】任宪雷主编
【页 数】 217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9.07
【ISBN号】978-7-5189-5803-0
【价 格】68.00
【分 类】中医临床
【参考文献】 任宪雷主编.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内容提要:

作者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编写了本书。本书从中医学发展简史开始讲述,详细介绍了各部位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中医治疗方法,包括外感病证、肺系病证、脾胃病证、脑系病证、骨病、肿瘤病症等,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保持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本书以临床为出发点,立足于实践,实用性强,能够为中医相关科室各级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内容试读

第一章外感病证

第一节感冒

【定义】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已经论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证治,所列桂枝汤、麻黄汤为感冒风寒轻重两类证候的治疗作了示范。隋《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已经认识到风热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较准确地描述其临床症候。《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应包含有“时行感冒”。至于感冒之病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医家已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病毒有关,《类证治裁·伤风》就有“时行感冒”之名。《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感冒之名,首见于北宋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诸风》,该书在“伤风方论”中论述《和剂局方》参苏饮时指出:“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黏。”但在此之前,已有类似感冒病状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篇》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这些描述符合感冒的临床特点。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即有“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的记载。又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论述太阳病,由于腠理不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脉,营卫失于调和,出现太阳表证,而见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或恶风、身疼腰脊痛、干呕,或伴鼻鸣,脉缓或紧等症状,并出桂枝汤以治表虚证、麻黄汤以治表实证,为后世治疗感冒辨别表虚、表实奠定了理论基础。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热候》指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睡出…有青黄脓涕。”可见当时对外感风热的成因和临床特征已有一定的认识。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

宋代陈无择将伤风列为专题论述,颇具特色。他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伤风论》中创立对本病从六经辨证的学说,根据不同证候加以施治。提出治足太阳膀胱经伤风用桂枝汤;治足阳明胃经伤风用杏子汤:治足少阳胆经伤风用柴胡加桂汤;治足太阴脾经伤风用桂枝加芍药汤:治少阴伤风用桂附汤;治厥阴伤风用八物汤。这种六经辨证论治的方法,对当时确有一定的影响,金元以后则采用者寥寥。但伤风之名,却沿用至今。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附录》说:“凡症与伤寒相类者极多…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又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朱氏提出勿将感冒轻证误认伤寒之戒,以及治疗本病立辛温、辛凉两大法则,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明代龚廷贤提出“风寒感冒”的名称。《万病回春·伤寒附伤风》说:“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解表也。”并主张用十神汤之麻黄、紫苏、川芎、白芷等以辛温解表。明代张介宾以邪之深浅,病之轻重来辨本病与伤寒之区别。他在《景岳全书·伤风》中说:“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只犯皮毛,即为伤风。”

关于伤寒与感冒伤风的关系,历代各家,颇多争论。除前已述及《丹溪心法》认为感冒轻症,不可当作伤寒治疗,说明伤寒与感冒不能混为一谈外,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进一步阐明:“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非《伤寒论》中所云之中风,乃时行杂感也。”清代雷丰则认为不然,他在《时病论·伤风》中指出:“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两种见解,大相径庭。从临床实际来看,亦常有用《伤寒论》某些方剂治疗感冒。但从整体来看,伤寒包括的范围甚广,而感冒乃一般感受风邪所致,不能与伤寒相提并论。

迨至清代温热病学说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医家认识到本病与感受时行之气有关,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此后治疗时行感冒,多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辛凉解表,即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所说“在卫汗之可也”之义,使感冒的治疗方法更臻完善。中医认为疾病特别是外感病是正邪互相影响而发病的,“伤风”“伤寒”“中风”“中寒”都是感受外邪而致,最轻者称为“伤风”,以周身不适感为主,轻微恶风寒,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热;“伤寒”较重,如太阳伤寒证,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痛等症非常重:“中风”的肌表症状也非常明显,但正气已相对略有不足,而“中寒”则指阳气内虚,寒邪直接侵犯脏腑,故“伤风”“伤寒”主要指邪气的轻重,“中风”“中寒”主要偏重于正气的不足。

【范围】

西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感冒的范围,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两者均可参考本篇内容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之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

一、病因

风邪是引起感冒的最重要的病因。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夹四时不正之气而入侵。春季之温,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和梅雨时期之湿,固然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但在四时之中,又有气候失常的情况。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即所谓“非其时而有

2

·第一章外感病证·

其气”,均能侵入人体而致感冒。由此可见,引起感冒的原因,虽然以风邪为主,但并非全由风邪所致,而常有所兼夹。就临床所见,以风寒、风热2种证候最为多见。此外,时令之暑、湿、燥邪亦能杂感而为病,故又有夹暑、夹湿、夹燥等不同的兼证。

若非时之气夹时行疫毒伤人,发为时行感冒,则病情重而多变,往往相互传染,造成广泛流行,且不限于季节性。正如《诸病源候论·时气令不相染易候》说:“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二、病机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人体御邪能力的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日:“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如果正气不足,御邪能力减退,或将息失宜,过度疲劳之后,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则极易为外邪所客,内外相互为因而发病。故《证治汇补·伤风》说:“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症也。”又肺有痰热,亦易发为本病。正如《证治汇补·伤风》所说:“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疏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证也。”这些论述,足以说明感冒除风邪侵袭之外,还与体虚和不同素质有关。由于体质之不同,可引起对感受外邪之差异。如素体阳虚,则易感受风寒;阴虚者易感受风热、燥热:痰湿偏盛者,则易感受外湿等。

风邪入侵的途径为肺系卫表,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故《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指出:“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肺主呼吸,气道为出人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性属娇脏,不耐邪侵。若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可出现恶寒、发热等表卫之证。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证。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另外,体质较强者,一般仅侵袭于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图治较易,收效较快;若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较差,外邪也可由表入里,则症状加重,甚则变生他病。

感冒的主要病机分述如下。

1.风寒束表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2.风热犯表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表寒里热

风寒外束,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卫表失和,肺失宣降。

4.体虚感邪

体虚之人,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其病机为肺卫不和,正气不足。阳气虚者,感邪多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由于四时六气之不同,人体体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不同证候,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人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重。

综上所述,可知感冒的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在不同季节可有夹寒、夹热等变化,常与人体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其病位主要在于肺卫,一般以实证居多,如虚体感邪,则为本虚标实

3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

之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发病特点

普通感冒四季皆可发生,冬、春两季气候多变则更为常见,常呈散发性。时行感冒发病不限季节,可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素体亏虚者、老年人、小儿更易罹患本病。

(二)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具备典型的肺卫症状,即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卫症状,以及喉痒咳嗽、鼻塞、喷嚏、流涕等肺系症状。时行感冒多突然起病,出现恶寒、发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且可以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他病。

二、鉴别诊断

1.鼻渊

鼻渊与感冒,均可见鼻塞流涕,或伴头痛等症。但鼻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味:鼻渊一般无恶寒发热,感冒多见外感表证:鼻渊病程漫长,反复发作,不易断根,感冒

一般病程短暂,治疗后症状可较快消失。

2.风温

风温初起症状,颇与感冒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高热,热势甚壮,汗出后亦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症,如治疗不当,可产生严重后果。而感冒一般发热不高,病势轻,不传变,病程短,预后良好。

【辨证论治】

一、辨证

感冒的病位常局限于肺卫,极少传变,多属实证,一般病程为3~7日,如时行感冒,则多呈流行性,同一地区可同时有许多人发病,症状较重。如感冒反复发作,肺气不足,可出现气短、形寒、出汗等症;体质素虚,复感外邪,多为本虚标实之证。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寒热性质不同,治法迥异,所以首先要辨清偏于风寒还是偏于风热。一般说,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其中咽部肿痛与否常为风寒、风热辨证主要依据。亦有初起属风寒感冒,数日后出现咽喉疼痛,流涕由清稀转为黄稠,此为寒邪郁而化热,可参照风热论治。

2.辨不同兼夹

感冒多见兼夹之证,必须详细辨认。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以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重,胸闷,口淡或甜等为特征:夹暑者多见于炎夏,以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为特征;夹燥者多见于秋季,以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为特征;夹食者多见于进食过多之后,以身热,胸脘胀闷,纳呆,泛恶,泄泻,苔腻等为特征。在临床上辨清不同兼夹之证,在解表宣肺的基础上,分别配合化湿、祛暑、清燥、消滞等治法,才能提高

4

·第一章外感病证·

疗效。

3.辨偏虚偏实

前已述及,感冒一般多属实证,但也不尽然。在辨证中,首先须辨表虚、表实。一般来说,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表虚者宜疏风以解表,不宜过用辛散:表实者宜发汗以解表,汗出则身热自退。如虚体感邪,往往反复感冒,当以扶正祛邪为主,除根据感邪之不同而施用不同的解表法外,必须时时顾护正气,随证调补之。

(二)症候

实证

[风寒感冒]

症状: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多稀薄,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发热时脉浮数,如恶寒甚则脉见浮紧。如夹湿则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痛而重:或见外有风寒表证,内有胸闷,泛恶,纳呆,口淡,苔腻等里证;或见外有风寒表证,内有脘闷,纳呆,苔腻等里证

病机分析:肺主呼吸,开窍于鼻,气道为呼吸出入的通路,由于外邪袭肺,窍道不利,故出现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等症状;肺与皮毛相合,风寒客于皮毛,寒为阴邪,其气凝闭,卫外之阳被遏,营卫失和,故见发热无汗,头痛骨楚等症。苔白脉浮,乃邪客于表,脉紧为寒盛之象,发热时邪正相争可见浮数之脉。如风寒夹湿邪客于皮毛,湿性黏腻重着,则恶寒而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疼而重;如脾胃有湿,复感风寒之邪,内外合邪,可见风寒表证外,又兼有湿困中焦之象:如饮食不节,食滞中焦,复感风寒之邪,可见风寒表证外,又兼胸闷、泛恶、纳呆、苔腻等中焦枢机不利之象。

[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口干欲饮,咽喉掀红疼痛,苔薄黄,脉滑数。如夹暑则见身热汗出不解,心烦口渴,尿赤,苔黄腻。

病机分析:风为阳邪,阳从热化,风热邪气郁于肌表,腠理不密,故见发热恶风,有汗不解:风热上受,肺失清肃,则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风热熏蒸于清道,窍道不利,则咽痛渴饮:苔薄黄,脉浮数,均系风热客于皮毛之象。夏令感冒,夹当令之暑邪为患,如暑热熏蒸,则身热甚壮,有汗而热势不解,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如暑湿偏重,可见头胀如蒙,胸闷,泛恶,纳呆,口淡而黏。

[表寒里热]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咽喉疼痛,咳嗽,痰黏稠或黄白相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素体热盛,或肺有痰火,复感风寒之邪,则热蕴于里,寒客于表,形成表寒里热即所谓“寒包火”之证,故既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骨楚之风寒表证,又见咽痛,痰稠,舌红,苔黄等里热之证。

虚证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形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

·现代中医临床诊疗·

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病机分析:素体气虚,往往最易感邪。因气虚则表卫不固,腠理疏松,稍遇气候变化,辄感风寒之邪,所以时时形寒者,乃气虚感邪常见之特征。一般气虚之体,感受风寒之邪偏多,故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苔白等风寒表证。语音低怯,气短,倦怠,均为肺气亏虚之象。

[阳虚感冒]

症状: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觥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分析:阳气不足之人,最易感受风寒邪气,以老年人较为常见。一般恶寒重,发热轻,如患者阳虚汗出较多,阳气耗散,则恶寒更甚,此乃阳虚感冒之特征。其所以脉不浮而反沉细者,因阳气虚惫,不能温煦血脉,以致鼓动无力。

[血虚感冒]

症状: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或脉结代。

病机分析:素体血虚,或失血之后,或产后血亏,除见普通表证外,并见血虚之证。由于血虚,汗源不足,一般无汗或汗少。血虚感冒,数日不愈,往往心悸,眩晕更甚,甚至出现脉象结代,此乃虚体感邪,耗伤阴血所致。

[阴虚感冒]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寐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病机分析:阴虚之体,肺有燥热,感邪之后,常见偏于风热之证,在感冒时其阴虚之象更为明显。此乃发热出汗,易伤阴液之故。如肺阴素虚,肺气失于清肃,咳嗽伤络,可见痰中带血。

虚证感冒,虽以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进行分类,但临床上还可见气阴两亏、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等,只要细审症状,自能辨认不误。

二、治疗

(一)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肺系卫表,治疗上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故解表是治疗感冒的总原则。不过,在具体应用时,要正确掌握辛温与辛凉,宣肺与肃肺,以及祛邪与扶正等关系。

(二)治法方药

实证

[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常用葱豉汤、荆防败毒散。前者辛温通阳散寒,可用于轻症;后者乃辛温发汗之剂,其中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等为驱散风寒之要药,对恶寒无汗、肢体疼痛者,用之最宜,配以前胡、桔梗等旨在宣肺止咳,如鼻塞重者,可加苍耳子。

如受凉冒雨,风寒夹湿邪入侵,而见头胀如裹,肢体酸重,可改用羌活胜湿汤,以散风祛湿。综观全方,以风药为主,使汗出而风湿之邪俱去,盖取风能胜湿之义也。如素体脾运不健,内湿偏胜,复感风寒之邪,可用荆防败毒散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以运脾燥湿。如饮食不节,食滞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