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刘南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

【作 者】刘南主编
【丛书名】21世纪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
【页 数】 463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9.08
【ISBN号】978-7-5361-6544-1
【价 格】59.00
【分 类】内科-急性病-中西医结合-诊疗
【参考文献】 刘南主编.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内容提要:

本文内容包括内科各系统常见急症的中西医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常用急症诊疗技术。全书共分二篇,第一篇为总论,介绍中西医急诊学的基本理论;第二篇为常见内科急症,收集了循环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与代谢急症、神经系统急症、血液系统急症、泌尿系统急症、传染病急症、急性中毒、环境因素急症、急诊常用诊疗技术,采用西医病名。本书的特点是从临床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充分发挥中西医所长,力求有机结合,实事求是,实用性强,吸收中医药研究的新进展,具有一定创新性。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内容试读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急诊医学的概念、范畴和发展概要

急诊医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新兴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应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两个重要因素而形成的新学科。人类为了生存而同自然界各种不利因素做斗争,并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总结经验而形成了医学。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学科学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分支,从最初的内外科两大分支,派生出如今众多的三级学科,如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骨科等,临床各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幸,如战争、交通意外、创伤、中毒、自然灾害等对人类的伤害明显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伤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龄化程度加重,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心、脑血管急症发病率以及其他急、危症发病率都在不断增加。这些伤病员如何得到有效迅速的救治呢?以系统器官界定的传统专科虽然在专业治疗上有其优越性,但又有其局限性和知识偏窄的一面,缺少跨学科技术。专科医生在面对复杂的病情时鉴别诊断难度很大。因此,要使这些伤病员得到有效迅速的抢救,就需要一批特殊的受过专门培养的跨学科医师一急诊医学专业医师,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医学工程,就是要建设完善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即院

前急救→急诊科急救→ICU急救(病房)三部分。这个体系开始于院前,医务人员把

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病人、伤员身旁,首先给予必要的初步处理,维持他们的生命,然后安全地转送到较近的医院急诊室,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加强治疗。多数病人接受急诊处理后,伤、病情况得到改善,可以离开医院回家或以后到门诊随诊,少数病人经过急诊处理病情稳定后转入相应专科病房。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急诊抢救的质量和成功率,并形成了一个专业理论体系一急诊医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将急诊医学独立于其他学科,开始出现急诊医学的雏形。1979年急诊医学获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并成为医学科学的第23门专业学科。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多数已建立自己的急救网络,大大地推动了急诊医学的发展。我国急诊急救工作历史悠久,50年代中期,我国大中城市开始建立急救站,重点是进行院前急救。但真正得到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10月

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强调健全急救组织,加强对急救工作的

领导,逐步实现急救现代化的进程。1982年3月卫生部医政司召集若干急诊工作方面

的专家开了“咨询会”,草拟《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建设书》,次年颁布了《医院

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1984年6月卫生部颁发《医院急诊科(室)建设的通知》,指出急诊医学已发展成为新兴独立学科,必须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把急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此后全国不少医院都组建了急诊中心(站),大多数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的急诊室都纷纷改建为急诊科。1985年在杭州召开的急诊工作会议上,推选成立了全国急诊医学会筹备组,并正式向中华医学会提出申请。1986年12月1日中华医学

3

会常委会正式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学会”,并于次年在杭州召开成立大会,至此我国急诊医学正式被承认为一门独立学科。

西

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它包括急救医学、危重病医

学、灾害医学、复苏学、创伤学、毒物学、儿科急救学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八个方面。

它是以急性创伤、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发作的诊治为核心内容的。急诊医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很大的交叉性,但急诊医学与全科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

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

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急诊医学也是以病人为中心,但

其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的生命,运用最先进的设施和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

段,尽最大可能地挽救急危重症病人的生命和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伤残。急诊医学不同于其他二级学科,更不同于三级学科,它不分内外科,更不是以某一系统疾病的诊治为重点,它所要救治的是所有急症而不分科,因此它涉及所有临床专业和多数基础医学专业。其救治的范围主要有急危重症和一般急症,急危重症主要有心脏骤停、休克、心血管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功能衰竭、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呼吸系统急症(大咯血、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消化系统急症(上、下消化道大出血,暴发型肝衰竭,急腹症)、神经系统急症(急性脑血管病、癫痫持续状态)、内分泌急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各种内分泌危象)、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急性中毒等,一般急症有发热、眩晕、呕吐、腹泻、鼻出血、哮喘等。

急诊医学被国际医学界承认为独立学科仅仅30多年,但发展极为迅速,各个领域

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EMSS体系日趋成熟。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模式有四种,这些模式

各有优点,也有不足,并在不断完善。2000年和2005年得到国际复苏指南的广泛认可,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的全社会普及训练和CPR的基

础研究,特别是对CPR后脑复苏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复苏学的发展;院前或急诊室溶栓

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推广,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严重创伤、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研究取得了进展;急诊人才的教育和科研也有了提高。急诊医学的发展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疾病伤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急诊医学的水平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医院、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整体综合实力。虽然如此,但急诊医学在我国被承认的时间不长,目前对急诊医学的认识还存在差异,急诊医学的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要想使其像其他学科那样真正成为比较完善、独立的学科,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如我国到现在只有少数医科大学设有急诊医学专业,影响了急诊医学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不少医院虽然在形式上已成立了急诊科,但在人员编制乃至急诊科的布局上均未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还属于依赖型或过渡型而不是独立型;由于各地经济实力城市规模等存在差异,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水平参差不齐,模式不同,网络建立也不完善,在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和急救水平上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对急诊医学不够重视,对急诊医学的社会属性认识不足影响了对急诊事业的投入;忽视了急诊外科队伍的建设,影响了创伤急救的质量;等等。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各方面尚待完善,只要政府重视和社会支持,从事急诊、急救医学的同仁们长期努力,急诊医学将会得到蓬勃发展,急诊医学的明天将充满希望。

第二章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论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概括来说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室)急救、重症监护病房

(ICU)急救三个部分组成。三者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为各种急危病人提供快速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组建EMSS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体系可以由独立的一个机构组成,也可以由多家医院组成,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

急救网络(first aid)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应该有一个急救指挥中心以及分布合理的急救站组成急救网络,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接收呼救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下达指令,调度指挥足够数量的最近的救护车迅速赶赴现场。二是指大中城市应建立三级“接收医院”急救网络,一般一级急救网络由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组成,可收治一般伤病员;二级急救网络由区、县级医院组成,可收治较重的伤病员;三级急救网络由市级综合性医院和教学医院组成,收治病情危重且较复杂的伤病员。目前我国各地的急救中心模式不一,主要有四种:①北京模式,是单独建立的具有现代化水平、专业配套的急救中心,实行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但是任务半径较长。②广州模式,是全市统一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各医院划区分片负责院前急救。③重庆模式,是依附一所医院建立的急救中心,容易出现急救资源浪费。④上海模式,院前急救由急救中心及各救护分站独立承担,统一指挥调度,急救半径小,反应快,但与院内急救联系不够密切。不管是何种模式,都要求有足够的急救站,分布合理,急救半径尽可能小。如美国西雅图急救站星罗棋布,抢救半径较短,一般救护车均可在6mi内到达出事现场,所以它是世界上复苏成功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二)合格的急救人员

院前急救人员应该接受严格的院前急救专业培训,能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

搬运等技术,掌握基础生命维护以及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他们要具有较强的应急能

力,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能独立工作。急救人员包括急救医师、急救护士和急救技

术人员。作为院前急救人员,如果是急救医师当然是最好的,但成本太高,所以也可以是急救护士。在美国主要负责院前阶段抢救和运送工作的是急救技术人员,这类人员按

其技术水平分为三类:随车急救技士(EMT-I)、中级急救技士(EMT-A)和急救医

助(EMT-P)。这一措施不仅能迅速提高救治能力,而且节省了大量培训经费。急救

医师只在必要时才随车出诊,在多数情况下,急诊科护士往往成为第一个提供急救医疗

5

的人,而且他们经常通过通信系统给现场的急救人员提供服务。

(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

西

现代化的通信系统是院前急救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应急能力的基础。全城乃至全国

应有统一呼救电话号码,现在我国已规定为“120”。“120”专线电话应该设立急救专

线电话,才能保障急救通信线路的畅通,也应配有自动录音装置,录音保存一定的时间

以备查。急救指挥中心、急救站(急诊科)和救护车之间应有无线电话联络系统,它

可以快速联结三者,经过迅速的分诊和调度,一条现场急救、安全运输和收受医院急诊

室之间的绿色通道即已接通。现代化的通信系统还不只这些,应该有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可以测算出呼救者的地点和病情,根据车辆流程自动调度距离现场最近的救护车驶

至急救现场,配有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指挥中心的电子计算机监测和显示所有救护车的位置和状态,救护车上都有无线通信系统,能与指挥中心、急诊科保持联系,病人在车上不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监护,而且测得的数据能传送到医院急诊科,并根据医院急诊科专科医生的指令对病人做进一步的救治。

(四)功能齐全的运输工具

急救运输工具是急救单位执行紧急救护任务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可以提高应急能力,保证急救人员及时、迅速到位。用于输送伤病员的交通工具应由国家统一规定标准。交通工具主要是陆路救护车,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直升机和医用小飞机。救护车必须数量充足,性能良好,能快速启动和高速行驶,具有较好的避震性能,安装有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和空调系统,配备常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二、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第一线,是与院前急救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可以说是医院的“缩影”和医院综合实力的反映。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这方便了急危重病人的就医;但很多医院对急诊科在医院的地位认识不足,投人不够,急诊科的建设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政府和医院必须重视和加强急诊工作,才能使急诊事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急诊科的人员与结构

急诊医学已是一个独立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急诊科在医院应该是一级科室,应与其他临床科室有同样的编制。急诊科的医生主要是固定的急诊专业医生。急诊专业医生与其他专科医生的最大不同点是他们必须掌握多学科或跨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适应急诊急救病人的紧迫、复杂、多变的挑战,诊断治疗才有可能做到迅速、准确、高效。发达国家早已实行急诊专科医师培训计划(emergency program)。培训时间一般为3~4年,招收的学员都是医学本科毕业生(年轻住院医师),经过急诊专科培训合格,才能持证上岗,成为急诊专科医师。毋庸讳言,目前我国急诊从医人员都未经过急诊专科培训,大多是从内、外科转业而来。因此,要提高我国急诊急救医疗质量,就必须从根本上实行急诊专业医师培训制,并制定出急诊专业医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相应配套政策,使急诊专业早日规范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对急诊专业准入制度进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