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中西医辨治》宋业强,唐志坤,韩冠卿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白癜风中西医辨治》

【作 者】宋业强,唐志坤,韩冠卿编著
【页 数】 210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7.01
【ISBN号】978-7-5578-0036-9
【价 格】36.00
【分 类】白癜风-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考文献】 宋业强,唐志坤,韩冠卿编著. 白癜风中西医辨治.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白癜风中西医辨治》内容提要:

《白癜风中西医辨治》内容试读

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概论

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的皮肤色素脱失症,是由于皮肤和毛囊的黑素细胞内酪氨酸酶系统的功能减退、丧失而引起的。

据研究,人群中约有1%~2%的人患白癜风。与其他色素异常性皮肤病一样,白癜风的发病率随地区、人种肤色而异。一般肤色越深的人发病率越高,如丹麦为0.4%,美国不到1%,而南印度可达4%,有些地区(如非洲),曾把本病视为地区流行病。黄种人介于白种人与黑种人之间。我国人群中,白癜风患病率在01%~2.7%。据有学者研究,上海市11万皮肤病调查报告显示,白癜风占调查人数的0.54%。

第一节中医病名溯源与辨析

白癜风中医病名有“白处”、“白毋奏”、“白癞”、“龙舐”、“白癜”、“白癜风”、“白癜疯”、“癜风”、“白驳”、“白驳风”、“白定”、“白点风”等。

一、病名溯源

“白处”、“白毋奏”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本书记载了诸多皮肤病,其中的“白处”、“白毋奏”等病名系指包括白癜风在内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如“白处方:取灌青,其一名灌曾,取如口口盐二十分斗一,…。”“白毋奏(腠),取丹沙与鱣鱼血,若以鸡血,皆可。”

晋朝,“白癜风”、“白癞”、“龙舐”、“白驳”的病名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白癜风,一名白癞,或谓龙舐,此大难治。”又曰:“治面颈忽生白驳,状如癣,世名为疬疡,…。”其中“白

一1

白癜风中西医辨治

癞”、“疬疡”之病与现代的麻风病相似,由于当时条件受限,可能将其与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混为一谈,亦或谓异病同治之论。“白定”最早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其曰:“树穴中水向东者,就火刮洗白定二三过即愈。枫树胜也。”

“白癜”最早见于隋朝《诸病源候论》,其记载:“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

唐宋时期,《圣济总录》为文献中首次记载“白驳风”:“治面项身体白驳风,涂淋方:生木树腔中汁柳树为上…。”“癜风”最早见于《仁斋直指方》,其将赤癜、白癜统称为“癜风”:“治赤癜、白癜方:硫黄,明白矾(并生),上为末,…。癜风方:雄黄,硫黄,黄虢丹,密陀僧,大南星,上等分为末,先用姜汁擦患处,次用姜蘸药末擦,…。”

明代医籍之中,部分医家开始将“白癜风”与“汗斑”混淆,如《寿世保元》:“紫癜风、白癜风,即如今汗斑之类。”《古今医统大全》:“湿热郁于皮肤,久而不散,发而为斑,黑白相杂,遍身花藻,甚者变而为紫、白癜风,虽无疾痛害事,不可以不防微而杜渐也。”此时,也有医家将“疠疡风”、“汗斑”、“白癜风”混淆,如《解围元薮》:“白癜风,此症初无痛处,但皮肤麻木,生灰白斑点。久如涂垩、顽惫、又变亮、赤色,即日紫癜。…。又有夏日身生紫白斑点,汗出则痒,秋凉少息,年复增之赤,曰紫癜,名汗斑也。酗酒,房劳,感受风湿,邪热抟于皮肤,血气不和而发,又名疠疡,又名汗黯,皆一类也。”

清代,“白点风”最早见于《外科证治全生集》,其曰:“以蛇蜕,不煅煎汁,敷白点风,洗恶疮。”“白癜疯”的病名最早见

第一章概论

于《疡医大全》,其记载“手上白癜疯:凤仙花一棵,带泥入砂铫内煮滚洗之。”而“白驳疯”、“癜疯”最早见于《外科大成》。从上述病名可以看出,清代把“疯”与“风”字通用,“点”与“癜”字通用。这一时期,中医外科发展较快,对皮肤疾病的论述、记载也较多,同时,对白癜风病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例如,许氏在《外科证治全书》中认为:“白屑风又名白驳。”

二、病名辨析(一)斑白、斑驳

古代文献中关于“斑白”、“斑驳”的记载很多,当今许多学者认为“斑白”、“斑驳”为病名,但据笔者考证,“斑白”、“斑驳”为许多疾病临床症状而非病名。例如,《太平圣惠方》:“夫白驳者,是肺风流注皮肤之间,久而不去之所致也。多生于项面,点点斑白,但无疮,及不瘙痒,…。”《圣济总录》:“治白癜风,皮肤斑白,毛发亦变,石硫黄方…。”很显然,这里的“斑白”是指白驳、白癜风的症状。

(二)紫白癜风

现代大多数医家均认为古代“紫白癜风”是一种疾病,而笔者认为“紫白癜风”应该包括三种疾病即紫癜风、白癜风、紫白癜风。

《太平圣惠方》第二十四卷中将“治白癜风诸方”与“治紫癜风诸方”分别记载,并详述紫癜风、白癜风的病因病机与症状。“夫肺有壅热,又风气外伤于肌肉,热与风交并,邪毒之气,伏留于腠理,与卫气相搏,不能消散,令皮肤皱起生白斑点,故名白癜风也。”“夫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者是也,…。”

白癜风中西医辨治

《普济方》记载:“夫紫癜之状,皮肤皱起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是也,此由风邪夹湿客在腠理,营卫壅滞不得宣流,蕴瘀皮肤,致令色紫,故名紫癜风。白癜风之状,皮肤皱起生白癜是也。由肺脏壅热,风邪乘之,风热相并传流营卫,壅滞肌肉久不消散,故成此也。肺有壅热,又风气外伤于肌肉,热与风交并,…,令皮肤皱起生白斑点,故名白癜风也。”

明代《外科正宗》则认为紫、白癜风是一种病的不同表现,如:“紫白癜风第五十四:紫白癜风,乃一体二种,紫因血滞,白因气滞,总有热体风湿所致,凝滞毛孔,气血不行所致,此皆从外来矣。”此后,许多医家均遵从《外科正宗》的分类方法。特别是清代《医宗金鉴》:“紫白癜风无痒痛,…。[注]此证俗名汗斑,有紫、白二种。紫因血滞,白因气滞。”至此,现代医家多将“紫白癜风”认为是一种疾病,又称“汗斑”,即相当于西医的“花斑癣”。

之所以造成当今医家将“紫白癜风”看作一种疾病,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可能与古代书籍中无标点符号有关。如果将“紫白癜风”中“紫白”二字中加“、”,那么就变成了“紫、白癜风”。因此,“紫白癜风”可能包括三种病即“紫癜风”、“白癜风”、“紫白癜风”。其二,以讹传讹。大家均遵从《外科正宗》与《医宗金鉴》的命名,而未深究,故而以讹传讹。

总之,“白癜风”病名中西医都有,但古代中医“白癜风”、“白驳风”等病名的内涵更广,可能除了包含现代医学的“白癜风”外,还可能包括花斑癣、单纯糠疹等疾病。

第一章概论

第二节皮肤的解剖结构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在口、鼻、尿道口、阴道口、肛门等处与体内各种官腔表面的黏膜相互移行,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皮肤中除各种皮肤附属器官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外,还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不包括皮下组织,皮肤的厚度约为0.5~4mm,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与种族、年龄和部位等有关,如眼脸、外阴、乳房的皮肤最薄,厚度约为0.5mm,而掌跖部皮肤最厚,可达3~4mm。表皮厚度平均为0.1mm,但掌跖部位的表皮可达0.8~1.4mm。真皮厚度在不同部位差异也很大,如眼脸较薄,约为0.6mm;背部及掌跖部较厚,可达3mm以上山。

皮肤表面有不同走向的沟纹,称为皮沟。皮沟将皮肤划分为大小不等的细长隆起,称为皮嵴。较深的皮沟将皮肤表面划分成菱形或多角形微小的区域,称为皮野。掌跖及指(趾)屈侧的皮沟、皮嵴平行排列并构成特殊的涡纹状图样,称为指(趾)纹。指纹样式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除同卵双生子外,个体之间均存在差异。

根据皮肤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大致分为有毛的薄皮肤和无毛的厚皮肤两种类型,前者覆盖人体大部分区域,后者分布于掌跖和指(趾)屈侧面,具有较厚的摩擦嵴,能耐受较强的机械性摩擦。有些部位皮肤的结构比较特殊,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如口唇、外阴、肛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皮肤的颜色因种族、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及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白癜风中西医辨治

一、表皮

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一)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及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结构如桥粒和半桥粒。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基底层

基底层位于表皮底层,由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细胞长轴与真皮一表皮交界线垂直。细胞质呈嗜碱性,细胞核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较常见,细胞核上方可见黑素颗粒聚集或呈帽状排列。电镜下可见胞质内许多走向规则的张力细丝,直径约5nm,常与表皮垂直。基底层细胞底部借半桥粒与基底膜带相附着。

基底层细胞分裂、逐渐分化成熟为角质层细胞并最终由皮肤表面脱落,这是一个受到精密调控的过程。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之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2.棘层

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细胞轮廓逐渐趋于扁平。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形成桥粒。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并附着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