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医论医案集》毛德西|(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毛德西医论医案集》

【作 者】毛德西
【页 数】 514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5349-9723-5
【价 格】148.00
【分 类】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医案-汇编-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毛德西. 毛德西医论医案集.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毛德西医论医案集》内容提要:

本书是首届全国名中医毛德西教授从医六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1.开篇“总论-岐黄路上六十年”包括求学、深造、实践、读书、传承、笔耕、希望八个部分,简要叙述从医之路及学术思想、临床感悟。2.本书主体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医论篇,二是医案篇。医论篇分八个部分,即基础理论、经方探骊、辨证论治、名医传承、各家学说、用药杂谈、读书感悟、养生随笔。医案篇以内科病、妇科病、外科病、肢体病、疑难病为序;在内科病中,又分心系病、肺系病、脾系病、肝系病、肾系病。全书收集论文60余篇,医案220余例。医案排列大致以经方、时方、验方等治验为序。

《毛德西医论医案集》内容试读

s

总论

岐黄路上六十年

我自走进中医之门,屈指一算已有一个甲子了。一个甲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几乎是一个生命周期。回忆自己这一个甲子的历程.虽说也经历了不少风雨沧桑,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读书与临证。在我年近八旬之际,总觉得有必要做一番追忆、梳理,于己可悟道知非,于人或有所启迪。

◇0000000000

求学

学习中医,并不是我的初衷。高考的时候,满以为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将来走文学之路,孰知却因客观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到了将要开学的日子,收到了河南省卫生厅中医本科学徒班的录取通知,去还是不去?我在家犹豫了几天,最后在父母与兄长的劝导下,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带着迷茫走进了学习中医的殿堂。

1959年,我与其他三位同学被分配到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现河南大学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学习,除跟随老师听课外,还跟老师上门诊、查病房。我的老师是知名的武明钦老师和张文甫老师。武明钦老师出身六代中医世家,曾在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师资研修班学习,他讲课思路清晰,临床治病方药简练,善用经方治疗大症。治疗内科杂病,善从肝人手,认为“肝为五脏之贼,郁为生病之源”。张文甫老师亦是

六世业医,他能通背《医宗金鉴》所有歌诀,不仅擅长内科、妇

总论

科,而且对外感热病、伤寒、瘟疫均有精深研究。他的遗著《新编火疫论》可称得上是一部治疗急性热病的佳作。

黄路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第一次拜见老师时就大出意料,老师上

六十年

12

来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你们必须在三个月内背会‘四小

经典'(《汤头歌决》《药性赋》《濒湖脉决》《医学三字经》)!”路

还当场把“四小经典”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几个当时不知所措,

顿生几分怯气。但我天生不服输,还是壮起胆说:“一定背会。”待回到宿舍,翻开书一看,什么“医之始,本岐黄”“诸药赋性,此类最寒”“四君子汤中和义”“浮脉唯从肉上行”,等等,真是不知所云。后来老师知道了,把我们叫去,亲切地告诉我们,“背会就有用,终身受益”,指导我们“先易后难,积沙成丘”。老师的一席话让我们信心倍增,下决心要背会它。今天回忆那个时候的背诵,简直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那时晚上冷风飕飕,我们几个就围着被子背诵,夜以继日,心无旁骛,两个多月后终于能全部背下来了。经过考核,我们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继而老师先后给我们系统地讲述了内经辑要、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方剂学、针灸学等,还请西医老师讲述了生理学、西医内科学等。在跟随老师学习期间,我还背会了《医宗金鉴》杂病、妇科、儿科要诀及《瘟疫安怀集》(清代医家田净意著)歌诀。至今许多歌诀还能随口背诵出来,如达原饮歌诀:“达原之方听我歌,槟榔能消又能磨,草果辛烈气凶猛,厚朴能破戾结气,三味协力入巢穴,使邪溃散速离窝…”

我们从踏入医门那一天起,就学着把脉看病,侍诊抄方;也不时跟师查房,参加会诊。可以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去假日,跟师学习从未间断。由于背书早、临床早,所以两三年后,我们就能诊治一些常见病了。我们跟师学习的时间是1959~1964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生活可以说是“食不果腹”。当时干群关系良好,学习的第二年,我们跟随老师下乡防治疾病,吃住都在农民家里。农民生活的困苦情景及他们信任的眼光,成为我们加倍努力学习的动力。我们深知诊疗能力不足,但边学边用,竟也为他们解决了不少常见病的痛苦。虽然农村磨炼只有半年多,但农民的纯朴与诚实,至今还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以至于我一

/3

见到农民患者就感到格外亲切。

在五年的学习中,还有两位老师对我启迪很大。一位是中医教研室主任李宝璋老师,他是河南林县(现林州市)人,朴实无华,备教认真。他既熟悉中医,又略通西医。他对疑难病的诊断,常常采用望闻问切、视触叩听等多种诊断方法。搞不清楚的病,他就请西医会诊。他认真负责、科学细致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常说,当医生要学点辩证法,只有懂辩证法的人,才能当一名好医生。至今我还常用这句话来启示年轻人。另一位是李振中老师,他在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是河南荥阳人,他对中医学的理解颇有张锡纯的风范。他治病注重实效,不固守经验。记得他治疗一例患盆腔炎的患者,开了一张傅青主的完带汤,加了两味药,即白芷和败酱草,问其为何?他说:白芷辛温祛湿,可以抑制白带分泌败酱草清热解毒,

毛德西書

有抗菌消炎作用。也就是在中医辨

春華秋實

证论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还有的老师虽然接触不多,但他们的精彩课程、典型治验,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每当

“春华秋实”书法

在临床上遇到困难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老师的身影。

1964年的秋天,五年的跟师学习告一段落。经过全省统一考试,我取得了优异成绩。回顾五年的学习,只能说是初步打下

了根基,或者说知道了学习中医的方向。我知道,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疑问,还在等着自己去求索。

岐黄路上六十年

总14

此正是:

求学跟师五年整,犹如孩童学走行。

几多蹒跚时而跌,健步还须苦练成。

00000000000

深造

学习期满后的两年,我曾担任过教学、防疫工作。待进入临床,“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欲避其扰绝非易事,但我从未间断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有时夫人干脆将门上锁,给人一种我不在家的印象,以便我在家里安静地读书。在那种环境里,我重读了四大经典和金元四大家的著作。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深深感到,再不深造进修,就会落伍。经过推荐,我于1980年6月赴京进修学习,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见到了久负盛名的岳美中、方药中、时振声、王占玺等中医专家,并有幸跟随他们出门诊、查病房。老专家高尚的医德医风、深邃的学术修养、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治的人微精细,以及对年轻人的循循善诱,对我的启发很大,真

中很阿的伐面苑遮健修师土南金以以d

进修留影

15

是难以忘怀,终身受益!我认识到,在大师面前,不能有取巧之心,唯有踏踏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去读他们的著作,从中吸取理论与实践的营养,再经过反复实践、反复阅读,才能学到手、记在心,并使之升华。

岳美中先生对经方的重点解读,举一反三,给人颇多启迪,特别是对炙甘草汤的讲解,有理有据,授人以渔。方药中老师查房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治疗时有理论依据,有实践验证,尤其是他在会诊中会恰如其分地引用经典原文。还有时振声老师灵活的方药和精炼的学术论文,以及治疗肾病的独到经验;王占玺老师对《伤寒杂病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都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我还多次聆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老师的经验讲座,步老曾说道:“不能把前人的经验方加一两味药,就说成是自己的,那是很羞耻的事。”这句话告诫我们,做医生切勿沽名钓誉,不可拿经方或别人的经验来装点自己的门面。

在跟师学习之余,我还有一个颇为自得的收获,那就是抄录了多位名医的经验,特别是中医心血管病专家赵锡武先生治疗杂病的经验。我去进修时赵锡武先生已经作古,但有一位跟随他学习多年的进修医生宋医生,保存有一本记录赵老经验的笔记本,宋医生见我学习认真,就非常爽快地把本子借给我看。我看本子里记录的都是赵老随口说出的经验方(包括经方、时方、验方、单方等),还有几位名医的经验方,大约有万余字。我将本子拿在手里,真是如获至宝,喜不自禁。于是花费一周时间,把那个本子里的经验方工工整整抄录完毕。老前辈的宝贵经验,至今还在临床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一年的学习结束,我写了4本临证笔记,阅读了几十本珍本医籍。

在北京短短一年的进修学习,却是我从医道路上的转折点,眼界开阔了,思路清晰了!我深深体会到,拜名师,跟名师学习,

是提高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最近几年,随着名医工作室的建立,跟师学习已成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应当扎扎实实地传承下去,成为一种必然与规范。年轻中医要想有所提高,特别是要想成为一

总16

代名医,就必须拜名师,侍诊抄方,聆听教海,一步一个脚印地

学习。从当前中医临床水平来看,拜名师与否,其结果是大不一

样的。所以说,拜名师是学习中医的捷径,是中医教育的特色,

也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此正是:

进京深造欲充电,犹如来到百宝园。名师垂教明大义,眼界豁然天地宽。

00000000000

实践

这里说的实践,就是临床实践。中医离开临床,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历代名医著作,无不是临床经验的结晶;即便是析经说理,也都浸透着医者把脉看病的心血。

50岁之前,我一直工作在西医院。那里的中医科是“小科”,不被重视,许多设备都与中医无关,更谈不上资金扶持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是通过不懈努力办起了中医病房,收治心脑血管、消化、泌尿、呼吸、风湿病等病种,开设床位35张,且常常爆满。从北京进修回院后的第二天,医院就安排我接任了中医科主任,既管病房,又上门诊,忙得不可开交。我与住院医生同值夜班,抢救患者。我深深感到,一位医生的医术长进,步也离不开临床。对于一位医生的医德与医术来说,临床经验与

教训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51岁时,我被调进河南省中医院,筹建中医心血管病房,并担任科室主任。同样是既管病房,又上门诊。退休近20年来,我仍然在门诊(名医堂)为患者服务。

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我在临床中总结出几十首经验方,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五参顺脉方,治疗脾胃病的三三九气汤,治疗肝胆病的肝达舒方,治疗腰椎病的补肾八味方,治疗慢性肠炎的十神汤,治疗痹病的三藤三草汤,治疗咳喘病的8个对药方,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