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 五二三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张大庆,黎润红,饶毅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继承与创新 五二三任务与青蒿素研发》

【作 者】张大庆,黎润红,饶毅著
【丛书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页 数】 276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7.03
【ISBN号】978-7-5046-7363-3
【分 类】青蒿-抗疟药-研制-史料-中国
【参考文献】 张大庆,黎润红,饶毅著. 继承与创新 五二三任务与青蒿素研发.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继承与创新 五二三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特殊任务、全面展开、初见曙光、抗疟新药、秘密公开、走向国际六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来源与筹备、任务的展开、大协作的组织模式、化学合成和筛选等。

《继承与创新 五二三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内容试读

导言

疟疾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至少从更新纪起,无数代人类祖先都

一直遭受疟原虫的侵袭。罗马帝国时期,疟疾流行猖獗、极具破坏力,被认为是导致罗马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欧洲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后,把疟疾带给了西半球,而西半球的回赠却是治疗疟疾的药物。17世纪30年代,

一位西班牙牧师发现秘鲁当地土著以金鸡纳树的树皮治疗发热。后来,他将这些树皮作为草药带回欧洲,成为治疗发热疾病的良药。到17世纪末,金鸡纳树皮已成为秘鲁的一种重要出口产品,它对间歇热的疗效也得到了确切的验证。1693年,康熙帝罹患疟疾,太医束手无策,广征良方,均未得愈。有来华传教士获知后向朝廷进贡金鸡纳皮一磅,康熙服后病愈。康熙由此对西方医学发生兴趣,令人用满文翻译西方解剖学书,亲自审校并命名为《钦定格体全录》。

19世纪初,用化学方法提取植物药有效成分的方法取得了重大进展。1820年,法国化学家佩尔蒂埃(P.J.Pelletier)和药物学家卡文图(J.B.

Caventou)合作,从金鸡纳皮中提取出了奎宁(quinine)。19世纪晚期,

英国医生曼松(P.Manson)来华任海关医生,期间对丝虫病和疟疾开展了深入研究,后来又与罗斯(R.ROss)合作确定了蚊子是疟原虫的宿主,疟疾由蚊子叮咬而传播。罗斯因此荣获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曼

1

松因在寄生虫病研究领域的贡献而被誉为“热带医学”之父。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人工合成抗疟药物进一步增强了对疟疾的控制能力,这些药物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还可以作预防用。1939年,瑞士化学家

米勒(P.Muiller)合成了杀虫剂DDT。40年代,DDT在疟疾防治计划中派上用场。1948年,米勒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使用长效喷雾方法在消灭局部地区的疟原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5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开展灭疟运动。世界卫生组织促使很多国家大力开展灭疟行动,并为

部分不发达国家提供数目可观的资金以及顾问支持。到70年代初,已有

相当多国家成功消灭地方性疟疾,但遗憾的是,许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疟

素研

疾仍旧肆虐。尤其是按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和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抗药性都使疟疾控制与治疗工作越发复杂。时至今日,疟疾依然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疟疾的流行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疟疾也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口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疾病之

一。新中国诞生之前,我国缺少系统的疫情统计报告资料,从现有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我国近代疟疾流行范围很广,华南、华中、华北乃至东北、新疆等地都有相关的疟疾发病记载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其中疟疾等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成为当时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有疟疾流行的县市达1829个,占当时县市数的70%一80%②。据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川、河南等8省疫情不完全统计,1955年疟疾的发病人数占19种传染病患者总数的60%左右。1956年,我国颁布的《1956一1967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包括疟疾在内的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几种疾病。同年8月卫生部召开全国疟疾防治会议,制定了防治疟疾规划③。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我

①朱师晦编著,梁伯强校正:《热带病学丛书之一·最新疟疾学》。1947年。

②《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编委会编著:《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疟疾防治手册》。1957年。

2

国的疟疾发病率由1955年的102.8/万下降至21.6/万。

与此同时,中医药学研究成为国家卫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55年中医研究院的建立,使得中医药研究成为国家卫生发展的一部分。20世纪60年代抗氯喹恶性疟在东南亚流行,也延及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国家虽然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但也时有反复。每年还有1000万左右疟疾病人,1970年甚至达到近3000万病人的记录。为此,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抗疟药成为全球棘手的热点和难点,各国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我国各地医疗卫生机构及科研单位除了研制新的化学药物之外,也积极开展收集、整理民间治疗疟疾的偏方验方,主要涉及常山、胡椒粉、小柴胡、青蒿等①一③,不过,此时尚未明确青蒿的治疗价值。

五二三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历史背景介绍

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抗氯喹恶性疟在越南流行。美越双方部队的战斗力均因为疟疾的流行而受到极大危害。中国政府一方面支援越南的抗美斗争,另一方面准备应对战火燃烧到中国的可能性。应越南领导人的请求,我国自1964年起开展了抗疟研究,组织力量研制新的抗疟药物。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把解决热带地区部队遭受疟疾侵害,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影响军事行动的问题,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立项”④。其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较短时间内重点研究解决抗药性疟疾的防治药物、抗药性疟疾的长效预防药以及驱蚊剂等三个问题⑤。由于出现了抗药性疟原虫,防治疟疾的常用药物大多已不能奏效,急需研制出新的能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药物。为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①中医研究院革命委员会编:《常见病验方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0年。

②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常见病单验方》。1969年。

③陕西省中医研究所革命委员会编:《陕西中医验方选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④张剑方:《迟到的报告》。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通知:(67)科十字第118号、后科字第388号,下达《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纪要》及《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规划》,附件一。1967-6-16。见:原全国五二三办公室:《五二三与青蒿素资料汇集(1967一1981)》。内部资料,2004年。

3

事医学科学院草拟了一个3年研究规划①,经专家讨论和有关领导部门审定后,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于1967年5月23日至5月30日在北京

5

饭店召开了有关部委、军委总部直属和有关省、市、自治区、军区领导及

有关单位参加的全国协作会议,讨论并确定了这个3年研究规划②。根据会议的日期,这项战备任务被简称为“五二三任务”,后也称为“五二三

项目”。现有的资料显示,首次出现“五二三项目”的官方文件是1979年9月4日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文件(79)国药工字第387号,时间较晚,为

便于理解,本书中均统一采用“五二三任务”的提法

在我国开展全国大协作研究抗疟药物的同时,美国也在大力研究疟疾

素研发

的防治问题。从越南战争开始到1967年,美军因为疟疾而退出战争的士兵比因战伤退出的还要多。虽然美军在战场上使用了头罩和驱虫剂等预防措施,而且也使用了大量抗疟药物,但效果都不佳。一方面,美国疾病控制

中心(CDC)大力防治士兵带回国内的疟疾③;另一方面,美国成立了专

门的疟疾委员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研究抗疟问题,尤其是寻找新型的抗疟药物。据《迟到的报告》所载,仅1972年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WRAIR)就初筛了21.4万种化合物④。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出版的《疟疾的化学治疗》(Chemotherapyof Malaria)一书提到,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在12年中,共筛选了25万个化合物⑤。

五二三任务是中国为了抗美援越而进行的一项战备任务,该任务先后组织了全国上下上百家单位、上千人参与研究,并且是一项军队与地方大协作的科研活动。经过14年的研究,五二三任务获得了频为丰硕的成果,

①吴滋霖访谈,2009年10月7日,北京。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

②张剑方:《迟到的报告》。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③[美]伊丽莎白·W·伊瑟莉姬著:《健康的哨兵》。李立明主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

学出版社,2005年,第171-175页。

④张剑方:《迟到的报告》。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年,第4页

5 L.J.Bruce-Chwatt:Chemotherapy of Malari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and

Albany,N,Y,),1981年,第18页。

4

比如“防疟片1号”“防疟片2号”“防疟片3号”①以及从传统和民间的中药中分离到鹰爪甲素等抗疟活性成分,和对常山乙碱进行结构改造,不过鹰爪甲素的植物资源缺乏且性质不甚稳定,常山乙碱改造后也难以克服其致呕吐的副作用,因此难以达到临床应用的要求而影响其进一步的研究。此外,还研制了包括现在常用的数十种驱蚊灭蚊药物等②③。五二三任务的标志性成果是从传统中药青蒿中分离出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由于其在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中表现出的高效、速效、低毒和与其他抗疟药物无交叉抗药性,青蒿素的发现是五二三任务最为突出的科研成果。迄今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已成为国际上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的首选抗疟药,是我国医药科学研究者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

目前,对五二三任务的历史研究尚不充分,对其在我国现代医药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也缺乏深入的讨论。有关青蒿素发现的历史已有较多的研究,但也还留有许多不一致的说法。在实施五二三任务的过程中,各研究单位之间、研究单位与科研人员以及研究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由此在科研成果的归属与分享中也出现了一些分歧。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五二三任务并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情境中加以考察,对于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段历史、厘清有关青蒿素发明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有关五二三任务历史研究之概况

如前所述,五二三任务是1967年由于战备需要而进行的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大协作任务的简称,然而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来看,人们对

五二三任务究竟是什么,怎么开展的,却有多种说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防疟片1号”后简称为“防1”,为口服疟疾预防复方,每片含氨苯砜100g,乙胺嘧

啶20mg;“防疟片2号”后简称为“防2”,为口服预防疟疾复方,每片含周效磺胺250mg,乙胺

嘧啶17.5g:“防疟片3号”后简称“防3”,为口服长效(一个月)预防药,同时也可作为治疗药,每片含四磷酸喹哌250mg,周效磺胺50mg。

②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疟疾研究·化学合成药与临床观察专集》,1975-7。

③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疟疾研究资料汇编·蚊虫防治专集》,1973-5。

1.对五二三任务、五二三办公室成立以及相关任务的介绍。张剑方主编的《迟到的报告》较详细地介绍了五二三任务的背景,总结了五二三任

5

务中取得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侧重介绍了青蒿素的研发历史①。《中国军事医学史》一书在讲述疟疾的章节用很大篇幅描述了这段历史及其成果,侧重介绍了军队系统的科研成果②。《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在介绍新中

国成立后进行疟疾防治工作时,有一段文字对五二三任务来源和成果做了

一个简单的梳理,书中从抗疟药的研究历史来分析,将1967一1980划归

为我国抗疟药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全面开展寻找抗疟新药的研究阶段,也

青蒿素研发

是由仿制走向创制的发展阶段③。但该书并未对五二三任务进行详细完整的描述,只是零星地提及,而且也有记载不准确的地方。《青蒿素与疟疾治疗》(Artemisinins in Malaria Therapy)一书对五二三任务和五二三办公室也有介绍,但对五二三公室成立的时间和领导小组的介绍均有误,例如在书中说五二三办公室是1969年成立的China Science Institute⑧,时间与性质都不准确。

2.关于青蒿素发现历史的研究与评价。目前对青蒿素发现的历史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集体大协作的成果。此观点主要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大协作的成果,但不否认个人的贡献,并对某些个人的贡献也有记述,比如张剑方主编的《迟到的报告》,由于这本书的编写成员主要是五二三办公室的领导人员,对整个五二三任务了解比较详细,而且在写这本书之前他们走访了当年参与五二三任务的研究单位,收集了不少的资料,总体来说书中对五二三任务的开展及青蒿素发现过程的描述脉络清晰。不过书中对一些事件的描述不够明细,很多语言表达比较隐晦,需要读者对整个

①张剑方:《迟到的报告》。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年。

②《中国军事医学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医学史》。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年,第542页,第687页。

③《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编委会编著:《中国疟疾的防治与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第156页。

4 Qigui Li,Wilbur K.Milhous,Peter J.Weina:Artemisinins in Malaria Therapy.New York:

NOVA,2007年,第5页。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