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张志元主编;谢雪梅,刘君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理学》

【作 者】张志元主编;谢雪梅,刘君副主编
【丛书名】全国医学类专业创新教材
【页 数】 316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6.09
【ISBN号】7-5046-7176-9
【价 格】58.00
【分 类】药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张志元主编;谢雪梅,刘君副主编. 药理学.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09.

图书目录:

《药理学》内容提要:

《药理学》紧密结合近年来学科、行业及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和趋势,充分考虑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使用意见和反馈建议,对教材章节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强化技能培养,体现理实一体;优化栏目设置,强化案例引入,以更好地满足高职教材需求。注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为修订目标;以“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限制为指导思想;提倡创新,加强人文科学内容的体现。

《药理学》内容试读

射总坠野

药理学理论

药理学

第一篇

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下

1.掌握药物、药理学、药效学、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2.掌握药理学学习的方法。

3.了解药理学发展简况。

医生,为什么要

这个……

吃这种药,为什

这个……?

么一天吃3次?

一、药物及药理学概念(一)药物

药物(dug)是指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或者细胞代谢过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根据药物的来源可分为三类。

(1)天然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从其中提取有效成分的药物,如吗啡、青霉素等。

(2)化学合成药物: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的自然界中存在或不存在的活性物质,如阿司匹林、硝苯地平等。

(3)基因工程药物: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蛋白质或多肽类,如胰岛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

(二)药理学

药理学(pharmacolog罗)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如下两门学科。

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ne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简称为药

第一编药理学理论

效学。用于阐明药物能防治哪些疾病以及为什么能防治这些疾病,能解决在临床上选药的问题。

2,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规律的科学,简称为药物动力学。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在临床上能解决用药的问题。

二、药理学的学习目的

药理学不仅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学科。它不但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和知识,同时也运用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药学理论和知识,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与作用机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体内过程和用法等。作为临床医生,最重要的是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又尽量避免对机体有害的不良反应;作为护士,既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又是用药前后的监护者,而且还要肩负用药咨询的重任;作为药剂师,是处方的监督、审核和执行者,都应该学好药理学。

三、怎么学好药理学(一)勤奋

“天才在于勤奋”,学好药理学首先需要勤奋,如勤听、勤记、勤背、勤问等。

(二)掌握药物的共性与个性特点

药物品种繁多,同类药物少则几种,多则几十种,但是每一类药物均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理解药物的分类原则、掌握每类药物作用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以重点带一般的学习方法,着重掌握各类代表药物,其他同类药物要注意与代表药物在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异同比较,以掌握每个药物的个性特点,才有助于正确选药、合理用药。

(三)理论联系实际

药理学的实际包括药理学实验、临床用药实践两个方面。药理学属于实验科学,认真进行药理学实验,不但有助于验证药理学理论,训练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我们以前用药的情况或者我们的亲戚、朋友、同学等用药的情况加以联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继续学习

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把现有的所有的药物学完,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药也会层出不穷,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学习,以满足工作的需要。

四、药理学的发展简况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以及埃及、希腊、印度等均有记载,例如在公元1世纪前后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及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在药物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全书52卷,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帧,药方11000余条,是现今研究中药的必读书籍,在国际上有7种文字译本流传。

药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应从德国R.buchheim(1820一1879)算起,他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药理学教授。其学生0.schmiedeberg(1838一1921)继

药理学

续发展了实验药理学,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被称为器官药理学。受体原是英国生理学家兰勒(J.N.Langley)(1852一1925)提出的药物作用学说,现已被证实是许多特异性药物作用的关键机制。此后,药理学得到飞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药理新领域及新药,如抗生素、抗癌药、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抗组胺药、抗肾上腺素药等。近年来,药物动力学的发展使临床用药从单凭经验发展为科学计算,并促进了生物药学的发展。药效学方面逐渐向微观世界深入,阐明了许多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本身的发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迅猛发展,新技术在药理学中的应用有了很大发展。随着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出现了一系列药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如临床药理学、精神药理学、免疫药理学、时辰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等。基因药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是随着基因的发展、受体学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也算是一门边缘科学。基因药理学对今后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是一场革命,从这里能派生出各种诊断剂,治疗药物,以及不同治疗剂量的规格、不同剂型的药物等。展望今后,药理学将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发展病因特异性药物治疗,那时将能进一步收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目标检测题】

A选择型题

1.药物()

A.能干扰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

B.是具有滋补营养、保健康复作用的物质

C.是一种化学物质

D.可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生化过程,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E.能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2.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因为它()

A.具有桥梁科学的性质

B.阐明药物作用机理

C.改善药物质量,提高疗效

D.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E.可为开发新药提供实验资料与理论论据

3.药理学()

A.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科学

B.是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科学

C.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

D.是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E.是研究药物的学科

4.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物的临床效果

B.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C.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E.药物的作用机理

5.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是(

A.药物在体内的变化

B.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

C.药物作用的动能来源

D.药物作用强度随时间、剂量变化的消除规律

E.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第一编药理学理论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学匀目标下

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及其表现

2.掌握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分类。

3.掌握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及激动剂、部分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拮抗剂)的概念。

第一节药物的作用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例如强心苷能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例如,强心苷的药理效应是增强心肌收缩力。

二、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使机体功能活动增强称为兴奋作用(excitation),如腺体分泌增加,血压升高,肌肉收缩力增强等;使机体功能活动减弱称为抑制作用(inhibition),如腺体分泌减少,心率减慢,体温下降等。兴奋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过度兴奋可引起惊厥,长时间的惊厥会转为衰竭抑制,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使功能活动接近停止而不易恢复,称为麻痹(paralysis),而抑制解除后也常有比正常功能更为亢进的反跳现象。

药理学

三、药物作用的分类(一)根据药物作用方式分类

1.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是指药物对其所接触的组织、器官、细胞直接产生的作用。例如,去甲肾上腺素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2.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是由于机体的整体性而通过机体反射或生理性调节间接产生的药物作用。如血压升高的同时通过机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而使心率减慢。

(二)根据药物作用部位分类

1.局部作用(Ioca!action)药物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直接作用,如口服抗酸药中和胃酸的作用。

2.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人血后,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所体现的作用,或称全身作用,如地西泮的镇静催眠作用。

(三)根据药物作用的范围分类

1.普遍作用(widespread action)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作用性质或作用强度方面都相同称为普遍作用,如浓硫酸对接触的所有组织、器官、细胞都有腐蚀作用。

2.选择作用(specific action)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作用性质或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一般来说,这种选择性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组织细胞的结构及生化功能等差异有关,如治疗量的洋地黄,对心肌有较高的选择性,但对骨骼肌的作用不明显。选择性高的药物,作用的专一性较强,不良反应少;而选择性低的药物,通常作用较广泛,不良反应多。

(四)根据药物作用对机体的利害关系分类

I.防治作用防治作用包括预防作用(prevent effect)和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预防作用是指提前用药以预防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如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治疗作用是药物对治疗疾病所呈现的作用,包括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和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对因治疗的用药目的在于消除致病因素,也称治本,如用异烟肼杀灭结核杆菌,治疗结核病;对症治疗的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称治标,如应用解热镇痛药使高热的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起到缓解症状作用。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重要性是相对的。对因治疗固然重要,但在某些情况下,对症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临床用药时,应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原则,妥善处理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的关系。

2.不良反应(advers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甚或给患者带来不利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按其程度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8种。

(1)不良反应(side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又称不良反应(sidereaction)。其产生的原因与药物的选择性不高或作用范围广泛有关,如抗胆碱药阿托品,其作用涉及许多器官和系统,当应用于解除消化道平滑肌痉挛时,除了可缓解胃肠疼痛外,常可抑制腺体分泌,出现口干、视力模糊、心悸、尿潴留等反应。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而且可逆,停药后可以恢复;不良反应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和治疗作用同时出现,可以预知并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为治疗目的不同,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可相互转化。例如,麻黄碱具有升高血压和中枢兴奋作用,如果麻黄碱用于治疗低血压时,中枢兴奋引起失眠为不良反应;如果用于治疗精神抑郁性疾病,那么升高血压为其不良反应。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