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孙建宁主编;马越鸣,余林中,郑仕中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理学》

【作 者】孙建宁主编;马越鸣,余林中,郑仕中等副主编
【页 数】 430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6.08
【ISBN号】75132634085
【价 格】CNY63.00
【分 类】药理学-中医药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 孙建宁主编;马越鸣,余林中,郑仕中等副主编. 药理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08.

图书目录:

《药理学》内容提要:

全书分九篇50章,即药理学总论、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作用于泌尿、消化和呼吸系统药物,作用于自体活性物质和血液系统的药物,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药物,化学治疗药物,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教材内容既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注重实际应用,力争基础性和前沿性结合,力争基础性和应用性结合,材料精选,深入浅出。

《药理学》内容试读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

一、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一方面它运用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理论,阐明药物作用的原理,为临床防治疾病、合理用药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药理学又与生药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组成了药学学科,架起了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药物和机体。药物(dug)是指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药物来源于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以及来自天然物质中的有效成分和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近代出现的生物技术药物是采

用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他生物新技术研制成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药理学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称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动学。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第一,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为其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理学证据。第三,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

二、药理学的发展

药理学的发展与药物的发现、发展紧密联系。远古时代的人们从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在有文字以后,这些经验便被记录下来,在中国、埃及、希腊等世界上几个文化古国均有关于医药的记载。例如埃及的《草纸文》,印度的《寿命吠陀》,我国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就著有《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其中不少药物沿用至今。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药典,收载药物884种,比西方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明朝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190万字,收药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00条。已被英、日、德、俄、法、拉丁等7种文字翻译,广为流传,成为世界重要的药物学文献之一。

0T月

2

药理学

现代药理学起源于欧洲。瑞士医生Paracelsus(1493一1541年)提出疾病是体内化合物紊乱的理论,并认为药物的作用是由其中有效活性成分产生的。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15781657年)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验药理学新纪元。被誉为“药理学之父”的瑞士医生Johann Jakob Wepfer(1620一1695年)首次用动物实验研究药物的药理、毒理作用。

18世纪,生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为现代药理学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意大利生理学家

F.Fontana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了毒性测试后,认为天然药物都有活性成分,正是其活性成分选择性作用于机体的某个部位而引起机体的反应。

19世纪,爱沙尼亚Dorpat大学药理学教授R.Buchheim于1847年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第一本药理教科书,使药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R.Buchheim的学生

O.Schmiedeberg发展了实验药理学,开始研究药物的作用部位,被称为器官药理学。被誉为实验医学之父的法国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1813一1878年)于1856年证实箭毒的作用部位不在神经或肌肉本身,而是在神经肌肉接头,成为关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最早研究。英国生理学家J.N.Langley于1878年根据阿托品和匹鲁卡品对猫睡液分泌的拮抗作用研究,提出受体概念,为受体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进入20世纪后,药学工作者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及改造天然有效成分的分子结构作为新的药物来源,发展新的、更有效的药物。1909年,德国人P.Ehrich用新胂凡钠明治疗梅毒,创立了化学药物治疗传染病的新纪元。1932年,G.Domagk发现百浪多息可以治疗细菌感染,E.

K.Marshall证实百浪多息在体内被分解成磺胺起抗菌作用。l936年磺胺开始用于临床治疗,开辟了感染性疾病化学治疗的新篇章。l940年,英国微生物学家H.W.Florey在A.Flemimng(1928年)研究基础上,从青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青霉素,使化学治疗进人抗生素时代。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新药发展的鼎盛时期,除化疗药物外,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抗组胺药、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精神失常药、甾体激素、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维生素类中的许多药物均是在这一时期研制开发的。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药理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1982年重组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迄今为止,已有重组细胞因子、重组激素、重组溶栓药和抗凝药等近百种基因工程药物应用于治疗肝炎、癌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我国药理学工作者在药理学研究中也取得了很多成果,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治疗血吸虫病的酒石酸锑钾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制了安全有效并可供口服的非锑剂抗血吸虫药呋喃丙胺;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学者首先确认吗啡的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丘脑第三脑室周围灰质;在中草药研究方面,我国相继开发了不少有效药物,尤其是抗疟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受到世界关注。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技术的发展,药理学已由单一学科发展成为与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学科密切联系的综合学科。根据药物作用的系统不同,药理学研究领域又进一步分为神经、精神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呼吸药理学、免疫药理学、生殖药理学、内分泌药理学等;根据所研究的解剖学层次,出现了细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根据相关学科和范围,出现了临床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生化药理学、数学药理学、中

NOTE

药药理学等;根据涉及的机体发育阶段,出现了围生期药理学、发育期药理学、老年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3

妊娠药理学等。此外还有药物经济学、药物流行病学等。药理学几乎渗透到了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

三、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药理实验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和药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药理学实验方法种类繁多,根据其实验对象可分为基础药理学方法和临床药理学方法。

1.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药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1)实验药理学方法

①整体实验:以健康动物(清醒动物和麻醉动物)进行药效学或药动学研究,观察药物对某些或某个系统或器官的影响。

②离体实验:以健康动物的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受体分子和离子通道为实验对象,在体外进行药效学研究,分析药物作用、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

(2)实验治疗学方法以病理模型动物或组织器官为实验对象,观察药物治疗作用的一种

方法。如用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模型,观察药物的降糖作用,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

观察药物的降压作用及机制。还可采用培养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及肿瘤细胞等方法进行体外研究。

2。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也分整体和离体实验。通常是在系统的动物实验(包括药效和毒理实验)取得充分资料后在正常或有病的人体上进行实验,也可采用正常人或病人的血液、尿液等样本,以及外科手术切除的人体组织、器官进行药理研究。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药理学在新药开发与研究中的任务

新药是指化学结构、药物组成或药理作用不同于现有药品的药物。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生产过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属新药范围”。新药的开发需要药理学研究。

新药上市须经过临床前评价和临床评价两个阶段。临床前评价包括药学、药理学研究。药学研究涉及药物的制备工艺、理化性质、质量控制标准等;药理学研究是在以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旨在证明药物是否安全、有效。

对已经通过临床前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新药,由于人和动物对药物的反应性及代谢过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且由于目前检测手段的限制,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难以或无法在动物实验中准确观察,因此新药必须经过人体的临床试验,以对其安全性和疗效做出进一步评价。

新药的临床评价分四期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进行。I期临床试验的对象主要是在健康成年志愿者,目的是阐明药物的疗效,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并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合理的用药方案。Ⅱ期临床试验为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

10T石

药理学

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Ⅲ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前扩大的临床试验阶段,目的在于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新药通过该期临床试验后,方能被批准生产、上市。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的监测,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普通人群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和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等。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NOTE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5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一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学说。

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反应称为药物的作用(action),药理效应(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变化的表现。药物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如去甲肾上腺素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α,受体是其作用,因为受体的激活,引起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则为其药理学效应。

1,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疾病状态是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失调而引起的,表现为功能状态的降低或是增强,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提高或增强称为兴奋作用(excitation),,功能降低或减弱称为抑制作用(inhibition)。如肾上腺素升高血压、阿托品使心率加快是其兴奋作用;巴比妥类催眠、吗啡镇痛是其抑制作用。

2.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药物的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是指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所产生的作用。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是指在药物直接作用后引起的进

一步作用。如强心苷类药首先作用于心脏,加强心肌收缩力为直接作用,由于心功能改善,肾血流量增多,产生尿量增加的作用为间接作用。

3.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药物的作用具有特异性(specificity)。多数药物发挥作用是通过与作用部位的靶位结合后产生的,这种结合取决于药物和靶点的化学结构,这种对应关系的专一性决定了药物的作用具有特异性。药物作用具有选择性(selectivity)是指在全身用药情况下,药物对机体器官系统作用的有无或作用强弱的差异。药物选择性高,作用范围窄,不良反应也少;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临床应用多,不良反应也多。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例如,阿托品特异性地阻断M胆碱

受体,但其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系统都有影响。

4.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local action)是指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如口服硫酸镁在肠道不易吸收而产生导泻作用。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是

员GT月

药理学

指药物被吸收人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如口服地高辛,吸收后产生的强心作用。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凡符合用药目的,具有防治疾病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根据治疗目的和效果,治疗作用可分为:

l.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如抗生素杀死或抑制致病菌,以及药物用以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缺乏均属对因治疗。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如解热镇痛药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抗高血压病药控制病人的血压。对症治疗可解除病人痛苦、维持生命指征、赢得对因治疗时间,两者相得益彰,在临床实践中,应坚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标本同治”的原则。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是由药物引起的人体器官、组织等的功能或结构损害,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其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决定于药物(物理化学性质、剂型、剂量、给药速率和途径),而另一些反应则主要决定于病人的性状(遗传、生理和病理变异),也有一些与两者都有关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类:

l,副作用(side reaction)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较轻微,多可自行恢复。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反应。副作用可以随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将药物的某一作用作为治疗作用时,其他作用则成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的表现主要是对神经、消化、血液、循环系统及肝、肾等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可危及生命。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反应。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可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多损害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慢性毒性反应是指长期用药,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多损害肝脏、肾脏、骨髓、血液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特殊毒性反应包括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和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通常称为“三致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如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在20世纪60年代用于缓解妊娠初期反应,结果造成胎儿畸形。目前认为在怀孕的最初3个月内,胚胎发育分化很快,最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故在怀孕的前3个月内,以尽量不用药为宜。某些药物可能还有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应予警惕。毒性反应在性质上和程度上与副作用不同,对使用者危害较大,故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及疗程,并定时做有关检测。

3.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只发生在少数过敏体质的患者,与该药的作用、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在远远低于治疗量时

10T园

也可发生严重反应。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