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武军讲药对》顾武军|(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顾武军讲药对》

【作 者】顾武军
【页 数】 195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710-0988-5
【价 格】49.00
【分 类】中药配伍-研究
【参考文献】 顾武军. 顾武军讲药对.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顾武军讲药对》内容提要:

本书从研究药对的概念、沿革及组成原则入手,系统介绍药对的组合形式、作用及影响其作用的因素,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意义、地位,重点研究了《伤寒论》药对配伍的模式,仲景方中药对配伍的应用,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对方及其他药对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选择性地介绍了后世的药对方及临床常用药对,以冀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顾武军讲药对》内容试读

第一章从方剂谈起

中医方剂是在中药运用中产生的,是中药运用的进一步发展,是通过中药间的合理组合而形成,这种组合就称之为“配伍”。药物通过配伍之后,既能增强它的原有作用,更能调和偏胜,制其毒性,消除或缓和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因此,药物通过配伍成为方剂后,就同单味药的原有效果有所不同,能够更好地全面适应比较复

杂的病证。

《现代临床方剂学》认为:“方剂的起源非常久远,大概是与本草的产生同步的。”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是现存最古老的一部中医医方著作,此书共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共收载方剂280个,以内服及外用方剂为主,在记载比较完整的189个方剂中,单味药方达110首,组成药物最多的医方也仅7味,说明方剂是在单味药的应用基础上增加药物而形成复方的。《黄帝内经》中载方13首,从方剂的内容来看,虽与《五十二病方》无多前进,但其所阐述的中医基本理论却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其治则、治法、“君臣佐使”的方剂配伍原则、药物气味配伍原理及大、小、缓、急、奇、偶、重的方剂分类法,都成了后世方剂学的重要理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方剂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搜集、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其组方严谨、方中蕴法、立法有据、遣药精当、有的放矢、化裁有制、加减有方,为后世医家立法组方树立了典范,故被誉为“方书之祖”,诚如刘

001

河间所说:“自黄帝之后二千五百有余年,有仲景方论一十六卷,使后之学人有可根据。”(《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朱丹溪也说:“仲景诸方,实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丹溪手镜》)汪昂更说:“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不可计殚弹。”(《医方集解》)

顾武军讲药对

002

第二章方剂配伍源起于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是方剂配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由单味中药向复方发展的重要环节。王阶等人说:“中医方剂的配伍理论经历了药性(包括性味、归经、功效等)配伍理论、药对配伍理论、方剂配伍理论阶段,从感性认识经过理性思维发展到相对较高的概念和理论

水平。”[方剂配伍理论历史发展与研究思考,中医杂志,2001,42

(8):497]滕佳琳认为“药对是联系药物与方剂的桥梁”,他说:“药物治病,在由单方向复方的嬗变过程中,药对的出现起到了重

大作用。可以说是中医药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这体现在由单味

源起

药的发现发展为两味、三味乃至更多味药的配伍应用,从而增进了药物的作用及疗效,扩大了药物的治疗范围,奠定了方剂组成的基

础,进而成为药物及方剂两门学科的核心部分…一个组方严谨、方义明确、疗效可靠的方剂,往往包含若干个药对,故药对既无药性之相对单一,又无方理之相对复杂,既是单味药的深入发展,又是方剂的起始开端,其核心内容一配伍,起到了联结中药与方剂的桥梁作用。”[药对沿革及理论研究概要,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33]

第一节“药对”概念

何谓“药对”?“药对”又称“对药”,对者,犹言双,俗谓“两两相配,成双成对”。因此,就一般而言,“药对”是由两味药配对的药物组合。但在具体表述上则又有不同的内涵。

《施今墨对药·内容提要》谓:“对药又称药对,系用相互依

003

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两味药组方治病。”施今墨说:“对药作用即辩证法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实践,非相生相尅之谓。”祝谌予在《施今墨对药·序》中说:“施今墨先生处方时,常常双药并书,寓意两药之配合应用。其间有起到协同作用者,有互消其副作用专取所长者,有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者,皆称之为对药。”

陈维华在《药对论》中说:“所谓‘药对’,简单地说,即两味

中药的配伍应用,它是中药的配伍中的最小单位。”同时还说:“药

对是两味中药的有机结合。所谓有机结合,即不是任意两味药物的

凑合,而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原则,以针对一定的证候特点所采取相应的治法为前提,着重结合中药本身的性能及功用,选择性地将两味中药进行组合配对。因此,药对的组成涉及中医药理论的各个方面。根据大量药对的分析,其组成原则与治法及中药的基本理论关系最为密切。”

蒋永光说:“药对是一种特定的药物配伍,且往往有特定的药效。因而,药对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方中之方…其不同的药对形式及所表现出的不同药效是很有代表性的。”[《伤寒论》方药配合特点与规律,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3):8]

刘家骅在“《伤寒论》药对组方初探”一文中说:“‘药对’是指具有阴阳对立特性而配合的两味药物,凡寒与热、润与燥、升与降、散与收、攻与补、走与守等对立属性配合的两味药,就是‘药对’。例如黄连与肉桂、熟地黄与苍术、桔梗与牛膝、干姜与五味子、大黄与人参、枳实与白术,等等。”接着刘氏又说:“广义来说,‘药对’是泛指两味药组合成方的,或经常联合使用的,统称为‘药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2]

耿建国等人说:“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组合。”[《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与特点,江苏中医,2000;21(9)6]

杨新年等人说:“药对通常是指在临床上能经常在一起配合应用的两味或三味药的配伍使用。药对往往是方剂的画龙点睛所在,恰当的药对配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能大大提高方剂的

004

临床疗效。”[张仲景药对配伍应用浅谈,山东中医杂志,2001;20

(8):457]

杨运高说:“药对配伍就是将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药物按一定用药原则进行的一种药物组合,以达到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目的。”[论经方配伍的几个重要问题,国医论坛,2005;20(1):4幻

综合以上各家对“药对”概念的论述,“药对”即为双味(或

三味)中药的配伍应用,在治疗上使其增强药力,减少副作用,产生不同效应与反应,即本草所谓“当用相须相使者良”。这是配伍方法的精髓,亦是药物组成方剂的核心,因而研究药对在临床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作为“药对”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1.药对或对药,是由二味(或三味,以二味为主)药物组成。

2.这二味(或三味)药物必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用药原则进行的组合。

3.这种组合必须是能够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4.这种药对组合是临床常用的、固定的药物配伍形式。

药对是由二味(或三味)药物组成,它与单味中药有着密不可

方剂

分的联系,药对的功效及主治,既与其中每味药息息相关,但不完

全是甚至不是简单的二味(或三味)之和,而必须是1+1>2。

药对与方剂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问题。它们的不同点首先在于药对是由二味中药所组成,方剂则可由一味至多味中药所组成。其

于药对

次,药对有自己的特定组成、作用与应用规律,它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而起着桥梁作用;方剂的组方原则是“君、臣、佐、使”,并且应有特定的剂型、剂量和用法。药对与由二味药组成的方剂虽然在形式上有一致性,但在使用上则不同,药对可以在不同的方剂中出现,而且有不同的功用。药对和方剂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二节“药对”沿革

关于药对的沿革,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是从“药对”名称来源上进行考证,一是从“药对”这种配伍理论进行考证。

“药对”之称,由来已久,据重庆市中医研究院张西俭研究,始出于《雷公药对》,他说:“‘对药’又称‘药对’…史载自汉以来先后有《雷公药对》、桐君《药对》、徐之才《药对》、《新广药

005

对》,其中桐君《药对》仅见陶弘景《药总诀》序,而不见书志记载,因此是否有其书,待考。其余三种书也俱已亡佚,内容不详。据《嘉佑本草》载,徐之才《药对》‘以众药名品,君臣佐使,性毒相反,及所主疾病,分类而记之,凡二卷,旧本多引以为据,言治病用药最详’。可见徐之才《药对》,在内容上主要介绍当时对各药物的名称、评价、配伍宜忌、药物在处方中的结构作用及适应证的知识。而且尚志钧等本草专家将上述古代药对书归列于配伍宜忌

类本草,这与施氏所谓‘对药’概念不同,由于徐之才的《药对》

是在《雷公药对》的基础上增修而成,更鉴于中国古代知识传承的强大惯性,估计《新广药对》的性质不至于明显区别于徐氏《药对》。所以,施今墨发展‘对药’应用,吕景山推广其经验,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在中医方剂发展史上,应该说是创举之事。”[方剂相反相成配伍思想渊源和历史沿革,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4):242]从张氏之说可知,“药对”之名虽出于《雷公药对》,但其内涵则非现今所论之“药对”。

王阶等从药对的配伍理论进行考证,指出:“在漫长的医学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疾病的复杂性,单味药难以胜任,出现了两味或两味以上药物的合用,《吕氏春秋》即有‘夫草有莘有荔,独食之则杀人,合食之益寿’,《五十二病方》等古帛书中数种药物合用治疗疾病的情况更多…随着药物合用的增多,发展某些药物合用后会产生一些奇妙的变化,有些是作用强度增加、有的是副作用减轻,或产生新的作用,或对原来单味药物不能发挥治疗作用的部位及病证能起作用,等等,形成相对固定的药物搭配一即原始的药对,随着用药经验不断积累,对药物合用的知识不断增加,药对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些药物固定搭配使用,于是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药对。早期的药对应用经验,还未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相互作用的‘七情合和’理论基本形成。《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也,

006

不而勿用也’。性味配伍最早也是在药对配伍中得到广泛应用,随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