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健康生活宝典》周范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健康生活宝典》

【作 者】周范林
【页 数】 238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17.02
【ISBN号】978-7-5641-7008-0
【价 格】38.00
【分 类】保健-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周范林. 实用健康生活宝典.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7.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实用健康生活宝典》内容提要:

本书由精神情志篇、生活起居篇、饮食养生篇、运动误乐篇、按摩操练篇和综合养生篇等六部分组成,向广大读者较为详细地介绍了200余种实用的养生方法。

《实用健康生活宝典》内容试读

精神情志篇

>精神作用养生法

不少研究养生者,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吃好、住好、营养好,却忽略了精神作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及重要性。首先,精神作用与血液循环的关系。血液,是营养身体的重要物质。血液循行于血管和周身,离不开神经的支配,例如,人受惊吓时,脸色突然苍白;恼怒时,面色立刻红胀。所以精神所注之处,血液亦随之而注于其处。还有经常将精神注意集中在身体某部分肌肉时,过一段时间,其身体某部分肌肉疼者可减,肿者可消;健者,肌肉可出现异常发达且奏效很快。其次,精神作用与消化的关系。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机械的和化学的两个方面。机械消化,主要是通过牙齿的切断、咀嚼和胃肠蠕动等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加工。化学消化,主要是由唾液腺、胰腺及胃肠黏膜的腺体所分泌的消化酶以及胃黏膜分泌的胃酸等,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后,肠黏膜才能把它们吸收进人体内加以利用。但是,如果没有精神作用的协调和辅助,不论机械消化或化学消化,都不能很好地工作,甚至会减弱其消化功能。再次,精神浑厚与养生的关系。精神浑厚者,性情开阔,悠然自得,无欲无私,不计得失,故能形体不衰。其之所以然,主要是由于精神浑厚者乐观情绪的心理作用,使得内脏器官发生生理变化。例如,人在心情愉快时,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新陈代谢等都处于稳定而相互协调的状态。而人处于情绪消沉、悲观失望而焦虑的时候,胃肠蠕动减弱,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分泌减少,同时生物化学调节亦随之而失常。不仅如此,人在情绪非常紧张、恐惧或愤怒时,会出现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消化液分泌突然减少,以至于末梢血管不断收缩而引起手脚发凉等情形。严重者,还会引起休克、脑溢血、中风及心肌梗死等病。以上这些情况,主要说的是人们由于情绪的心理变化,会导致生理的变化。俗话说得好,“浑厚者多福寿”,可见福寿是自身创造的,不是上天赐予的。

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因此通过自我调养的方法来调理精神状态,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肌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以下介绍的一些精神养生之法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1.知足常乐。要做到少私寡欲,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以理收心,认识到过多的私欲对身心的危害;二是要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欲海难填,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利地位的追求,淡泊名利,豁达处世,性格开朗,这样有助于心神的清静内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危险。

1

实用健康生话宝典

2.抑目静耳。眼耳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就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目因过用而耗伤神气。老年人由于阅历颇多,思虑易起,故神更是易动难静。养老之要,耳无安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这样对老年人才有益处

3.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从养生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法是有道理的。

4.和畅情态。“笑一笑,十年少”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笑可增进健康,可使人长寿。情绪乐观,能安神定气,是益寿延年、防病治病的良方。

5.顺应四时。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人体寓于宇宙自然之中,只有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的状态。

6.谦逊豁达。谦逊豁达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修养,更应是一种生活态度一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不计较得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使人在嬉笑怒骂中把哀愁和痛苦置之脑后。

7.量力而为。不要用过高的目标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与人攀比,不妒贤嫉能,随遇而安。

8.善于沟通。日常生活中免不了要与周围的人打交道,要设身处地去理解、尊重别人,同时也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别人,使周围的人也能理解你。

9.培养爱好。适当参加运动锻炼或听听轻松的音乐,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与家人、朋友在一起交流、娱乐、旅游等。

10.学会包容。日常生活中与同事、朋友和亲人相处难免有矛盾,要学会包容,多一分宽容、忍让,会使事业、友情、家庭更加稳固、长久。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

11.调节情绪。如果遇有某一件事或某人使你情绪起伏剧烈,进而出现喜怒无常的现象,甚至容易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烦恼忧虑不已,不妨立即离开现场,眼不见为净,可以到外面走走,或者干脆去看一部喜剧电影,心情会较明朗轻快,有稳定不安的精神作用。

12.迅速遗忘。如果总是对于伤心、烦恼之事耿耿于怀,一定会自伤身体,甚至酿成疾病,因此必须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一切烦恼的事、烦恼的情绪从自己的脑海中驱逐出去,并将其忘得一干二净,千万不能让这些坏情绪伤到自己。

13.及时宣泄。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到头来,伤的还是生气的人。而郁闷加生气,对于身体的损害更大。因此,当有烦恼郁闷时,一定要及时宣泄出来,可找一位最贴心的亲朋好友,把心头之气吐露出来。还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吼几声,以解心头之恨,宣泄心中的郁闷或怒气,从而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使之趋于平和,则身体无所伤害。

14.增强自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生命的动力,也是一种调理失衡心态的妙药良方,是驱散烦恼的武器。因此当有烦恼困扰或疾病缠身时,必须增强自信并告诫自己:任何情绪都不能困扰我,我不会让烦恼扰乱我的情绪,我一定会好起来的。只有这样不断激励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念,才能保持健康、幸福。

。2·

精神情志篇

15.静神养生。养生必须养神,因为神是生命的主宰。而养神又要以“静神”为首务,养生还要调神,以避免各种情志的过度刺激。只有精神永远保持乐观、开朗,体内气血才能正常运动,须知“百病生于气”。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可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以致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情志舒畅养生法

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忧愁,是精神不悦、思虑不解、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表现。忧愁会使人过早衰老。因此,养生必须消除忧愁。

性情是健康的寒暑表,忧愁使人早衰。忧愁的发生,有自内和自外两个方面的原因。自内而生者,或因心胸狭窄、心神怯弱、多愁善感、常常忧伤;或因己所不能,强思成忧;或因神不能受,思虑伤神成忧;或因强思之致使气郁而生忧。自外而发者,或是由于事出突然而不能排解,故而陷入忧伤悲愁之中;或因阅历浅薄、经验不足、应酬无方、失误屡生而随生忧愁。所以说,忧愁是内外因素所致,表现在精神和情绪方面的变化。养生学认为持续的忧愁悲伤必然损伤五脏精气,表现出精神压抑、低沉、消极和颓废,若不能及时摆脱,则会酿成大疾,导致早衰。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忧愁呢?

1.要做到养性除忧。即要加强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正视现实,面对未来,正确地看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使思想经常处在乐观的状态之中,就不会发生烦恼。具体做法如下:

(1)多予少取。以此为人生规范,以多奉献少索取来宽慰自己,知足常乐,也是避免忧愁的良策,人当努力为之。

(2)宽仁为怀。为人宜以胸怀宽大、容忍、仁爱为原则。凡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必能爱人谅人。爱人谅人不恨人,更不忧人,待人接物,以宽仁为上,则无忧无虑。否则,遇事斤斤计较,难称心意,必生愁绪,古人云:“要长寿,须仁厚。”

2.要做到增智排解。社会繁杂,人事纷纭,忧愁焦虑难免,如天灾降临、发生意外、升学失败、工作受挫、恋爱不顺、婚姻破裂、病残伤痛袭击等,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会使当事人陷入恐惧、焦虑、沮丧、苦闷、失望和忧愁的复杂情绪中,必须面对现实,克服困难,才能顺利地渡过难关。具体做法是:

(1)思虑有度。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吸取他人的经验,理出头绪来,把自己既置于事物之中,又置于事物之外,设身处地,进得去,出得来,则不会有愁丝缠身。

(2)果断处理。在思索有度的情况下,抓紧时机,勇敢而果断地处理问题,是斩断愁绪绕身的利剑。诚然,这样的处理,有时可能不当或有误,但只要错不酿祸,或知错就改,总比拖泥带水、犹豫不决要好些。

(3)顺其自然。大自然的规律是客观有序地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绝对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悖谬于自然,任我所为、心想事成仅是美好的愿望。否则,抗拒自然规律,必将自讨苦吃。当然,人能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但也只能是在不违背自然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方可图谋。我们在对待疾病、对待死亡等时也应如此。

综上所述,只有消除忧愁,才能欢乐开怀。要树立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对社会前途充

·3·

实用健康生话宝典

满信心、充满希望,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牢骚满腹、垂头丧气、多愁善感。

心平气和养生法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说明人的精神与情绪关系密切。人要保持精神舒畅,就需要在情绪上调和喜怒

喜为心志:心神愉悦则志喜。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心气舒畅。但是喜乐太过又容易使人心气涣散,精神不能专一,从而影响心神的正常功能,故又把“喜视为致病因素”,即所谓“暴喜伤阳”。怒为肝志,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血随气出,所以暴怒时人的脸色发红,甚则呕血,形成疾病,这时把“怒”看成是致病因素。但是一般情况下“喜”和“怒”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调和喜怒,也就是要控制情绪,调节情志,既不使其太过,又不使其持久。即喜有度,怒有节,出入有序,藏露有规。如此者,则不伤脏,不损气,阴阳调,气血平,五脏强壮,身体康泰,此为养生保健之要道。要调和喜怒,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养精、保神、和喜怒,包括善养五脏和不乱费神。养五脏者,首先要养心肾。因为肾藏精、心藏神,心肾满则精神治,精神治则喜怒有节。其次养心肝,心性火而志喜,肝疏气而志怒。心动则火生,肝动则气升,气火升腾,则损精伤神而耗气,神伤气耗,则喜怒无度,故养心肝以保神。不乱费心神,是指思想开朗,精神豁达,考虑问题要符合客观规律,使情志活动保持在适度状态,不过度耗用精神,不为一事过喜,不为小事过怒,时时告诫自己,保养好精气神,少言少语少劳心,如此者则气和志舒、无忧无虑而达到精神舒畅。另外,还要做到处世、举止适宜,要尽量使自己从一些不必要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少些烦事缠身

2.调心养性控喜怒。调心者,即调其神,调神养性是促进身心健康、祛老延年的妙法。古人十分重视“太上养神”。养神则心健,心健则脏腑有主,五脏精足。肝疏有序,喜怒有节,能“使志若伏若匿”。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不图私利,不生妒心。

3.虚静怡神制喜怒,狂喜暴怒者,动也。静能胜动,故以静胜之。心思清虚宁静,则志无所乱。“神静则宁,情动则乱”。虚静之法很多,如太极拳、导引术及书法、绘画等皆能怡神静心,舒和膻中之气

4.心平气和,以和为贵。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和则气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喜怒哀乐为人之常情,烦恼忧愁难免缠着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要经历些坎坷,要正确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修身养性,使自己内心平和,适应环境。一个人如果时时保持心平气和,就会延年益寿。

>移情易性养生法

移情易性养生法,又称转移养生法和移情养生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苦痛。有些人患某种疾病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怕病情变更,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以致内心紧张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

。4

精神情志篇

思想焦点从疾病中转移出去,或改变周围环境,使患者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这就是“移情易性”的治疗方法。

“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应用时当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等,采取不同的措施灵活运用。主要如下:

1.琴棋书画移情法。《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顾养神性。”吴师机又说:“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故在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应听听音乐、欣赏喜剧小品等,这样使得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平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等,用这些方法排解愁绪、颐养心神,有益于身心健康。

2.运动移情法。李东恒《脾胃论》里说:“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这是说旅游可驱除烦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快时,应到郊外锻炼或消遣,让山清水秀的环境调节消极情绪,忘却忧烦。在情绪激动与别人争吵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参加体育锻炼,或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

>立志养德养生法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明确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养生,首先要立志。所谓立志,就是要树立生活目标,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这应是每个人的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健康成才的精神保障,有了正确的志向,才会真正促使他们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知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理想和信念又是老年人延长生命活力的“增寿剂”,不畏老是健康长寿的精神支柱,产生不畏老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晚年的理想和追求。

理想和信念是生活的主宰和战胜疾病的动力。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内在潜力很大,人在得到精神安慰时,体内可产生一种结构与真吗啡相近的化学物质一“内生吗啡”,从而对人体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事实证明,意志坚定的人,能够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现代生理学和生物信息反馈疗法研究也证明,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能够影响内分泌的变化,如白细胞大幅度升高,改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故有益于健康长寿。

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必须从我做起,要热爱生活,宽厚待人,恰当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家庭、单位或日常交往中,妥善解决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精神愉快,会使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心血管和内分泌功能处于稳定和平衡,提高肌体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要宁静处世,淡泊名利。遇事要顺其自然,时常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斤斤计较,不为物欲所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那些常常心怀敌意、仇恨和恶性竞争心理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其冠状动脉容易阻塞,中风的危险性也会增加。

·5…

实用健康生活宝典

要有坦荡的胸怀和良好的心境。美好的心情,比十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保持美好的心情有许多因素,其核心就是胸怀坦荡,从人体的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这些都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能使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使“形与神俱”,健康长寿。

。形神合一养生法

形,即人的形体,形体包括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五官九窍,肢体以及筋脉、肉、皮、骨等。神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外在表现,包括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或病理征象;狭义的神,即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形神共养,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摄养。形体强健、精力充沛,人体就健康无病;形体衰弱、精神不足,则百病丛生。二者相辅相成。形神共养,能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均衡统一发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可见,“养神”和“养形”是养生学的根本。

在形与神的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有“神明则形安”之说。故中医养生观是以“调神”为主,养生必须充分注重“神”的调养。调神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怡情畅神法。在精神上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人,就不易衰老;反之,时常忧虑、悲观的人,会使衰老提前到来。传说中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白了头,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年仅36岁的东吴水陆大都督周瑜,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统帅几十万大军火烧赤壁,打得曹操落荒而逃。可他为何又会被诸葛亮“气死”呢?原来周瑜刚愎自用、心胸狭窄,自作主张“讨荆州”,由于惨败巴丘,一气之下,口吐鲜血而亡。临死之前,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可见他的妒嫉之心,至死不悟。性情不调,百病丛生;调和性情,则可康泰。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怡情畅神的养生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人的性情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脑的机能。它与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机能相联系,同时影响到人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因此,怡情畅神与养生关系密切。

2.顺应四季法。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的指导之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季)的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否则将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其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

3.赋闲消遣法。要身体健康就应既懂得工作,也懂得休息,而且能够选择适宜的消遣活动,如琴棋书画、栽花养鸟、旅游垂钓等,从中得到乐趣和启迪。要正确地理解消遣活动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意义,就要在工作和学习之余,选择有益的赋闲消遣方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操,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总之,守神而全形,就是从“调神”入手,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形体健康,从而达到调神和强身的统一

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有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因此,保养形体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精气血、肢体、

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可用药物调补及饮食调养,以保养形体。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