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新冠肺炎案例精选》黄璐琦,李浩,齐文升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重型新冠肺炎案例精选》

【作 者】黄璐琦,李浩,齐文升等主编
【页 数】 197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6
【ISBN号】978-7-5478-4916-3
【价 格】68.00
【分 类】日冕形病毒-病毒病-肺炎-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黄璐琦,李浩,齐文升等主编. 重型新冠肺炎案例精选.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重型新冠肺炎案例精选》内容提要:

本书选取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3月21日近2个月时间里,以黄璐琦为首的首批中医专家组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治疗的危重病例中的典型临证医案,以规范病案的形式描述这些病例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过程,详细记录了患者舌苔、肺部CT、实验室检查等客观指标,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数据和图片对比,突出治疗的显著效果。对于这些病例,从发病过程、病理机制、方案制订、用药经验等多个方面进行翔实地讨论与分析,每个病案随着病情变化调整诊疗方案,重点介绍医案的辨证论治过程,总结利弊得失,如实反映了中医药在重症新冠肺炎治疗中的应……

《重型新冠肺炎案例精选》内容试读

开篇

化湿败毒荡疠气,发皇古义融新知从“疠气”论阐述“毒湿疫”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和疫病的斗争史。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仅文献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大型疫病就有300多次。在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党和政府史无前例地成立和派出国家中医医疗队,全程参与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的治疗,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

面进行全方位干预,用疗效证明了中医药的生命力。

一、战疫出良法,疗效显优势

002

在过去每一次与疫病的战斗中,历代岐黄先贤痛定思痛、推陈出新,涌现出诸

新冠

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为中医药疫病诊疗理论与方法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春秋战国时期《素问遗篇·刺法论》记载,“五疫之至,皆

炎案例精选

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详细地论述了疫病的临床特征。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出“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创立伤寒病六经辨证体

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

治疗策略与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提出了疫病的病因病机。

宋金元时期,医家对疫病的认识大多承袭《黄帝内经》的观点。到了明清时期,疫病频发,使得中医对疫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末吴又可受前人启发,在《温疫论》中感叹“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创立“疠气”论,详细阐明了“疠气”致疫的特点,对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进行了见地深刻的探索,对疫病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时至今日仍对疫病的临床诊疗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总结出一系列治疗疫病的效方验方:王孟英则“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经纬交错,著成《温热经纬》,形成了一部内容全面的疫病专著。

针对本次2019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疫病,笔者自庚子年正月初一赶赴武汉

一线,率领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奋战70余日,整建制接管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一个独立病区,截至4月初医疗队回京,前后收治15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率88.61%,成功研制出化湿败毒颗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成果。我们的疫病诊疗理论和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防疫抗疫的特色与优势。

二、疠气论“新冠”,当辨毒湿疫

根据中医疫病相关理论,特别是吴又可的“疠气”论,结合本次疫情具体情况,通过对医疗队的临床实践经验规律的系统归纳和高度提炼,笔者认为:新冠肺炎应当属于中医“毒湿疫”的范畴,是以“感受疠气”为基本病因,以“毒湿郁闭”为核心病机,以口鼻传播为主要途径,以肺、脾为主要病位,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发流行的疾病。

(一)外受疠气,毒湿郁闭,疫病肆虐

“感受疠气”是“毒湿疫”的基本病因。吴又可提出“疠气”论,突破了“百病皆生于六气”的传统观点,认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

003

一种异气所感”。他认为这种“异气”是具有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又将其称为

“疠气”“杂气”“戾气”和“疫气”。“疠气”主要具有以下致病特点:一是具有特异

湿

性,一气一病,病状相似,如“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二是具有物质性,如“气即是物,物即是气,知气可以知物,则知物之可以制气矣”;三是

具有强烈的致病性和传染性,易于流行,发病急骤,如“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对于本次疫病而言,“疠气”外侵是外因,正虚不受是内因。人体在

融新知

正虚不受的情况下,感受“疠气”,异气入体则病发,并表现出强烈致病性、流行性、传染性,符合“疠气”中人的致病特点。

“毒湿郁闭”是“毒湿疫”的核心病机。吴又可认为“毒”乃疫病之根本,提出“异气者,乃天地之毒气”。他将疫气盛衰不等,归因于“毒气所钟有厚薄也”。结合本次疫情的具体情况,一是气候条件,2019年12月武汉经历暖冬气候,先是湿热蒸腾,此后阴雨绵绵、气温骤降,湿气偏重,这种“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气候是毒疠之气兼夹湿邪,外侵袭人的先决条件;二是发病特点,本次疫病传变迅速变化多端、病势险恶等,具备“毒邪”的特点;同时又起病隐匿、病势淹缠、迁延不愈,舌苔整体呈腻苔,症状多见喘憋、纳差、腹泻、乏力等,具有“湿邪”重浊、黏滞、碍气伤阳等特点。上述特征充分体现了“毒湿郁闭”的核心病机。

此外,“疠气”中人,又可兼夹六淫之邪。如清代吴贞在《伤寒指掌》中提出,“长幼传染,众人一般,此疫气流行俗名‘时气’是也,乃天地秽恶之气都从口鼻吸入,然有兼六淫者,有不兼六淫者”“疫邪必兼湿者,以当湿热司令之时也”。除“毒”“湿”之外,受患者体质不同或慢性基础疾病的影响,致病过程的各个阶段又

可兼夹寒、热、燥、瘀、虚等多种致病因素,并表现出相应的病机特征。

(二)邪入口鼻,肺脾受损,病及脏腑

“口鼻而入”是“毒湿疫”的主要传染途径。吴又可《温疫论》提出“邪从口鼻而入”,创造性地提出“疠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突破了前人对外邪伤人大多通过皮毛而人的笼统说辞,对后世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清代李炳在《辨疫琐言》中云,“疫为地气,自口鼻而入”“鼻入较口人尤多,人有时不言,未有一刻不呼吸者”。清末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病疫相传染者,以其气自口鼻而入也”。在抗疫过程中发现,本次疫病的感染传播途径,既有像是空气传播的“天受”,也有像是接触感染的“传染”,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口鼻而入”。

004

“肺脾两脏”是“毒湿疫”的主要病位。“疠气”经口鼻而入,主要作用于肺、脾两脏。如清代凌德《专治麻痧初编》所言:“夫人肺主一身之气,肺主皮毛,脾主肌

新冠

肉,肺开窍于喉鼻。鼻气通于天气,受邪之时从口鼻而入于肺脾。”本次疫病的主

炎案例精选

要病位在肺脾,通过对新冠肺炎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发现其具有肺脏受损和脾脏及免疫系统损害的形态学表现,直接证明了毒湿郁闭可以导致肺脾损伤。同时,脾与胃相表里,对胃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随着疾病进展,发现本病与心、肝、肾、大肠等脏腑亦有密切的关联,可出现其他不同脏腑的损伤。

疗策略与

(三)邪伏膜原,随之变证,表里九传

根据临床观察,我们将该病分为五个阶段,包括早期、中期、重症期、危重症期、恢复期。从证候来看,早、中期的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毒湿郁肺与毒湿困脾;重症期的重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疫毒化热,闭肺伤脾;危重症期的危重型患者因肺脾阴阳两伤而表现为气虚血瘀和热毒耗血;恢复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肺脾两虚;如病势险恶,救治不力,则会导致阴竭阳脱,患者多脏腑功能衰竭而死亡。

“邪伏膜原”是“毒湿疫”的最初阶段。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邪伏膜原”之说,“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论述了“疠气”由外而内侵入人体,并在人体伏匿的过程。他认为“膜原”为与表里内外相通联的部位,在疫病的最初阶段,“时疫之邪,始则匿于膜原”,因受“触动”而发,“疫邪伏而未发。因感冒风寒,触动疫邪,相继而发”。其发作时间受到正邪强弱之制约,故有“顿发”与“感久而后发”之分别,如“感之浅者,邪不胜正,未能顿发,或因饥饱劳伤,忧思气怒,正气受伤,邪气始张”“有二三日即溃离膜原者,有半月

十数日不传者”。从本次疫病来看,其起病时间长短不一,与“邪伏膜原”后发作时

间不定的特点相符;对于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应是已感受“藏匿”之“伏邪”,但因正气较强或未受外邪“触动”而暂未发作。中医“膜原”学说,为疫病发作进程的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毒湿疫”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表里九传”是“毒湿疫”的传变途径。疫病传变迅速,变证多发。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传变途径“表里各异”是病症变化多端的根本原因,“邪气一离膜原,察其传变,众人多有不同者,以其表里各异耳”。吴氏根据实践经验,归纳出疫邪离开“膜原”之后的九种不同表里传变途径:“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里胜于表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凡此九传,其病则一。”他认为:“夫疫之传有九,然亦不出乎表里之间而已矣。”从本次疫病来看,虽然其

005

起病较为隐匿,但一经发作,则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有始终以表证为主,病情相

对较轻者;有起病阶段以表证为主,逐渐转变为里证,病情循序加重者;有起病阶段即表里同病,表里病证相持阶段时间较长者;有表证阶段时间较短,迅速转变为

里证,起始病情即较为危重者。上述诸多不同病证的进展情况,均可以从吴又可归纳总结出的九种疫病表里传变途径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

古义

三、治疫有法则,祛邪扶正,化湿败毒

融新知

对于本次疫病,治疗时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化湿败毒为基本治法,在化湿败毒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

“祛邪扶正”是“毒湿疫”的治疗原则。在疫病治疗时,须时刻注意“祛邪毋使伤正,扶正不碍祛邪”的治疗原则。吴又可认为,正虚之人感受疫邪更为难治,提出“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此际又加疫邪,并为难治。以正气先亏,邪气日陷,猝难得解”。因此,本次疫病的治疗过程始终贯彻遵循“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一是祛邪除秽,不忘固本。对于毒湿壅盛的患者,虽以化毒排湿,祛邪除秽为主,但考虑到“湿邪伤脾”“碍气伤阳”的特点,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合理确定攻药和补药的施用方式和用量比例。尤其对于体弱亏虚、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患者,攻邪力量不可过猛,以防伤正伐元,引邪内陷

二是扶正培元,攻守相合。扶正并非一味补虚,培元亦须毋使留邪。对于正虚邪实之人,要补虚扶正兼以祛邪之法。特别是恢复期肺脾两虚之人,考虑到“毒湿疫”具有湿邪黏滞、缠绵难解的特点,应在以补虚为主的同时,合理确定补药与攻

药的施用比例,防止除湿未尽、关门留寇,做到攻守相合、各施所宜。

“化湿败毒”是“毒湿疫”的治疗大法。“化湿败毒”法是我们在边救治、边总结、边研究的疫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的基本治法,并据此进一步形成了疗效显著的“化湿败毒方”。一是化湿败毒,兼顾三焦特性。清代喻嘉言在《尚论篇》中云:“邪既入,急以逐秽为第一义。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因此,我们取麻杏甘石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之药,宣肺清泄,疏散上焦,以宗“升而逐之”之旨;取达原饮、藿香正气散之药,化湿和胃,斡旋中焦,以行“疏而逐之”之法;取桃仁承气汤、宣白承气汤之药,活血解毒,通达下焦,以达“决而逐之”之效。诸药配伍,三焦合治,各施其法共成化湿败毒之功。二是化湿败毒,需注重病证合治。运用“化湿败毒”法,既需

006

要针对“毒湿郁闭”之核心病机,又需要针对不断变化之证候,要病证合参、多法施治。我们通过研究得出,组成“化湿败毒方”的14味药中,有10味药与病毒的

新冠

Mpro及Spike蛋白具有结合力,诸药合用又对疫病证候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体

炎案例精选

现了病证合治之法。三是化湿败毒,需注意攻守相合。“化湿败毒方”在运用上述药物组合“化湿败毒”的同时,还取玉屏风散、黄芪赤风汤之药,顾护正气,防止伤正。“化湿败毒方”被全国多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纳入,其取得的良好疗效,是吴又可“疠气”论的价值体现,也是“化湿败毒”法的实践验证。目前,“化湿败毒方”

治疗策略与

已成为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临床批件,带来巨大的国际反响,推动了中医走出去抗击疫情的进程。

“疠气”论的理论内涵贯穿“毒湿疫”的因机证治,为疫病诊疗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在本次疫病防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力证明了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其思想上的创新性,正是中医药学数千年来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疠气论也有其不足和局限之处,如对于疫病性质,偏重湿热疫,忽视寒湿疫;对于疫病传变,偏重三阳经,忽视三阴经;对于部分疫病理论的阐述,偏于笼统,失于精细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因此说,中医疫病理论的发展,既需要潜心传承历代先贤的智慧与经验,又需要根据当前防治疫病的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提升。只有始终坚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发皇古义融汇新知,才能将中医药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黄璐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