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李朔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

【作 者】李朔著
【页 数】 182
【出版社】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20.09
【ISBN号】978-7-5180-7538-6
【分 类】工业设计-历史-对比研究-中国、英国
【参考文献】 李朔著.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0.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以“启”(启始阶段的萌发)、“承”(文化的承继)、“转”(经济的转型)、“合”(适合性的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中英两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的通览,比较工业设计处在四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的社会背景、经济形态、文化思想的生存土壤中,其发展所呈现的共性与异质特征,分析各自设计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特殊性和缘由,进而总结出所存差异和问题。重点就起始阶段的自觉性差异问题,机械化进程中对待工业文化的态度差异问题,电气化阶段“质”变与“量”变的差异问题,信息化阶段工业设计观念高低的差异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这对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由此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助于读者逐步达到“以史为鉴,明正现实”的学习目标。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

1.1研究的缘起

中英两国的现代工业设计均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然而结果却截然不同。英国工业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发展历程中超越传统完成变革,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貌。中国作为当代设计的后起国家,并没有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后发优势,在模仿和改良的发展道路上裹足不前。这样的疑问成为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思路出发点。同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阶段,英国对中国工业化的萌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相似的近代社会结构,对手工艺的重视,对传统的尊重与延续,对古老历史的认同,以及中英文化思想的保守主义倾向,构成了两国比较的基础。加之笔者从2002一2008年在英国学习设计,对当地的设计和设计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始终关注英国工业设计发展进程,因此期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揭示中英两国工业设计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更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工业设计的优势和劣势,使英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代工业设计有一定的启迪和参照作用。选题将英国和中国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1.1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的“相似”之处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之路经历了不同的曲折,均走了一定的弯路,但结果却不尽相同。英国作为工业化、现代化起步最早的国家,是现代意义工业设计的发源地。但是伴随着英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辉煌与没落,其工业设计发展道路却曲折渐进。英国经济的衰落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两次世界大战加快了这一趋势,其世界霸权的地位丧失,国际上的影响力下降,某些工业部门开始衰落: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被美国和德国赶超。但是英国的衰落从总体上来说是相对的,进入20世纪,英国总体经济实力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其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于英国衰落的根源,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首先,英国作为第一个开始工业化

ǖ

002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

的国家,其工业制品在市场上享有垄断的地位,但随着欧美其他国家先后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增加了英国工业制品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其次,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时,英国背上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包袱,没有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而后起的国家却快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发展新兴产业。随着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英国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和满足市场的新需求,长期过分依赖传统产业,导致结构性矛盾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英国在研究开发方面落后于其他竞争者,虽然其比较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在科研和技术发明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创新活动方面相对落后。另外,英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导致其工业精神的衰落,贵族文化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使企业家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英国工业资本家虽然在19世纪创造了物质文明,取得了政治权力,在经济上占据了社会的中心地位,但并未使工业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社会上占据支配地位,反而屈从于绅士文化和贵族价值观,崇尚经济的稳定而非更快的发展。学者们列举的原因还有很多,正是这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英国工业经济出现相对衰落的局面。

工业设计伴生于工业化的发展同样也“走走停停”。经过百年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已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业文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升迁,机器生产对手工业生产的替代,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却包含着较多的成本和代价:机器的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机械化、劳动分工、商业经济、环境生态以及对生命的关怀等诸多工业文明的缺憾,受到手工艺运动思想家的反思与批判。手工艺运动的先行者们做出了尝试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试图追求一种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和持续发展的人文主义观念,在技术与艺术的整合中发现一种道德力量。手工艺运动发展到莫里斯时期,思想家们已经能够较科学地面对工业文明的现实状况,从而比较客观地面对机器工业与手工工业的辩证关系。工业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何使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对立关系发展为融合共生,消除艺术与技术的鸿沟,是推进人文主义复兴的有效途径。虽然手工艺理念发展到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身陷中世纪的文化域限,“回归传统”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乌托邦,当然它确实对工业化发展起到了人文主义修正的作用。所以,虽然手工艺运动使英国现代

设计的发展推迟了1O0多年,使工业设计发展的进程走了弯路,但后来的英国工业

设计始终受到以道德关怀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理念的影响。其深厚的底蕴使劣势转化为优势,使设计始终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保持着和手工艺与艺术的天然联系,从而避免了美国式冷硬的现代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弯路”对英国工业设计发展来讲反而成为一件好事。进入80年代的后现代时期,英国转变发展方向,将重心

ǖ

第1章绪论

00

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目标是发展设计创意产业,成为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的先导国家。同时把设计创新作为国家工业前途的根本,倡导设计促进经济发展,以通过设计创新来提高国家竞争力。将其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制定工业设计振兴政策,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和成熟的设计创新体系和设计服务产业。所以,虽然英国此前工业设计发展并不顺利,但是其后发优势却使其和欧美国家并肩而居。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崎岖历程以及工业设计发展所走的弯路,其原因主要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使中国工业化发生道路不是自然过渡,而是在外力作用下的“扭曲”和“断裂”,造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新的生产方式与中国古老的农副结合的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及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业文明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华夏农耕文明的矛盾。这些矛盾均使工业化进程变得复杂和困难。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运动到立宪运动,是中国工业化的初始阶段,是在旧王朝体制下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探索时期。从辛亥革命至1949年,伴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加深,中国工业化探索处在一种游离的状态,在夹缝中断断续续地前行。虽然民族工业初露萌芽,发展缓慢,但是长期受到外国资本的打压和控制,刚刚建立起来非常薄弱的基础在日本侵华战争后再次中断,工业化发展势头又

一次衰弱。此时期,随着与西方国家交流的扩大,我们的认识也随之提高,艺术设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最终没有建立独立的专业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才逐渐在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的发展态势下,开始探索工业化新的发展道路。起初,我国按照苏联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了重工业体系,然而轻工业和商业发展却严重滞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艺术设计这一时期在发展方向和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加之“文化大革命”又进一步打击和阻碍了其发展。真正意义上设计理念的引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新的经济形态为设计发展提供了动力,工业设计才正式开启新的篇章。所以说,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与中国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由于长期处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与干扰之中,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断被打破,其过程充满了尖锐的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

与之相伴而生的工业设计,在这样的土壤中发展自然也辗转曲折。这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领域遭到西方列强入侵后,发生的深刻历史变革有着必然的关系,与工业化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远远不能为近代工业和设计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国工业化从技术、制度到文化、思想上准备不足加剧了这种“被动性”和“依附性”,从而导致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在起步阶段就“先天不足”。正是这样的历史让封闭的旧中国相较于西方认

004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

识工业设计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起点的落后,发展的被动,使工业设计走了弯路。相较于英国工业设计所走过的弯路,中国工业设计在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其弯路是没有根据社会现实筛选来吸纳西方的设计思想,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抛弃了本民族的设计遗产。“拿来主义”使我们在盲目接受西方设计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却没有将其充分地展开,从而失去了研究和建立具有中国特征的设计与独立专业体系的机会,结果导致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尴尬境地,始终在模仿中徘徊不前。因此,针对英国工业设计如何把它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这一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参照,是本研究思考问题的起点。

1.1.2英国工业设计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和英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受到英国的影响颇多。对于中国来说,英国是最早出现在面前的国家,也是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的第一个国家,对此我们抱着复杂的心情。这种复杂的心情说明英国对于中国的特殊作用,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起步阶段,英国对中国工业化初生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力。从以英国为首的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开始,英国的技术和文化也随着炮火一同进入中国。情愿与否并不重要,随着条约口岸的增加,英国传教士和外商大量涌入中国,改变了中国原有的社会习俗和传统秩序,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中西之间的交流」

早在1843年,英国伦敦会就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专门翻泽出版各种西方科学技术的书籍,使中国对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引进和介绍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伟烈亚力、艾约瑟、韦廉臣成为此时期介绍西方文化成就和科技成果的代表。他们翻译出版的科学著作,为近代科技著作翻译树立了标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洋务运动中清政府最大的科技著作翻译机构一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所翻译的有关译著,在名词术语上都沿用墨海书馆的译书。主要译著在清末大都一再翻刻,流传极广。早期的翻译书籍虽然不直接与工艺学科相关,但在以研究世界基本特征与规律的科学领域中,为之后的工艺变革打开了新的视野。1868年徐寿、黄蘅芳与英国学者傅兰雅(John Fryer)o等人合作,运用图说的译介方式先后翻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四部西书,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这些先行引入和翻译的西学著作“先声夺人”,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新的价值体系的认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此时期的

①傅兰雅,英国人,1860年来华,先后执教于京师同文馆,上海英华书院、广方言馆,并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1875年,丁韪良、艾约瑟等人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停刊,傅兰雅遂决定在上海创办《格致汇编》,以接续《中西闻见录》。《格致汇编》前后共出60卷,内容有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科技人物传记以及答读者问等,不载新闻,不涉及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学作品。

ǖ

第1章绪论

005

英国工业技术人才引进对近现代中国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力。江南制造局为火炮、炮弹和机器制造聘请专门的工程设计人才,如英国工程师约翰·柯温(John Cowen)、阿姆斯特朗炮厂的工程师麦金泉(Mackenzie)和柯尼斯(Cornish)、英国胡尔韦区军械厂技师裴兰氏(Mr.Bailey)、彭他、克勒斯蒂和勉伦等,他们的到来使早期工业制造和开发都有了明显改进和突破,这些英国工程师成为推动近代中国造炮技术发展的持久内动力。

同时,英国资本家随殖民侵略一同侵入,并在中国境内经营起各种近代工业。例如,船舶修造厂、加工工厂、各种轻工业和公用事业。19世纪中国航运业主要掌握在英国商人手中,这些船舶修造厂主要是英资经营的,如太古、怡和、祥生、耶松等船厂。加工工业如英商怡和行在汕头经营的机器制糖厂,在上海、汉口经营的制革厂。公共事业如上海大英自来火房、上海自来水公司以及上海电气事业等。由于这些早期殖民入侵的英国资本家,才迅速地将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流通范围,也正是英国的“殖民现象”使中国迅速进入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轨道。中英这个特别的历史关系是本书将研究锁定于英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1.3中国和英国在文化思想方面都具有保守主义倾向

英国的保守主义是一种稳重守成的力量。它并未一味顽固地反对进步,而是对变革的进程和方式持稳重态度。在政治家埃德蒙·柏克看来,传统是联系世代之间的唯一纽带。传统是传统,变革也是传统,因为变革是传统的再生,是传统在每一个世代之环节上的发展和沿袭,变革使传统延续,传统作为变革的依据而出现。英国强调传统并非否定变革,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他们偏向传统,但同时也承认变革。这就决定了他们特有的保守主义的思想架构。休·塞西尔认为,在英国保守主义思想架构中,进步和保守互为表里,进步带动历史,保守则抑制其发展速度。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结合起来,才导致其合理的变革。在英国设计的发展进程中,设计师们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态度,变革本着尊重和重视传统的前提进行。

相似于英国的保守主义,传统的中国由于受自足的农业经济与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影响,以及等级制度所产生的依附和遵从,铸就了中国人平稳求实的保守主义文化性格。逐步演化凝聚成了中庸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以“中”与“和”,或日“中庸”“中和”为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又进一步解释

006

中英工业设计发展历程轨迹比较研究

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由此可知,中庸的核心观念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是以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张岱年先生则将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总结为四大要素,“刚健有为,和与中,祟德利用,天人协调”。©由此可见,平稳守常与保守主义同是中国处理社会矛盾和变革时的态度。同时,对于传统的执着和尊重,也使中国工业设计始终保持着继承和改良的发展之路。

1.1.4中国和英国均注重手工艺传统

英国的怀旧与传统情结使英国设计始终保持着对手工艺的留恋,对传统的偏爱;并一直都执着地坚持自己对于设计的信仰,自始至终体现出从莫里斯时代开始就始终追求的英国设计的诚实、正直、精良的优良传统,以及英国“优质设计”的属性。同时,多民族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极大地刺激着创意的酝酿与萌生,使人们面对新兴事物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因此,设计既体现传统的文脉,又包含当下的意识与思考。

同样,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手工艺文化传统,素具盛名的传统工艺,如陶瓷、玻璃、木工、金属工艺、染织和雕塑等,品种繁多,流派纷呈。它们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素养。尽管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建设的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性创造逐渐被唤醒,已经逐步转向现代工艺,但是几千年的手工文化始终贯穿着中国“人造物”的发展,辅助现代产品设计共同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1.1.5近代英国和中国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

英国的贵族阶级社会与过去中国的士大夫等级社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英国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贵族社会,这有其历史的渊源。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给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英国的社会形态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存在着工人阶级、中等阶级、贵族阶级三大阶级以及包含在这几大阶层中的六支社会力量。从近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和中产阶级的兴起,贵族的权力有所削弱,但直至20世纪初他们仍然控制着英国社会。英国人对传统的尊重,又反过来加强了这种权威的基础,虽然几百年来英国围绕旧制度进行过若干斗争和改革,但始终没有触动贵族制度,贵族精神也从来没有被否定,“向上流社会看齐”影

①朱熹.大学中庸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

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7.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