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分析》麻宝斌,于君博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分析》

【作 者】麻宝斌,于君博作
【页 数】 233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21.05
【ISBN号】978-7-5692-7819-4
【分 类】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麻宝斌,于君博作. 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分析.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1.05.

图书目录:

《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分析》内容提要:

本书在对社会公平正义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中,通过将理论发展与实际测量相结合,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概念化与变量的可操作化,使研究结果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运用多种类型的图表与计量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将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可视化与定量化处理,使测量结果的展现更为直观。使研究结果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运用多种类型的图表与计量方法将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可视化与定量化处理,使测量结果的展现更为直观。

《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分析》内容试读

导论

导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0。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持续创新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有效满足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回应公众更高的服务需求,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是当代全球公共服务实践发展的

一个基本趋势”②。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强化公共服务的质量管理也是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来看,“质量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途径,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则构成了当代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或主题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总体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社,2017-10-27

②陈振明,等,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理论、方法与应用M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13,

③陈振明,等.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1.

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分析

444……4444”…44444000+++0

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公共服务需求,才能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改革就是适应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公正、更全面、更优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而对公共服务的体系、组织、体制、制度、方式等进行的改革与创新”①。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公共服务质量状况有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均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还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又不断向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公共服务的质量管理必须能够实现持续的创新。这就意味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强化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公共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学理上阐释为什么以及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等问题,而公共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则是旨在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公共服务质量的现状进行系统评价,并且以相关研究结论为基础、提出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政策建议。例如,在理论研究上,有研究从市民需求的视角,“从服务需求表达、服务生产、服务输送、服务消费与体验等关键环节,设计市民需求驱动的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多层次机制及系统管理框架”②。有研究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理论问题③。有研究从理论上阐释了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结构与功能等问题③。也有研究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⑤。还有研究从理论上对公共服务需求管理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此外,在实证研

①李德国,理解公共服务:基于多重约束的机制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7:1.

②陈振明,等.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4.

③黄恒学、张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351-352.

④卓越,等,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创新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64-66.

⑤樊丽明,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0.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58.

⑥容志,等.公共服务需求分析:理论与实践的逻辑[M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9:30-52.

导论

3

究上,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也同样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客观层面的均等化测量,也包括主观层面的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例如,有研究对地方层面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有研究对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评价②。有研究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公共安全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并且分析了不同地区公共服务绩效之间存在的差异⑧。也有研究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满意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还有研究对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状况等进行了分析⑤。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有研究开始采用网络大数据分析方法来分析公共服务的满意度问题。

在理论上,“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特定的程序,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并通过各个阶段不间断地运行实现质量持续改进”⑦。公共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既可以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也可以围绕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展开。如果我们缩小一下视野,仅从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上来看,如何设计有效的指标体系对公共服务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是不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切实满足社会高质量公共服务需求的前提和基础。近

①陈振明,等.公共服务发展评价:地方的实践与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7-10.

②解垩.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8

209.

③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14-323

④钟杨.中国城市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蓝皮书(2015一2016)[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17:205-211.

⑤张立荣.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展

示一以公务员、乡村公众、城市公众及学者专家为调查对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0:9-27

⑥钟君,刘志昌,陈勇.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M们.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17:20-32

⑦陈振明,等.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12.

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分析

年来,已有研究从多个视角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共服务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从层次上来看,公共服务可以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从领域上来看,公共服务又可以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尽管公共服务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但从价值原则上来看,都是旨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基本公共服务来说尤其是如此。公平正义是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核心价值原则,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必然要求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公平正义程度。因此,从公共服务质量的视角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为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公共服务质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并非要寻找绝对的社会正义,而是要探寻一种社会正义状况的衡量标准和尺度,依此度量和评估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相应公共服务的推行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实现,为政府评估和调整公共政策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反馈。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公平正义问题属于社会正义的范畴。社会正义理论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回答的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福利和义务应当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自罗尔斯以来,社会正义就与分配正义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以分配为核心的社会正义理论要回答社会基本或主要的福利、利益和物质成果,或者某种生活负担(税收或劳役)在人们中间进行分配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的问题。因此,分配正义包括紧密相联的三方面内容:分配对象一应该分配给谁,分配客体一应该分配什么东西,分配原则一应该如何来分配。公共服务质量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分配领域、教育领域、代际公平、公民权益保障、族群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公正问题、文化差异与承认正义等诸多方面,其中有很多都是与公共服务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的突出特征就是由政府向全部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普惠性是其最重要的标志。公共服务质量问题包含如此多领域、多层面的重大问题,已经不仅局限在伦理学或政治学范畴,同时也是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公共服务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学术研究几乎涉及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尽管中国的公共服务质量问题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单一学科的视角,如

导论

经济学对收入分配的研究、政治学对政府责任的研究、公共管理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行政学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不同学科在公共服务质量问题研究上“各自为战”,难以实现不同学科研究成果之间的整合。本书试图以公共服务质量问题研究为视角,以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借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尝试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为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渗透融合、相互借鉴做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

具体来看,本书试图探寻一种客观的衡量标准和尺度,从公共服务质量的视角来对公共服务质量状况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并且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质量状况进行系统的比较,依此度量和评估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相应公共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的实现,并且通过对公共服务质量状况的动态跟踪为政府评估和调整公共服务的质量管理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反馈。本书认为,对社会正义与公共服务质量之间关系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应然性的价值层面,而必须要深入到实然性的操作层面,也就是根据公共服务质量的相关原则来设计公共服务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现代社会正义理论把人类社会的“正义”分成两类:一是“形式正义”,或程序正义,是“作为公正的正义”,指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应当用何种程序来决定分配资源的方式,它总是与人们如何贯彻、实行既定原则相关,其作用在于摒弃身份、特权等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保证没有偏私地对待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有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平等机会,得到应有的对待:二是“实质正义”,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倾向于描述人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方面的关系是否符合某种实质性的标准或原则,注重于社会资源与福利分配结果的考察。基于这一基本分类,公共服务质量状况的测评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公正状况的测量,另一方面是对社会公平状况的测量。其中,后者集中考察社会和经济领域的不平等状况,集中体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状况以及居民在收入、资产与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别程度。任何具体的公共政策或者公共服务,都应有明确、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目标,比如,消除贫苦和社会排斥、减少收入差距、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基础教育入学率、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提高人均寿命等。要分析这些具体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效果,

6

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分析

984年年0+++0”08”990++0”。。”0年4++0008.00090年44

我们仍然可以把社会正义作为一个参照系和评价维度,作为探索和发现新问题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公共服务质量的正义性评估有助于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坚持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促进社会正义融入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顶层设计,发挥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作用,从而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综合来看,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体现为,从公共服务质量的视角对公共服务质量状况进行评估,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公共服务质量评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成果。本书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借助科学客观的分析手段,在各种相互纠缠的利益冲突中,确定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哪类不公正现象是政府应该首要关注和重点解决的,并且以此为基础,明确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和问题取向,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的质量管理提供更为合理的路径选择。显然,这是公共服务质量的理论研究难以解决的工具选择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综合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计量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筛选、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将全部采用可公开获取的客观指标,以实现测度结果在不同地区间的可比性,并且易于理解、更新和共享。第二,依据指标体系测度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质量状况。由测度数据所汇集成的面板数据将按标准的复合指标生成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各地在不同年份中可比较的公共服务质量总体分值,帮助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清晰、便捷地掌握各地公共服务质量的实际状况。第三,依据测度结果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状况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通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每个观测单位(省级

行政区划或由若干省级行政区划组成的地区,例如东北地区等)自身公共服务质量状况的变化以及该观测单位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状况所处的相对位置都可以通过地图得到直观呈现,便于研究人员和决策者开展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客观评价不同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的实际状况。第四,结合测度结果和政策工具箱为不同地区的政府决策者提供有科学依据并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公共服务质量状况的改善,进一步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进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上,基于统计资料而建立的社会指标体系是当前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