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郭元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作 者】郭元新主编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十三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页 数】 244
【出版社】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5180-6202-7
【分 类】食品安全-高等职业教育-教材;食品-质量控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参考文献】 郭元新主编.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全书共分七章,内容涉及我国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概况、食品生产加工与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生产加工的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与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我国食品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管理等。重点阐述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食品加工工艺与食品安全,主要食品生产加工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及食品生产加工中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体系。本书还特别针对我国普遍存在的小作坊式食品生产状况和管理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本书可供各级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食品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及食品科研单位人员使用,可作为有关单位食品安全培训教材,也可供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内容试读

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

1950年,美国品质管理专家戴明博士(W.Edwards Deming)应邀到日本讲授品质管制,课程以抽样计划与管制图为主,包括许多统计原理与方法。戴明博士的方法在美国的企业已使用将近百年的时间,但大部分仅局限于工程师在使用。在日本不但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他们更把这些方法有技巧地传授给基层的操作人员,让他们自己能够找出影响品质及生产力的问题,并用简单的统计手法进行改善,这是日本产品后来居上的关键所在。统计品管(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在日本企业界的广泛应用并不是日本产品质量第一的唯一因素,还因为日本的企业重视基层人员的文化特质,愿意对其投资进行质量教育及培训,然后给他们更大的工作挑战空间,一方面磨练自己,另一方面改善工作。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个家庭主妇买了一包新上市的桂格麦片粥,第二天尝了以后,感觉不满意,于是她就依美国的消费者保护法令要求退款。在她把抱怨信寄给桂格公司后,她又再尝了一次,发现其实也还可以,但在这个时候桂格公司却寄来了一张退款支票,并附上了很诚恳的道歉函,为他们的产品不合口味而道歉,并欢迎继续试用其他产品。这样一来她倒是感觉不好意思,又再写了一封信告诉桂格公司,她现在蛮喜欢这个产品的」并且也退回了退款支票。然而桂格公司却寄来了更多免费的新产品,同时征求她的意见希望把这个情况刊登在公司的刊物上。如此一来桂格公司保住了一位老顾客,并且由于这位老顾客的故事,吸引了更多的新顾客。所以说,除了产品的品质要好,服务的品质也要跟上,你的产品才有机会在市场上成为知名产品

有经验的管理专家一致认为,质量是拉住客户最有效的武器。事实上,客户购买产品也是要获得利益,有能力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也就等于提供给客户稳定可靠的利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质量一词大家均有共识,然而对品质的期待早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甚至于企业形象,已经形成了企业永续经营的最重要条件了。不少企业主管已经意识到追求质量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也导引着企业,并动员全体员工,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改善,朝追求高质量的目标迈进。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竞争逐步由价格竞争演变为质量竞争。日本被誉为质量型经济战略国家,他们所使用的战略武器就是质量,这一武器使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世界各国也十分重视推行最新质量管理理论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的新方法,认为这是国家富强、企业兴盛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食品质量已经成为国际上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竞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为了获得质量优异的产品,人们必须对从原料生产、收购到产品消费全程进行质量控制。另外,消费者也已经清楚食品质量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这就迫使农产品贸易和食品加工的从业人员在生产、加工和技术革新过程中必须

1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

将食品质量管理当作一个重要的任务。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哈林顿说: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争,战争中的主要武器就是产品质量。

第一节食品安全及食品质量

一、食品安全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采用自采、自种、自养、自烹的供食方式一直是人类社会繁衍的主要方式,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工业还不过200余年。西方社会19世纪初开始发展食品工业,英国1820年出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面粉厂:法国1829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罐头厂;美国1872年发明喷雾式乳粉生产工艺,1885年实现乳品全面工业化生产。我国真正的食品工业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西方晚100年左右。1906年上海泰丰食品公司开创了我国罐头食品工业的先河,1942年建立的浙江瑞安定康乳品厂是我国第一家乳品厂。目前,我国食品工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食品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工业化,越来越多的传统食品进入工业化时代:企业产量规模化,企业为了创效益、创品牌,需要尽可能增大产能:食品品质标准化,异地贸易与国际贸易都需要产品的一致性、相容性,因此需要有统一的标准体系。食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食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商品化的食品具有高度的流通性,在一些国际化都市,人们可以购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多样化的食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了危险,一些传染病、地方性疾病有可能随着食品的流通而传播。因此,食品的安全成为食品工业的核心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以后,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

比如我们的小孩已经感受到了美国麦当劳、肯德基对我们饮食文化的冲击,现在的小孩已经不能百分之百地接受中国的东方式饮食文化。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是人类永不衰退的行业,随着中国民众人均收入的增长,中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着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随着各种外资的引入,国内的食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更多的还要面临国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的竞争:另一方面,中国的食品行业还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这对我国食品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我国食品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食品行业面临超强的竞争环境,食品企业要想得到更快发展,就应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生产出有自己特色的产品。由于食品工业的特殊性,食品质量和安全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其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食品安全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雄点问题,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近十余年来,世界上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影响深度和广度逐渐递增,解决难度不断增大。典型的事件如1996年英国暴发的疯牛病、1998年德国发生的二愿英事件、2000年日本发

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

生的雪印牛奶事件、2005年英国发生的苏丹红一号事件以及2008年美国发生的沙门菌事件及我国的三聚氰胺事件、2018年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等。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有关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工业入世后的最大敌人不是关税,也不是知识产权,而是为食品质量和安全设置的技术壁垒。据海关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有70多亿美元的出口食品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2001年9月欧盟检出我国冻虾氯霉素残留而全面禁止进口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海产品:2002年2月英国发现中国蜂蜜含氯霉素而要求商家停止销售:2002年3月1日后日本对我国大蒜等植物源性产品每批都加验农药残留。我国有不少食品进出口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质量与安全管理、生产环境改善、产品包装及贮藏与运输等方面工作不力,致使产品出口受阻。据报道,在历次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扣留的我国进口食品所涉及的质量问题主要有杂质超标、食品卫生差、农药残留、含有害食品添加剂(包括合成色素)、标签不清晰、致病菌(李斯特菌、沙

门菌)及黄曲霉毒素污染、低酸性罐头食品不符合FDA注册要求等。因此,全面提升出口

农产食品的质量已刻不容缓,必须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重视,否则将会大量丧失我国食品的出口市场。在国内市场上,重大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假冒伪劣食品屡打不止、屡禁不止。国家尽管早在1996年12月就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一2010年)》,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还是让中国人胆战心寒,国际上流行的“对食物短缺的担忧已被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恐惧担忧代替”这一说法在我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虽然早在2002年,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就已超过1万亿元,2011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7.8万亿元,食品工业不论从质还是量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食品工业仍存在着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单调、科技含量低、深加工水平不高、标准化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相当突出。

食品安全,从广义上来说是“食品在食用时完全无有害物质和无微生物的污染”,从狭义上来讲是“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的条件下长期食用,对食用者不产生可观察到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一般毒性和特异性毒性,也包括由于偶然摄入所导致的急性毒性和长期微量摄人所导致的慢性毒性。

一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视为同一概念,其实这两个概念

是有区别的。1996年,WH0把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卫生明确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食品

安全是对最终产品而言,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是对食品的生产过程而言,其基本定义是: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

二、质量与食品质量

(一)质量的基本概念及演变

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品质的概念,在我国,一般均称为质量(quality)。本书中,

3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

对品质和质量的概念不加以区分。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许多学者和机构尝试着对质量的概念进行描述。

(1)克劳士比(Crosby)(1979)认为,质量就是能遵从某种特定规格,而管理则是对实现这种规格的监督。在质量管理的现实世界中最好视质量为诚信,即“说到做到,符合要求”。产品或服务质量取决于对它的要求。质量(诚信)就是严格按要求去做。

(2)朱兰(1990)认为,质量指产品能让消费者满意,没有缺陷,简言之,就是适于使用。更概括地用“适用性”来表述,他说:“该产品在使用中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的程度称为适用性,通俗地称其为质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应用的三个过程是: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即著名的质量管理三部曲。

(3)戴明(1993)认为,质量是某项产品或服务给予顾客帮助并使之享受到愉悦。戴明鼓励研究、设计、销售及生产部门的人员跨部门合作,不断提供能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服务顾客。

(4)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FST,1998)对食品质量做出如下定义:(食品)质量指食品

的优良程度,能满足使用目的的程度,并拥有营养价值特性。

(5)日本学者十代田三知男认为,产品的质量都应达到下列两项要求:一是产品的各种特性值应是消费者所要求的,二是产品的价格应便宜。

(6)另一些人认为,质量指没有明显缺点的产品和服务,而大多数人承认提高质量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因此人们如此定义质量:能满足人们某种特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性。仅仅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很难取得成功,还需要优质的服务质量。要想在行业内的竞争取胜,厂商就必须超越顾客的期望。

(7)国际标准IS08402:1994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

特性总和。其中,实体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明确需要是指在标准、规范、图样、技术要求和其他文件中已经作出规定的需要。隐含需要是指:①顾客和社会对实体的期望:

②人们公认的不言而喻的、不必明确的需要。

(8)IS09000一2000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它体现了质量

概念及其术语演进至今的最新成果。其中,①术语“质量”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②“固有的”(其反意是“赋予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③“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它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定性的或定量的。有各种类别的特性,如物理的、感观的、行为的、时间的、功能的特性等。④“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⑤“质量”表达的是某事或某物中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其定义本身没有“好”或“不好”的含义。⑥质量具有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9)IS09000一2015对质量的阐述为:质量促进组织所关注的以行为、态度、活动和过

程为结果的文化,通过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实现其价值。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取决于满足顾客的能力,以及对相关方有意和无意的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包括

4

第一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概论

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还涉及顾客对其价值和利益的感知。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现实中必须有一个载体来表现质量,这个载体即质量特性。质量特性可分为内在特性和外在特性(赋予特性)两种。外在特性是指产品形成后因不同需要所赋予的特性,如环境包装等。内在特性是指在某事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它反映了某事物满足需要的能力,如营养性品质和感观品质等。质量的本质是某事或某物具备的某种“能力”,产品不仅要满足内在质量特性要求,还要满足外在质量特性要求。(二)质量模型与观点

1.拉链模型(zip model)

该质量模型由Van den Bery和Delsing(1999)提出。拉链模型说明了供应商或生产商按照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和销售产品间的关系。生产商只有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才能使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生产商才能顺利的销售自己的产品,并由于满足的顾客的需求而获得了好的口碑,进而得到良性循环,生产商获得良好的利润。

质量

期望

消费者

产品

供应商

图1-1拉链模型

2.质量观点

Evans和Lindsay(1996)指出:质量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因为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对质量的理解有差异。他们常用的判断标准有5种类型:

(1)评判性的(judgmental)评判性判定的质量往往是优秀与极好的同义词,即公认的品牌,顾客根据品牌的声誉来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从这个观,点看,质量与产品的性质的关系不紧密,它更多地来自于市场对产品的评价及其声誉。例如,全聚德烤鸭、镇江香醋、老干妈辣椒酱、可口可乐、雀巢咖啡等著名品牌的产品,它们被认为质量优秀,主要是因为它们长期在顾客或消费者中形成了一贯质量优异的印象。当然,这些产品本身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的商标就是质量的保证。

(2)以产品为基础的(product-based)以产品为基础的质量观,点是一种特殊的、可衡量的变化。质量的差异反映了数量上特定指标的变化,质量好就是某些指标比预定的指标高,例如发芽糙米,含有较高的γ-氨基丁酸,比普通糙米含有更丰富的营养价值:深海鱼油,含有更丰富的人体必需的脂肪酸,比普通鱼油更受消费者青睐。这种质量通常和价格相关,价值越高质量越好。

(3)以用户为基础的(user-based)从以用户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指符合顾客

5

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

的要求,即只要满足消费者或顾客的期望的产品质量就是好的,如食品质量好就是指既要

安全、有营养,又要可口、能满足个人的嗜好。这种观点在IS09001-2015标准中得以主要

体现,反映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

(4)以价值为基础的(value-based)从以价值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与产品的性能和价格有关。一种有质量的产品就可以从性能和价格上与同类产品竞争,即同样价格的产品在性能上高于其他产品,或性能相同的产品在价格上低于其他产品,也就是说性能价格比好或质量/价格比佳。普通的消费者大多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产品质量。

(5)以制造为基础的(manufacturing-based)从以制造为基础的质量观点看,质量描述为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满足某种新产品和服务的设定的特性,当然,这种特性也包括客户的需要和期望,即能够达到产品设计或服务标准所预定的指标。

判断标准的确定往往根据个人在生产和供应链中的定位而定。作为顾客,通常用评判性的、以产品和以价值为基础的判断标准,市场销售人员应该用以用户为基础的判断标准。产品设计者既要考虑制造和成本的平衡作用,还要使产品适合目标市场,因此采用以价值为基础的判断标准。从生产者来说,生产出符合产品特性的商品是生产的主要目标,因此,以产品为基础的判断标准是最实用的。质量的本质是用户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某些方面所做出的评价。因此,也是用户通过把这些方面同他们感受到的产品所具有的品质联系起来以后所得出的结论。显而易见,在用户的眼里,质量不是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的某一方面的附属物,而是产品或服务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特征。

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经过了两个阶段:①符合型质量观:②用户型质量观。所谓产品质量,即产品的“适用性”,或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优劣程度,它是产品质量特性的综合表现。因为这种被规定了的质量特性是以标准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可将产品质量狭义地定义为“产品相对于所选定质量标准的符合程度”。在生产水平不很发达时,由于生产者还不直接面对用户,他们只强调符合标准而很少重视用户需求,狭义定义尚可适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已经向买方型过渡,在这种情况下,不研究用户的需要,产品是很难占有市场的,更何况所谓质量标准存在着相对性、滞后性和间接性的局限,故产品质量的概念有必要加以深化、完善,产品的质量不仅要符合标准,更重要的是满足社会需要。所以产品质量的广义定义是指“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三)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美国麻省剑桥政策计划中心的专家对3000个有战略意义的商业部门的数据进行调查后认为,质量决定市场份额。当有优质产品和巨大市场时,利润便得到了保证。商品或半成品的生产者往往通过调整生产周期或其他质量特性将自己的产品与别人的区别开来,从而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利润和市场占有率以外,质量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和降低生产成本,投资回报率也因较好的生产性而得到提高。另外,提高质量也会使产品生产供应链的库存减少。

尽管生产高质量的食品需要成本,但消费者愿意付出更多去购买安全、营养和可口的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